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学生励志文章

2022/12/17散文诗歌

学生励志文章(精选30篇)

我的教师路

文/Betty

我于2012年八月正式入职教师行业,现在是我进入教师行业的第三年,准确的说是第三年的下学期。这个学期已经开学一个月了,现在我终于可以静下来好好整理下自己的心情。开学的头一个月总是会很忙的,班上会有很多事,学校会有很多事,最重要的是,上面会有很多事。

回顾这两三年的经历,觉得自己开始慢慢融入现在的角色了。是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也不例外,我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的环境。

从第一年的担心害怕到现在的慢慢融入,我觉得这是我作为老师的一个成长,我把这当做是对自己的历练。至今我仍然清楚的记得第一堂课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因为那是我提前练习了很多遍的东西。那时候的我是那么紧张但是又那么尽力的在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第一堂课结束很久之后我才从紧张的情绪中慢慢的平静下来,这也许是很多新老师都会有的经历吧,尤其是对于我这个非师范的性格还有些内敛的新老师。

第一个学期,我手忙脚乱,整天都神经紧绷,生怕弄出手忙笑话出来,被学生和同事嘲笑,那个时候的我自己也许更关心的是学生和老师对我的看法,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内容吧。当然,我也会去专研教材,努力备课,但是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么样把这节课时间安排够,怎么样把我认为要讲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而不是怎么做让他们么更好的理解。

到了下学期,我基本上了解了上课的基本程序,因为平时也会去听一些老老师上课(刚开始去听他们上课,我只关心他们上课的框架什么什么,比如先上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上的内容好坏),于是我开始审视自己备课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从教参上抄取也不是单一的从网上复制,而是会有思考的删减增加,开始关注教学内容的主次。但是课堂经常会因为个别学生而不能连贯下去。

第二年,我换了一个学校,从初中来到了小学,从原来的英语老师变成了数学老师,这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急转弯。因为我刚刚适应英语课堂的教学和跟初中生打交道的方式。突然就给变换了一个环境,对象不同了,科目也变了,我突然觉得有些无从下手。但是小学的知识还是稍微比初中简单些,况且之前的经历让我不再那么惶恐无措了。我尽快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现在我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跟这些几岁的小孩子相处,他们跟初中生有天壤之别,有的时候他们的世界我需要揣摩很久才能理解。幸运的是,我是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我有耐心慢慢跟他们沟通交流,经过一年多的磨合,我似乎找到一种跟他们交流的方式了,尽管这个方式还在艰难的完善中。

上个礼拜给四年级的学生讲解乘法的分配率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某些孩子是不是思维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理解逆运算的过程,想到这个的时候我突然很惊喜,因为我发现我自己已经在成长了,我已经开始学会关注孩子的成长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关注自身慢慢到关注课堂,现在我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这是我教师生涯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一定要记住这一刻。

奇特的捐助

文/李忠元

张桥很勤奋。虽然在星期天,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从家里那间破旧的茅草房里钻出来,快步向边城中学的校园走去——他是去学校上自习的。

张桥家里困难,从家到学校虽有七里地的路程,他却依然要坚持每天步走。不为别的,张桥的父亲一直卧病瘫痪在床,母亲只是一个在街头卖冰棍的小商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母亲卖冰棍换来的那点可怜的零钱,连全家人的肚子都填不饱,更不用说为张桥买上一辆像样的自行车了。

没想到,别的同学比他来得更早,一种仿佛节日的气氛迎面扑来,和刚刚迈进校门的张桥撞了个满怀。张桥不知为什么,这假日的操场却突然在不经意间热闹起来,学生会干部在操场的主席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两副桌椅,红绸布铺就的桌面上还放着一个红箱子,而主席台四周还聚了不少人。

张桥觉得稀奇,就快步向那撮人走去。

他惊喜地发现:学生会正在组织一次抽奖活动,围在奖箱周围的同学都前呼后拥,欢呼雀跃。

张桥心里的热情顿时被同学们激化了,他伸出了手,也想碰碰运气,解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张桥行动还是蛮快的,他掏出衣袋里的一元钱,随意地交给了学生会的王干事,然后迅速将手插入奖票箱,绝对超自信地抓起了一张奖票。

打开奖票的一瞬间,张桥顿时血往上涌,大脑有些眩晕。随即,他竟然惊叫着跳了起来。

“真幸运啊,我竟中了一辆自行车!”

随着张桥的惊呼,现场马上爆发起一阵热烈而火爆的掌声,学生会主席李知柳始终微笑着,将主席台上放着的唯一一辆扎着红布的崭新自行车推到张桥面前,握手祝贺。

周围的同学都聚拢过来,为张桥的幸运摇旗呐喊。

张桥今生还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他冲动地握住每个同学的手,一一言谢。

然后,张桥极其兴奋地飞快骑上自行车,没想到在一偏腿之际,奖票箱子掉在了地上,奖票洒了一地,他发现每个奖票上居然都写着奖“自行车一辆”。

张桥顿时瞠目结舌……

他并不知道,这是校学生会经过慎重考虑,为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才匠心独运,搞了这样一次“奇特的捐助”!

