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知识文章

2022/12/15散文诗歌

知识文章(精选30篇)

人生何须完美

文/苏时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追求完美。

还记得以前的古人,一个人会成为同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他们几乎就是完美、圣人的化身。也对,在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中。甚至一个地方的族长,就是一方智慧的代表。那个时代,年龄代表知识、经验、智慧、权威。而今,十岁的孩子从网上学到的东西早已超过许多老年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拓展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大,很多的未知领域被不断挖掘和开发出来,不会再有哪个人,能轻而易举地同时成为几个方面的“家”。

所以,不要怕承认自己不完美,我们中的谁都不可能成为全才或圣人。也不要怕面对风险,我们都是在历练中学会勇敢、变得成熟,在自己的领域中得心应手。

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旅程。在旅程中,我们学会成长。

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要期望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都享受春天,平凡人的一生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与其千方百计追求完美,还不如找出自己的不足先战胜自己。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即使风凄苦雨又奈我何?

不要看到别人学什么就去学什么,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发展。人的一生,不过短短几十年,除去工作和娱乐的时间,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供系统地学习什么呢。知识浩如烟海,谁也无法什么都学会。所以一定要有选择性的学,自己觉得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要认真过好每一天,你才会享受到所有的日子。你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将她拓展得更宽。

如果你还可以付出,就不该轻言放弃。直到你停止努力的那一刻,什么时候也不是自己真正最后的结果。

前行路上,荆棘难免,用善意和宽容面对,享受当下每个幸福,又何须在乎人生的完美呢。

让爱的火把传递下去

文/微笑

转眼间,我们来到下六中学支教已有六天了,我们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蓝蓝的天空上是白絮棉花般的云团,看着浩瀚的云海,我的思绪在肆意地飞扬。有些感动,我不曾想过;有些事情,我不曾想过经历。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季节,我们遇见了一群懵懵懂懂、单纯的小孩,开始了一场关乎爱的传递之旅。

当我站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这两个字所带来的责任和份量。或许,是角色转换的原因吧,从学生转变成老师,自己的思考的角度在发生变化。当我还是学生时,我只是需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消化,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作为一名老师,你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而且能够把知识透彻地讲解给学生。作为一名老师,你的心中需要一份大爱,需要设身处地替学生们着想。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我们都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宽容的心。我们对于学生们的不理解,也要虚心地讲解,直到他们理解为止。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许,在我们自己的心目中,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而更多的是大哥哥和大姐姐。但是他们轻轻地呼唤我们一声“老师”时,我们应该去承担起老师身上的这份责任。学会用爱去感染他们。十天的支教活动,我们传递给孩子知识,传递给孩子希望和爱的能力。当我在课堂上认真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用他们的笑容回应了我。我突然发现原来笑容是可以相互感染。学会爱,感受爱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啊!我曾想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不曾想过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学会了很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天真、淳朴,而这些也是我们慢慢地失去的。

在这个季节,支教让我遇见了你们,我们把希望和爱传递给你们。当有一天,你们像我们一样成为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到贫困偏远的地区,点燃了更多孩子的梦想。这份爱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支教,让爱的火把传递下去。

痛心的一幕

文/精神家园

今天早上,我步行上班。一路上走得舒心、惬意:沐着春光,浴着微风,罩着碧蓝的天空,望着葱郁的道旁树,嗅着带着花香的空气……一切都那么怡心,令我浑身轻松,步伐轻快,多美的家乡哪!

近了,那墙外有着一驮蔷薇花的地方便是我的学校。

忽然,两个穿校服的瘦弱学生顺着那一驮蔷薇花向北奔去,后面似乎跟着两个大人,再往后是一个矮个子妇女边跑边大声喊着:站住!回来——你给我回来——

这是怎么回事?又发生什么事了?我的大脑从眼前美景中转入现实,难道……头脑中立即出现了厌学学生哭闹着跟父母走的情形,心里立即涌起了一阵阵悲哀:学校的痛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成了个别学生谈之色变的地方,对学校的恐惧令他们不想到校,害怕到校,于是在父母亲送其到校后,瞅空儿就跑的现象已不鲜见。为此,不少班主任与老师磨破了嘴唇,说尽了道理,可如今这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小时候,对学校是多么向往,因为向往学校,不知多少次偷偷地跑到学校前,向里面张望;记得我曾在八岁那年,一个人跟着上学的队伍走进神圣的学校,站在那儿,等待着老师的检阅。可结果,因为母亲不同意,再次被退回幼稚园。

那时的学校,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哪!可三十年后的今天,竟然成了不少孩子畏之如虎的地方,这能不令人心痛?

近了,又近了,那位母亲远远地向北跑去,而其中一个学生被学校的保安“挎”着回来了。走至近前,只听得保安呼哧呼哧地喘气,嘴里道:“跑得真快,撵不上了,撵不上了……”

对这个孩子,我心里立即升起了一种不悦的感觉,似乎觉得他给我们、给我们学校丢了人,令我很没面子。“孩子,你跑什么呀?如果你不想念书,告诉你们的父母,说好了,谁都不会逼你。即使今天逼你来了,你明天、后天还可以不来。你的目的一定会达到,不必急这一会儿。可话说回来,上学这事儿,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我靠近他跟前,细声慢语给他说。虽话说得普通,但语气绝对是咄咄逼人的。这孩子听了我的话,似乎平静了许多,不再那么剧烈地反抗了。我拉着他,慢慢走,慢慢说话劝他。

面对如此淘气的学生,竟然没有人观看,似乎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走进校门,这孩子平静了,不哭了,安安稳稳地站在传达室,等待母亲的到来。我向保安交待了那一百元的现金,也赶紧向办公室走去。

我心里揣摩:看样子,这孩子像是六年级,如果现在开始折腾,不过七年级,就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如果思想转变得好,可能会念完初中,如果家庭学校工作做不到他心里,读不完初中的。

我爱学校,爱孩子们,可是我人微言轻,无法改变学校升学第一的宗旨,更无法改变几乎所有老师死抓成绩的观念。升学重要,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但培养孩子的良好德行更重要,而让孩子们爱上学校,爱上知识,那才是最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对学习的爱、对知识的爱,他们的求学路不会走得太远。如果一旦让孩子们厌恶上学,厌恶知识,他们就再不会成长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怀如此之心的人,即使他们考上大学,对知识的厌恶也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他家的几代人。

我们做教师的,不是圣人,更不是什么知识的代言人,我们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能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帮助某些孩子,甚至某个孩子爱上知识,爱上学习,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幸事。而今,升学率,成绩,考核,这些绳索紧紧地勒住我们多数人的心,让我们戴着桎梏行走,如果能让孩子们有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这上学的一幕,令痛心、悲伤充斥着我的心,让沮丧抑郁溢满了我的胸,我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无法放下那个哭喊着飞奔的孩子。

什么时候教育才会给老师们松绑?什么时候学校才会成为师生共享教育之乐的天堂?

梦回湛江

文/龙沐湾之梦

梦回湛江

二十三年前,我年少气盛,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从海南来到湛江。当登上【粤海二号】快船时,远眺渐渐离视线消失而去的海岸,只见碧蓝浩荡,潮起潮落的大海,我倚栏而立,心中汹涌澎湃,触景生情,随口呤出周总理当年东渡日本求学时写下的:〃大江歌罢悼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诗句。梦想求得先进的知识,改变自己人生坎坷的命运。

梦回湛江

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教室,又一次重回校园,重新开始学生生活,耳边又昤听悦耳的读书声,心中的理想仿佛都变成老师手中洁白的粉笔,在黑板上抒情地挥写。我就像干旱多年的土地,遇到了甘露,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的营养,空余时间都浸泡在书店里,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梦回湛江

忘不了:开学第一天,老班长李洲春风趣、幽默的自我介绍、引得满堂欢快的笑声;忘不了:和王哲虹漫步赤坎,畅谈未来,期盼未来的情景;忘不了:和刘远学为了一盘围棋的输赢而错过开饭用餐,俩人以快食面充饥、但又沾沾自喜的傻相;忘不了:和罗标、廖伟松、陈光贵、李放等人在足球场上展现潇洒自己,狂奔忘我的丑态;忘不了:夜深人静时向易安生请教书法的饥饿眼神;忘不了:教师节文艺晚会,张东壁抱着麦克风支架狂歌、展现年青人激情的表演、盛莲春深情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忘不了:周仁平、苏焕雄教大家唱歌的开心时刻;忘不了:宁一梅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声细如丝的声音;陈朝玉充满自信、神彩飞舞的冲天豪气;忘不了:和符少云、占道森赤坎车站边,围炉而坐吃狗肉的馋相;忘不了:每天清晨和梁华丰、梁裕华晨跑,大汗淋淋、气喘息息的情景;忘不了:在医学院,呤听年青学子高亢激昂的演讲;忘不了:每周末李放、廖伟松、王哲宏为改善生活而烹煮的魚头冬菜汤,宿舍里几人围坐津津有味品尝、享受和谐生活的短暂时光;忘不了:和张小文、张幼人、梁建龙、杨豪义品尝香醇浓厚的潮汕工夫茶;忘不了:每天傍晚洗澡间五音不全,令人开腹大笑的歌声;忘不了:操场上跟冯老师挥舞太极剑娇健的英姿……幸福时光总是感觉挺快、也是短暂的。

梦回湛江

转瞬间二十五年过去了,曾经年少潇洒的小伙子、美丽漂亮的姑娘都已双双步入中年,三年校园艰苦生活,让知识给理想插上了翅膀,让理想飞翔的更高、更远;转瞬间的二十三年,昔日的同窗、舍友都各有所建树,甚至小有成就;分布粤西各地,天涯海角的昔日同学,你们工作、生活、身体是否顺心、吉祥、平安……每每回忆过去,都总难于忘怀。

何时又回湛江……!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龙沐湾

高中那些事

文/哈喽新一

今天为了不让自己的毛概挂科,早上破例早起去教室里自习,接受伟大的毛主席思想的洗礼,考完之后整个人都倍感轻松,对于毛泽东思想自己也就背点皮毛的知识,最精华的部分我认为我还是触不可及的,有待后人们的挖掘,哈哈,且听我在这吹牛逼!

