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劳动的文章

2022/12/14散文诗歌

关于劳动的文章(精选30篇)

和父亲一起劳动

文/刘亚华

父亲开了一家柴油机修理店,因为技术过硬,生意不错。周末,我本来打算去钓鱼的,父亲立马就拦住我:“去我店里劳动去。你呀,再不锻炼就真成绣花枕头了。”

一到店里,早有人在门外等着父亲修机器了。七台柴油机一字儿排开,父亲见了这活儿喜笑颜开,我却愁眉苦脸打不起精神。修柴油机确实是个体力活,不仅累,而且脏,父亲长久地蹲在地上,发动机器听声音,诊断是哪个零件出了故障。经他确诊后,我便在他的指点下拆机器,拧开螺丝,换零件,又重新把机器装上,第一次两手沾满油乎乎、黑漆漆的机油,一不小心把自己弄了个大花脸。

一天下来,我累得已是精疲力竭,连饭都不想吃了。父亲安慰我:“再锻炼几天,保管你就不会觉得这么累。”母亲见了心疼极了,特意做了我爱吃的牛肉端到我面前,还嗔怪父亲,不该让我干这活。父亲说:“你看他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这点活就累得不成样,我六十多岁的人,也没他那样子。我干修理几十年,就靠这手艺养家糊口,我老了,让他帮点忙又怎么了?”我赶紧打圆场:“我不累,和父亲一块儿干活,我愿意。”这时父亲拍了拍自己的胸膛:“你跟着我干,保管可以再干二十年,这修柴油机的技术,我传给你。”

我笑了,父亲也笑了。尽管他一直在我面前装成硬汉子,数落我不行,可我分明看到他偷偷地揉他的腿。他的轻松都是装给我们看的,我明显地感觉到,干这行,他已经力不从心了。这种体力活其实不应该是老年人干的,可父亲打着实现自身价值的名义,实际上是在减轻我的经济负担,一直在强撑着,我知道是该我帮帮他了。父亲干了一辈子这个活儿,虽然他爱着这项工作,但365天没有一个休息日,确实够辛苦,也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了,我决定以后只要放假,就到店里来,跟父亲当徒弟。

我想,跟父亲一块儿劳动,那是对父亲最好的孝吧。

劳动者碎语

数日劳作,确实感觉到了倦意。晚饭时候也没啥食欲,外出溜溜吧。

走在河提上,清风习习,身心开始恢复常态,思维从一小学生的吵闹声中走出来,可以享受的,是满眼的春色。

河岸上,不算干净的河水还是养育了生气勃勃的绿,看似一家人的三头的牛满脸腐败样地享受着诱人的绿,不时对我瞪眼相向,大概恼怒于我这个闲人的打扰吧;河边树上,一只大白鸟正惬意停靠枝头,时不时对着旁边的花色小鸟虎视眈眈--冬天一过,它为啥还不走上归途呢?河堤上,三两人群信步,欢声笑语,就像早晨围坐一起吹拉弹唱的艺人,或是广场翩翩起舞的老人,随时随地传达某种情绪。

这个小城,是外县人口中是没有像样体育场的,是小得十几分钟尽览全景的,甚至在地图上是毫不起眼的,但是,这里的故事,从从古至今上演着。可惜的是,小时候的房屋、田地和痕迹逐渐消失,那些印证成长经历的物证正远离视线。

这个傍晚的小城,一如既往地洋溢着安静的幸福。

放歌劳动(组章)

文/蔡同伟

劳动,让荒漠绿树成行,让渔船鱼虾满仓,让楼厦鳞次栉比,让道路连结四方,让飞船太空翱翔……劳动,使我们的体魄健壮,使我们的心情舒畅,使我们的精神振奋,使我们的志气昂扬,使我们的意志坚强……劳动,给我们孕育无限的乐趣,给我们增添无穷的力量,给我们打造坚定的信念,给我们插上睿智的翅膀,给我们带来创造的荣光……劳动,为我们创造源源的财富,为我们架起事业的桥梁,为我们奏响进取的乐章,为我们构建文明的社会,为我们酿出幸福的芬芳……劳动,把我们的人生壮美,把我们的生活馨香,把我们的日子镀亮,把我们的国家富强,把我们的“中国梦”辉煌……

劳动的圣火,点亮了人类的心灵,驱散了历史的黑暗,辉映出世界的光明;劳动的熔炉,融化了愚昧和贫穷,冶炼出灿烂的文明,浇铸出绚丽的憧憬;劳动的铁锤,迸发出创造的火星,锤打着永恒的信念,锻造出伟绩丰功;劳动的手臂,在江河上架起彩虹,将荒漠变成绿洲,让大地五谷丰登;劳动的汗水,洗刷去岁月的灰垢,滋养出日子的葱茏,浇灌出生活的茂盛;劳动的画笔,描绘出人生的壮丽,描绘出时代的火红,描绘出祖国的繁荣;劳动的艰辛,磨炼着人们的意志,启迪着人们的智能,造就出无数劳模英雄;劳动的芬芳,浸染出炽热的激情,弥漫出快乐的心境,馨香出幸福的人生;劳动的舞台,展示着每个人的表演水平,有的表演得生动感人,有的表演得平凡普通;劳动的征程,曲折坎坷艰难重重,只要坚定信心勇敢跋涉,一定能攀向理想的高峰;劳动的沃土,孕育着永无止境的追求,鲜艳着至高无上的光荣,茁壮着“中国梦“的风景……

劳动者的手

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不同的成就。工人的手,能使钢花飞溅铁水流;农民的手,可将荒漠变绿洲;舞蹈家的手,变幻出千姿百态的美丽造型;医生的手,把病魔从病人身上驱走;交通警察的手,梳理着四面八方的车河人流,编织出有秩有序、安全行进的节奏……我赞美一双双劳动者的手。

一双双劳动者的手,凝聚着信念、力量,撒下希望、追求,收获喜悦、丰收;一双双劳动者的手,托起奉献的价值,推动历史之舟破浪前进,书写出人生的壮丽、风流。岁月,在劳动者的手上一天天生长;日子,在劳动者的手上越来越丰厚。时代,在劳动者的手上日益辉煌;世界,在劳动者的手上更加繁荣,富有……我讴歌一双双创造世界的手。

茧花

朵朵茧花,开在劳动者的手掌。它是由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岁月的风雨中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下竞放。它虽不象大自然的花那样娇艳,妩媚,却一年四季常开不败,越开越壮。看到朵朵茧花,我仿佛看到了——

农夫们迎着烈日在田间弯腰耕耘,渔民们驾着小舟在大海披风斩浪,工人们顶着高温在车间挥汗如雨,建筑者挥舞瓦刀在高空作业紧张……

看到朵朵茧花,我也仿佛看到了——

荒原石油滚滚喷涌,高炉铁水源源流淌,座座楼厦鳞次栉比,条条铁路穿山越谷,金色的稻谷撑破囤,银色的鱼儿盛满仓……

呵,茧花,光荣的花,英雄的花,世上最美丽的花,劳动者最喜爱的花……

劳动最美

文/陈赟平

站进五月、把守五月、解读五月,我心潮澎湃!

层层梯田,推出了一溜溜银白色的薄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昭示着旱作农业技术的无穷魅力;破膜点种的一个个背影,承载着时间的包袱起起伏伏,那是朴实而安静的劳动场面!

片片荒地,依靠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项项实用的技术,竖起了一株株迎风挺立的果树苗,那些吐绿的嫩芽冲出春天最后的栅栏,急切地道出了五月最初的秘密,那是辛勤的汗水兑换的劳动细节!

安静的正午,为谁留下时光的记忆?暖暖的阳光,为谁掀起内心的热浪?清清的河水,照亮了谁牵挂的思绪?不知是哪家青春的姑娘,唱着山歌正在洗衣服哩!

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美丽的生活之图画和劳动之情景。

劳动之美,不仅在于农村田园生产生活的细节,还在于装扮美丽祖国、壮大祖国实力的劳务大军。他们在五月,以节日的祝福和快乐为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的内涵,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不是吗?分布祖国四面八方的建筑工人,他们在一个个作业现场挥汗如雨,依托双手、肩膀和吊机、铁锤、电钻、粉砂车、翻斗车、起重机等工具,凭着夜以继日的力量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或蹲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或站在轰轰隆隆的机车旁边,争分夺秒,赶超进度,为的是早日建起祖国的栋梁。而他们,这些一个个来自偏僻落后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兄弟,总是以最底层的身份和最低贱的角色,全力以赴地装扮出一幢幢十分体面的高楼大厦。

不是吗?每天早晚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环卫工,时时刻刻坚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愣是用一把把扫帚、一张张铁锨、一辆辆垃圾车等工具,以最平凡最普通的岗位小职能,书写着维护城市形象干净、卫生的大民生。我们美丽的家园,离不开这些不起眼的劳动者,正是他们,用这一种简简单单但必不可少的劳动,担当起了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劳动之美,意象纷繁。于是,不仅仅是农民工、清洁工,更有机关干部,凭着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科学绘制发展蓝图,及时出台工作方案,吹响了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之号角;学校教师,站定三尺讲台,紧握粉笔写乾坤,给一批又一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履职尽责;科研专家,思维缜密,智慧超前,善于创造创新,善于攻坚克难,力求尖端技术脱颖而出。这些脑力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倾心倾智地谱写了新时期劳动者的壮歌。

五月的秘密:劳动最美呵!

当年劳模是“厂红”

文/刘兵

大伯生于农村,劳动意识从小就根植于心。高小毕业后,他在部队军械所当了一名维修兵。也就是从那时起,大伯对各种各样的机械维修和保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刻苦钻研技术。转业到地方后,大伯主动请缨,在县城一家国营纺织厂负责机械维护。

机械维修原理相通,大伯关键是对此痴迷,跟着师傅蹲车间,虚心请教,听每台机器运行的声音,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大到电机小到一颗小螺钉都不放过。下班后,大伯看机械结构图,在维修车间琢磨和加工各种易损件,节省外采成本。参加省里举办的培训班,学习理论,大伯跟外地的高手切磋和交流。一年后,大伯对厂里一百多台(套)机器了如指掌,维修技术突飞猛进,被任命为车间副主任,成为厂里技术能手的后起之秀,更是众挡车女工眼里的香饽饽。

那时,厂子里不时掀起一场场劳动竞赛,比劳动效能,比成品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竞赛既是比个人技术,也是暗中在拼设备。机器用得顺手,平稳,操作工心情就爽,效率也高。大伯是挡车女工拉拢和追崇的重点人物。她们既爱慕他俊朗的外貌,更喜欢他的技术和人品。大伯在车间作巡视,总有女工热情地找他聊天,恨不得机器出点小毛病让年轻主任修修;还有人给他递上热茶,带来专门为他定制的卤菜,主动提出帮他洗工作服。大伯找理由对这些热情似火的女工们婉拒,最后看上了历次获得劳动能手称号,并不善于言辞,心灵手巧、温柔贤惠的巧云姑娘。这以后,巧云姑娘就成了我们的伯母。

在厂子里干了近30年,大伯以技术为抓手,以厂为家,怀着高度敬业爱岗的精神,兢兢业业,被县里、省里行业树为劳动标兵。后来,纺织厂改制,大伯又成了私企老板一再挽留的“老人”。直到退休,年近七旬,还不时有外地管生产的厂长登门,邀他出山,对趴窝的设备进行“诊断”。

