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重阳节散文

2022/12/16散文诗歌

重阳节散文(精选10篇)

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

文/老高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润人胸襟的故事。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老年人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目标。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养老还存在的短板。中国老年人口体量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根据联合国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最新定义,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的养老模式和观念与老龄化现状的矛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滞后;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组成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国内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等。

客观公正地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养老模式,应该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所以,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正能量,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老年朋友,只要身体素质还不错,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就不能整天闲着,要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某些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些社会活动和生产技术指导。这是一种积极、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让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我相信,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大背景下,广大老年朋友定会“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西昌市川兴小学:高立祥

西昌市川兴镇焦家村六组六号

作者简介:高立祥,西昌市川兴小学退休教师。在各种报刊、网站发表作品400余篇,40余万字,是凉山州、西昌市两级作家协会会员。

观菊所思

文/佩服

清晨来到北陵公园,路中间花坛的菊花一行行映入眼帘,昨晚秋雨之后,那菊花显得格外妖艳,我随着锻炼身体的人群一边走着一边观赏着美丽的菊花……

菊花飘香的时节 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她曾以其高尚的情操和超凡脱俗的高雅气质而那些散布在辽阔天地间的菊蕾,陡然举起千面万面的彩色旗帜,一扫百花开尽后的萧索和寂寥,倍受世人青睐。

但最引人瞩目的是,还是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清雅淡泊,不畏霜寒,独自怒放于秋风落叶之后,与梅、兰、竹一起合称花中四君子。

伟大的革命家陈毅元帅更以“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光辉诗篇,深切表达了革命者不畏困难、敢于斗争的豁达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吟诵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啊!多少年来,菊,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奋进。中国人民养菊、赏菊,更爱菊,不正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情怀吗? 看着,走着,想着,渐渐地,从我心底升腾起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心里满载着绚丽色彩的感动……

眼前的菊花花瓣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很多,给予人们一种团结向上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菊花也被赋予时代的力量。我想,那么多片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能在秋风之中,百折不挠,不畏惧吹打,正因为他们有这种精神,才能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菊花的毅力真是让我敬佩不已啊!

途中,思索着: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菊花的精神与品质,不依然是鼓舞人们继续前进的正能量吗?喜看祖国处处是五彩斑斓天翻地覆地变化景象,像那盛开的菊花香味沁入心扉,我已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给予的“重阳节”的温暖,……长者何为?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吧,老当益壮,奋斗不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厦增砖添瓦!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借这个吉祥的日子,祝愿天下所有老年朋友的身体安康幸福,祝愿伟大祖国日益繁荣昌盛!重阳节之日,特写下拙文。

重阳节赏重阳联

文/琳瑶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重阳节的妙联,时值重阳,品赏“重阳”联,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明朝有姓张、姓王的两个才子,他俩常作对互娱,一年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张的才子触景生情,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王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均为描绘自然景象,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有一年重阳节,路上遇见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不假思索而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上联中的“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下联中的“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妙地将“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初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里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里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个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承诺每年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多年,祝财主都没有兑现承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于是悻悻离去。

爱在重阳

文/赵丁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主席写的这首《采桑子》,将重阳节描绘得出神入化。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今年的重阳节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重阳节的西山之行。

伴着温暖而又柔和的阳光,统一着装的我们出发啦,同行的还有李老师、顾老师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上午九时整,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西山橘园。金秋十月,橘红橙黄,惹人喜爱。一进入橘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挂着金黄色“灯笼”的橘子树,同学们垂涎欲滴,再也按耐不住了,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两只手左右开弓,一阵猛摘;有的蹦跳起来,想要摘到高处更大更黄的橘子;还有的干脆手脚并用,一溜儿爬上了橘子树。

采完橘子,我们个个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中午十一点半,我们准时来到了一家农家乐,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欣赏太湖的美景。在吃中饭的间隙,我们纷纷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孝心承诺卡,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还给他们夹菜、盛饭,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包容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吃完中饭,我们来到了西山的大观音禅寺。我们来到观音像的脚下,开始登高活动。我们有的搀扶着爷爷奶奶,有的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虔诚地爬上432个台阶,在观音脚下祈求幸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分享各自的收获,满载而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次活动,不但让我们深切体验到了亲子之乐,还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诗意重阳

文/朱凌

初识重阳,或许就是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得那时还小,老师在台上讲,而我则在台下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时节,独在异乡的作者,想起自己的亲人,想着亲人在重阳这一天,按重阳风俗登高时,而唯独差他一人。

当时听这首诗,没有什么感觉,或许是人小的原因,诗中所说的思乡之情,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并没有引起共鸣。只是随着人一天天地长大,直到有天,再读起这首诗的时候,诗中的意境,才展现在眼前。

重阳注定是一个有着诗意的节日,李清照的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重阳,但作者内心的纠结却也透过词的本身,传递给读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女作者写给自己新婚爱人的,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还有孟浩然的这首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写的是一次普通的农家宴请,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特别是最后一联写走时尚有不舍之意,余兴未尽,而要在明年的重阳节再来饮酒做客。主客间的欢洽和谐之情不言自现,而且也暗示出此次邀饮的时日。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重阳时节,吟读这些诗词,可以透过诗词的本身,感悟到作者的意蕴。同时也让人们,在这样的一个节日,更加地珍惜身边的亲人。