对于政治我不敢乱加评判,但是它确是我影响最深的东西。大家对于高中背政治题目或背政治知识点肯定不陌生,我记得高中三年一共要学六本政治书,每本书要背的知识点很多,包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哲学等等,有些要背的知识点细分的特别细,而且细分出的每条又特别重要,背的时候你不能偷懒跳过去,有时候做题目答题时一两个字的出入也不行也要被扣分,政治一向被冠以严谨小心的帽子,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名人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熟悉,那就是央视名嘴毕福剑毕姥爷被央视拉黑的事件,他因为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而被央视封杀,平常人说了也不见得会怎么样,但是只因为他是名人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什么东西该说什么东西不该说都应该拿捏准,由此可见名人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哈哈,扯远了,其实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政治学的也不咋地,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虽然历史地理是我傲娇的资本,但是政治却也是我的心里难以愈合的伤疤,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身,老师们都很优秀,只是自己不争气,仗着另外两门学的好就沾沾自喜,感觉其它两门课自己没背也这么出色。政治我难道会差到哪去,结果一次又一次的不及格让自己的老脸无处放,政治老师总会在下课后跟我说一堆大道理,我渐渐也重视起来,该背的都背了,可是成绩就不见得见长,无奈的我到后来差点想放弃,幸亏高考前我那个学美术的哥们跟我普及答题技巧,见题必答党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加上自己组织精炼一点的语言别说有高分基础分会给你的,我也学聪明了按着他的套路答题,自我感觉还是有点效果,高考勉强接近及格,这也不算拖了我的后腿。

今天说到这里吧,大家晚安了!

后熟

文/韩勋

今年入了夏,水果大都比去年便宜了一半儿。比如桑葚,三块钱一斤。上好蓝田大杏,个头跟鸭蛋一样大的,最便宜那几天一斤才卖两块五。我牙龈经常发炎,医生开了个多吃水果的偏方,水果便宜了,每天乐得把偏方多吃几副。

买了十几个大杏,拿回家发现口感不好,硬,酸。也不着急,把装杏的塑料袋扎紧,捂上三天后打开,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品相上佳,从淡黄色变成了橙红色。下来惊喜连连,吃到嘴里软、糯、甜,要不是顾忌“桃饱杏伤人”那句咒语,一气吃四五个没有问题。

吃完了,才联想起灞桥区农业局专家孙峰说过的一段话:猕猴桃有个后熟过程——你看着果子从树上摘下来了,其实果子的生长并没有结束,仍然在呼吸,内部的养分还在继续转化;三四天过了,从生长成熟期过渡到了食用成熟期,果子就好吃了。

孙专家说,也不是每种水果都要经过后熟过程,比如橘子、草莓、葡萄、苹果,一定要随买随吃才新鲜,才味儿美。柿子、猕猴桃、香蕉、杏等,则要花三四天等它后熟。对此我倒是有一点儿心得的,比如香蕉,蕉农在它们七分熟的当口采摘下来,长途运输到西安,倒几道手到消费者手里时,后熟科目已经完成。但我还是要把它们再放几天,等皮变软了,香气扑鼻了才吃。时机要把握好,再多放一两天就坏了。

后熟很美妙,但前提是水果长在树上的时候,个头儿要长足,营养要吸收得充分。打下好基础,后熟才能出彩,试想一根树枝从树上摘下来,任它后熟多少天也无济于事。

拿人比水果,知识应该就是人的养分。学厨师学唱戏的,学物理学考古的,毕业都不是知识的终点,也都有一个后熟期。毕业时,知识要尽量装饱,饱满的知识要想过渡到本事、过渡到实践中的游刃有余,也要经过养分转化升级、与实践结合这个阶段,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水果后熟,是水果自身的技巧。知识后熟,是社会这棵大树给人们的提醒和叮咛。后熟期一过,熟能生巧就不太远了。

情寄教师节

文/宋伯航

讲台

从走上教室三尺小讲台的那天起,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教书育人的大舞台。春夏秋冬,你在讲台上度过生活的知冷知热;风霜雪雨,你用生命的激情点燃学生们求知的欲望;寂寞的讲台,留下你辛勤的劳动,也留下你灿烂的笑容;幸福的讲台,让你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也让你的生命有了山峰般的高度。

黑板

一块写满知识的黑板,是你耕耘的责任田。你辛勤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肥沃的土里生根、开花、结果。我无数次听见,你在黑板上写字时,留下潇洒的唰唰声,也留下你对学生们未来的憧憬;我无数次看见,晨曦里有你劳作的汗水,黑夜中有你忙碌的身影,春种秋收的耕耘与梦想,让同学们收获果实累硕的喜悦。粉笔没有美丽的花纹,也没有夺目的光彩,一身洁白无瑕,始终表里如一,哪怕落得粉身粹骨,也从没丝毫怨言,洋洋洒洒地在岁月中留下痕迹。你让一笔一划苍劲有力,让一草一花吐露清香,使每颗幼小的心灵充满智慧和希望。一次次与思想交流,一遍遍与理想碰撞,岁月磨去了无悔青春,而你永远留下的,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

教鞭

一根普通的教鞭,总是以优美的姿势,挥舞在讲堂上,挥成一条直线,像一缕阳光洒向一片知识的海洋;舞出一条弧线,像一道天空彩虹架起知识的彩桥。你是知识的引领者,不讲条件,不摆功劳,与课堂不离不弃;你用智慧指点日月星辰,指亮了一片朗朗的读书声,你用爱心指点知识迷津,指亮了莘莘学子们的光明前程。

教案

掀开每一页课时计划,字里行间凝结着你的勤劳;翻阅每一节课堂设计,教学方案倾注了你的心血。一篇布局整齐的文字,记录着你的教学细心,一幅几何图形的画制,描绘出你的思维缜密,就连标点符号和每一段落都是如此规范划一,干净而整洁的教案里写出教研一片新天地;打开一本厚厚的教案,就像打开丰富的知识宝库。

节日

因为你是人类伟大的灵魂工程师,从古至今备受世人敬仰和尊重。于是,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知识,每个领域都离不开人才,尊师重教就有了每年9月10日国家法定的神圣节日——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你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求知,而且还教会了下一代怎样做人,孜孜不倦的育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你永远都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无怨无悔地践行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生铮铮誓言。

坚持一生的决定

文/大夯

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坚持做有意义的事,笑到最后的终于是自己!

在人生中,我确实体会到,要有生活的动力,就要有求知的目标。求知,要有信心;求知,要有毅力,求知,要持之以恒?;求知,要善于在平时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

现在,我依据日记,将1986年以前求知的感想整理出来。

当我想起我年轻时的“梦想”现在都有点不敢真实的说出来了:“在寻求探索中有迷茫走弯路的时候,有性急烦躁的时刻,每一阶段的追求目标,心里变化,学习方法,追求之路,要真实的记录下来,给以后研究我的人留下最可靠的依据。”

有人听了肯定不舒服,这也是我不招人喜欢的一个理由。

是的,如果没有突出的成就,谁会“研究”你!你能有突出的成就?

我就不信,别人能写书,我为什么就不能!

谁都有梦想,但是怎样把梦想变为现实?

我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人生不会有平坦的大道,社会也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对生活在偏远的山村,落后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是多么的艰难。

但是内心有股压抑的力量:?我不承认我是天生的天才,也不承认我是天生的愚蠢,我是学而知知。我要到生活中去锻炼,要到知识的海洋去遨游。

我感到:知识就是力量,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知识就是灯烛,它能引导人生达到光明与真实的境界;知识就是聪明,在愚昧的地方,迷信就猖阙起来;知识就是财富,能给人们带来无限幸福!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没有真本事,就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只有用科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会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愚昧无知看到的只能是人生的幻影,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畅游人生的乐园!

我无论怎样艰难,忙累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名人的话有时在耳边回响:“?读书足以长才,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是啊,读书多么愉快而多么的有意义,何乐而不为呢!

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果实所必须的。但是怎样获得知识呢?我开始时,在精神饱满时读书,又在疲惫不堪中忘记,如同熊瞎子劈棒子那样,劈一根丢一根,结果一无所获。

86年以前,在我求知的5年时间里,只留下了后3年的生活日记,可回想起求知之路又想不起来。生活、学习是相铺相成的,于是,我决定:用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业余写《生活日记》的同时,写《读书日记》,一直记录下去,直到终生!