现在,我时常去拜访大伯。谈起以前的辉煌工作经历,大伯总是津津乐道,口齿显得特别清晰。他当年无数奖状、证书和奖品至今保存得完好如初。

大伯动情道,他们那个年代,劳模最被姑娘爱。它代表着小伙子有进取心和好品行。姑娘们竞攀高枝,就图以后过日子靠得住,有奔头。一旁的伯母赞许,笑得满脸的皱纹荡漾开来,当年把他这个“厂红”追到了手,一生的幸福感总是溢满心头。

别梦依稀忆童年

文/徐宇

启蒙

6岁那年,父亲对我说:“二娃子,你个子不小了,该进学堂了。”母亲在头几天就用一块朱红布给我缝了一个口袋,袋口处暗缝着一根没有断头的布绳子,绳子活动自如,只要轻轻地将绳子往紧一收,袋子的口就严严实实地紧闭了,大巴山里俗称它为“牛屁眼”口袋。

父亲用高粱杆给我做了一串数数的小棒,足足50根。选山里质地绵密的黑石头,给我雕了一个砚台,一支新毛笔,两个黄色草纸本,这就是我启蒙念书的全部家当了。

父亲把我送到村里的小学校,一路上叮嘱我千万要记得路线,岔口处不要走错了。陡壁崖上要慢行,堰塘水井边莫去玩水,不要和其他同学打架,总之,一路上他给我说了很多很多的“要”和“不要”。我仍然记得第一天上学时老师考问我情景。“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老师问我。我回答,“5个。”“一双手又是多少个?”“是2个5。”我得意洋洋地回答。“2个5又是多少呢?”我避开老师那双紧逼的目光,忙摊开自己的小手指认真地数起来,捣弄了很久,我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哈哈,我今天把这个娃娃给考住了。”老师说,“是不是10个?”我忙点头。我就算通过了,爸爸忙教我叫赵老师,我顺顺当当地成了赵老师的一名学生。

父亲只送我这么一次到校,以后不管是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到校和回家都是我自己单独行走,我和很多山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了独立。不像现在的一些孩子,每天是家长接送,上了中学也要家长陪读,就像温室的花儿,娇气得很。

那时没有幼儿园,我启蒙就是念小学一年级了,并且小学只读5年,初高中各读2年,与现在不一样。

读书

老师一直是我心中无比崇敬的偶像。我感恩老师对我的培育,没有他们默默地付出,我什么也不是。面对孩子们的启蒙,老师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读和写,直到我弄懂学会记住为止。

我读小学的年代艰苦,没有自来水笔,也没有白纸作业本,用的是毛笔和草纸(民间用竹子加生石灰做出来的粗糙土纸)。当笔在草纸上着墨水就浸染,写成的字瞬间变成了一个黑坨坨。老师教我们要讲究技巧,笔尖上要少沾墨,下笔要轻要快。童年没有电灯,陪伴我的是煤油灯,如果每个夜晚都能在油灯下读书写字,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家打(山里人最爱将买流体的物品说成打)煤油的钱,全靠家里的一只老母鸡下蛋换取,偏偏老母鸡下蛋少了或很长一段时间不下蛋,没有钱去打煤油,灯也就枯竭了。无光亮的夜晚,山里人叫做打黑摸。我的作业自然也就做不成了,我只好含着眼泪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明天老师检查作业,对老师撒个谎就说肚子痛。第二天,老师宽容地对我说:“你的病太多了,我得给你家长讲讲了。”顿时,我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也只有低下头,让谎言裹着眼泪悄悄地掉在地上……

老师真的很快到我家来家访了,父亲给老师道出实情,生活的窘迫,让他感到非常无奈。为了解决照明问题,父亲钻进山林里找年老的松树,老松树长有松节疤,松节疤油性很重,劈下来将它晒干做照明用。夜晚,父亲将其点燃,松节疤冒着丝丝黑烟,散发着浓浓的松香味,事隔40多年后的今天,松明依然照亮我的心房。

劳动

我是公社小社员,

手拿小镰刀呀,

身背小竹篮来,

放学以后去劳动。

割草积肥拾麦穗,

越干越喜欢……

《我是公社小社员》这首儿歌,是我童年最真实的写照。我们一边读书,一边与村里的社员们一起在田里参加劳动。从小就知道播种、除草、施肥、灭虫、收割。在家里,一边读书,一边煮饭,给父母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社里挣工分。或者一边读书,一边割草积肥,做父母的好帮手。

学校每个班级里设有一名劳动委员,在班里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村里给学校里划了几分耕种的样板地,我们每周有两个下午的劳动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就去样板地劳动。两个孩子一组,将一桶桶稀粪抬到样板地里,足足五百米的路程,因年龄小,力气不足,抬到途中要将桶放下来歇一两次。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劳动的过程,都享有收获中的那份喜悦之情。

我们村小学校里,有勤工俭学的项目。在样板地里种中药材,如桔梗、沙参等。还饲养了一头母猪,一年产两窝崽儿,记得饲养了好几年,老师每年给我们每个娃娃奖励几个有格的白纸作业本,捧着崭新的作业本,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巴。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有梦想的。长大了,一定要做什么。我知道只有靠自己双手劳动,才能够丰衣足食。我在童年,深谙美好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

儿童节

一年又一年,我在苦苦地企盼和等待着儿童节这一天的到来。

儿童节的头一天,母亲就用足足半斤面粉给我做了一个大烧馍。这是母亲最舍得的一次。里面夹着一撮腊肉丁拌豆豉,天没有亮母亲就给我烧熟了,像一个圆形的菜盘子,馍足有两指厚,从火堆灰里掏出来,黄黄的,香香的,母亲用一张草纸包裹着,然后装在“牛屁眼”口袋里。这是我中午的盘缠,粮食紧缺的年代,乡场上只有供销合作社有一家饭馆,但吃饭得有粮票,没有粮票是吃不成东西的,农村人根本没有这玩意儿,所以不管大人小孩,只要外出几天,一般都是自带干熟食,烧馍就是最好的美食。

儿童节当天,大队小学校师生必须在指定时间赶到公社中心小学校操场上集合,操场是个土坝子,主持者早用石灰标出每个学校的位置。土坝子正中有一个戏台,三周土墙,台顶盖着青瓦,遮阳挡雨,台口朝着土坝,台离地足有五尺,台面是木板楼,台口正中央挂着红纸书写的横幅:热烈庆祝六·一儿童节!

十几所村小师生聚集一起,一一登台表演节目,最后压轴的就是中心小学了。他们的表演很出色,乐得我们一阵又一阵地开怀大笑。

我也有两个节目登台表演,一是表演《红医校》,主要是歌颂医疗卫生健康走向学校,表演者共八人,前后各四人,一人提问,众人回答。这什么病?众人就说这是什么病。一边回答一边就用随身携带消好毒的银针扎自己的穴位。我记得手上和腿上共六针,至今还记得腿上有个穴位叫足三里。

还有一年的儿童节登台表演,就是唱儿歌《我是公社小社员》等,边唱边做动作,表演者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不像现在要求整齐,甚至还有穿着补巴的衣服登台表演的,但彼此间配合得十分默契。

只有这一天,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耍。节目表演完,老师就叫我们自由活动,我们躲在土坝子四周的梧桐树下,疯狂地啃完母亲给我做的烧馍,因没有水喝,食管哽噎得打起嗝儿,让人难受得很,尽管这样,大烧馍还是很快吃进肚子里了。然后我们就去乡场上溜达,在我的眼里,觉得乡场好大好安逸,让我羡慕得流连忘返,在我幼小的世界里,它是不一样的风景。

老照片里的故事

文/武梅

收拾东西,无意间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三个女人,她们并排站在河堤上,笑颜如花。她们的身后,是远近闻名的人工河——茨淮新河。这张合影,拍照于1985年,茨淮新河竣工通航的那一年。

茨淮新河是建国以后开挖的一条著名的人工河,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水利工程。它西起阜阳茨河铺、东至怀远荆山口入淮,长达一百三十多公里,总流域面积7127平方公里。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动用人工上千万人次。动用的人力物力空前。工程从1971年开工,到1985年竣工通航,历时15年。

当年,由于全是人工开挖,挖河工具就是最原始的铁锹、抬框和架子车,劳动十分繁重。所以,被派上工地的民工,是青一色的男子。那几年,淮河流域至皖北的各个市县:淮南市、蚌埠市、颍上县、利辛县、淮北市、蒙城县……都参与到了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冬季农闲时节,各个村庄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出动,村里只留下妇女、儿童以及年弱多病的男子们。

当年的劳动场面声势浩大,工地绵延几十公里。民工们的说笑声,劳动的号子声,响彻云霄。可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民工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那样的单调而匮乏。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晚上,他们只能窝在工棚里闲扯,赌钱,或是思念父母及妻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工们的劳动积极性。

三个女性所在大队的带队干部,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向后方求助,希望能派人到工地上慰问民工,安抚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

那时候,各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平时也经常排练节目,到各村庄去演出。给民工送节目,便是最好的慰问方式。于是大队领导立即组织宣传队排练节目。照片上的三个人,当年都才二十来岁,是大队宣传队的成员,也是好姐妹。听说要到茨淮新河工地上给民工们慰问演出,她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于是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短短的几天时间,她们就排出了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她们三个人还自编自演了一个快板书:《民工都是战斗员》。

节目排好后,宣传队就开赴茨淮新河工地。听说有宣传队来慰问演出,工地上沸腾了。

他们的演出,吸引了好几个县的民工观看,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传出几公里。特别是她们三人自编自演的节目,由于紧扣民工们的生活实际,讴歌了民工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更是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们的表演仿佛一针兴奋剂,激发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第二天,民工们的劳动热情明显高涨了。

本来,宣传队只打算在工地上演出两天,可第二天演出结束后,另一个公社的带队干部就找到宣传队队长,要求到他们的工段,为民工们再演一场,他们负责宣传队的吃住行。这是好事,他们没有不答应的理由。没想到,这一答应,就收不了场了,他们竟然接到五个县区的邀请。宣传队走到哪里,都受到民工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像一缕清风,给工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自己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宣传队快要离开工地的时候,有个公社的带队干部找到宣传队的队长,说要他两共同完成一件好事。原来,他们公社一个小伙,看中了宣传队里的一个姑娘,要他两一起“穿针引线”。

好事很快促成。那个小伙,就是我哥,那个姑娘——照片中的一位,自然就成了我的嫂子。

茨淮新河竣工的那一年,三个都已成家的好姐妹,特地故地重游,拍下了那张照片,以示纪念。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后来从嫂子那里听来的,因为那时我还小。

墨舞五一,寄语天下

文/雪玫瑰

文/雪玫瑰Q2443941772落笔于2013-05-01晚

作者序言:墨舞五一,寄语全天下劳动人民,因为我是劳动人民的好女儿——在这五一劳动节垒起地球人欢声雷动、慷慨解囊、载歌载舞之际,我想给全世界像我父母一样伟大的劳动人民贺词敬礼。我也想给我伟大的祖国母亲三磕头敬回报之礼。我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永远和平永远承载着全天下劳动人民的春华秋梦;我希望,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我希望,我的国人永远祥和宁静;我希望,我的亲人永远安康幸福。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焦点心声。