风吹无尽 岁月生香

忙于工作,忙于养小,忙于奉老,忽略了身边许许多多。正点退休后,被一家公司聘请,混几个小钱,岁月悠悠,光阴如梭。

有天,大妹夫打来电话“姐,来陪陪你妹吧”。去后才知情,教了一辈子历史的中学老师,刚刚办完退休手续,正值学校开学,望着身边熟悉的学生一个个兴高彩烈地去报到,执着敬业地她,不能接受从讲台上走下这个事实。默然失神地她不愿出门,焦躁不安地在家里转来转去,望着举了30余年的课本发呆。我暗自发笑,一个胸怀历史风云,看贯历史变迁的曹二小姐,为何变得如此浅薄不能自控。

我无言安慰。当年我也在退休后,像个脱离了轴心的陀螺,六神无主,55岁后漫长的日子如何度过,也曾痛苦不堪。

我提议,“咱俩都没有去过武当山,我想去,你能陪我吗?”有呼有应,正中下怀。

隔日,买好了车票起程。

车厢里满眼都是各大院校报到的新老学生。过道里坐满了人,我俩搀扶着勉强站立,没有引起任何莘莘学子的注意。“失落吧,一个人民教师没有得到起码的尊敬。”我打趣说。“哼,不然,他们又不知道我是老师。”我继续逗她,“想当年,孔老夫子36岁杏林设坛讲学,他半卧于榻,学生们双膝跪地洗耳恭听。而今呢,学生高桌低凳地坐着,老师站着,陪着笑脸哄他们学习;稍有严厉,会有家长告状。我想啊,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半卧于榻,老师双膝跪地,含着眼泪劝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哈哈……”愁云锁面的妹妹开怀大笑,“有可能,我宁愿不当教师,重当一回学生,半卧于榻,让老师跪着给我讲课,哈哈……”

心不顺路不顺,下了太子坡,去南岩宫的路被水冲断,要沿山间小道才能到达。妹妹腿有风湿,我俩互相鼓励,你拉我推,参观完了所有景点。

看看道士们淡定安然的神态,慨叹世事如浮云。一阵轻风,吹得我俩身轻气静,过事回往,涌上心头。

“姐,咱姐妹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能同甘苦共患难。”

“小孩最难忍受是什么?”“饥饿!”

这是我俩的心在深沉的碰撞,往事风吹无尽,岁月日久生香。

回想我俩的中学时代,我们在不同的中学上学,而家中的两个小妹却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走读生每三天回家背一次馍,每每回家,两个小妹会从柜子里、挂在空中的小篮子里、红薯窖里、冬天还会从棉花包里拿出大小不等、有黑有白的馍块,聚在一起。她俩把母亲分给她们的那份饭,背过母亲,吃稀的,留下馒头藏起来,等我和大妹回家。

大妹说:“姐,你先拿,我学校离家近,不够吃,我回家拿方便。”

当然,我会挑最黑的,最小的。

过往的日子啊,装满太多难忘的美好回忆。

一块蒸红薯会留几天,等我们回家;邻里送的腌萝卜也会有一块等着我俩;一块布料,从老大推到老四,没有一个说要,而事实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怎么会有人没有暖饱的需求呢。

参加工作后,我把姐妹间的事情说给同事,竟有人不信“不会吧,那个年代,人都吃不饱,哪有小的饿着肚子,让给大的吃?”另外一个接着说:“我家姐妹哪能和你家姐妹比,我要有那样懂事的妹妹,我给她献血……”

我和大妹同年毕业,优秀的学习成绩,都分配到满意的工作。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商量给家里的两个妹妹添置新衣。经精心的选择,她俩穿着当时最时尚、最漂亮、鲜艳而合体的衣服时,引来全村人羡慕的目光。我在自己省吃俭用的同时,更多地在计划如何让留守在黄土地上的妹妹各方面强过别人。值得安慰的是,我和大妹用自己的努力,让妹妹看上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从兰州长风厂运回了全村第一台洗衣机;打了全村第一口甜水井,不用去渠边担回混浊的渭河水。当同龄人还指不清西安的方向时,她们已经在西安转了几个来回。全村第一个用青砖砌花墙把父母的坟修葺一新,让二老宁静的休息,成为当时许多人参照的样板。

父母离世较早,令他们放心的四个女儿,一直坚强地努力,让二老更加放心。

侄儿结婚,三妹第一个向我敬酒,动情地说:“姐,有你,就一直觉得母亲没有离去……”。“这个家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人嫁心未嫁,我应该把对父母的思念和回报留给这个家。”我当着丈夫的面毫不掩饰地说。轮到敬大妹时,她红着眼圈,挤出笑脸说:“佛教徒相信人生轮回,上辈子,我们来自不同的方向成为父母的孩子,下辈子,也许分别是昆仑山上一根草,黄河岸边一粒砂,南沙群岛一条鱼,乌苏里江一只虾,永不相见。珍惜缘份,珍惜今生,过好每一天吧。”

我们共同感谢阳光的无私,感谢大地的包容,感谢父母让我们在他们身边相聚,在他们还种长大,在他们的故事中变老。

“闲”与“忙”

文/幽兰萦梦

人啊,永远是一个矛盾体,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曾经在忙忙碌碌的时候,盼望着哪一天能够好好地休息一下,放松一下身心,充分享受休闲散淡的滋味。可一旦真的闲下来的时候,又会觉得整个身心仿佛一下子就被掏空一般,只是一具躯壳,虚脱的唯有麻木。无所事事的日子,总是缺少生活的情趣,缺少空灵的思维,缺少向上的斗志,缺少力量的源泉。即便是手执一卷独处一隅,能够真正融入记忆的又有几多文字?即便是徜徉阡陌驻足自然,能够映入眼帘的又有几多风景?