是的,就是这一决定,我一直实践、学习、积累、坚持到今天;就是这一决定,我积累30年,达千万字的原始资料后才开始写作;就是这一决定,我才有了自己的文集,才与文友出版合集;就是这一决定,我的生活才丰富多彩,有条不乱;就是这一决定,我以后出书的梦想才会实现!?

坚持一生的决定,没有长远的目标,百倍的信心,是坚持不下去的。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多少人不会关心,关心的只是出了几本书,得了多少稿费!

坚持一生的决定,没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心灵,是无法坚持下的。由投入的精力物力来说,多少人不肯付出,要得到的只是急功近利,一时的享受。

坚持一生的决定,也就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如果我不求知、抗争,又会回到纯农民的地位。如果不凭借记录,我就不会写出有系统的作品。

坚持一生的决定,才使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记录下了获取财富的过程。

财富有价,精神无价。我不能让时光倒转,返老还童,但能留下:风沙永远埋不住的脚印!

世间的沧桑变革、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都在我涉及的记录之中,前半生积累,后半生写作,这就是我坚持一生的决定!

?2014-06-29

手机微信

文/崽崽

手机是好东西,图书馆信息装口袋里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今天成现实。知闻如此便利,练得人人都是消息灵通人士,无事不知,无人不晓。现在的世界小得跟村子似的。我们的时代还是缺少各行各业的大师,学习态度可能是大问题。上世纪前半叶是动荡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方面面出了许多人才。那时国破家衰,有志者怀着焦虑之心,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日以继夜追求学问进而投身实践以改变现状,与今日作葛优瘫,躺在沙发上弄手机,不是一回事。

某种工具代表某种心情。古人敬文惜字,一张写字的废纸亦不敢糟蹋,有专人收拾送到庙里的焚化。书桌前搦笔阅读与窝被子看微信是两回事。有人看微信娱乐,有人消磨时间,有人探听事由。知道与追究不是同一件事。说微信是知识碎片,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只有碎片地阅读,没有碎片的知识。可能后者精确度要高些。大多数杂志,特别是文摘,知识都是杂碎的;看文摘的人特别多,没人说它琐碎。不过,拿着手机,我们不免心浮气躁,用手机做学问,可能还得好长时间形成心理沉淀,以求升华。

一部好书会建立某个问题的模型,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比如一本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社会学著作,书要说明的是世界各种族人的智力基因没差别的,不同的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各种族的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生存环境造成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此,作者在书中运用的知识有: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古代地理、古代气候、植物裁培、动物驯养、文字发明、科技发展、人类迁徒、作物种子传播、家畜引进、病菌流传等等。该书谈到瘟疫,是因为十四、十五世纪新大陆的征服者——更严重的是随来的牲口——身上带有病菌,土著人种完全没有这种免疫力,流行病杀死土著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全书三十五万字,以地理和气候作为底盘,以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养作为关键,文字发明和科技发展就是这个模型的顶端。这些知识有机地叠在一起,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完整模型。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了人与人相比的聪明与愚笨,认为种族之间同样如此。该书对我们的常识是一个彻底的颠覆,不服也无言反驳。这样的阅读效果很难在被窝里用手机完成。

有话说,播下龙种收获的跳蚤,说的是只抓到事物的皮毛,或指仅仅改变了事情的表相,结果与初衷相违。比如大哥大,虽为通信工具,当年我们直接反应的是价格昂贵,我们围观机器,其实还是看人:大哥好有钱啊!当年深圳有一老板破产,死命保住大哥大,说是以后东山再起靠的此物。生意靠人做,大哥大再方便也是通信工具;可是老板说的有道理,有此物可被人看重,持此物的人自然会有信用,有信用,咸鱼也能翻身。后来手机普及了,讨饭的亦持此物。后来有博客,开博客的人总是神气,自觉高人一等。没多久有视频出来,一拾荒者站垃圾桶旁与人争论,脸红耳赤叫,我不与你说了,你去看我的博客。此消息出,很多博主脸上顿失光彩,脊椎骨也少了两块。

微信同样变异,街上随时随地可看到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的人,开汽车看,开电动车看;人流拥集,骑单车的人用脚撑地划行,左摆右晃还要盯手机看……一桩不幸在微信里看到,一女人带自己儿子到泳池玩耍,她低头玩手机,儿子在她身后三米远的地方挣扎三分钟后溺毙……现在出了一句话: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是我在你身旁,你在玩你的手机。这个事件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说明。

我们小区楼道里,经常遇见这样的青年,二三十岁,白净机灵,眼光闪闪有神,他们永远低头看手里的手机,摁电梯,看微信;进电梯,看微信; 摁楼层按钮,看微信;电梯门开,看着微信走出去,一路看一路走。我想,人贩子在他们面前支口袋,不用三秒,能把他们收了去……

我总想不明白他们看的什么?如果说是做学问或办事情,我很难相信,他们一定被什么迷住了。被什么迷住呢?想来想去不明白,心里打了结还生了气,想些不好的词说人家:渺小、浅薄、空虚、无聊、不自爱、无自尊、没自信、无目标等等。有时又想,人家看个微信,至于落成这样吗!

最好不要责怪。这是一种现象一阵风,要过去的都会过去,就像以前曾经有过的许多时髦一样。照这个逻辑,我们将永远时髦下去。不知下一个时髦是什么东西。

为师的幸福

文/张辉祥

“张老师,我向你请教一个营销方面的问题。”这是驻外销售人员打来的电话。

每当在办公室接到这样的电话,我心里都是美滋滋的,由衷地感到授业真的是一种幸福。自己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别人能够接受和理解并认真地去实践,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啊!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老师”二字最好的诠释。老师的爱,同母爱一样也是伟大而无私的。因为母亲总是默默地操劳着,企盼子女“成龙成凤”;而老师则任劳任怨,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希冀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喜欢被年轻人称为老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我一生的追求。小学的时候,便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老师,可以庄重威严地站在讲台上指点“学生”,激扬“教材”。工作后,我也曾有机会当一名老师。那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第一年,为了扩充师资力量,我所在城市的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我报考了市内某小学的数学老师,经过“笔试”、“面试”和“公开课试教”,被顺利地录用了。但当时的人才流动政策还不灵活,我被“卡”住了,而且企业的领导也劝我这个“核心”不要离开公司。许多同事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好端端的销售经理不当,非要去教书育人?虽然我的教师梦没有圆成,但情结始终未变。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的形成,为了使员工有向心力、战斗力,公司安排我定期给大家讲解企业文化、营销技巧、安全知识等课程。站在公司会议室改作的教室里,望着一张张已不年轻但充满求知欲的面孔,我板书如飞,语调抑扬顿挫,把所学所知全部灌输了出去。在公司、厂区,总能听到一声声“张老师”的亲切问候,此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而年终聚会时,公司部分驻外人员总会过来敬酒:“张老师,您是我的老师,我们刚进公司时,就是您给我们上的营销课啊!”那份情意,常令我感动不已。

“老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就意味着幸福。

书为媒

文/李国庆

1969年4月,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离别黄埔江畔的故乡,来到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个傣族村寨插队。

乍到农村,我们便面临各种各样的饥渴,但其中最难受、最痛苦、最折磨人的便是没有书读。

上苍有眼。有一天,我有事去生产队会计波香叫家。在竹楼上,我和她不期而遇。经过简单的交谈,我知道她来自昆明,原是昆明女中高一的学生。因为哥哥在勐腊县革委会工作,就把她安排来这儿插队,现暂时住在波香叫家。谈着谈着,我说起我的苦恼。我自幼喜爱读书。上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四大名着和其他一些文学名着。可是刚刚读到初一,风暴一来,学校停学罢课,稀里糊涂混到初中毕业,紧跟着就裹进了上山下乡的潮流。现在都说读书无用,我偏不信这个邪。培根不是说过吗:“知识就是力量。”不读书哪来的知识?没有知识怎么报效祖国?我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临了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准备走人。

“等等。”她拦住我,从床底下抽出了一个大木箱。当大木箱打开的时候,我的眼前一亮:天哪!里面全是书!

“你自己看吧,喜欢哪本就借哪本,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按时归还。”

我高兴地一个劲儿连连点头。

我贪婪地翻阅着木箱里的书。嘿嘿,品种还真不少,古今中外名着占了大半。那天,我借了《唐诗三百首》《普希金诗选》《杨朔散文选》《野草》《家》等几本书。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可以挤时间品味那一道道丰盛充盈的精神美餐,把一个个寂寞难耐的时刻变成巨大享受的时光。

同时,每天下工以后吃完晚饭,我都要去她居住的小茅屋与她相会。我们在一起,谈社会、人生、理想、未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那时,由于处境艰难,我的情绪比较低落,对前途失去信心。她推荐我看两本书,一本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的主人公历经坎坷,命途多舛,可他们从来不向命运屈服和低头,穷且益坚,百折不挠,最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宝贵的人生价值。

她还送给我一本日记本,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抄录着普希金的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明白了她的用意。开始用这本日记本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渐渐地,我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和精神力量,培养、锻炼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时告诫自己做一个强者,去勇敢地迎接生活和命运的挑战。

随着岁月的流逝,共同的爱好和情趣就像一根挣不断的红丝线,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历经风雨,彩虹当空。后来,我们双双考上大学,她成了昆明市一所知名中学的校长,我也圆了自己的作家梦。说起来,这书为媒的姻缘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经久难忘。

再见,母校

再见了,母校

我在校园里度过了5个春夏秋冬,母校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里回放。在这里,多少欢笑在这里洒过;在这里,多少汗水在这里留下;在这里,多少老师的辛勤话语在这里写下……这些点点事情,永远地在我脑中留存!