首先,借此文序幕,追溯五一劳动节的世界史:‘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获得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 月第二国际宣布将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集会,争取了合法权益。’

其次,简明扼要地简述我国五一劳动节的历史:‘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一些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介绍“五一”。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再次,骄傲地歌颂一下我国法定五一劳动节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一,劳动节!普天同庆。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我也不例外。我们公司放三天假,做为一名忙碌而普通的打工者,我终于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五一,不见温柔的轻月光,只见浪漫的小雨丝。多愁善感的我心潮涌动。我特别特别想家,想家乡的亲人,想故乡那每一寸我曾越过的黄土地。想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想我那可爱的孩子们,想我儿时的伙伴们。五一,波澜不惊的我,没有什么豪情壮志寄予祖国与故乡亲人。我只想借助我最酷爱的文学网寄语我五一的思想脉搏。

五一,我该干些什么才觉得最有意义呢?逛街、购物、约会、旅游、摄影、绘画、K歌、跳舞、溜冰、上馆子、看电影、练瑜伽、打台球、回老家、睡大觉、还是美文天下呢?我情不自禁地沿思想的脉落反戈自己的兴趣爱好。星月为凭,长风为歌,默契为祈,脑河浪水四溅,我顿感脑满肠肥。灵魂深处,幽谭中的唐诗宋词在风云际会,喘息间汇聚成沧海横流,水墨丹青颤栗起晓露痴缠,五一的雨花石,倾情着我雪玫瑰的一帘幽梦,天使之舟所经之处,噢音风靡而绕过我忧国忧民的多虑,梦幻中我掬一捧血色浪漫的红玫瑰,执笔为全天下劳动人民写下了一些文字,日薄西山,年年五一,岁岁牵念。

深圳的冬天不见凯雪,初夏亦不见鸟咧咧。我只能,借着野草做笛吹奏我想家的心;我只能,用我笨拙的双手折叠数只千纸鹤寄语我的思乡之情,我只能,撷着一朵我亲自种植的红玫瑰做一场璀璨梦。我只能,用我的浅水,为全天下劳动人民写一篇幅,以此,点缀我五一心胸内这片蔚蓝色的天空。梦随风万里,几度滚滚红尘,我只想起了‘劳苦功高’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工带农,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所以我也在响应党的号召,下南海打工。

在深圳打工的旅途中,我一边在公司任职打工养家户口,一边抓紧业余时间写作,从而实现我美丽的爱心天使梦与铿锵的作家梦。写作,我把它当成了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发表文章,我把它当成了我最美的荣耀,赚稿费济贫,我把它当成了我人生最大的享受。

写作能让我心事旖旎,但我不途名不途利,我只途‘当我老了’不会对年轻时的自己轻叹,不会悔恨交加地对自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然,我偶尔也会异想天开,梦呓中,我奢望有一位著名的大导演看中我的才华,把我写的长篇小说改编拍摄成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播放于祖国各地。我也曾梦想趁机大赚一把,然后,我会拿这些稿费来改变我的家庭面貌,善待我的亲人,孝敬我的父母,赠予我的故乡,回馈我神圣的祖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做为一个农民的女儿,我当然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旗开得胜,衣锦还乡,凯旋归去,报答我的父母之邦。

‘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

在芬芳四溢的五一劳动节,我雪玫瑰真情流露,大步未迈,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字的国度里,聆听举世瞩目的劳动人民的欢呼声。谱写歌颂全天下劳动人民的赞歌。我情有独钟地伸出白臂紧握,全天下开满茧花的劳动人民伟大的双手,穷奢极欲地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劳动人民如苦咖啡里的每一块方糖,把我们的人生调得有滋有味、多滋多彩;劳动如海陆空的每一帧风景,把我们的人生装扮得五彩缤纷,魅惑动人。

高尔基说——‘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李绅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马克思说——‘消费者也络绎不绝。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五一,我把对劳动者的赞美诗,送给全天下的劳动人民,送给我远方的故乡亲人,送给我的祖国同胞,送给我祖国美好的未来,送给我纯真好动的孩子们,送给我美好的明天,送给我美丽的梦想。

五一,请许我化作一粒尘埃,让我在劳动人民必经的路旁落定!于婉约的文字里仰望快乐,把默默的祈祷打磨成一盒盒丰盈的彩礼,挽一袭芳华为劳动人民踏浪而歌,把祝福轻放到风中让风悄悄带走我的心声,把我的快乐放到云中,让云静静融化及至无边扩大,赠予全天下的劳动人民,这何尝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掬一捧海水,感知劳动人民的雄辉映彩虹。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那么劳动人民才是最美的歌者。天涯尽头看流光飞去,不必问劳动人民何处是归期。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谁与听?不必问劳动人民是不是沧海一粟。

我永远相信,只有伟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典藏全人类生命最纯真的厚重。我也承认,懂得尊重别人劳动结果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懂得尊重自己的人。

五一撼人心魄,劳动节舞动了我的心墨。站在高楼大厦的楼顶俯望春华大地,大都市的每一个街道都人头攒动,欢乐的人们,手牵手,肩并肩,欢呼雀跃。大街小巷,车场停车位都爆满。这一刻我的灵魂,完全容入了社会,容入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才知,周围的一切美好都是平凡的劳动所赐予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劳动人民是如此的伟大。啊,我的祖国,不再是自行车的王国。啊,我的故乡,不再是泥咛小路。啊,我的亲人,我迟早会落叶归根,荣归故里。

握一笔素笺,诉不尽心事迷离,诗词歌赋吟尽,又怎抵得我今夜舞墨五一,为全天下劳动人民亵渎的情殇?

(2687字)

红山劳动基地感悟

文/谈笑

不知哪来的风声,我们得知要去红山劳动基地的“噩耗”.大家都认为基地是神一样的存在,无法触碰,无法呼吸,就这样迎来了去基地的日子,还记得那天天空格外的蓝,我早早的骑着自行车,不管怎么说心中还是有点期待的,因为我过于粗心,导致我没带护身宝衣--我的保暖外套,就这样我和同学一起在“海军”老大的带领下乘上来接我们的车,路上没有红灯的阻挠,没有行车的吼叫,我们来到了红山劳动基地。

基地“我来了”

刚走进劳动基地,一股浓郁的田园气息迎面扑来。放眼一看,原来是许多庄稼在用它们那诱人的气息吸引我们去观赏。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一条条曲折蜿蜒的长龙来到了 红山劳动基地。一到那儿,首先进行了庄严的开营仪式。

来到宿舍,把书包往床上一扔,本想好好感受一番,谁知同学拿来了被套、床单,要我们整理床铺。看到这一切,我可傻了眼了,不要说套被套,在家里,我就连床单也N年没整理了。看着其他同学都开始了,我也不甘落后,手忙脚乱的整理起来。心想:我在上铺,想要十分整齐,是不可能的,反正就这么铺吧!解决床单是还可以,但被套嘛……看着这一床似棉花又不像棉花的东西,我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在经过大脑简单的分析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们一股脑儿都塞进了被套。可想而知,被子卷在了一起,怎么看都不对劲哎!后来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的。

初苦“累死哥啦”

熟悉这里的一切后,我们的心情直线下降,跌至为零。原来乐天派的我都悲观地想一头撞死墙上,虽说这里是红山劳动基地,但本身就有不少缺陷,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的宿舍吧!八个人挤一间小屋子,早上吹哨,大家慌不择路,经常脑袋撞得白天见星星。这我倒不介意,介意的是睡上铺的人太危险,弱不禁风的床,摇摇欲坠。人在上面稍一移动,就像在水中划船一样 .迷茫,有时候只是一种借口--人生舞台的帷幕随时都有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这句话是偶然翻阅书籍时看到的,就这样成为我那时的支柱。

苦尽甘来“终于活了”

随即而来是陶艺课,这下可难倒我了,面对一块臭泥土,我真想一把扔掉,在我的巧手的雕磨下,最终还是有了战果--一个爱心茶杯,就这样第一天接近尾声,我们看来成龙的《A计划》,一开始我们这群猴孩子吵到老师起鸡皮疙瘩,后随一位道高望重的男老师的英明指导下,猴孩子安静了。晚上还是那么happy,我们吃着,喝着,饮料都洒了,我们还左口一个,右口一口,9点10分灯还亮着。随即而来的是,模拟驾驶和模拟射击,那让我们都玩疯了,一个个都回复了猴子本性,哦!还有栽花,因为猴哥我眼镜没带,回来不知道为何手上多了三个盆栽。

快乐的尾声“我还会回来的”

随着闭营式和晚会,我们走了,还有窗户上写下的真真回忆,借灰太狼的话“我一定会回来的”.

劳动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文/张勇

伴随着时光的脚步,日益渐浓的绿意又写意出了不平凡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属于全世界劳动者的光荣节日。这个被激情打磨了的日子,这个被红色涂染了的日子,这个被历史定格了的日子,总是在这个五月异常绚丽,在这个季节异常诗意,在岁月异常让人回味!

我们仿佛又看见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工人兄弟挽起团结的手臂;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为了自由和人权而战的壮烈场面;我们又似乎听到了那震撼世界的呼唤……就这样,天下劳动者书写了岁月,书写了历史,书写了天地壮丽的诗篇;就这样,天下劳动者将劳动这个词语荡进了永远的的五月!荡进了永远的时光!荡进了生命的永恒!

劳动,只有劳动,才让这个世界不断走向文明和辉煌;劳动,只有劳动,才充实了生命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诠释了生命的要义;劳动,只有劳动,才破解了所有活着的疑惑;劳动,只有劳动,才不断提升了生活的感悟;劳动,只有劳动,才让生命的荣光异常光彩夺目!

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岁月便一次又一次拔高五月的高度,拔高红色的理想,拔高生活的向往;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心灵便一次又一次滋长幸福;感觉便一次又一次滋生甘甜,眼神便一次又一次接纳吉祥;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五谷便一次又一次丰登,梦想便一次又一次成熟,笑容便一次又一次欣慰;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岁月便一次又一次充实历史的情节,书写饱满的音符,平仄生命的韵律!

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劳动,是人类永远的主题,劳动,是地球永远蓬勃的血脉。劳动延续着一种永恒的精神,劳动蕴含着一种灵魂的荣光,劳动闪烁着一种永恒的光辉,我们不禁要呼唤,劳动光荣,劳动万岁!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

伴随着时光的脚步,这个红红的五月,这个属于天下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季节涂染了岁月和感觉。不禁让人回味,让人又一次体验。这正如一首诗这样写:五一的阳光/没有醉在春的梦乡/滚烫的情感/流淌进澎湃的激荡/节日的笑容/荡进股股清醇的花香/欢庆/成了世界一种心灵的阳光//五一的阳光/是一种格外的光芒/从1886年开始/就追赶一种向往/心潮汹涌的波浪/翻腾过五湖四海的险滩暗礁/终于打开/一颗颗心扉/洒下记忆闪烁的光亮//五一的阳光/让劳动的汗珠/闪烁一种异样的光芒/穿越风雨雪霜/辉映八小时内外的渴望/丰登了时光/长青了岁月/让劳动这个词语/在历史的长河激越跳荡。

五月啊,火红的五月,但愿红了永远的渴望和未来!