当你闲下来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是无聊?是不安?是惬意?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心中总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习惯了忙碌的脚步奔波于工作之间,习惯了每天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城市热闹的大街上,习惯了形态神态各异的行人在眼前匆匆掠过,习惯了聆听嘈杂的人声车声混合成的交响曲,当有一天突然远离这一切的时候,内心就会觉得不充实,有一种欠缺在里面,所以每天的日子总是想让自己忙碌一些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记得一年前,告别了忙忙碌碌的三十三年之久的工作生涯,突然间远离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远离了那份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的氛围,那种心中的空虚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也不知能用何种方式才能排遣?每每一个人待在宁静的家中,仿佛有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感觉。一向酷爱看书的我,即使书本捧在手里,略略看一会儿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听一段音乐时,开始还觉得很新鲜,高兴时也会和着音乐的节拍引吭高歌一番,久而久之,仿佛音乐也失去了她原本的魔力,之后便常常沉迷于那些怀旧感伤的音乐之中,听到伤心处不觉潸然泪下。也许,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神经质。

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对此话我深有感触,心情不好时,任何事情看在眼里总会不完美,究竟是哪里的缺憾,自己一时也无法说清,甚至脾气也变得古怪而喜怒无常。为此,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原本身体就比较孱弱单薄的我,此时更是弱不经风,人也逐渐消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才慢慢地调整过来。

那时的心境,竟有了些许"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的晚风凄紧、寒云惨淡的凄凉落寞的滋味。此时,便渴望着能够再度忙碌一番,以此打发这百无聊赖的日子。因为我觉得,忙的生活来得充实,很多人都会觉得工作的时间虽然忙得透不过气来,但觉得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实在、踏实,觉着自己没有白活着。

有些人说忙碌的生活哪里还有时间去享受身边的事呢?其实仔细想想又为什么不可以呢?生活是忙碌的,但是生活的主宰者就是我们自己。既然生活都已变得那么地忙碌了,又为何不让它变得更有诗意一点,更惬意一点呢?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并不是要多少钱,而是从心里去找到"闲"."闲"的人也许不忙,忙的人但可以选择"闲".

"忙"与"闲"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忙"似乎是褒义的,而"闲"则是贬义的。"忙"可以引发一系列积极正面的评价:有用的、积极的、充实的、勤奋的,甚至是主流的,令人羡慕的,而"闲"似乎就变得消极了许多。

忙碌的现代人有如一条奔流的河水,活力固然充沛,却往往夹杂着太多的生活尘垢结成的泥沙,久而久之,终会淤积原本畅通无阻的河道的。因此忙碌中必须要有闲暇,奔流中必须要能静止。

一个人太忙了,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忙得昏天黑地,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这样的忙法也是不可取的。小商贩,他们一般都是起早贪黑的,可是他们都是奔"无利不起早"而来的。还有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从事着一种简单劳动,这种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单,高效。他们就像一种叫陀螺的玩具,在鞭子的抽打下,急速地旋转着。从事简单劳动的人,为了高效,只好这么高速地旋转着。人类的忙碌总是为着一定的目标抑或是为获取某种价值而忙碌着,这种忙碌是疲惫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

而动物界的忙碌就别有一番洞天。春天来了,艳丽的花儿也竞相绽放,一个个蓓蕾就那样悄悄地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花儿。蜜蜂总是最勤劳的勇士,天还不太亮,便来到花园里采摘蜂蜜。一幅惬意的画面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那么地诚恳,那么地安静,那么地勤劳,那么地丰沛……也许你会认为蜂儿是快乐的,当你看到它嘤嘤嗡嗡地在花丛中穿梭采蜜时,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种享受。其实蜂儿是累的,每天早上起那么早,为的是今天不饿肚子,可是忙碌的日子却多了一份惬意。当蜂儿采摘蜂蜜时,其实它们也在享受这个过程,嗅着花园里的那些清新的花香,便犹如一首歌萦绕在心间,生活似乎便不再那样的枯燥了,似乎像诗一样甘醇,一样甜美。蜜蜂努力了一早上,也收获了丰硕,你看它们的肚子就可以知道它们已美美地饱餐一顿了,并且还为下一顿做好了准备了呢!每天重复着这些机械的动作,蜂儿们也曾感到过厌烦,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如果总是那样美好,又怎会叫做"生活"二字?阴云密布、刮风下雨,为了不饿肚子,它们也必须出去采蜜。

忙与闲并没有定位,善处其间,忙时也就是闲境,不善处其间,闲时也会是忙境。所谓善处的人,身忙而心不忙;不善处的人,身闲而心不闲。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的生活出现了转机,更为我今后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真的没想到,在我告别讲坛三十多年之后,会再度重执教鞭。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生性比较沉静的我第一次和我的学生们接触时,心里竟有几分腼腆,可当我面对着那一双双纯洁无暇、求知欲强盛的眼睛的时候,一份满满的自信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喜欢这种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