走到操场,我不禁停止了脚步,这里,曾举办过一年一度的“盛大杯“足球比赛;这里曾举行过校五周年庆;这里,曾举行过”小小运动会”……但每当看到同学们在跑步、比赛,那一幕瞬间涌上心头……

那次是学校开“小小运动会”,我参加了接力赛跑的比赛。

赛前,我很紧张,生怕一个闪失,误了全队的成绩。后来,队员们互相鼓励,我的心情平复了一点。

比赛开始了!我刚平复下来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腿有点抖。快到我着一棒了,我更是紧张,腿仿佛有千斤重,抬也抬不起来。就在此时,我耳边响起了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声和欢呼声,对!不能输!我身上不知从哪儿传来一股力量,让我信心倍增。

眼看接力棒就要到我手中了,我连忙做好了准备。接力棒马上就要传到我手中了,伸手,接棒,握棒!完成这些动作后,我撒腿猛跑,甩掉了其他对手,如愿以尝地把接力棒第一个交到队员手中……

一阵微风吹来,把我拉回了现实,但刚刚那一段回忆就如同刚刚发生过一般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母校,是您给了我游戏的天堂;母校,是您给我知识的海洋;母校,是您给了我自由翱翔的晴空!母校,您是我成长的摇篮,您让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您是我的知识的启蒙者!

母校,您给了我许多,我要对你说声:“谢谢!”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孙子上网课

文/胡光明

一场疫情席卷而来,人们都宅在家里,孩子们的学怎么上,是每个家庭心焦的事情。好在信息时代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指导开展线上授课,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的问题。

从网课一开始我就把孙子接了过来,一是看住他别往外跑,二是想监督他学习。上网课是件新鲜事,一开始孙子有点不适应,觉得没有跟同学在一起学习热闹,不能跟老师互动听课印象不深。结果两天下来就适应了,并且爱上了网课。我呢,凭空也多了许多事,每天要不时关注家长群里的动态,把老师的叮嘱、要求及时反馈给孙子,有的作业需要打印出来给他做。孙子写作业、上网课都很认真,遇到难点的地方就反复听,基本上比较自觉。有时我在网上看到别人家的熊孩子把家长气得崩溃,暗自庆幸孙子还算懂事听话。

有意思的是孙子常常把在物理课和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讲给我听,什么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的物理关系,什么汽化、雾化,冰化水、水结冰温度的比较,什么苔藓类、藻类、菌类,他津津乐道,还拿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我则有的听得懂,有的似懂非懂。为了不打断他的兴致,我时常不懂装懂“嗯、啊”应付着。他也看出我没听懂,讲到最后便撂下一句“给你讲了你也不懂”,我只好以笑掩饰尴尬。不过。第二天他又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新学到的知识。我觉得他能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消化知识的过程,我就不断鼓励他,希望他跟我多交流,这样既能掌握知识,也减轻了我宅家的寂寞。

前几天网上月考,孙子的自觉和诚信让我刮目相看。开考前十五分钟,他把桌面清理干净,只留学习用品。为了不耽误他考试,我提前坐到电脑前等老师发卷。老师提前十分钟在网上发试卷,我急忙打印出来交给孙子说:“你可以做了。”他却说:“还有几分钟,不能提前做。”每门考试他都是这样,绝不提前动笔。平时他写作业都会关着门,考试时他自觉敞开门便于我监考。我心想,孙子真“傻”。但他的“傻”让我感到欣慰,一个人的诚实守信是从小树立的,投机取巧只会害了自己。考试不仅考的是知识,同时考的也是诚信。孙子这次考试成绩不太好,但诚信考试他过关了。比起个别同学用手机查答案,他的成绩是真实的、踏实的。

孙子不是学霸,成绩一般,十五岁的少年有点幼稚,有点轻狂,有点自我,有点逞强。我希望孙子像我们栽下的树苗一样长得高大笔直,将来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读书的意义

文/辛茜

书是专门为懂得精神享受,有进取心的人准备的。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精神系统。人生在世,追求的不仅是吃、穿、住,而是更高级的领域,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精神财富的享受。

从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与图书有关的工作,先是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做文字编辑,编辑出版图书。后在青海湖研究院担任刊物《青海湖·自然人文版》的执行主编,业余时间还要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来,我的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别人写的文章,剩下的时间,则用于阅读中外经典作品、思考、写作。尽管这样,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书没有读到,或者是读过了,也是一知半解,记不住什么,想起来时,脑子里空荡荡的,心里是虚的。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了物质维持生存之外,需要精神滋养的只有人类。只有人类会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生命,并借主观思维、想象力和科学实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即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也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而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图书。

人类世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有前人,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于书籍提供给你。读书,可以使你有感有悟,读书可以使你的精神世界宽广,让你的生活丰富、心情愉快,还可以成就事业,自立于人海。

那么如何通过读书,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呢?

有很多人读书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比如休闲,获取信息,求得知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纸质的书籍没有多大作用了,人们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手机或者电脑、电视等新型媒体达到休闲、娱乐,获取知识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人在一定场合大肆宣扬纸质书籍即将消亡的谬论。

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对于读书的理解,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程度,也就是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的低层次,而未进入到读书的积累层次,即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高级阶段。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到达读书的这种高境界。这取决于一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知识修养、心胸和价值取向。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发达与落后,固然与它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有关,但精神财富的积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态度、策略、方针,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国运。而人生也是多方面相互协调的整体,有实用的活动、科学的活动、美感的活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在于对事物规律和方法的把握。只有认识的层层积累,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有所发展,使自己的一生完满,达到实用、科学、美感这三种活动均衡发展。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匆。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只满足于消费的低层次阶段,而在于创造,在于发现,在于享有短暂的一生无法拥有的无穷的精神境界。

今生有伴书当枕

文/忆似漠然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我说,吾以读书为知己。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塑造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益书,藏克家说:“读过一本书像交了一位益友”。书是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世界的一个窗口,人们就是通过这许许多多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的。书就是一艘船,它载着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书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纵观历史,举凡伟大人物,哪个不是读书人?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当天下。像毛泽东,当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 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像周恩来,当年不就是以青年学生而发奋读书,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坚信能开创一个新时代。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自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就伟人。

书,是你让我看到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看到鲁迅用如椽大笔拯救一代人的灵魂;是你让我看到张爱玲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寂寞,撰写了《倾城之恋》,简贞一路山穷水尽写出了一篇篇优美散文;是你让我穿越时空,体味人间的喜怒哀乐。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论阔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请你相信我,无论掌握哪点知识都对你的智商有帮助。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读书有境,亦须有情。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案前,案有迷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章。读书要有选择的读,不能拿什么读什么,也要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读,多看看文学作品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无论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公司的总经理;无论你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以漂泊为生的流浪者;无论你是家庭主妇,还是以卖馍馍为生的小姑娘。无论走在那里,身处何地,忙完手中的工作后,别忘了看看书。尽管你已经是才富五车,满腹经纶,还是有必要读书,要知道学习是无止尽的。

但愿今日肺腑之言,能对众生有所启发。

你有从事“高雅”工作的资本吗?

“你会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自己赖以骄傲的‘资本’又是什么?”

对于那些希望从事轻松和体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我总是不客气的这样询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在走向社会后,就能够立刻会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之中的,许许多多脱节的“学识”,造就了眼高手低的一大批莘莘学子。他们胸怀中有着书本上学来的改天换地远大理想,思想里酝酿着不成熟的许多新奇的想法,幻想着一旦走向社会,就会成就了许多的业绩。只是,来到现实中一看,在初步了解了社会后,就有感觉到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学,什么都是那样的陌生和不解。远大理想的花瓶儿,被无情现实的锤击打碎。茫然和无措的希望,能够有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受到人们的敬爱和仰视。对于低级的工作:比如饭店,洗碗。建筑工地等等工作,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殊不知,这些经历,对你今后的发展都是会有极大的帮助的。

在我们还没有能力,也没有阅历从事那些令人夸耀的工作的时候,年轻的朋友要记住:你的今天的努力方向,就会对你今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个故事:他是一个青年,中学毕业后想去参军,但是他肺部的一个阴影看起来像是得了肺结核,“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子在里面排队等候。轮到我做X光透视,检查是否有肺结核之前,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一个医生把我从队伍中叫到他的桌前,‘我们在你的肺上发现一个黑点’他说,‘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活性的’ ,他边说边把几张纸和一个肺结核病专家的住址塞到我手里,要我去见那个专家并汇报结果。专家说:‘我们得观察一年才行’。”这让他没能如愿。于是他开始做萨克斯乐手,但是,他周围全是专业乐师,在这些超级天才面前,他很自卑,感到很沮丧,就在幕间休息时,总是躲在角落里读经济和金融书籍以求消遣。一年以后,他离开了乐队,开始就读商业经济学。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对他格外垂青,他又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败婚姻后,他便全心全意投身去闯荡江湖了。很快他赢得了“最精明的证券商”的美名。