饱餐曾是我的梦

文/刘东升

这个题目,也许有人看了会笑。笑什么,吃顿饱饭还是梦?是真的。饱餐一顿行,但顿顿饱餐却是年少时的梦,更不要说吃好了。我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着,所以就确定了这个题目,从吃顿饱饭说起。1978年,我十六岁。在老家灵石县段纯镇九年制高中上学。那时农村还是公社制、集体化。村里有大队、小队,集体生产、集体劳动,集体按人口、劳动工分分配粮食、蔬菜等。我家共七口人,我是长子,父亲工伤在家,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常年卧床,挣不到工分,年终分粮少之又少,父母常为吃喝发愁,又有几个半大小子,饱餐真是我们的梦。

我当时在校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课程少而简单。中学扩大校舍,我们同届的八班、九班两个班从初中升到高中后,都积极参与了此项工作。包括冬季教室取暖用的兰炭(焦炭)、煤块、木材等,都靠同学们自己寻找、捡拾。课余时间,老师经常组织同学自带工具在田家窊、蓝家谭、神井等村帮助收秋收夏,有时一住好几天。毕竟人小,气力不大,虽效率不高,但仗着人多,也还是有成果。虽然累,但很开心,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体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增加了对土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最高兴的就是省下家里的口粮,能够吃好、吃饱。

有一次,同学们在吴家沟住了好长时间,大家集体劳动、作息,累并快乐着。感觉劳动就是上学,上学就是劳动,劳动就有饭吃。就是上学之余,也最喜欢去给别人家帮工干活,出力流汗挣饭吃,所以劳动中特别卖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这样,因营养不良,个子小,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坐在第一排,从没影响后面同学看黑板上的内容。我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饱餐,却没学下知识,1979年高考,全村无人上榜。1980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我顶班招工成为两渡煤矿一名井下工人,自记事以来,做了十多年的饱餐梦,终于实现了。有了几十元的工资,粮食供应得到满足,还常能省点钱贴补家用。

有一个插曲必须老实“交代”。招工体检时,我身高不够、体重轻,怕录用不上,在借穿别人的厚棉鞋里垫了两片青瓦,挺直瘦小胸脯,使劲踮起脚尖,才测下1.68米。测体重时,我身上揣了亲戚家一只铸铁“捣盐锤”,才称下四十五公斤,档案中的体检表上标注“体重不足”。这就是十八岁时的我,都是吃不饱惹的祸。

在等待招工通知时,母亲和我是那么的焦急。因为录上了就可能缓解家中粮食紧张的状况,“添粮不如减口”,根本顾不上井下危险等其他因素。我告别了贫困的家乡,告别了母亲的“千层底”,穿上人生第一次买来的新球鞋,背上行囊到矿上报到。在工人师傅真诚、无私的照顾下,度过两年难忘的井下生活,亲历了工作的艰险,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成长。1983年,我从矿上调离时,身高已近一米八,体重也增加了不少,饱餐已不再是梦。

时隔38年后,我又调回到当年矿井所在地工作。生活仿佛画了一个圆,我又回到了原点。吃水不忘挖井人,饱餐绝不再是梦。

劳动是快乐的源泉

文/疏泽民

世上最美的表情,是劳动者那张热汗淋淋的笑脸。

美的表情,来源于愉悦的内心体验:吃着自己辛勤栽种的小菜,总觉得比菜市场买的更有滋味;穿着自己编织的内衣,总觉得比一身名牌更温暖贴心;花着自己流汗打拼挣来的票子,总比伸手啃老要心安理得……因为,我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当我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然会感到心安和快乐。

劳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一个人如果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就能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富有。

劳动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增进健康的良药,是培养快乐的源泉。开动机器的蓝领,田间劳作的农民,路口执勤的交警,以及脚手架上的民工,农贸市场的商贩,搬运货物的人力车夫,清扫垃圾的“城市美容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都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自然无法体验到这种乐趣。

作家罗兰说:“世间一切美味佳肴,都没有劳动结出的果实更甜美。”因为有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会觉得格外甜美,也格外珍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一份辛劳一份甘甜。劳动是生命的动力,是快乐的源泉。

中年始悟劳动美

文/郭华悦

年少时,最羡慕的,莫过于不劳而获。

那会儿,总觉得天上掉馅饼,是最美的事儿。人生中,若能有突来横财,从此安乐无忧,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人?

可后来,经历的事多了,才发觉天上掉馅饼这事儿,美的是往往只是开始,却不见得能笑到最后。

君不见,多少富二代,散尽家财,可悲可叹。有位朋友,堪称是富二代,老父白手起家,创下了不凡的身家。可直至双鬓染霜,却迟迟不敢把家业交给儿子。

不是贪恋财富。若有可能,老父巴不得早点退居二线,享尽清福。可有一次,把酒言欢,这位已过花甲的老父端着酒杯,感慨着说,无苦无劳,守不住家业呀!

桌上的朋友,脸色一红,低下了头。

我们其他人,也顿时沉默了。直至那时,才明白了这位老父亲的心思。创业难,守业更难。未经稼穑,不知柴米贵。没有劳苦,怎知果实甜?不劳而获的代价,往往是不知艰辛而导致的挥霍无度,最终败了家业。

这位朋友,最后还是接管了公司。但是,却是在多年后。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知道了父辈的不易,更懂得了守业的责任。于是,在苦劳的磨练中,终于练就了宽厚的臂膀,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无劳之果,如无根浮萍,来得快,去得更快。

生活与工作,是如此;感情,何尝不是?一段感情,得之容易,往往就不懂珍惜;唯有经历了付出与劳苦,得来的感情,才视如珍宝。说到底,这也是“劳动”二字在作祟。倾注了心血,便更明白得之不易,也才懂得细加经营。

于是,年过不惑,才明白不劳而获,不见得就是美好的。相反,劳动中的汗水,更让人明白眼前之人与物的可贵。明白了不易,也就更懂得珍惜。

劳动过,才守得住,于人于事于财,莫不如此。

忆十三陵大磨炼

文/沈伯素

十三陵水库,它绝非一般水利工程。提起它,人们自然会想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因为水库是他们提议修建,他们亲自参加了建库劳动,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水库由义务劳动建成。

我骄傲,建库过程中,我有幸“参战”。

1958年3月,我当时所在的军校,领导进行“战前动员”说,参战有三重意义:直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密切军地关系;接受劳动锻炼。那时候,对劳动的态度是丈量知识分子的一把标尺。我清楚“参战”对我是一次极好的磨炼机会。

都按营连排班进行了编队。我所在的校训练部机关编成一个排,我荣任新职:被指定为该排一班副班长。战场远在北京北郊昌平山区。为了轻装上阵,每人只准带军用棉被一条,解放鞋一双,换洗内衣一套,毛巾牙具一套,自己打包自己背。

我们的参战队伍从前门穿城而过,出安定门,朝昌平进发。近百华里的徒步行军,我虽然腰酸了,腿肿了,脚板起了泡,但没掉队。而且一到工地,就架设帐篷,安排食宿,次日一大早就投入了紧张的运砂建库劳动。

整个北京从中央到村队党政军民大动员,各大单位都派人参加,参加了就是突击队员!工地上的人,多时达十几万!来到工地,我一眼望去,人山人海,挑的挑,推的推,这边一溜重担子往前跑,那边一溜空挑子朝回奔,推车的也一样,都像赛跑。

按照统一部署,我们单位的任务是用翻斗车朝大坝运砂。我的同事、军车油机教研组教员孟昭复,一到工地就开动脑筋搞了一桩发明——翻斗“火车”——用汽车拖十多个翻斗车走铁轨,一趟就是十多方,抵得上百人次的徒手推运。

具体到我们连,任务是把民工挑来的砂土装进翻斗车。今天恐怕没人相信我们装车的效率:两人装满容量一立方的翻斗车只用十几秒钟,而且不到五分钟再装一车!这效率归功于技术革新:我们运用斜面原理,使民工走一条慢坡路,挑来的砂土倒在稍高的蓄土木盘附近;装车时,木盘居高临下,封口一打开,砂土就像从漏斗自动流出。其时,我们两人共管一斗,各用一把大铁锨,猛推猛拨,令砂土倾泻而下!看起来只是推推拨拨的活儿,却绝不轻松!请想:那是一立方细砂,1000多公斤呀!都像拼命,谁也不敢懈怠一秒钟,空气里都弥漫了战斗精神!记得一天八小时干下来,有的人就像瘫痪了,收工时,朝冰凉的工地上一躺,不肯起来!

参战磨炼,绝非仅是劳动,生活起居也是对意志的考验。先说北京三月份的气候,夜晚在野地睡帐篷,四斤重的薄被,再累再困也难入睡。我们从村上借来麦草,胡乱堆在被子上,再一个紧挨一个躺下,互相取暖。不过,次日醒来,不少人的脸还是被被头上的冰刮疼了!至于伙食,当然是向当地民工学习——午餐就在工地吃,一人两个窝头,一块咸萝卜!就这样,没有一人冒出一声“苦”字来。

其实,劳动虽苦虽累,愉快却寓于其中。

就说工地上那大喇叭,不仅多次说我连虎虎生威,还多次表扬我们超额完成每天的工作量。再说,劳动大军中本来就蕴含了无限乐趣。比如一次,我们刚收工,清华大学派代表来了。他们也是参加建库劳动的,要同我们联欢。好呀,我们连又不缺少文娱人才!于是,双方各先献上大合唱,然后我们欣赏了大学生的男高音独唱、二重唱;我们的擒拿拳术,“解放军姑娘”独唱,也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更有,当时工地上夜晚刚放过电影《柳堡的故事》,大家只要见挑砂民工中来了一位漂亮姑娘,就高喊她“二妹子”,喊得她又兴奋又害羞。因为我当时“荣任”新职,就有人把“二妹子”拉到我的跟前,要她叫我“副班长”……

不久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都来十三陵参加了劳动,大幅新闻照片登在各大报的头版,我们的劳动工地一时举世瞩目,这情景,不更使人兴奋,令人鼓舞?