重阳是一个让人思念亲人的日子,有亲人在身边是幸福的,那已然离去的亲人更加值得去怀念。如今的重阳,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定义为了老人节,在这一天,多数的子女都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且让我们珍惜每一个重阳节吧,因为一年一年的重阳,虽然年年相似,但是身边的亲人,却因时间的流逝,会在某一天远离我们,珍惜,珍重,这是重阳诗词,也是重阳节本身所给予我的感悟。

重阳节杂感

文/刘秀清

农历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年此时,人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庆丰收、祈长寿、饮宴祝健,这些重阳习俗已相传两千余年。

虽然重阳节时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然而早晚的秋风中已寒意渐显,因此,此时的登高秋游就有着“辞青”的浓郁意味,是秋寒至、阳气衰,人们“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即将减少外出活动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登高远眺、啸咏骋怀之后,人们的胸臆里就有了足够的灿烂阳光应对即将到来的漫长严冬。同样,常在此时举行的祭祖与敬老崇孝活动,也会为老人们带来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温暖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人们晚年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饱满的感情与世辞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这时,自我调整有助于他们接受自我、承认现实,获得并形成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晚年的生活,以及面对死亡。重阳节以及我国传统的敬老习俗,有助于让老人为自己的一生作出肯定的评价,产生幸福感和完善感,安度幸福的晚年。

人们祈望长寿,愿意敬老、爱老,帮助老人们在脆弱的心理期发展满足感和完善感。而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老人们那种自发自觉的超脱的智慧,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和巨大的魅力。新近就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褚时健74岁还在坐牢,84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经历。褚时健192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1955年,27岁时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31岁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接手玉溪卷烟厂任厂长。经过褚时健和他的团队18年的努力,把当年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后来亚洲最大的卷烟厂,为国家创税收991亿元。走到人生巅峰时,1999年,褚时健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后改判有期徒刑17年),这时,褚时健已经71岁。三年后,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在狱中几次晕倒,被保外就医。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后,褚时健上了哀牢山种田,后来承包了2400亩的荒地种橙子。这时,他74岁。褚时健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果园,几年后,他种的冰糖脐橙一采摘就运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效益惊人。如今,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经过评估,身家又已过亿。在很多人胆战心惊与对死亡的恐惧作战的时候,在很多人悔恨浮生虚度的时候,褚时健在最辉煌时跌倒,而就在这样的经历之后,他却又一次创造出神话!感谢有这样的老人,感谢无数位这样的老人,用他们的淡定、从容、坚韧、乐观,让我们,见证了人性与生命的奇迹和辉煌。

九九重阳节

文/邓仲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尊敬老辈,天经地义。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湿润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说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共鸣?这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我不想把他们叫老人,我喜欢叫他们前辈。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之际,除了道声好外,我不禁思绪万千……

“尊老爱幼”之说是谁提出来的,不曾考究,但皆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一词怎么解释?约定俗成的一些内涵,如供养尊敬父母。从大的范围来说,“尊老”实为“孝敬老人”。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形成了尊敬老人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谁不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谁就会被世人唾骂为“缺德”,情节严重的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敬老人,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战国时期高居宰相之位的吕不韦曾写了一篇修身处世的文章——《孝是万事的纲纪》。文中提到:“人君孝顺,那名声光彩荣耀,可以让臣下信服而听从,天下都称誉。人君孝顺,臣就会忠心侍奉君王,做官清廉,面对危难而死节。士人民众孝顺,就会勤勉耕种,保国功战都坚定,不会败北。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要求,万事的纲纪。”君王尚且能以身作则,百姓效仿,自然可知。

纵观古今,我国有许多孝子孝孙的故事流芳后世。如在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何哭泣?”伯愈回答:“往常打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这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

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顿起心酸泪湿襟。

是啊!人间情,最深数亲情。亲情是母亲油灯下熬白的双鬓,亲情是父亲肩头扛着的行李。暮色中那一双祈盼的眼睛,盛满的全是思念的泪水;千里外那几声轻轻的叮咛,串起的都是牵挂的音符。亲情啊,她是孟郊诗中的“慈母线”,她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她是焦波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万物会随时间而模糊,可深刻在亲人皱纹里的亲情却不会模糊;万事会随空间而淡忘,可烙印在亲人老茧中的亲情却不会淡忘。

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人是高尚的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是文明向上的社会。让我们一起加入尊敬前辈的行列吧!让一个个小小的好习惯支撑起闪光的美德;让一个个默默的美德支撑起深厚的修养;让我们用深刻的思想这一撇和坚实的行动这一捺,共同支撑起不俗不凡的“人”字。再次愿天下所有的前辈笑颜常驻!