他就是被世界金融界评论:“他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他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这是一九九六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所谓“艾伦”,指的就是从一九八七年起就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机会总是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习技能,储存知识,每一天我们都要思考一下,做一个小结,今天我做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弄懂了几个问题?这样长久下去,你就是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可以不容置疑的说,假如格林斯潘在青年时期,对金融和数字技术不感兴趣,不积累了许许多多以后用的到的知识,那么,他的喷嚏,全球投资人都是不会在意的。

有一个人生的设计方案很值得探究,那就是“倒算”。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在10年以后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那么就要计算一下,第九年的时候,你应该是什么样子?达到那个程度?第八年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子?依次类推,你就会知道今天的你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了。

带着梦想出发

文/刘嘉乐

梦想是铃铛,时时发出悦耳动人的铃声;梦想是小船,载着我们遨游未来的海洋;梦想是雄鹰,带我们展翅飞翔在湛蓝的天空。

做一名三尺讲台的坚守者、爱与知识的传递者一直是我的梦想。

还记得在小学时,我就迷上了当老师,老师每天都用粉笔为我们勾画人生的蓝图;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断激发着我探求知识的热情和潜能。每次小测、大考后,我总是第一个踏入老师办公室的孩子,在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授后,考场上的“堡垒”最终被一个个攻破。我觉得他们就是难题的“狙击手”,更加敬佩老师渊博的学识。于是,认真倾听、虚心学习就成为我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我每天都在扎实地吸收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当取得好成绩时,从老师的夸赞中、父母的微笑里,我收获更多的是内心的自豪。

转眼间,步入了初中的校园,课程一下子多了许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宽。面对如山的作业,我曾迷茫无助,也想过逃避退缩,可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战胜了自己,从一开始的力不从心,渐渐变得坚定从容。是老师的教诲与关爱,进一步激发了我追梦的动力,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稳驾“梦想号”小船,信心百倍地驶向希望的未来。

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不怕苦、不怕累,寒假每天早上读书两个小时,积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很满足。我深知,多学一点,多懂一些,都是为我的梦想奠基,相信坚持会让梦想越来越近。渐渐地,坚持也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名小老师了,在家里,我给父母讲学习中的收获得失;在学校,我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闯难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我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梦想,它就会激励着你前进,你就会看到曙光、看到希望。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生的舞台由我们自己展演,美好的梦想唯有努力才可实现。为了儿时的梦想,我愿努力拼搏。我有信心,带着梦想又一次出发!

读书的快乐

从我识字以后,我就爱上了读书。幼儿时期的读书经历说起来很可笑,我是不论什么书都拿来读的,家里的杂志、报纸、画报,甚至超市派发到门缝里的广告,我通通抓过来读。妈妈发现了我的“爱好”,就买回来一些适合小孩子看的画书给我读,还教我认字,一教我就会了。就这样,我通过读书认识了更多的字,当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还在学习认字的时候,我已经能当小老师给他们读故事书了。至今想起来,这仍然是我幼儿时期引以为傲的事。

长大以后,读的书涉及的范围更广了,开阔了我的眼界。在书中,我可以飞到美丽的南国,看那椰影婆娑,听那海浪拍岸;我可以驰骋在北疆的大漠,看那残阳如血,独享那茫茫戈壁的无限风光。在书中,我可以和古人一同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也可以和外星人一起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智者在谈话。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被书本里洋溢的深厚、浓郁的情感打动了。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索。爱,就象空气一样,每天围绕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略。读过这本书以后,让我更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爱我的祖国,爱我的老师、朋友、亲人。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心被海伦凯勒的顽强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的确,正是知识,照亮了海伦前进的道路,使海伦创造了人间奇迹!读了这本书,不仅仅是震撼,更让我汗颜。一个残疾的人都能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作为健全的我们,可以轻松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读的书多了,不仅仅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写作文的时候,我不再感到无从下笔了,碰到顺手的写作题材,我的脑子里会涌出无数的文字,常常能轻轻松松地一气呵成。有几次,我的文章竟然发表在《江海晚报》的小记者专栏上,这因读书而带来的小小成功让我更加爱上了读书。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朋友,“可以怡情,可以博采,可以长才。”有这样的朋友,岂能不快乐?我读书,所以我快乐!你呢?

朋友圈“鸡汤”

文/星河

日前有媒体爆出了朋友圈鸡汤文背后的产业链,有专门的公司进行鸡汤文的运营转发,这些鸡汤文不但制造了大量真假莫辨的信息垃圾,内置的广告还会给网友带来误导,造成钱财、健康方面的损失。

在朋友圈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之前,鸡汤文并不是信息垃圾,它是美文的一种,常以家庭、婚姻、情感、人生为叙事主题,以温情、柔软的笔触娓娓道来,结尾时常升华一种感悟,这种感悟通常又是积极向上、能让人有所启发的,因此被冠以“心灵鸡汤”的这种文章,拥有大量的读者。

朋友圈“拓宽”了鸡汤文的定义,目前鸡汤文已经延展到了食品健康、人身安全、职场规则等领域,这些文章可以被命名为“垃圾鸡汤”。

内置虚假广告、变成有害信息、坑骗轻信的网友,这只是鸡汤文最为表面的危害。有的鸡汤文随意拼贴、粗制滥造,有的则从头到尾脏字、脏话不断,还有的以诅咒的方式进行情感绑架,这些叠加在一起,让社交媒体变得乌烟瘴气,加速了网络语言进一步朝粗俗化、速食化、空洞化方面进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鸡汤文也有溢出效应,受利益驱使,也有知识精英加入到鸡汤文的炮制与传播中来。

作为掌握媒介传播特点、熟谙受众心理的知识精英,想在新媒体占领优势并不是什么难事,虽然媒介在变,但受众心理没变,许多人被不安、恐慌、匮乏感所包围,亟须通过一些鸡汤文来寻找安全感。与粗制滥造的鸡汤文不同,一些知识精英所创办的新媒体,不过是对新老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制造一些貌似有用的“洗脑”文章,文章最后搭配的,是一盘经过计算的生意经。会员要分级,各地有分会长,经常人为制造“抢购”场景,这种“宗教式”的捆绑营销,只不过是假借传播知识的名义,来做一场“周瑜打黄盖”式的生意。

朋友圈被鸡汤文占领,不是几家运营公司就能实现的,它更像是一场共谋,是聪明的投机者的收割场。在鸡汤文彻底被污名化的时候,反倒是那些“心灵鸡汤”变得可爱起来,起码这些“心灵鸡汤”是无害的,它可能只需要你花几块钱买一本杂志,而无需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伪精英和满嘴脏话的网红用语言蹂躏。

香草美人

文/千里不留行

端午节到了,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日子!

经过数千年的绵延传承,中华民族积淀下来太多的传统习俗。单就民族节日而言,除春节外,其它重大的节日春有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中秋,冬有冬至,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风俗,折射出整个民族价值追求。端午节,要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病人不求医,夫妻不行事,还有传言说当日所生孩子对父母不吉,因而或者送人,或者遗弃。所有这些习惯和禁忌,都有着十分久远的源渊。对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大体来看,应当是起始的宗教活动。按阴、阳之说,农历5月正是一年中阴气止,阳气升的转折时期,病毒、瘴气上升,虎狼虫豹等猛兽也进入繁殖期,对人的伤害最大。远古的先民们选择这个日子举行宗教仪式,驱毒祛瘟,祈求神灵,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在后来的发展中,端午节又与诸多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文化内涵日渐丰富。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有不少,如伍子胥、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而最为知名的则是大诗人屈原!

提到端午,不能不提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深得怀王信任,为抗强秦,他修国政,章明法度,对外与齐国结盟,维护了楚国安全。后秦相张仪施反间计,利用小人,挑拔离间,致使屈原失宠,后被逐出郢都,遭到流放。屈原被流放后,楚国放弃与齐国结成的反秦联盟,反而与秦结盟,正中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没过几年,强大的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怀王被囚,楚国灭亡。屈原得知这一消息,顿觉万念俱焚,于5月5日投江自尽。在长江流域,端午节要将一部分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这是为祭奠屈原的说法。屈原流放期间,作诗抒怀,创立了楚辞,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先河,《离骚》、《九歌》等作品流传至今。在《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拟喻他与楚怀王,或者抒发失信于怀王的伤情,或者表达对怀王转念的希望。后来,人们便以香草美人比拟忠贞贤良之士。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习俗一起,穿越浩浩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现在,千百年来,人们世代传称颂屈原的高风亮节,一点点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追求。

香草美人,如此唯美的比拟,刻划出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必然的悲剧人生,余秋雨曾在其散文中透彻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奴性”,屈原便是这种“奴性”的开端!简单地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服务他人为旨,从未曾有过自己去创造某种伟业的愿望,“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才高盖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服侍“扶不起的阿斗”,只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结果。明代张居正,倾尽心血,造就了明朝中兴,却落得身败名裂,连道德人格都落上污点。明末起义军重要的谋士李岩,才高八斗,不仅未能建功立业,反而死于一介莽夫李自成的刀下。当初范文程设计杀死袁崇焕,领八旗大军直下江南之际,不知他是否想到过他自己的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十分矛盾,如果得到君主的信任,便自以为获得了经天纬地的时机,生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美情怀,全然忘却了自己不过生活在别人的股掌之间。反之,刚经常浪迹于世俗之外,在纯粹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追求着虚幻的满足。“采菊东篱下,幽幽见南山”,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能力,浓缩于一念之间。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入世和出世的轨道中徘徊,在没有独立空间的地方寻求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屈原!仔细品味,《离骚》辞章不可谓不华丽,情感不可谓不细腻,但通篇到后,诉说的不过是一种冤妇情结!