劳动减压

文/谢祺相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压,例如听音乐、看书、运动、旅行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有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疯狂购物、熬夜上网、抽烟喝酒、狂吃东西等方式来调节心情,这些带有自暴自弃性质的减压方式即使调整了心情,也会对身心有负作用,甚至养成不好的习惯,那就得不偿失了。其实,通过劳动来减压,是个非常健康有益的选择。

当你心情不好压力巨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调节自己,特别是平时活动量少的人,健身没时间、运动没时间常坐办公室的人,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做家务首先从打扫卫生开始,不管你家里多么干净,再打扫一次总不会是坏事,何况还能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家里平时可能是老人来帮忙收拾,或者请的钟点工。在自己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你会重新近距离接触家中的每一样东西,例如地板、墙纸、窗帘、门套、沙发、桌子、床以及各种小摆设等等,这些可都是原来自己一件件买回来的,都是自己钟意的东西,可就因为忙工作没时间,已经很久没有亲近它们了。你给它们清洁、擦拭,在它们焕发光彩的同时,你重新找到和它们初见时的喜悦之情,心情自然会轻松,压力也会得到释放。

压力大时,还可以尝试着为家人做顿饭。即使你从未下过厨,即使你讨厌油烟味,为家人烹饪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不妨试试。首先是计划,做哪些菜,冷炝、小炒、清蒸、红烧,按照家人的口味来,无头绪时可以翻翻菜谱。然后出去买菜,去菜场,去超市,别不好意思讨价还价,那也是一种生活乐趣。菜买回来后开始烹制,或许你本来就是个中高手,或许你是初下厨房,这些都没关系,等到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你做的菜肴时,你会有久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那些所谓的压力早已不翼而飞。

如果对你来说,做家务根本算不了劳动,起不了减压的作用,可以尝试着去做义工。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义工组织,通过网络、热线电话等很容易联系到他们。如果没有,你也可以约几个好友,或者独自去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当地困难家庭,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劳动之余,即使身体会劳累,但心情却很轻松,这是个奇妙的事情,压力已不复存在,你和你所帮助的人都会感觉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假如,你有不住在一起的年迈双亲,抽出时间去为他们做点事,看到老人的笑脸,你会觉得所谓的压力算不了什么。假如你的老家在农村,或者你本就是农村人,去参加一场劳动吧,找回当年的记忆,体会流汗的快感,感受劳动之后的轻松和愉悦,这样自然就能释放压力,调整好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珍惜眼前的生活。

劳动能减压,而且还能增加由衷的幸福感,这是其它减压方式所不能比的,不信你试试!

快乐馒头

儿子总欢喜原始口味的食品,不喜欢街上流行的零食、糕点。因此每个周末家里人会一起动手做馒头,包水饺、蒸蛋糕、做寿司、春卷或包子……

今天下午,全家人又聚在一起和面、揉面做馒头了,刚开始由于糖下多了馒头胚越揉越粘,于是就不断的加粉,结果是越加越多,最后竟做了四大笼——五六十个的大馒头,不过这次的馒头竟是最成功的一次,超好吃超香的。其实做馒头不只是因为儿子想吃,我想更多的是做馒头这个过程给大家所带来的乐趣。一家人聚到一起共同劳动,共同收获。没有人坐享其成,没有人不参与劳动,一起出谋献策,该水下多一点,还是糖多一点,该揉几分钟才会使馒头更好吃。上一次的经验总结,告诉了我们这一次该如何再更进一些才能做得更好,整个下午都融洽在和谐与快乐之中。

从第一次超硬的馒头到这一次的超软超好吃的馒头,不管是忘了放糖还是糖放得过多,没有一次馒头被浪费掉,全都吃光了,而且每咬一口馒头,我都能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着快乐及满足。所有的馒头都有家里每一个人的劳动参与,没有人会说不好吃或不想吃,包括儿子也一样总认为家里的馒头胜过酒家的山珍海味,这就是我们家的快乐馒头,咬一口快乐一天,吃一个快乐一生!

不泯的农心

文/赵新芳

端午节到北京的女儿家小住。早晨,我常常沿着一条被硬化了的小河堤坝散步。一次,不经意间竟发现了一棵孤零零生长着的倭瓜,其长势非常茂盛,叶子大如扇,蔓茎粗如绳。枝枝叉叉、散散漫漫的一片绿色从堤坝一直向下延伸至河水边,平铺了河堤的大半个斜坡。起初我认为倭瓜是野生的,但蹲下身仔细一看,发现其根部是长在一棵被刨掉的老树坑里的,而且周围还有浇水施肥的痕迹。显然,是人为的。我顺着河堤往前走,又发现了同样的两棵、三棵……无疑,这是有人精心种植培育的!

无独有偶,我的脑海又浮现出在新加坡留学期间的一些影像。那个发达的小国家可谓地地道道的城市化了,竟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记得在从学校到住宿地经常走的一段儿路途中,曾不断看到旮旮旯旯里种植着的一些农作物,但多数是叫不上名字的热带植物,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我们家乡才种植的蔬菜,如豆角、丝瓜、黄瓜、韭菜等。每当看到这些,都如遇到久别的亲人似的,感到十分亲切,又禁不住停下脚步认真观察欣赏一番。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居住的小区,原来留作观赏的花池一度竟全部被业主们种成了各色蔬菜。一到夏季,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林林总总、参差不齐的绿,还有戴着草帽、光着膀子的“准农夫”们忙碌劳作的身影。随着汽车时代的快速到来,业主们不得不把这些菜地除掉硬化成停车场,但就在铲车清除菜地的一刹那,令人想象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几位老者竟然端坐在自己的菜地里强烈抗拒,而这些老者都是本市最高学府退了休的学者、教授。后来几经思想工作,才勉强得以实施。现在“菜地”虽然变成了停车场,但这些大腕儿的教授们仍然矢志不移地在自己的阳台或楼后边的空地上,摆上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盆乃至废弃的浴盆、包装箱、大缸等,一如既往地精心种植着自己最喜欢的各类蔬菜,诸如茄子、丝瓜、梅豆、黄瓜、豆角等等。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在些许疑惑里感到忍俊不禁,甚至还饶有兴趣地拍下一些照片来。

彻底改变我的认识的还是对“开心农场”的参与。何谓“开心农场”?即将一大块土地分成若干多个小块儿(每块大约三十多平米)有偿承租给城市里的居民们(称之为“会员”),供其种植。当然,“农场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各种农具的购置、水管的铺设等。“会员”们则自由选择种植项目,但大多为季节性蔬菜。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几位好友融入到了“开心农场”的。

从春至夏,“开心农场”成了我们的一份儿“牵挂”。每到周六、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到这里来,待弄着那份儿暂时属于自己的土地。早春,大家先是站在那片有些荒凉的黄土地上很认真地制定着年度种植计划,然后开始洇地、翻土、扒畦、下种……初夏,黄土地很快变成了绿地毯,伴随着茁壮成长的幼苗,大家又开始了间苗、移栽、除草、捉虫……不多久就有了收获。最早的是朋友种的一畦生菜,由于种子撒得太多,长得十分稠密,大家拔了一茬又一茬,无穷尽似的。紧接着豆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等,一股脑儿成熟了,几乎每一天都有丰硕的成果。大家聚在一起品评着各自菜地的长势,交换着各自的劳动成果,参与者并快乐着,真可谓开心之极!

至此,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从事着同样的劳动活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呢?一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不堪言,另一种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我又想起了自己早年的劳动生活,多数情况下都是生活所迫,生存所需,都是被动无奈的。而现在的劳动则是生活富足之后的精神享受,则是主动追求的。如果说前者是为了生存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为了享受,这可能就是劳动活动的不同之处吧!

我还想,或许人们如此钟爱种植活动,还有更重要的因素隐含其中,那就是“付出”与“回报”。在这里,大地对于侍弄他的人们是最诚实的,你对土地付出多少,土地必有多少回报,并且立竿见影,绝不打半点儿折扣,这种因果报应和“诚信”正是现代多元社会所缺失的,更是人们所孜孜追求和殷切期盼的。

“成就感”则是人们的另外一种收获。人们看着自己种下的一粒小小种子破土而出,质变为一棵活脱脱的小苗,一天天长大,直至开花结果,强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这犹如夫妻相爱生育出自己的孩子,在俩人的精心哺育下不断地成长,不仅充实着生活,更幸福着人生。

劳动最光荣

文/周广玲

小时候有首儿歌唱到:“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首歌名就叫劳动最光荣。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每个人要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活的使者,是人生的指明灯,任何成功都是由劳动得来的。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他的女儿说,“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一切,劳动最光荣。”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没有劳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没有劳动,社会便得不到发展;没有劳动,人类将变得一无是处。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

劳动最光荣,这句话从小便印刻在我脑海中,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节日里,我们再次重温这句话,依然是那样的亲切。但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懒惰成性,凡事都依靠别人、家庭和社会,劳动观念较为淡薄。在崇尚金钱、地位的当今社会,我要大声喊出来:“劳动光荣!”劳动最光荣,要从全社会做起,形成谁劳动,谁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到应该得到的荣誉和奖励,享受应有的各种待遇,树立我劳动我光荣的意识,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不劳动的人不得食,让他们有种羞耻感。从而形成人人争劳动,个个弃懒惰,整个社会尊重劳动了,劳动者才会光荣起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造福了社会,劳动陶治情操,美化了心灵;劳动者虽然平凡,他们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着不平凡。在我们的周围,有着无数这样的人,他可能是种菜的农民,造房的工人,从事买卖的小商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同学,或者是你不熟悉的人。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在各自的行业与岗位上,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默默地工作着。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所有的劳动者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其实每一天,都是五一劳动节,让我们在每一个日子里,向辛勤的劳动者致敬。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纺织了这个五彩斑斓的美好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劳动是最光荣的,是最可爱的,也是最可敬的。

劳动好处多

文/陈启智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的小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初中直至高中二年级结束,我的学习生活一直与课外劳动相结合。

我就读的北京五中高考升学率非常高,但每个学期都有劳动安排,比如去工厂干活;挖土、挑土造湖;适时去农村插秧、除草、拔麦、收玉米……我个人的劳动内容又比其他同学丰富多了:刚上初中,我就去了校木工组,每周有一个上午跟着木匠干活,其他同学则打扫校园卫生。那年我12岁,只能帮师傅取料,扶板,清扫刨花、木屑。后来我学会了墨斗弹线,锯木头,用羊角锤、木工凿凿出榫眼……升到初二,我又被分配去了校机工组,先是学习简单的钳工活儿,之后就上车床了。教我们车活儿的是从北京阀门厂请来的师傅,技术精湛,待人和气。没多久,我就能在车床上干活了。校办工厂常年承接旱烟袋锅的生产。大约八个学期,每周一个半天,我车出了上千只烟袋锅。

上初三时,学校又推荐我去“北京市少年之家”机工组学习。机工组的几位师傅是从大厂抽调来的八级工,即“大工匠”,都有一手绝活儿。面对崭新白亮的先进机床,顿感学校黑乎乎的皮带床是地道的“丑小鸭”。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铣床——“万能工具铣”,见到了“牛头刨”,还学会了用钻床打孔。

1964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劳动仍是必须安排的内容。我们几次下乡干农活,去水利工地挖河、挑担、推小车,还去了北京房山区“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除了炼油,什么活儿都干了。最深切的感受是:以后再有什么吃苦受累的事,都不在话下了。

看看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做习题,什么活儿都不干;再看看如今的年轻人,甭说劳动了,会做家务的都寥寥无几。吃饭不是靠父母,就是点外卖。我认为,即使学习再紧张,也应该适当参加劳动。劳动不仅锻炼身体,提高技能,而且对思想的提升、意志的磨练以及面向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好处。只读书,不劳动,再缺乏美育,难以培养出优质人才。

学生时代的劳动,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干什么活儿不怵头,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乐趣;第二,技能在身,在家小有用武之地。家里常备木工、铁工、电工工具,出现一般问题,不用求人;第三,早年的劳动,锻炼了我的手臂力量,这对我摄影、特别是书法创作,极有助益。