记得今年初春时,我因有事外出请假几天,那些平时看起来和我并没有太多的言语的孩子们,竟是无一例外地询问我的去向,那份关切之情真得让我感动了许久许久……

都说童言无忌,童心纯真,在孩子们的作文中便可见一斑。

前几天,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有位学生的作文真到得让我忍俊不禁,我从内心佩服孩子的奇思妙想,更能理解孩子的一颗童稚之心。这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作文,题目是《我做错的一件事》,许多孩子写的内容雷同的较多。可是,这位平时根本就不太起眼的孩子,作文水平也很平平,这次的作文却很新颖别致。他在作文中写道:"一次,爸爸妈妈到乡下的爷爷家去玩。吃过午饭后,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爷爷奶奶也出去玩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既没有空调吹,也没有电脑玩,无聊死了。我该干什么呢?忽然,我听到了几声小鸡的叫声。这时我便想到了一个主意,对!用石头砸鸡。我想小鸡跑得那么快,石头肯定是砸不到小鸡的。于是,我便打开鸡窝们,窝里的小鸡们此时就像西班牙的斗牛们一样争先恐后地冲出了鸡门。我捡起一块石头向鸡群砸去,石头掉到河里了,没砸到。我又飞快地捡起第二块石头砸向鸡群,这次砸中了,可惜那只小鸡被我给砸死了。我心里害怕极了,赶忙把死鸡藏起来。晚上爸爸回来时一查点,发现少了一只鸡,便用目光盯着我。看着爸爸那凌厉的目光,我吓得头都不敢抬起来。爸爸气得狠狠地揍了我一顿,还把我关起来,让我面壁思过。唉!可怜我鸡肉没有吃到,还挨了一顿暴揍,真惨呐!……"

在我的学生中,有位远涉重洋从美国回来的美籍华人,她是位六年级的学生,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只是中文的基础稍差些。她在国内的姑姑经过多方打听,始得知我们的《星云作文》在整个大丰市是首屈一指的。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老师责任性强,教学生动、态度和蔼,生源充足,更主要的是开设的是小班化的教学方法。为此,她的姑姑就认定我们这里。刚来时,她的汉语比较薄弱,就连一些常用的字都不能用汉字写出来,况且拼音字母的书写方式就是纯英文的格式,有时声母韵母都会写错。可是这个孩子的悟性很高,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以后,在她的作文中,拼音字母已经很少了,基本都能用汉字表达出来。每次我在为他们进行作文辅导时,我发现她的思维很活跃,思路也总是围绕着老师所讲述的内容。那次,我在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时,我先说出杜甫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来,我又提问莎士比亚曾说过的是哪句名言?其他的孩子还在沉思或者疑惑中,这个孩子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次的作文题目是《老鼠的自述》,这个孩子就写得非常形象,她写道:"人类工作是为了生存,而老鼠偷盗也是它的基本工作,更是为了生存。只因为人类对老鼠有着太多的偏见,因此,老鼠们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才不得不住在阴暗的角落里。其实,老鼠也是盼望光明的,也愿意和人类和平相处的……"

学生的求知欲非常的强盛,而且还能活学活用。有一次,我在为六年级上课,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喜欢什么季》,也许是我那天讲得很生动的缘故吧,旁边五年级的学生全部放下手中的书和阅读,专心致志地听我讲课。那天我是这样辅导学生的:一年可分为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春天生机盎然,潇潇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太阳温暖舒适;春天的风温柔细腻;春天的天空,没有一丝阴沉的气息。燕子在春风中呢喃,喜鹊在天空中飞翔,挥舞着翅膀,留下优美的身影和动人的鸟语。春天的空气中,溢满了百草的清芬和百花的清香。夏天非常的热烈,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蒸腾着热浪滚滚,知了在树丛中烦闷地叫着,一切都显得躁动不安。唯有静伫在荷塘一隅,才能感知到一份夏的宁静。

"一叶知秋色",落叶飘飘成为秋色一景。秋天的风,吹走了春季的"湿",吹走了夏季的"闷",带来了秋的凉爽。秋天的叶,带走了春季的"绿",带走了夏季的"壳",带来了漫天飞舞、枫红如霞、层林尽染的绝美场面。秋天的色,涂淡了春天的"多彩",涂淡了夏季的"火红",染上了一层深褐色。秋天的光,覆盖了春季的"温暖",覆盖了夏季的"炎热",送来了丝丝凉爽。秋光、秋色、秋风、秋景,构成了大自然一幅眷美的秋韵图画。冬,萧条冷落,荒漠凄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构成了冬日银装素裹的纯净的世界。在一片洁白中,唯寒梅迎风斗雪,傲立苍穹,为莽莽苍苍的冬日增添了一幅瑰丽的色彩……

看着学生们如痴如醉地陶醉在四季的美景之中,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的满足。待学生的作文出炉后,我真的有些不敢相信,五年级的学生竟然把我为六年级讲授的内容中经典的词语给用上了。作为老师,此时心中唯有一份成就感。

每天的作文讲评,既是对学生优秀作文的褒奖和展示,更是为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写作技巧做铺垫。每每在我们讲评时,学生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并且默记在心。每当讲到精彩之处,学生们便会情不自禁地将掌声响起来。