屈原主政时,几乎控制着楚国的大小事务,他自己本也是王室之后,如果你取怀王而代之,还会在后来有投江自尽的悲剧吗?读《后出师表》,不能不让人感慨诸葛亮的小智大愚蠢,真是不折不扣的“孔明”,这一点光亮,可以照耀世界?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矛盾的人格,引发了多少“小人当道,运用不济”的感慨?造就了多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悲剧?所有这些曲折,回过头来又得要以芸芸众生的苦难作为代价!胸怀了抽象世界,却在现实的社会中形同浮萍!

偶然间,与同事聊起端午吃粽子的事情,有人说,现在的苇叶都是经过药剂浸泡过的,已失去了固有的芳香。在感慨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之余,忽生奇想,现在难道不是需要一点别样味道的时候吗?

香草美人,可以休矣!

难忘小屋

文/王红霞

虽说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但我却时时想起刚参加工作时那间与我相伴的小屋。尽管那间小屋从物质的角度去衡量它显得有些清贫,充其量只有一张写字台,一张床,一台老式的收录机,几箱我爱看的书籍,但是那间小屋从精神的角度对我来说,却是富有的。

记得每当夜幕降临时,黑夜让温柔或忧伤将我包围在我的小屋里,拉亮一盏明亮的灯,让它照在我的书桌、茶几上,翻开一本诗集或一本名著时,细细地品味那一行行美妙的文字,白日所有的喧嚣已找不到任何的空间,我只感觉到写字台上一本整齐的横格纸,灵魂中一些美丽的文字,或者是叫做写作的活力与生命方式,好似一座坚实的桥,我在我的小屋里与书中的主人一起共命运,同呼吸,我喜欢书中那淡淡的墨香,更喜欢书中那丰富的内容。我被书中美妙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为书中善良的主人公所感染,陪他们一起歌唱、流泪、幸福,也被书中精美的插图所流连……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把书中好多美好的章节摘抄下来,珍藏好。那时看到一本好书,就像找着爱不释手的宝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中宝贵的知识营养,边看边抄录书中的精粹,并试着临摹喜欢的插图,不知不觉间,竟然就整理了厚厚的五大本摘抄笔记。那一本本摘抄笔记,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它饱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我心血的结晶。

天色渐黑,坐在书桌 前,泡一杯淡淡的绿茶,点亮一根卫生香,让淡淡的香味弥漫我的小屋,屋内没有第二个人,这时我便自由舒展起来,读书、写作、听音乐、哼小曲,与自己的灵魂漫无目的地交流。通过读书,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 情趣。读书,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百态,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在音乐中忘掉一切烦劳和苦闷,在写作中忘记自己,拥抱自己;在读书看报中知晓国家大事,了解奇闻怪谈,其乐也融融。

当年在我的小屋,只有一把钥匙,我一直没有给我的小屋再配第二把钥匙,不让它的宁静受到干扰。在那间小屋,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日子,看过好多的名著,写过好多的散文,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如今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随着现代化网络电子阅读的兴起,电视中《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增加,接受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了,再也没有当年在小屋读书看报的那份情趣了,但是我在获取知识方式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给我的孩子购买各种书籍,培养她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因为读纸质的书永远不会被现代网络所代替,它能调适人的心境,使人的灵魂得到静谧和安祥。

难忘我的小屋,教我学会了珍爱生命时光,懂得了自珍、自立、自爱,自强,学会了以勤劳建设生活,帮助我修身立命,赐予我内涵气质,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学会了以善良宽容对待他人,学会了以快乐与平和走过每一个日子。

定岗的幸福

文/常欣萍

自从顶岗实习这些日子以来,我慢慢地在熟悉老师这个岗位,了解这个职业,我也越来越喜欢她了,不知不觉也越来越享受给学生上的时光了。作为一名老师原来可以这么的幸福呢,不仅仅可以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也可以让自己提升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三尺讲台,可以实现做一名老师的梦想,作为老师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何乐而不为呢。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备课也是个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然后在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来把它传授给学生,其实有一曲同功之妙。充分的备课为的是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老师的幸福实际上也是看到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充实,学的快乐。

有的时候课会多,会很累,也会感觉到疲惫,可是每每看到讲台下学生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自己的心一下子就暖了起来,好像一股暖流流进心窝,鼓励着自己要坚持,不能懈怠,也更加地有干劲了,老师的幸福就是坚持不解的奉献自己,让学生们傲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和学生们交流也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学生向自己敞开心扉自己也帮助她们排忧解难,也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可以使课堂有效的进行。其实老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更是教给他们怎么为人处事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她们,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感染他们,这也是老师的幸福呢。

老师的幸福还有很多呢,在校园中学生也做好多让老师感动的事,他们也都很懂事,也很关心老师,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体谅老师的辛苦,不惹老师生气,遵守纪律。

当学生们收获了很多知识时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看到学生学习,充实自己就觉得跟高兴,看到他们为了一道题讨论的面红耳赤的,特别积极的寻求知识,那是一种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欣慰。在校园中,老师的幸福无处不在,最常见的就是,走在校园的路上,学生的一句问好,也足以温暖老师的心,发现自己作为老师也是很容易的就满足的。越来越喜欢这些学生们,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现在的熟悉,甚至是已经习惯了每天和他们相处。

在顶岗实习中,有苦有累,但是更多的是幸福,有这群孩子们的陪伴也是这么的幸福呢。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呢,只是在等待我们去发现。享受顶岗的日子,享受讲课的日子,享受和学生相处的日子,也越来越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了呢,我想以后也会从事这个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更是为了祖国的未来。

幸福每一天,幸福一点点,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容易,希望所有顶岗的伙伴们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幸福。

读书者不贱

文/杜学峰

读书伴随着人的一生,它是人获取知识财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读书能净化心灵,增长智慧,助人成功。清朝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张英晚年立的家训这样写道:“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友者不败。”这家训深刻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真是一语中的。回想自己的经历以及耳闻目睹,颇有感触。

读书者自成其材。书籍记载了古今中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代学而优则仕,“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成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读书能开启人心灵的智慧,不断开阔眼界和拓展知识,助人成材,这已得到大家的公认。著名学者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却成为一位知识渊博、中外融通的大师级人物,这主要得益于他刻苦自学、博览群书。年轻时的他曾在北大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几乎每天都坐在图书馆里看书。他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借书单阅读而自学成才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同的书总能给人不同的启迪,读书者总能从书中得到生存技巧和生命能量,诸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开卷有益的道理众人皆知。读书可以让人豁然开朗、拓宽眼界,提高前瞻性和预见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读书者可以从书中获得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并把书中的东西转化为生存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人生和事业的启迪,不断走向成功。

读书者自得其乐。有句格言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最乐。”意思是说,养心莫善寡欲,至乐莫如读书。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痴迷于书。每天清晨,他便拿着书到幽静的地方孜孜攻读,直到夕阳西下时才回家,他称之为“人生一乐也”。好书者,家中总有藏书无数,或存于书柜,或摆放于书案,或叠放床头小几,闲时信手拈来,轮流翻阅,厕身书页便知古今中外,可观世事变迁、赏人间美景、听哲人妙语、寻伟人足迹……个中滋味,各不相同。恰如古人所说的“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书的感觉是多么甘美,读书的心境是多么丰满。读书者或端坐书案,双手捧书,案上备笔,时而圈点眉批,时而摘抄精华,时而低声诵读,岂不乐哉?而在有雨的夜晚,独坐窗前夜读,一杯香茗一卷书,听潇潇雨声,闻淡淡书香,品幽幽茗茶,一切烦恼和忧愁都抛到云崖之外,此时自己便是逍遥如神仙。

读书者自静其心。在纷繁复杂喧嚣嘈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一方净土,构筑精神家园。读书乃灵魂修炼之道,它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清香的书籍能洗涤你心灵的尘埃,给你带来心灵的宁静,让你感受到心灵净化的快慰。当芬芳的书香填满了你心灵的空隙,你又何处惹尘埃?读书使你有了摆脱纷扰的心志,有了拒绝浮躁的定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你始终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以平常心对待人生得失:当你取得成功而心花怒放时,读书会让你如意而不忘形;当你遇到困难挫折而心灰意冷时,读书会让你失意而不堕志;当你面临不公而忿忿不平时,读书会告诉你“牢骚太盛防肠断”;当你悲观盈怀而怨天尤人时,读书会告诉你“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读书是灵魂的壮游,它让你仰头看天,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让你向往高山,空谷幽幽,摆脱世俗的念想,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真正让你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者终身不贱。正如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所说:“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坏”。读书既能养气,又能养器,何乐而不为?