回忆起上大学时室友给我起的外号“铁臂”,虽有调侃意味,但并非毫无依据;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手臂粗壮的学生和我掰手腕,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曾徒手抄住飞到眼前的蜻蜓;多次将快要落地的杯、勺抓住……我想,这一定和我早年干过木工、车工、钳工的经历有关。

劳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的人生体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父亲

在贫困中成长的人,经历就是一种财富。教会我面对人生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

我老家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乡的一个村子,兄弟姐妹共六人,我是老大。我读高中时,弟妹们依次读初中、小学,都在上学,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就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日子过得很紧巴。但父亲从不叫苦,从无怨言,默默劳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父亲是种地的好手,他起早贪黑地开垦小片荒地,种上苞米和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父亲是生产队长,不能利用工时干自家活,他就在别人吃午饭时干,妈妈将饭送到地头。下午生产队收工了,他就接着料理自家的庄稼。无论是烈日风雨,还是繁重劳动的艰辛,都没有压垮父亲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他用自己的汗水付出,带领全家度过了那几年的艰辛岁月。

父亲是个称职的父亲,他对我们的教育,从来没动过粗,总是以自己的勤奋劳动来影响我们,为我们树立起如何做个好人的标杆。后来由于年岁大了,他从生产一线下来,当库房保管员,谁要想从他的手上得到集体一分一毫的额外好处,包括自己家人,没门儿。有时妈妈劝他:“队里的东西是大家的,何必为点小来小去的事得罪人呢?”父亲说:“大家让我管库,我就得这么管!不然,你拿他拿大家拿,集体不就拿黄了?”因此,父亲得罪了一些人,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小抠”,父亲不以为意,依然故我。父亲这些生活上的小事,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要奉公守法,要干干净净。

父亲由于工作突出,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后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教学,把父亲接到我家,就近在校办工厂给他找了个打更的差事。父亲一如既往,兢兢业业,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工厂哪里有活儿,他都主动帮忙。校办工厂是个食用菌生产厂,要进大量的木屑、粮食糠,经常装卸东西,当时父亲是60岁的人了,总是抢着扛麻袋。本来不是他的活儿,他非干不可,别人劝也不行。工厂领导找到我:“你劝劝老爷子,别累坏了身体。”可我说了也没用。

父亲有种菜的好手艺,不在生产队干了,就在自家种菜,自己吃不了,他就挑着去卖。据弟妹们说,挑出去一担,就有一半送了人。因为地方小,人人都很熟,有的还沾亲带故,父亲种菜,基本就是为大家服务了。

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读了七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种地,所学都荒废了。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鼓励我们学习。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读了大学。

今年是父亲去世25周年,我也已到了古稀之年,经常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想起跟在他身后走,从荒草茂盛的田野上惊起野鸡的场景;想起和他一起在小河里野浴的情景;想起他带我去集市卖猪后,领我下了人生第一次小饭馆的惊喜;想起他挑着瓜担走在前面,我用一根小扁担挑着两个筐跟在后面,望着扁担在他肩头颤悠悠有节奏地上下跳动,他的双脚一起一落,我内心莫名涌起的幸福感……

父亲的身影在视野里越走越远了,他坚实的人生路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脚下。

劳动不容易,幸福要珍惜

文/琼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更创造未来。劳动者伟大,劳动者光荣,劳动者最值得歌颂。

梦想的花朵,只有以劳动浇灌才能绚丽地绽放;劳动者们以任何形式付出的辛苦,都值得肯定和尊重。

世间最美好的两个字,便是“感谢”。一句简单真诚的“感谢”,便足以打动人心。

致敬爸爸,无言地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给你岁月里最深沉的爱。

致敬妈妈,精心为你做的每一顿饭菜,都成为此生不忘的家的味道。

致敬师长,默默游走于黑板与讲台之间,教会了你最初的人生态度。

致敬爱人,一路伴你走来的心悦之人,惊艳了时光,温暖了遇见。

致敬朋友,懂你的每一次快乐与忧伤,只要时光不老,我们便不散。

还要致敬生活,酸甜苦辣,百味尝尽,依旧可以温暖在脸,灿烂于心。

心怀感恩,皆是美好。生命若是一场途径,感恩就是最美的盛放,成全着千回百转的暖。

在五一劳动节,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真诚的向每个人说声:你们辛苦了,谢谢!

劳动是父亲的节

文/韩星星

“五一”放假,刚回到家,我就挨了父亲的当头棒喝:咋回来了?

我疑惑地望着他,很快反应过来:劳动节,放假了。我怕他听不见,又大声说一遍。

父亲惘然地点点头。其实,他并不明白,不知道什么是劳动节。

在乡下,像父亲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劳动了一辈子,却不知什么是劳动节;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了一生,却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节日。我想,或许这就是父亲和土地的宿命!

吃罢饭,抹把嘴,父亲像往常一样,别把锄头,走进五月的田野。那里是他的天下。

风一吹,麦子昂首阔步。那五月的绿,是父亲撇下的军装;那麦子的黄,是父亲坚实的筋骨。锄头撕破泥土,把杂草连根拔起,父亲率领他的将士,把时光打得斑驳陆离。只有在这里,他才思路敏捷、动若脱兔,才会忘记那让他走路都磕磕绊绊的年纪。

劳动节,全世界的人都在享受着假期的安逸,但父亲还在劳动,还在享受劳动。劳动就是父亲的节。父亲佝偻着腰,一粒汗珠一个太阳,种在他肥沃的背影里。锄头上带起湿漉漉的泥土,和父亲的脸膛一起,在阳光下闪烁着麦子般金黄的光芒。

我开始明白,没有宿命!父亲是幸福的。当我们在为生活而工作,竭力地向工作讨取生命的供给时,父亲已在享受他的工作——劳动。当我们还为短暂的假期欣喜若狂,精疲力尽地忙着消遣、挥霍时,父亲却天天都是假期,并且每天都过得一丝不苟、波澜不惊。

或许,可怜的是我,我曲解了劳动的本质,还那么自以为是。

这块土地上,走过父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父亲的父亲……他们都这样,脚踏实地地走过来,走回去。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和韧性!我能为目前的工作坚守一生吗?哪怕十年,五年……当我从这块土地抽身离去,从父亲身边毅然离开,有什么也从我身上悄然离去了。

父亲的呼吸变得急促,腰越弯越低,锄头扬得越来越高。他体内一定也有个太阳,尽管衣服已撇下,仍汗流浃背。他体内一定也有块麦田,那些璀璨的汗珠,就是他种在生命里的麦子。第一次,我虔诚地望着父亲。阳光里,他那抽动的肌肉、黄浊的汗珠,构成五月最震撼的画面。

我想喊住父亲,让他歇一歇,告诉他什么是劳动节——那是父亲的,父亲的劳动节。

谈治贫扶穷

文/苍 桑

中文“贫穷”两个字的结构很有意思:贫乃由于分贝,你把一个宝贝分开了,不但少了,甚至不成宝贝了,也就贫了。穴乃窝,你有力气不在外面劳动,只在窝里斗,也就穷了。

有些人虽贫却不穷,缺乏参与社会协作劳动应有的技能,却依赖父母的庇护过着富裕的日子,甚至依仗裙带关系谋个官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但是,这种贫而不穷的人却是国家富强的阻力,天下贫穷的病根。

有些人虽穷却不贫,有较高的技能,有为国家发展贡献效益的较大潜力,甚至身怀绝技或特长才能,但是却被那些疾贤妒能者压住了,卡死了,使他们报国无门,不能为经济社会充分发挥才华。把他们弄穷了,也就把国家弄穷了。改革开放就是要把他们解放出来,把他们的潜力开发出来,也可以让他们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富起来。

有些人既贫又穷,既缺乏劳动技能,又生活困难,是完全意义上的贫穷人。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穷志不穷,不吃嗟来之食,不穿分家之衣。在穷困中立志,勤奋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同时保持和磨练自己高贵的人格。有了这高贵的人格,就能“贫寒不起盗心”,将来富贵了也能“饱暖不思淫欲”。这种人不可能长久贫穷,因为志气不穷,因为努力改造和提高自己。另一种人则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既缺乏较高的劳动技能,又不愿下决心下大力气学习和提高劳动技能,看到那些同自己一样低能却靠父母庇荫而享福或得利的人,十二分地不服气!怨声连连,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却不愿学那些家境同样穷困却靠自己努力提高劳动技能而提高身份地位和收入的人,因为那太累,不愿吃那份苦。这就是“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要想救这种贫穷人,首先要树其志,激起其努力的决心。如果有志了,可进一步指导其理智地选择未来。如果志气一再树不起来,也就没法救了。

还得建设大环境,改善大结构,给每个人通过正当努力全面发展自己和提高生活水平排除障碍、拓宽途径,才能建设起高效益的和谐社会。

东北平原上的老锄头

文/张黎明

农村地垄沟里爬出来的人,钩杆铁齿并不陌生,尤其是锄头,我从记事的时候,就知道我家西下屋的仓房偏厦子里有三四把,大锄板的,倒扣斗形的,扇面形的,铁锄头板面溜光铮亮,一点也没有锈迹。那几张锄头,爷爷、父亲总害怕雨天生锈,使着不透落,每年一进入四月就挂在三间房的阳面墙垛子上,让它们感受着强烈的阳光。每一天收工回来,爷爷、父亲总是把几张锄头收拾得锃明瓦亮。大锄头主人是爷们儿,小扒锄属于娘们儿。仓房里还存着六七把小“扒锄”。大锄头,小锄头,都是东北大平原上的农民们爱不释手的季节性劳动工具。一九七四年八月,我九年级毕业第一天一到生产队报到,程队长就指示领工员到生产队仓库保管员那领了一把大锄头、一把扒锄。回家父亲用抢刀坐在门槛子上开了刃,用锉锉去了毛刺儿、电焊留下的麻麻点。安上了一个和我一般高的柳木锄把,这一把大锄头一直跟我到了1990年谷子、糜子放片上场的季节。

锄头,是农民人手一把的劳动工具。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石锄。有文字记载的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1953年春,中央国家文物局考古训练班专家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1954年秋到1957年夏,考古专家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这5次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从大量的石锄、石刀、石磨上看,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其他先民一样,“以食为天”,为了生存,把锄头、刀具、石碾子、石磨作为最尊崇的劳动工具。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我国战国时期出现了铁锄。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了长10、宽10.5、距2厘米的铁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这种形状的铁锄,造型符合力学原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农民们使用。辉县铁锄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把铁锄。

锄头和草是天敌。除草、松土有利于植物土壤中的养分,使庄稼根部及时透氧、吸氧,保持正常氧气循环。氧气循环也利于秧苗保墒,提高地温。所以锄头在农耕四季中的夏秋两季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田间劳动生产工具。

东北平原,在农业生产这一方面研制出了很多“先进的”劳动生产工具。比如在辽南、铁岭、北安、饶河、方正一带开发使用了现代化的锄头——“除草机”“铲耥机”。机械化铲地,让躬耕陇亩的农民大开眼界,也告别了大帮哄,一人一垄的笨拙手工锄地的年代。