为了减缓学生的学习疲劳感,每日我们都会让他们轻松一刻,脑筋急转弯、讲故事最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记忆力就是好,往往我们在忙碌中疏忽的事情,他们却会念念不忘。一次,我在进行了几篇的作文讲评后,便宣布开始上课。这时,只听学生们一条声地喊着"脑筋急转弯!脑筋急转弯!"我瞬间就被学生们高涨的热情所感染,此刻,仿佛自己的身心也回到了童年时光。

每天早晨七点半就要到校,中午十二点多钟才能回来小睡一会,两点钟又要到学校,直至晚上华灯初上时才能回来。因为我们坚持的就是当天事当天毕的工作作风,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批改作文占得满满的。一向酷爱上网,在文字中漫游采风、敲击键盘进行文字创作的我,由于有限的时间,不能适时地驻足荧屏,不能顾及我们的雅韵社团的日常事务,不能和文友们互动,更不能和文友们聊天,为此,在心里总觉得有几分歉疚。但当我面对我的那数十名学生的时候,我又感到是那样的快乐。尽管每天很忙很累,但我内心却感到非常的充实,忙并快乐着。

夜晚,远离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们,或上网浏览一下文章,或在雅韵走马观花般溜达一圈,或手执一本教案准备着明日的讲课内容,或手捧一杯香浓的咖啡。此时,我便会发现,忙碌的生活中也有快乐的悠闲与香甜的滋味。快乐,在忙碌中酝酿悠闲,在苦涩中凝聚甘甜。

人们常说:忙里偷闲、忙里偷闲。在忙忙碌碌里捡得一分闲趣,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点缀。其实,"闲"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负面的。只要它不是懒散的、无聊的、放纵的。

通过一忙一闲的两种生活的体验,我真想奉劝我的朋友们一句:"如果有了闲暇,陪爱人散散步,听听音乐,看场电影,上网聊天儿,出门会友,甚至什么都不干,就想想心事儿也行。收拾心情,整理思绪,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驾驭着思想的飞船,你爱上哪儿上哪儿。如果有了闲暇,你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不干,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你是完完整整的自由自在的一个"人".人在闲暇状态下才是彻底放松的。闲暇是生命的最佳存在形式。难怪苏轼要为'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歌唱。忙碌固然可贵,但人的思维和神经长时间地处在忙碌的状态下是很容易疲劳的,甚至会埋下意想不到的疾病的隐患。适当地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给心情放个假,尽情地去休闲娱乐一番,何乐而不为呢?闲暇真好!"

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给自己留一刻闲暇吧。就像蜜蜂一样,既在为生活忙碌,同时也在享受生活。在劳作的时候,把"花儿"放进心里,这样,那瓣心香便会变成一首歌陪伴着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悠闲地旅行。

我的大学生活--送给尤程艺

文/黑蝴蝶

大学生活总算告一段落了,这一刻的我,想哭。

这三年,或许太过匆忙,来不及好好地看看自己,品味一下。

这三年,我变了许多。玩心变大了,心变大了,却也越来越迷茫了。

大一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叫做尤程艺的男人。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有私心,可能是因为没有过真正恋爱的感觉,也缺爱。记得我们是正副班长,也是大家会说闲言闲语的一个原因。那时候军训吧,我得了荨麻疹,他是第一个陪我去医院看病的男生,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在一起。

后来,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去常州恐龙园玩。那时候是军训完的最后一天,他本已回家,结果为了陪我去常州恐龙园玩,从无锡的家又坐车到学校,然后又陪我坐车去常州。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和同学出去旅游。那时候发生在2013年的9月底。

去恐龙园的那天是我今生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我其实本身很胆小,对于那种高空娱乐项目是有恐惧心理的,但是那天,我们除了过山车和跳楼机把其他的项目全都坐了一遍,因为他全程牵着我的手。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不是自己男朋友的人牵手。

接下来,是十一国庆,他来苏州找我玩。这是我第一次带外地的同学来苏州玩,也是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有多么不像一个苏州人,因为不知道该带他去哪里玩。我们去了平江路,摩天轮乐园。他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我坐摩天轮的人,据说第一个坐摩天轮的人会一直在一起,可是……记得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不知不觉我们的手牵在了一起,可能是那时候喜欢上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并没有在一起。

多少个晚上一直聊天,多少个晚上念念不忘,最终我和他表白了,然后我们在一起了。

我们有吵过,闹过,也有哭过。我到现在还记得2013年的冬天,我们在公交车站,你哭了。那时候是因为有个广东人喜欢我。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除了我爸以外的有男生为我哭,我心疼了。

我们总是很合拍,会同一时间突然说同样的话,这也许是心有灵犀吧。

你在无锡,我在苏州。因为离得很近,所以坐高铁去看对方并没有多少时间。你是我第一个跑去异地看对方的人。

太多的回忆我不知道该不该回忆,我是不想忘记的。就这样吧。

谢谢你在情人节给我过的感动,谢谢你对我的包容,谢谢你的保护。你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人。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观念研究

文/善良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决定存在。当然,这是我们所一直学习和坚持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和恩格斯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更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世界和所作出的行为做出了最好的解释。我所研究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而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的我,怕是最有发言权。