实习点滴

文/丁晓文

进入一月后,每一科的学习都陆陆续续进入了后期,每一个科目都在复习。对于复习课,一般就是温故所学知识,老师强调重难点知识,学生背书、做题。提起背书,大多数学生脑中可能蹦出的字眼就是:枯燥,乏味。

我在实习学校所教的科目是语文,对于语文的背书,学生很是烦躁。这学期学习了许多的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来说内容过多过繁杂,对于一些内容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更不要说要学生快速背完。针对背书给学生留下的枯燥的印象,我决定要改变这种情况,一定让学生爱上背书,让学生享受到背书的乐趣。所以在要求学生背书时,我探究和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希望能让学生喜欢读书。比如在背书时,我会组织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背书比拼,每一个组出三名同学参赛,谁输谁赢有奖有罚。一些背书速度比较快的同学都争相站起来表现自己的背书成果。我曾经在班里说女同学要比男同学的背书效率高,这时男同学就不服气了,我就顺势说,要不来一场男生与女生的背书比拼。男同学和女同学都认真地背书,谁也不服输。这样,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就完成了背书任务。

不知不觉都到了一月份了,我给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还有一个星期顶岗实习生活就结束了。

还记得初登讲台时的拘谨,还记得第一次被喊“老师”时的激动,四个多月下来我已完全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了一名老师的角色,讲课时不再战战兢兢,也不再语无伦次,这四个月以来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了提高,在当地和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教学技能也有了明显提高。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感觉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同时也感受到了传授知识的成就感。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是快乐的,特别简单的快乐,时刻能感受到他们的纯真与活力,仿佛能够找回年幼时的自己。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来了,虽然我不能带着学生们复习到最后,也不能给学生们监考了,但是在走之前我依然尽可能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她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她们可以一直努力下去,不忘初心。我也会一直为我的学生们加油。

漫话读书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岁月必须读书。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年轻,容光焕发;读书能帮你止绝苦痛,始兆幸福,20岁也好,60岁也罢。

书籍可以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可以澄明我们生来空洞的眼界,让它变得更加深邃,更富有内涵;因此,我庆幸自己能拥有近千册的图书。拥有好书,生活犹如天籁一般,时刻都能凝神静听。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大抵是读书最根本的目的吧。而我,曾目视过一所高校学子毕业时的情景,碎书片如雪花铺天盖地,欢呼雀跃,我当即费解,何种理由让所谓大学生做出如此无知的事情来,读书的结果竟是恨书,叫我说吧,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然而,以我的粗浅见识,唯有读书,读好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气质与深度,读一本好书远比你穿一身名牌服饰,将自己打扮的油头粉面更能突显你的气质,即使是无形的,也会让人肃然起敬。试想,谁会不对一个满腹经纶,知书达理的人投上尊敬的目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车辙马迹半天下。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稍有建树。

当代青年学生,喜欢读书的可谓是少之甚少,忘了在哪里读到过这样一则消息,某所初中校园里不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何人者竟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也难怪,他们整天被周杰伦、李宇春砸的晕头转向,能分辨清曹雪芹是男是女就已经不易了。

培根曾说,读书过多易惰,文采藻饰过盛则矫。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前面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从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能与个人经历有机结合,那么也就能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你经历的同时各尽其才了。只读书,不游历,就变成了书痴呆子;只游历,不读书,则有可能变成痞子流氓。

而读书和上学是两码事,知识和智慧也是两码事。上学是为了让你脱盲,让你学到一些可以生存的本领,而读书则是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读书是武装自己的一种有力武器。知识是你从书本里面学到的教条的定义和别人的观点看法,而智慧则是将这些教条的定义和观点经过个人经验阅历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的一种结果,智慧与知识的多寡无关,与个人经历,自己的想法密不可分。

眼界改变世界,读书只是一种渠道,然而读书读多了、读好了也不为所谓的光耀门楣,只是为了能见到自己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在书中积累好的东西,记着自己说、自己用,旁征博引,那么,你就充实了!

于我自己,我十分羡慕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强烈渴望拥有与他们一样的谈吐和气质,我恨自己读书太少,见识粗鄙,到了用的时候方觉理亏词穷,窘相难堪,语言造血功能极具削弱,这便是读书太少之过。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在上天赐予的美好华年里多读好书,譬之游鱼居于将沸之鼎,犹误为水暖之春江。只要是健康向上的书籍都可以作为广泛涉猎的对象,不求精读,但起码也要做到清通罢。多读无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诚然,读书之益岂是一语能道破的?最后,想说,如果你感到心灵灰暗,那么,请打开一本书吧,错失一本好书的痛,犹如失去一位知心爱人!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

文/春潮

习主席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老百姓深有感触的一句大实话。就拿我这一生的经历来讲,“奋斗”二字就贯穿其中,让我受益一生。

奋斗需有推动力,而知识则是力量的源泉,这是我奋斗几十年得出的结论。我从一名工厂流水线上的普通青工成长为国家干部,学习那是我须臾不离的法宝。

我参加工作时是一个20岁的小青年,虽然我那时只有初中文凭,但是学习知识、关心国家大事我从不放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拿起书本,坚持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关心国家大事,坚持业余爱好。所以在工厂的8年,不但没有丢掉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还增长了许多才干。车间出黑版报,厂里办宣传栏,我都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坚持学习,发挥特长,在8年后有了收获。先是在单位成立子弟小学时,我因有美术特长,被调到子弟小学当美术教师,继而又在全市“以工代干”转干考试中,取得全厂第一名的好成绩。到学校工作之后,环境改变了,可是我坚持学习的初衷没改,又参加了师范和大专的学历教育,经过长达4年的不懈努力,两张红彤彤的毕业证放在了我的面前。在年届不惑之时,我又一次挑战自我,走上了从事文字工作的道路,在进入角色的同时,再一次当起小学生,我从专业书籍中学习,向老前辈们学习,在经历长达数年的历练后,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文字工作者。在这期间,我还加入了期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一生的经历告诉我,要幸福就要奋斗,要奋斗就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而扎实的功底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到。现在我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我仍在坚持学习,继续奋斗,奋斗永远在路上。

书路

文/周梁梁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时光匆匆溜走,流水无痕。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一路走来不后悔,只因我与书有缘。

我喜欢读书,对于读书如痴如醉,只要拿起书本我就会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看上几个小时,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我依然醉在书海里。

父母赋予了我对于知识的追求、渴望的一颗心,我的骨子里天生就对读书情有独钟。每当夜幕降临,泡上一杯咖啡,挑灯夜读,人的一生学习知识是无止尽的。只要你想要读书,书本就会向你看齐,它会崇拜、爱护、依恋你。

一本书、一杯咖啡、一个人,简简单单就组成了强大的学习团队,孩提时代还没有学中文的时候,喜欢看有画的书,虽然没有语言的叙述,不过这同样是在学习,从画里领悟影藏中的丰厚的知识,亦是美哉美哉。

直到读幼儿园的时候,仗着学会了几个汉字,就不知天高地厚想要看一些当时还勉为其难的书,如今的我也如出一辙,我喜欢看远远超过我自己思想的书籍,可能这种心态是与生俱来的,敢于跟自己最高的境界发起冲击的学习方针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每天都在看书、写作,这样在生命的轮回里航行,我觉得非常愉快、乐不思蜀。我对知识求知若渴,喜欢沐浴在知识的阳光里,知识给予我力量、勇气、信心,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同样是我的良师诤友,与我一同前进,穿破层层的乌云,达到彩虹停驻的地方。有彩虹的地方一定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我读过很多大师的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所谓圆通语言的魅力,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当之无愧。鲁迅的《朝花夕拾》、《且介亭杂文》,前者是一部文笔优美,思想高深的著作,后者是一部对当时社会提出强有力的讽刺的力作,可谓针针见血,把国人的思想进行了改造与指明了道路!鲁迅不愧为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说得好“鲁迅脑海中的方向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还有很多大作家的作品我都看得滚瓜乱熟,现在回味起来,真觉得我没有白读,走出去我就是比一般人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一部好的作品不但能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滋养人的精神食粮,同时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有条不紊地提高,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才。

林语堂在《智慧人生》中阐述,作为一个作家总有自己的灵魂归宿,总能找到古时候与自己相类似的名人,因为你是汲取了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境界。不过要敢于创新,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与毅力,这一点显然今人已经做得完美无瑕了。

我读书除了补充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探求读书的真理,看能力比自己强的作家的作品,这样对自己写作的帮助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学时代就读初中生该读的著作,初中时代就读高中生适合的文学,直到现在我读过几十本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不过对于自己的文采我还是高估了。每当看到一篇篇文采出众的文章,我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感叹别人文章中的精彩瞬间。

我的写作人生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只要我有一颗永不言败对文学热情奔放的心,我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人生的理想要树立得高大威猛,我已经慢慢地发现自己已经靠近了我心目中的远大的理想,正一步一步驶入正轨,正以光的速度前进着,我十分欣慰。

我不要做一个庸才,不要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只要我坚定信念,每天充满激情,知识的大门是永远向我敞开的,成功的大门亦同样为我半掩着,等着我去推开。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写一篇美文慢慢欣赏,美丽的文字就落在我心房。

读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光荣的事业。既然我已经从事了写作这个业余职业,就要把更多的佳作留给这个世界,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

一路上有书的相伴,苦一点也愿意!