南方的锄头和东北大平原上农民使用的锄头是两码事,我们东北平原的锄头是“铲形”平放,和土地地面接近于平行,稍稍有点吃土的角度,搂的成分大。刨,往下,铲,随着作用力向使用者用力的方向,铲的土层薄。不管是锄头,还是镐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躬耕陇亩形象赖以生存的道具。哪一个场景,都离不开火烧云,都是在夕阳下,弯下腰去,面对我们慈善而贫瘠、地老天荒的黄土地、黑土地。锄头,不只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坚强的慨叹和牢骚,锄头已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告别了九章、天问,揭竿而起的时代。

说起锄头,东北大平原上,人们一定还记得铁岭昌图的张铁窝子。民国初期,铁岭通江口有名的富商张铁窝子是永增盛商号的创始人,因其经营的铁匠炉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人送绰号张铁窝子。1903年沙皇俄国修建中长铁路,火车逐渐取代了水路和陆路运输,于是这个叫张铁窝子的人开始关注农具铸造业。据讲,当时从关里运来的农具比较畅销,而铁岭、四平、通辽东部地区铁匠炉较少,张铁窝子看准了这一商机,几经波折筹措资金,建起了铁岭地区一家最大的铁匠炉、铁匠铺,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过来的国营通江口农机具修造厂。这个修造厂主要以铸铁铧、生铁锅和农用的镰刀、菜刀、钐刀、锄头、挂马掌等为主。绰号张铁窝子的意思是所有的铁器张家无所不能。

锄头不仅是劳动工具,也是农民田间地头较量体力的好工具。夏季铲耥季节,干了两三个小时的庄稼汉,一到休憩的时候,总有一些体力较好的小爷们,在地头较量一些拉钩、支黄瓜架的“体育”竞技比赛。

锄钩很像我们汉字里的标点“问号”(?)。拉钩,就是你一张锄头,我一张锄头,两个锄钩子一搭,就开拽。有能耐的,有耐性的,有力气的,会使闷劲的,也有会找窍门的,十有八九会赢。拉钩过程中,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检验某一家铁匠炉、铁业社锄钩子的质量。拉钩的结果是你要输了,你的工分账上就划给赢家两分或三分。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刚刚回村“就业”当了一位农民,就赶上了放秋垄。放秋垄就是已经接近成熟的庄稼地里,再最后锄一遍草。也就是农民常说的“搂草打兔子”。基本程序规矩是拔大蒿子,拿大草。见草下锄,我不知道这一项最简单的活计还有很多窍门,一钻进青纱帐里,里面闷得大汗淋漓喘不出气来。一根五六百米长的垄头四根垄一排,就是快手也要半个小时。要是遇到蒿草多,难铲,至少接近一个小时。放秋垄,队长、领工员是“查边”的。他们拎着锄头做监工。若是哪个偷工减料,“花搭”板子带冒锄,浮皮潦草,不管三七二十一,冷不防,照你后屁股就是一锄头抡下去,非打你个前趴子不可。我就是一排四根垄没到头,让老队长打了三回的“小半拉子”。

1990年,我工作调动,回归省农垦总局的一家农场,我的两把锄头一个小扒锄一直跟回农场多年,山坡上开点荒,刨点地,几把锄头就解决了我们一家六口人的吃菜生活自救的大问题。直至农场使用了松土机、铲耥机、中耕机,农场连队职工的锄头才逐渐退出历史的大舞台。我家的几把锄头,在垦区博物馆里做了编号,一直成为了展览的人见人赞的小“文物”。

劳动礼赞

文/许亮生

当人类从从猿进化为人,顶天立地站立了起来,劳动,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使人摆脱四肢爬行的低级动物生存方式,更重要的是,解放的上肢可以成为智慧的灵巧的自带工具“手”,用这双新生的手,人类学会了使用石器和种植粮食。

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依稀还可以听见一声声庆贺新手诞生的欢呼,醒于那沉寂亿万年的大山和原野。

人类有了手,不仅学会更多的其它动物所不能的技能,也牵动了脑力思维。手诞生出最早的算术,绘制简单的图画……在千百次的摸索中,我们祖先发明了象形文字,那一个个文字符号多么生动有趣:“人”字是双腿站立形状,“水”字是荡漾流动的样子,“火”字是木柴燃烧的火焰,“田”字是一块块相连的土地……那是劳动者最美的图腾!

随着脑力劳动的进展,人的大脑这个智慧车间出产了更复杂一点的文字:女子漂亮,儿子可爱,女和子加在一起就是“好”;田字底下来个力字就是男,仿佛可以看到锃亮的锄头在烈日下飞舞,田里干活的男子汉被生动的烘托了出来。

从现代意义上说,劳动早已分化为各行各业专业性的工作,强大的现代科技作为生产力的有力支点,把现代人的劳动效率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智慧之光总是首先降临给那些勤劳的人们。无论是谁,只要有好技能和真本领就可以走遍天下,聘者也会纷至沓来。你有劳动的本领就能独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拥有享不尽的劳动果实,还可以奉献、馈赠于社会。

也许,人体的重量最多只相差一两百斤,而人脑的智能却可相差几万倍。高级脑力劳动者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创造力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落差;勤劳者与慵懒者之间的悬殊同样是无法估量的。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除了讴歌勤劳,就是崇拜科技。劳动是快乐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角逐。每一天的时光因了繁忙的工作而充实,时间在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忘我劳作中轻快地流淌。

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广大劳动者的血汗结晶,正是他们不屈的脊背和灵巧的双手举托起财富江山,正是他们的智慧与耐劳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伴随劳动长大

文/飞翔

“劳动赚工分,家家没有钱。”我出生在那个“一穷二白”的难忘时代。

父母劳动一天,共计赚不到1元钱,还能养活我们弟兄三人,是什么原因呢?

我记得上学那年起,就开始下地劳动了。插秧、抱谷、耙田等,每天可得3分。农闲时放牛,捡粪,割猪草。读书的孩子有早稻抢插农忙假一周,有暑假个半月。我们边读书,边劳动,父母养我们的成本不高啊!

劳动让我体会了吃穿的艰难,劳动让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

妈妈管教我们弟兄三人,就是要勤快做事,好好读书,读小学时,不按时捡粪就不准吃饭。读中学时,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就不准报名读书。“量体裁衣”“勤俭持家”是那个时候做家的原则。

我从7岁读书,到18岁回乡务农。学费家里只花了100多元,生活费不到3000元(大集体时的生活水平很低,每月10元的伙食费就不错了)。因此说,那时一对夫妻凭劳动养活5、6个孩子很普遍。不是什么能耐大呀!我劳动早,知道劳动的辛苦,就自觉下功夫读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每学期学校给我发一张荣誉奖状啊!“三好学生”,“五好学生”的奖励拿了十几年,没有一分钱的物质鼓励。

走进改革开放年代,我与爱人经营3亩地的种植农活,四季忙碌不止。由于教书的待遇很低,我一直是边教书,边种地,还要做点小生意。我的孩子也是很小开始学会插秧、抱谷、放牛、做饭、洗衣服等生存技能。

我是10岁左右学会做饭的。缝补衣服从读高中开始。洗衣服,生活自理从16岁开始。耕地、耖田、育种、等农活从27岁开始学习。

虽说我是一个教书先生,我与生产劳动打交道的时间很早,也很长。劳动锻炼了我的筋骨,劳动让我充满了精神从事脑力劳动。目前健康的体魄就是长期体力劳动换来的,我心里确实要感谢劳动!世上没有神仙皇帝,需要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劳动伴随我长大,长大后我喜欢劳动。

现在的人往往推崇玩乐玩味,厌恶劳动,这种意识不对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世界。”恩格斯的名言一直响在我的耳边。

劳动的芬芳

文/孙成栋

用黏稠的汗水擦拭着大地

那片绿是守候,是远方

不见一丝雾霾和荫翳

—— 题记

茧 花

一朵花,没有芳馨,没有娇颜,没有艳姿,没有环舞的蜂蝶。

却,以穿透万古的韵致绽放。绽放在被锄犁打磨的指尖,被纤绳雕琢的掌心,被坎途丈量的足底。绽放在与扁担共振的肩膀,与竹篮切磋的臂弯,与青石对话的膝盖。

梦想,心灵旷野的最后一块自留地。多少个生命,用自己的一生去耕耘,去打理,去收割,去屯藏。那粗糙如树根的手掌,与命运相牵相伴相携,穿过连绵的风雨,共约一程程颠沛的时光。

从泥泞上启程的青春,用汗珠的光芒,映亮黯淡的雁程。以跋涉书写往事的岁月,用果实的灵性,护佑秋天高贵的灵魂。那朵花,在磨砺中萌芽,在煎熬中长叶,在辛酸中吐蕊,在霜雪中明艳,用开裂装点劳作的四季。

河流清澈,荡涤征帆上的尘埃。骄阳炙热,把日子熨烫得了无皱褶。一次次澎湃,一次次退落,一次次昂扬,一次次偃息,那解缆、划桨、摇橹、撑篙、抛锚的弧线,和一枚枚徽章熠熠在一起,和一朵朵憔悴的茧花,微笑在一起。

走向春天的拓荒牛,把深情的脚步奉献给大地,镌刻在绵延憧憬的田垄。犁铧之下,是一张厚重的纸。幸福的诗行,是饱经沧桑的笑脸。辛酸的乐章,是盛开孤独的故事。身后的葱茏、蹄上的厚茧、前方的眸光,见证着行走的力量。

那朵花,永不凋谢,散落在故乡的草丛间,闪亮在父老乡亲的骄傲里……

焊 花

似菊花一样怒绽,如烟花一样灿烂,若礼花一样缤纷,像木棉一样炽热。

一朵花,在钢与钢的相握处盛开,在梁与梁的并肩处盛开,在环与环的拥抱处盛开,在梦与梦的接壤处盛开,在歌与歌的邂逅处盛开。

被青春发酵的大地,希望如花,激情如花,未来如花。生机与活力,在每一缕诗意的经纬上流淌。工地上、车间里,舰艇里、机车上,高山上、深井里,太空中、瀚海里,夜色里、骄阳下,开阔处、逼仄里,严寒里、煦春里……焊工的舞台,在流动中闪光;站着,仰着,蹲着,躬着,坐着,跪着,蜷着,卧着,侧着,躺着,悬着,盘着,攀着,吊着,举着……焊工的英姿,构成人间最美的绽放。

燃烧、选位、点击、碰撞、摩挲、融合……一种劳动之美,在一气呵成中萌芽、诞生、流溢、升华。

握起焊枪,恰似握起一支遒劲的画笔,给城市添上全新的色彩;拿起焊枪,犹如拿起一把金色的钥匙,为乡村打开蓬勃的春天;擎起焊枪,仿佛擎起一柄熊熊的火炬,让生活焕发最亮的光芒……面罩后面的那双眼睛,宛若透过晨岚的第一缕朝阳,见证这片热土上的一切成长。

汗水凝成盐霜,灰尘覆盖脸庞,喧嚣塞满耳道,疲惫漫溢全身……在那个向上拔节的传奇里,那部向前伸展的乐章里,总有一个个忘却晨昏的身影,用专注诠释赤诚的情怀。永远陪伴着的,是焊花朵朵,是焊音清清,是焊烟袅袅,是迈向远方的幸福轨道。

焊枪起处,一簇簇日子在唱歌;焊枪落时,无数藏于心窗的秘密已开花。

犁 花

是谁,将犁和土地的爱情,装订成春秋两页?