物质决定意识,在整个世界来说,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那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当然也是由某些物质所决定的,这些物质的强大推动力,驱使我们去消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我国的消费市场迅速发展,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作为大学生们我们,当然也是其中部分。消费是一种行为,不仅因为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物质而去消费,也有部分原因是强大的客观实在。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有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个人是否有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金额是否满足自身需求,作为大学生而言,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有特点,有的家庭年收入百万,有的只有几万,甚至还有更加贫困的家庭,那么,这些收入差距下的孩子内心对消费的渴望,需求也必然是有所差距的。那么,客观实在的商品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选择也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消费产生的前提是不足之感以及求足之愿,不是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就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商品的种类,品牌丰富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商品让人眼花撩乱,这样独特的客观实在,怎能不让人内心抖上三抖,怎能不让人产生消费欲望。大学生虽然已经是一名成年人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可是中国与别国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甚至是传统的观念都区别甚远,可能是五千年的历史造就的宠爱,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宠爱,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限制年龄的,不管你是否已经长大成人,在父母亲的心中,你依旧是一个孩子,依旧没有长大。不是说这样就不好或者是不应该,而是这样的宠爱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风险的。为什么这样说,由于父母亲的宠爱,在读大学的我们虽然没有很多什么外来的经济来源,但是父母亲的生活费一般也是只多不少,那么这种不需要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是否也是容易不顾一切去消费的呢。这种对父母亲的依赖心理,推动了一个不会理财的大学生的消费,有可能会使得其经济独立意识薄弱,再加上理财观念的不够深入,逐渐形成不理性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我们探究生活方式的窗口,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需求的层次会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深度相对而言稍浅显一些,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言,大学生一般是需求较少的,但是就生理,社交而言,大学生是有很大消费动机的,可是当代大学上的消费结构也是有很大的不合理性,由于心理以及生理的不断成熟,我们的消费已经不单单停留在购买学习用具之上了,那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支出。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冲破了初中,高中的学业压力,而且也离开了父母的每日呵护,那种“自由”妙不可言,多数的消费花在娱乐,购物当中,作为女孩子来说,护肤品和化妆品更是必不可少。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都是存在其中的。不仅如此,由于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相互产生者重要影响,周围的同学都使用名牌,而自己却使用普通产品,这种心里的落差是驱使学生贷款消费的很大原因。这种趋同的心理,很容易导致学生迷失自我,自认为可以用明天的钱来实现今天的攀比需求,校园贷,裸贷的悲惨事件频繁出现在大学生之中,这是多么可怕的消费。

哲学的方法论的实现,最主要的是事实求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能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合理的需求。当然,就辩证法而言,意识对物质也是有反作用的,有了想要的而目前达不到的物质,也可以给予人们一种超凡的动力,毕竟有了需求,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努力实现,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发展是不断上升的,是提升自我的根本。作为大学生而言,提升不仅是学业的要求,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祖国的未来,伟大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最具有朝气的小太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有积极的推动力,才能实现发展,到达最终的理想高山。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是大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那么学校对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形成有着最为关键的引导作用。学校应加强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不断去提醒学生贯彻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优良思想是多么重要,再通过不断的案例广告宣传,引起学生的重视,努力使优良的消费风气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关键,家庭应塑造子女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以及不理性消费是对劳动的不敬重,以此来不断教育子女不要把父母的爱当作理所当然,不该把伸手要钱当作习惯。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构成要素方方面面,不同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下的三观也是个有特点,价值观的形成来自方方面面,但是不管个体的差异性有多大,总体的观念趋势,方法论该是统一的,事物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展现出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上,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必然重要的。

镇中厨工

文/束瑞祥

我在镇江中学工作多年,经常与厨工打交道,虽不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但也彼此熟悉,有了一份家人般的亲切感。

镇中厨工大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的人厨艺高超,或者说颇有特色。

首先是汪南波师傅。他是宿迁人,一口宿迁话,身材高大,浓眉大眼,负责蒸饭、烧粥。镇中文革前有二十四个班级,一千多名师生。除少数人回家吃饭外,大多在校用餐。每个班级一个蒸笼,木制,1.5米见方。学生和教师自己淘米、放水,将饭盒放入笼内,由每个班级的值日生抬到食堂,再由汪师傅和其他厨工抬到大蒸锅上。蒸好后由厨工再抬下来,放在厨房。上午第四节下课前,各班的值日生抬回放在自己教室的门口,由学生自己取饭盒。中午抬蒸笼成了镇中的特色一景。

镇中食堂的蒸锅,特别高大。上蒸笼要跨三个台阶,同时还要将蒸笼一个个摞起来。我记得因为蒸饭的人多,有20多个蒸笼,所以有两个大蒸锅,每个蒸锅上面摞的蒸笼有一人多高。单就是将蒸笼抬上抬下,这就是一个很重的体力活,更何况长年累月做这件事情,汪师傅一干就是几十年。

寒暑假厨房得有人值班。我因为家中姐姐都已出嫁,只有母亲一人。她年岁已高,平时勉强自理,而且居住面积小,我回家找个睡觉的地方都困难。所以,我假期大多在学校度过。我发现汪师傅假期值班的天数较多,除了蒸饭、煮粥,有时还要烧菜,供应住校的家属及单身教师。