不出户 知天下

文/唐光程

我的周末一般不出门,也不希望有人上门打扰,主要是受老子“不出户,知天下”的影响。为什么不出门户也能知悉或推知天下的大事或事理?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必须认识感觉。

感觉由感和觉构成,从各自的象形造字可看出,相互间既不可分离即统一又有差异即对立。“感”的上部意为全、都,下为心,造字本义:心完全被触动,言下之意:心只是部分或少量地被触动就只是欠缺的或不是真正意义的“感”;“觉”的上部意为学、获得经验或知识,造字本义:因获得经验或知识而发现真相,言下之意:只是获得经验或知识而不能发现真相就不是“觉”。可见,感指受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即感应、感受,是觉的基础或初级产品;觉指对感的悟解,悟而理解或理解而悟,是感的上层建筑或高级产品;感属于任何人,觉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感,必须通过外出观察获得,属于身体或五官方面的活动,活动越多,感越丰富;一个人的觉,必须通过思考加工才能产生,属于精神或思维方面的活动,活动越多,觉就越丰富;先有感而后才会有觉,但有感不一定有觉,没有个人独立的思考,感永远是感而不能升华为觉;感越丰富,觉越贫乏,就像一天只有24小时,黑夜越长白天就会越短,人的一生都在感觉,不同的是,感的时间越多,觉的时间就会越少;有的人一生都在感而无一觉,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时间的惯性,惯性的作用只能使其保持或停留在原有的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减弱或改变,一是借助外力,二是依靠心的力量——“克己复礼”的意志。

“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刘备,虽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属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者;诸葛亮,虽然独居茅庐、闭门静思,但属于“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的觉者。《三国演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开篇那首词对历史和人生的悟解和洞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的词,靠“行万里路”的“感”是填不出来的,只有“破万卷书”的“觉”才能写出来,既饱含着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又充分体现了《易经》揭示的易与不易、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滚滚长江”及“浪花”是变化无穷的,江水的“东逝”及浪花的“淘尽”则是不变的。这一切,展示的无不是“是非成败”的故事,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成谁败,当该得的已经得尽、该失的已经尽失,“转头”一看,物是人非,除了“青山依旧在”,夕阳之红已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历史如戏,是由一个个的剧本片段拼接而成;人生如戏,一个人,要么是表演者,要么是观看者。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为什么迷?演戏的人必然被自己的角色所控制,能够看的只是剧本和演出的效果,能够想的只是提高演技,能够做的只是如何表演;旁观者为什么清?看戏的人是轻松自由的,能够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演变,能够想到和总结出历史及人物演变的规律,能够做到当局者因迷失混沌而做不到的事情。江边白发苍苍的渔翁或樵夫就是典型的旁观者,在隐居中“惯看秋月春风”,已经洞悉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又哪里还需要走出家门去亲自参与呢?只有他们,能够将“一壶浊酒”当成喜乐,把古今之事变成助兴喝酒的笑谈。

我们可以说,感觉就是知识,有感为知,有觉为识。感或知为金字塔底,感知有多丰富,塔底就有多宽广;觉或识为金字塔尖,觉识有多深,塔尖就有多高。在古人眼里,醒来感知清晰为“觉”,明心见性而发现自我为“悟”,精通行军作战为“智”,清心净虑而洞察真相为“慧”,简单无我而自然率性为“禅”。

一个人,能够在周末的孤独静思中有所感,得感而觉,在感中有所觉;得觉而悟,在觉中有所悟;得悟而智,在悟中得其智;得智而慧,在智中显其慧;得慧而禅,在慧中参其禅,是莫大的快乐。

文/冉茂荣

灶台边,置放着常用的盆盆罐罐,随时准备盛装菜肴。未用之前,我并不希望它们是满的,无论装什么。空,是最好的备用状态。如果急需使用,它们却都已装满,就会光火。

人的肠胃似乎相似,它的功能为装填食物,维持生命所需的能源。可是,吃得过饱,人的感觉并不舒服,会导致消化不良。球员,考生,吃饱后马上上场,多视为不当。有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司机饭后立即上路,行车的肇事率超过饭后休息至少二十分钟以后者。医学理化指标显示,饭后初期,人处于氧饱和糖饱和状态,部分神经细胞处于不愿进入紧张工作的半休眠状态。

人脑亦然。已满已足,是学习最凶恶的敌人。彼得·圣杰的《第五项修炼》中的一项,叫悬挂理念。用古代汉语的使动法,可理解为“使空”,主动腾空脑子,使之暂时“空”置。如是,新东西才有进入的可能,进来才有搁置的空间。脑子不是用来装知识的吗?怎么反而主张让它空呢?

装满一脑子古今中外知识的脑子,那叫什么?知识的博物馆?知识的战略储备库?难听的叫法是吊书袋。脑子更重要的功能,不是记忆,不是存储知识,是思维、判断、分析、发现、加工、重组、创造,聚合催生出独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做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创新性创造性运用。与肠胃的特性相似,过多的已有,不是它最好的备用状态。同样是空置。当然,也正如盆盆罐罐,既空,又得干净,拿起来便可把菜肴放心搁进去。

超常的记忆是种能力,超常的忘性呢?有意识地忘记,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美国中小学教育里为何不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强调探索性分析性创造性实践、尝试?而只把掌握查询获取所需知识的渠道和技术手段,作为传授训练重点而非传授知识本身。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与记忆,知识的不重要性也在于它总是属于过去时,总是属于已有。对今人的我们来说,对学习来说,比它们更重要的是面向未知,探索未知。

把头脑当作一个加工、创造、生产制造车间,会有效于把它当作一个存储仓库。因之,这里经常摆放的,或宜为常用工具、专用工具,备料甚至都不宜经常放置。一切货存都宜摆放得更偏远一点,只需要保持调用时的渠道畅通、手段可靠即可。

脑满肠肥这个带贬义的词,几乎道尽脑子宜空、肠子不宜肥塞于健康之必需的真谛。

空,不是从来没有的荒芜。高价值的空,是主动有意识地放弃众多的有,是“使空”。使空是一种主动的轻装上阵甚至赤膊上阵。

最佳的迎有是空,最佳的空,是朝向新有的空。

甚至,老到临终,如能一切坦然放下,了无遗憾与牵绊,一无持有地赴往,便如我们最初一无所有的来。所以,追有与求空,份量同等。

老,服还是不服?

文/杨文学

陈年旧事记得贼死,新近的事情却忘得特快,据说,这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显著特征。常听老年朋友感叹,明明是眼前的事,一转眼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真是老了,不中用了。的确,我也深感记忆力明显不如从前了,尤其记不住人名、地名和年份。有时,与新朋友相会,方才听人介绍过,可回头就叫不出人家姓甚名谁,真是令人尴尬。

为了延迟记忆力的衰退,我曾试图背诵唐诗宋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了十来首,可没过多久,前两天才背熟的就忘记了,脑子空空如也。年青时候,这点算得了什么?《大观楼长联》《岳阳楼记》都曾记得真真切切,读得滚瓜烂熟。看来,不服老是不行了。

服老,没话可说,自然规律,你不服又能咋的?但话又说回来,记忆力衰退也没啥大不了的,无外乎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丢三落四,大不了脑子里少记点儿经典名句和趣闻轶事,只要审视力、判断力仍未遗失就行,没必要大惊失色、连声哀叹“不中用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源于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学识再广,也无法认知整个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的欠缺性都是普遍存在而无法避免的。那么,作为一个老年人,记忆力差点儿,以致知识相对短少点儿,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有的事情,知道得太多、记得太牢,也不见得都是好事。

有的知识是无关紧要的,有的知识是无用的,有的知识甚至是无聊的,无须什么都知道,更不必什么都记得。网络上曾流传,萝卜、大葱和生姜不能与蜂蜜一块儿吃,否则有害健康。这种说法就算是真正的知识,也没什么用处,互不对口,味不谐和,作为正常人,谁都不会将它们合在一起吃,就像谁都不会把辣椒粉倒进牛奶里喝一样。这样的知识,记住了也是白费大脑内存。还有人在网络上问,你知道某某歌星最喜欢吃哪一道菜吗?某某影星究竟离婚没有?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记忆力衰退,而是觉得这些问题很无聊,提这种问题的人,无疑是吃饱了撑的,因而不屑一顾,即便有好事者在花边新闻里曾介绍过,也没在意,侧目而过,更不去记它。知道这些问题答案的人,或许在某一圈子里很是风光,可再风光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论是谁,越沉溺于类似的碎片知识,格局就必然越小,品位就必然越低,就越难成就大事。对于无用、无趣、无聊的知识,无知比有知更有风度和益处。

记忆力减弱了不要紧,审视力和判断力却千万不能降低。唐诗宋词记不得几句,但看见美韵佳词,仍能品味出其意境的优雅和蕴含的深遂,耳目所及的言行举止,仍然能够敏锐地判断出其美丑正误,仍然能够看清其应行当止,这就无可置疑地表明,你这匹老马还不糊涂,宝刀依然未老。

有审视力、判断力陪着,记忆力减退一点儿,索性就由它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