从最初的邂逅,到隔岸的思恋,那每一次深情的相拥,常常诞生丰收的故事。多少往事随风飘逝,一茬茬犁花却永恒地,珍藏在季节的心扉。

多少次,丰腴的泥土迎来矫健的犁铧。伴随着浓烈的生命之舞,应和着农人的号子、耕牛的长哞,闪着亮光的犁花翻涌而出,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一排排,稍纵即逝,却以接连不断的气势,连绵成不息的波浪,翩跹起飘逸的云裳,编织出柔和的纹理,铺展开绵密的诗行。

泥土起起落落间,一道道宛若民歌曲谱的犁沟,镌在了蟒蛇河畔的旷野上。沉沉的步履,粗重的呼吸,浑浊的汗珠,深深的皱纹……犁尖缓缓过处,犁花默默地、坚定地开着,氤氲着泥土的清香,散发着翠锦的光泽,蕴涵着农人的希冀,浸润着岁月的祝福。

犁花呵,也许是世上最平淡、最朴实、最寂寥、最短促的花,却也是与大地最熟、让农人最亲、离日子最近、积地气最久的花。犁花绽放过的土地,才能开出水稻、麦子、高粱、玉米、土豆、红薯的花。犁花凋零过的土地,才能成为种子的子宫、嫩芽的襁褓、禾苗的母乳、蓓蕾的港湾、庄稼的温床。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一张犁,一方土,一片天,一首歌。村庄,在犁上返青,又从犁上枯黄。犁花,是开在农人脸上盛满汗水泪水与欢笑的酒窝,是轻轻披在村庄肩头的月光、静静泊在节气深处的乡愁。

开满犁花的农谚,葳葳蕤蕤,密密麻麻,长满名叫辛劳的传说。

劳动的幸福

文/徐泰屏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幸福是指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劳动的幸福,是人生于世最大的幸福。一个没有从事劳动而生活的人是不幸的,这似乎应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电影插曲,极通俗又形象地向我们讲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普遍道理。劳动是我们全部身心的有机投入,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现实需要。离开了劳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劳动不是巧取豪夺,劳动不是坐享其成,劳动不是以权谋私,劳动不是坑蒙拐骗,劳动不是假冒伪劣,劳动不是……劳动的真正意义,是我们血与肉、灵与智的有声有色反映。

五谷丰登,是农民劳动的幸福;产品合格,是工人劳动的幸福;名作流芳,是著书立说者的幸福……通过劳动得到的一切,是我们道德与良心的体面拥有。用别人的不幸作代价而谋取的幸福是伪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幸福才是真幸福。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了“血汗钱”和“昧心钱”之分,才有了高尚和卑下的人格标准。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却有许多人从根本上忽视了劳动与幸福的本质关系。有的人不择手段地攫取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人损公肥私,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换取个人的生活享受;有的人以出卖灵魂和肉体而苟且偷生;有的人醉心于权钱交易而纸醉金迷……劳动而不得幸福,幸福而不从事劳动,这样一种有悖伦理和公平的现象,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

劳动是烈日下锄禾人的汗水,劳动是车间里精工细作者的心血,劳动是写字台前舞文弄墨者的不舍昼夜……劳动的幸福,是生命之花最自然最本色的璀璨开放!

幸福是什么

文/汉骞天步

今年,老杜写了人生系列,并再添一重量级博文《幸福与人生》,较为系统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他指出,获得是一种幸福,付出同样是幸福,失去也是幸福。同时,他辩证的认为,达成目标不一定幸福,并总结为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就是怎样看待得与不得。

老杜,何许人也?杜峻晓,山西省万荣县人,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其博文庄重诙谐、文字老道,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深受博友喜爱。夜读博文,有秉烛夜谈的感觉。

几年前,笔者在读MBA的时候,曾与学友们分享过幸福观与价值观。当时觉得,所谓幸福,无非有三,一是有人爱,二是有事干,三是有梦想。

有人爱,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有你所爱的人,比如家人、亲人、朋友等等,另一方面你能被别人爱,别人因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温暖。

有事干,意指幸福缘起于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是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差别。事实上,劳动是人这个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与进步的驱动力。劳动产生价值,幸福蕴含于价值中得以体现。

有梦想,指既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骄傲自满、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憧憬美好未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有时候比目标达成后更让人觉得幸福。

铁匠的肌肉

文/马温

满眼都是硬邦邦的东西:羊角砧、大锤、手锤、火钳、凿子、錾子、锉子,遍地的铁屑、煤块、铁块,扔在墙角的半成品,连打铁人的劳动姿态也坚硬无比。柔软的只有火苗,火苗在炉膛里跳跃,让打铁人的脸一会儿发红,一会儿发亮。

干活的时候,他们不说话,眼睛盯着烧红的铁块,一锤一锤地砸。锤声是有变化的,有时沉闷沙哑,有时清脆悦耳,有时是低吼,有时是喊叫,有时很慢,每一击都伴着重重地喘息,突然节奏就轻快起来,像奔马留下的一串蹄音,再看那个铁块,已经有了清晰的形状。这是铁匠铺少有的宁静时分,风箱休息了,铁锤休息了,打铁人也要休息,他们直起腰,摔掉手套,伸手一抹,将额上的汗水捋下地。炉子是不休息的,炉火照亮了铁匠,铁匠的脸上横横竖竖的污渍,像战争片中涂了油彩的特种兵。

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铁匠是绝对权威。请瓦匠砌墙,你会说砖缝斜了,请木匠打家具,你会说台面不光,当你进了铁匠铺,你还会指手画脚吗?不会了,你紧缩着身子躲在角落里,嘴不由自主就有点张开了,这样的嘴型表达的是赞叹。这不是铁匠的规定,他们忙着干活,没有闲工夫制定参观守则。赞叹是你的本能反应。都是很平常的物品,铁砧、铁锤、铁钳、铁块,加上一座火炉、一架风箱、一桶冷水,再加上光着膀子抡大锤的铁匠师傅,就组合成让人肃然起敬的劳动工坊。这里是铁匠的江湖,你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偶尔探头进去,铁匠铺里炙热而吵嚷的气场就征服了你。我们所以被秒杀,是因为骨子里我们崇拜肌肉的力量。铁匠铺里的所有工具,都需要运用肌肉来使唤,每一件铁制品,表面都闪烁着力量的冷光。铁匠铺里没有一样东西和打铁无关,不能想象这里还有装饰物。一处极其简陋却又高度纯粹的劳动场所,一处没有被现代性改造得文静优雅弱不禁风的劳动场所,当然更接近人类劳动的原始形态。那种形态,于今我们只能遐想,而铁匠铺里真实的劳动场景,让我们隐隐有种重温的亲切。铁匠铺成了一粒时间胶囊,存储了人类在原初阶段的劳动视频。走进铁匠铺仿佛是向我们的源头挺进。这段穿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原始劳动、向鼓胀的肌肉和粗野的力量致敬的机会。

铁制品有无数种用途,特别重要的一条是,它能放大人类的力量。铁匠一无所有,只有力量。铁匠铺的货架上,各种各样的产品,一抽象,无非是力量二字。铁匠出售养家糊口,而我们买回的其实是铁匠的力量。铁匠是力量的输出方,是放大力量的力量,铁匠的产品能够让每个人感觉到力量倍增。农夫买回铁犁就能提高生产力,士兵拥有刀剑就能提高战斗力。愚公没有开山锄怎么移山?大禹没有劈山斧如何治水?一个铁匠能够改变一个村庄的力量,而许多个铁匠联手,就能改变一个部落、一个民族甚或一个国家的力量。

一匹马用来骑乘放牧,十匹马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贩盐马帮,一百匹、一千匹马聚集在同一面战旗下就成为威风八面的骑兵部队。讲述成吉思汗的战功,谁会提到铁匠?可是,如果没有铁匠打出来的马蹄铁,马儿就不能肆无忌惮地长途奔袭、攻城拔寨。和其他铁制品相比,马蹄铁形状简单,加工难度远不如一把镰刀,但它的出现让骑兵作战成为可能。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装甲坦克。骑兵的出现改变了战争格局,也改写了历史进程。不止马蹄铁这一样,骑兵的许多装备,比如马镫、弯刀、长矛、箭镞、铠甲,也都出自铁匠之手。

铁匠是隐在幕后的战争英雄。在冷兵器时代,铁匠决定着战争胜负,在农耕时代,铁匠决定着耕种效率,在世俗社会中,铁制品又决定着日常生活的方便与舒适。在生产实践中,一些铁匠还尝试用线条、弧度、结构来装饰产品、改良器形,这样的产品不但具有实用性,还附加了让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可以这样说,铁匠也是最早对我们进行艺术熏陶的人。莽汉似的铁匠竟是我们审美的启蒙师。

打铁打铁,这个“打”,不是使蛮劲发酒疯,非要将躺在砧上的铁块整死,而是运用技巧,让顽铁听话。“打”就是打探、沟通、琢磨、理解。铁的脾性弄懂了,你就降服了它。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重锤砸不出来,一定要用轻型手锤千万次的适度敲打,才能抵达那样的境界。

铁匠的敲打声,唤醒了农耕时代的黎明,而星罗棋布的铁匠铺直接促成了农耕时代的空前繁荣。铁匠铺当然也带有强烈的农耕特点,一家一户,铺子就是他们的一小块庄稼地,祖辈传下来,后代顽强守住。他们盼望丰年,割不完的稻麦能咬坏镰刀;他们盼望垦荒,坚硬的处女地能折断铁锄;甚至,他们也会盼望闹一场水灾或旱灾,水大了需要铁铲挖泥护堤,地旱了需要长钎钻地打井,有活干,铁匠才能生存下去。农耕时代聪明的哲学大概就是自保,而保全自己,需要一点狡黠和自私的算计。我们无意抹黑这个行当,铁匠们也不必因此羞赧,因为那个漫长的农耕时代,每一天都充斥着自私和狡黠。

世上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铁匠,很苦,很累,很低贱。说到解放,铁匠正是需要解放的劳动者。但奇怪得很,铁匠打铁的形象又成为力量的符号、拯救的符号和革命的符号。放在铁砧上的镣铐被高举的大锤砸碎:这个画面将等待解放的铁匠巧妙地转型为解放他人的革命者。在我们所处的语境中,革命者和铁匠有着许多相似或神似处,革命和打铁一样,都需要肌肉,需要火焰,需要将固有的物质打碎重组,需要在滚烫的火花溅到脸上时勇敢面对。

铁匠铺的全盛期属于农耕时代,而铁匠不过是过气英雄。可能,在城镇或山村的某些旮旯里还残存着几个铁匠铺,但热情高涨的现代性终有一天会将那几只火炉浇灭。没有了铁匠铺,我们该到哪儿去缅怀古老纯粹的劳动形态?又该到哪儿去向劳动者的肌肉致敬呢?

记不得是哪本书上的情节了,有个铁匠为了向一个女人表达爱意,一锤一锤打出一根精美细巧的铁簪送给她。还有比这更浪漫的浪漫吗?一系列的对比,铁匠和女人、铁块和发簪、粗壮的胳膊和乌黑的长发、炉中火焰和女人眼中的柔情……叠印在一起,就让那间铁匠铺走进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