我有一个怪毛病,就是用大号的铝饭盒,一次可以蒸八两米饭。中午吃一半,留一半晚上吃。汪师傅了解了我这个怪癖,每天午后将我的饭盒放入蒸笼,到晚餐时帮我取出。因温度极高,他总是拿块抹布,从高高的木笼中把饭盒取出来。我有时不好意思麻烦他,自己去取,他总是不让。有时,我做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过了晚餐的时间,其他厨工都已下班,唯有汪师傅还在等我,这令我十分感动。尽管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少,但我印象极深。为了这份深情,我离开镇中之后,特地买了点小礼物去看望他,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他呢,知恩图报,到城上问人,找到我家,送上他家乡的玉米、金针菜。

汪师傅的绝活是烧玉米粥。镇中寄宿生对玉米粥绝不陌生。每天早晨,盛玉米粥的木桶就放在餐桌上,学生自己盛。另外每人有两个馒头。我1959年暑假,在镇江中学参加高考。第一次吃到了木桶玉米粥,另有油条,馒头,觉得特别有味道。这粥还带点木桶的香气。后来才知道,这是汪师傅把家乡的味道带到了镇中。

汪师傅不仅对我好,对其他的老师学生也是一样热情。许多镇中的毕业生,对这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口宿迁话的师傅印象深刻。有些学生来拜访我,谈到学校生活,经常提到他。他也能记住许多学生的名字。

再说张德海师傅。他烧的菜是色香味俱全,很受欢迎。当时镇中教工食堂,不仅供应本校的教职员工,还有外单位的人来搭伙。例如七里甸小学的老师就在镇中就餐。张师傅在教工食堂烧菜,最拿手的是回锅肉、杂烩等。每年寒假之前的教师大会餐——将一年的伙食结余用完,可能还有些行政补贴。这时可以享受到张师傅高超的厨艺,如平时很少吃到的蛋松、烩蛋白等。

江金山师傅,丹徒人,精明能干,说话很快,做事利索。他是“白案”师傅,也就是做面食的师傅。镇中每天早晨供应的馒头大多出自他手。这对他来说,可是小菜一碟,有点屈才了。他做的包子,皮薄馅多,十分可口。我记得,1963年8月17日,我到镇江中学报到,当天晚上就吃了三个菜包子,十分解馋。

镇中的厨工,还是学校急需的“突击队”。记得1972年夏天发大水,十里长山山洪暴发。附近的农民,因为自家的菜地被淹了,推倒了镇中的围墙,让洪水借道,奔赴长江。洪水将校园化为一片泽国。我住的A字房也进水了,水漫到了床面。放在仓库里的几十包水泥,也泡了汤。眼看这些水泥就要凝固、报废,学校领导十分焦急,等下午洪水退去以后,组织厨工连夜突击,挑灯夜战,将这几十包水泥,铺成了一条水泥大道。

镇中的厨工,默默地为师生服务,让大家吃得卫生、健康、有营养,为这所百年老校增了光添了彩。

收起你的同情心,我们承受不起!!

陪蛋换了电脑,我突然有一种无力感。觉得特别无奈。为了电脑,忙活了半天,从华硕那又到警察叔叔,又到那得经理,一波三折。警察叔叔说的好,劝我们说去了不要态度太好,要知道耍狠,就直接说不换就不走了。我当时就想,我们一个破学生,一没钱,二没本事,三没背景,唯一有的就是那点破自尊心,不能让外人觉得我们没教养,我们有啥资格耍狠啊!可到了那发现,你和他们好好说真的不行,我知道买了的电脑就很难再退,很难再换,可那死胖子经理的态度也忒差了吧,还说硬件坏了才换,我哪知道硬件怎样才算坏啊,气的我够呛。我当时就说,这电脑要是不小心摔了,算硬件问题吗?他说算,我就说,你要说算,我就直接摔了。看你怎么着。那人没词了,还跟我们说,加钱也不给换。当时我就特来气,这都什么烂人啊,气的我直接和他一通乱说,一边说我一边觉得委屈,我们忙活半天,就让你这么对我们啊,态度强硬说话的同时,我都能感觉我声音发抖。那经理后来看我们也急了,然后就松口给我们换了,虽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吧,但这已经是比那个好多了。

回来之后,吃完了饭,我就想睡觉,怎么也睡不着。就觉得有些人就是犯贱,你和他好好说他就不听,非得和他吵,他会理你,才会正眼看你。说我们是学生,不会坑我们的钱,说的好听,结果坑的一点也不含糊。我们是学生怎么了,不用装的好像我们多么可怜,非要你同情我们,结果说一套做一套。现在小孩都叫我们叔叔阿姨,说明我们也不小了,我们不需要你们假慈悲,我们不拿自己是学生当借口,不逃避社会责任,你们这些奸商们不用可怜我们,我们不需要!我们不想做个里外不是人的东西!!!

我们是学生怎么了,我们没钱又怎么了,但我们活的坦荡,活的表里如一。说我们没社会经验,我们的确没有,可要是这样的经验,我宁愿不要,我们要不起!希望你们收起你们那同情心,我们承受不起,还是您自己留着吧。让您的孩子也为了您的同情心骄傲一下,这多光荣啊!我们真的要不起,我们绝不拿自己是学生来找借口,绝不!!!