重阳节拾趣

文/张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重阳节民俗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之所以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趣事。这才真正是登高风俗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风俗食品。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重阳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主要对象,而民俗则在登山的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

九九话重阳

文/蒋平

一直感觉,重阳是一个苍凉的节日。秋意正浓的重阳,一家人聚首,多少话要说,多少事想做,然而,这一切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恰到好处地说出了这种心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九重阳,是一个敬老的传统日子。登高望远,喝菊花酒,遍插茱萸,望乡思亲,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延及如今,便成了“敬老节”。诗言情,歌咏志,诗歌里的“重阳”,多是岁月不老的壮志情怀。与老人而言,重阳节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也自然而然有了儿女们“父母在,不远游”的情结。重阳节,陪父母,成了他乡游子每年的心愿。

然而,不是每一个重阳节,都会迎来万家欢聚的时刻。中秋的团聚,一别匆匆。远在他乡的儿女,为人生、为事业打拼;老人们的重阳节,更多是在思念与孤独中度过。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唱了千年,将重阳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重阳节绝不仅仅是悲秋的情调,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赋予了它的另一种含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伟人眼里,重阳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处处有战场,挑战孤独,忘记别离,将有限的生命时光,用在最有意义的事业上去,才能不负重阳韶华。

与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最好的尽孝时节。通讯高度发达的如今,即使不在身边,一个问候电话,一声舒心的“爸”、“妈”,都是对老人最重要的安抚,最温馨的受用。而且这种安抚和受用的有效期是无限的,只要让老人内心感知到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作为孝心的回赠,老人们会努力活出一种健康的心态,让儿女们放心打拼天涯。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对国家尽忠,是大爱的演绎;而对父母尽孝,是至爱的升华。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只消保持一腔勤奋、理解、包容和宽怀,也是可以左右逢源的。

人生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尽孝,父母在变老,尽孝须趁早。重阳节里,愿天下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愿所有的儿女,孝子当头,美德流芳。

人树四季 ——写在重阳节的日子里

文/小不点儿

人老树也老,人老一年,树也老一年。只要是生命的物体,年年如此,世世如故。

白露刚过,秋风骤起,细雨濛濛,今日重阳,天空的云层灰蒙蒙的,阳光躲在云里几天不见出来。我家后窗的那颗石榴树,在秋风里摇拽。摆来愰去,好像在向我们述说什么……

我坐在屋内再次看着窗外那颗即将卸装的石榴树,在秋日里有了一丝丝凉意的秋风里,心里不由得向她述说:石榴树,深秋了,寒冬即临,你辛苦了一年。春夏时,你满身的火红花朵,插在墨绿色的叶中,尽显了你一年中最美丽的光影时刻,你把美丽带给了我们,在我家窗外绽放了一片的春光和灿烂。那时,我躺在临窗的小床上,看着你充满朝气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的身姿。就像我的青少年时代,朝气蓬勃。每片叶子泛着墨绿色的油光,每朵花就像一个小喇叭,对着天空不停的绽放、吹奏。整颗树不知疲倦地向上生长。一转眼,秋冬来临,你将脱去绿色的衣装,在秋风的吹拂下,叶片掉落的一片也不剩,风一刮,残叶到处飞扬,被人们踩在脚下,深深地陷入泥土里成了肥料。或是被人们清扫到垃圾桶里结束了生命的全部。你的枝干光秃秃地站在那里,是你一年中最不惹人喜爱的时候。你的全身一点生机也没有,光秃秃的树杆在我家窗后撑着,就连你的肤色也不美观,灰土土的没有了光泽。道是骨感十足,这又似我的老年时光。青春已去,耄耋将至。在大自然的风景里再也没有了像你春日里的那缕春光明媚的容貌。头发由青丝变霜白,脸上布满了核桃皮般的皱纹,哭楚的不成样子。脑海里道是多了不少人生的感悟和惆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这里你我又是多么的相似。

石榴树好像听懂了我的述说,在那秋风里不停地摇动着身姿,树叶在一阵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她好像回答了我什么,主人: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年年如此,春来发枝,夏来展容,秋来凋落,冬来傲雪。树木也有春夏秋冬的一年四季,就如同人类也有幼、少、青、壮、老的几个阶段一样。人有幼年的成长,青壮年的成熟,老年衰败的四季人生。在这个星球上谁能避开这个大自然固有的规律呢?只要是生命的物种,都有生生息息,春发夏长秋谢冬去的自然现象呀!

我视乎听懂了石榴树的回答,感觉悟到什么,把这种现象做为一种人树的共有规律,在天地间轮回,各显其能,各存其处,各留芬芳。

人树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去适应。人老了不再去思念青少年时的往事儿,光鲜亮丽只是一季,人生四季的酸甜苦辣才是一生。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使命和责任。幼年是青年的储备,青壮年是老年的过度,老年必将是隐灭的开始,之后必将是又一轮人生的轮回和再现。人树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我也不知这是不是我在重阳节里悟到的有关人生的灼见。

岁岁重阳,明岁再重阳,愿我家窗外的那颗石榴树明年春暖花开时,又是一树枝繁叶茂火红满树的春光。又一轮四季更迭的绽放开在我家的窗外。

公历2021/10/14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