生活一种

文/凯凯

学校建在山边,山是石山,搬不走,便被围墙圈了进来,作为校园一景了。这样,校园内有山,有树,有水,静坐了观山,观树,观水,便觉如临胜境了。

小山脚下的几排平房,皆住了单身。单身者都是年轻人,皆好乐,闲时聚在一处,打牌下棋,谈天说地,或是吹拉弹唱,不亦乐乎。更有好动者驰于球场,踢几脚球,投一阵篮,潇洒一回。

单身中各种人才齐备,平时互相切磋,谁都既是老师又当学生,也不怕相互抢了饭碗;人人地位平等,故亦无小职员遇到大经理的谦卑。生活虽清苦,精神却富足,有学生的一声声问好,态度皆真诚,便觉无限幸福。

宿舍门前有花池,可置花草。池边生有枸杞树,花开,从春日直到深秋。花香引无数蜂蝶翩翩起舞。听蜂声嗡嗡,雀声啾啾,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枸杞红了,颗颗香甜,人吃,鸟也吃,一茬未完,一茬又熟,总也吃不完。枸杞性甘,能去寒。

晨起,听学生书声朗朗,激起自己无限爱心与责任,便倍加努力工作,以不误祖国希望之花朵。

傍晚亮灯,伏案几上,读书,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我的伪主播生活

文/韩星星

大疫之下,岂有路人?众志成城是最好的回应和剧本。这个庚子新春,注定要写入史册,或慷慨激扬,或婉转低回,或淡妆浓抹……而属于我的那一页,则以异样的笔调诠释了不可能中的无限可能。

“停课不停学”霸屏工作群时,我还以为是特殊时期的口号。但很快,配套文件、方案和会议层层推进,网上授课已箭在弦上。这可难住了我!拔剑四顾心茫然。箭与剑迥然不同,平台授课和讲台教学大相径庭。我仓促上阵,收拾心情,调试设备,踏上伪主播的征程。

我和电脑之间是单纯的Word关系。直播讲究声色纷呈,授的是知识,拼的是演技。对于我,这太超纲了!台上暂且不提,单单直播设备,就废掉我经营多年的人设。不是没画面,就是没声音,或者声音跑得太快,画面追不上……我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学生看得都于心不忍了,纷纷在后台刷屏:老师,你就不能调试好再直播吗?

凌乱。学生难得和我感同身受。功夫不负有心人!磕磕绊绊搞定了设备,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我讲得声情并茂,老婆都不时“刮目相看”。说到兴起处,我连麦提问。但,麦呢?我求助老婆。老婆扫了一眼,鄙夷地说:直播间里一个学生都没有,你打算给鬼连麦啊!

我大呼三声“上课”。老婆吓得一个激灵,旋即给我来个醍醐灌顶:你嚎啥!直播间里没人,谁搭理你!在她指导下,我启用平台的提醒功能。学生开始上线,围观,点赞……“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学生上线太慢了!我按捺不住,朗声喊道:还有谁……

瞬间,我的左耳极速膨胀、拉长。老婆探过身:“我咋说你好呢?你是直播上课,还是直播狼嚎……”在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为师的形象沦陷了。耳麦里惊起哇声一遍,大珠小珠落玉盘。老婆发现了状况,立刻拔掉耳麦、开启禁言模式。但为时已晚,这开门黑已成定局。

作为一名伪主播教师,我能掌控的也只有知识层面,至于对面是一心一意的奥特曼,还是三头六臂的小怪兽,我都不得而知,难以驾驭。我的连麦督查、提问,有时不止连一粒麦子,还有一遍麦田。

早读课,问学生古诗会背了吧?666刷屏。我很欣慰,提问学生甲。一连麦,脑海里就窜出一个词:鸡飞狗跳。学生睡眼朦胧,他父母像离弦之箭,射出被窝;他小妹爬过来,咿咿呀呀地抢手机……

还有几次,连麦的是家长。他们很真挚地向我挥手问好,让我等一会,孩子在吃饭。他们怕冷场,很热情地和我寒暄,很好客地让我也吃点。然后,镜头切换到饭桌……我忙断掉麦。这课上到哪去了!以后,我不再轻易连麦,既怕把别人带沟里,也怕被别人带沟里。

上课难,作业更难。起初,我要求学生拍照上交。改着改着,似曾相识?往回翻,果然一模一样——作业照是拷贝别人的。明言禁止后,学生走起生态环保的电子作业路线。这下可好,清一色的四号宋体字,无笔迹可循,火眼金睛也辨不出真伪,甚至名字都形迹可疑。

同样是主播,我为啥这样难呢?询问同事,都和我差不多,和学生斗智斗勇,掉粉是寻常,粉转黑是趋势。一个老教师感慨,干了一辈子教师,怀疑自己是假教师。我安慰他:不!你只是一个伪主播。

快乐暑期会有期

文/明庆国

随着高考、中考的相继结束,在校的学子们即将迎来漫长的暑假。尽管我离开学校已20多年,但印象中,暑假是最值得期待的。暑期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夏日里那不知疲倦的蛙声蝉鸣犹如一首首消暑催眠神曲,让你心宁神安、意悦身爽;那点点闪烁的流萤繁星让你的遐思飞越苍穹、链接万载;而成群结队下河凫水弄潮、踩蚌掏蟹、嬉戏打闹则是每天午后的必修课,还有每天晚饭后与小伙伴们准时到村头桥上纳凉听故事的快乐劲头,赛过如今的任何一场娱乐盛宴。暑假当然有作业,小学、初中时,暑假作业本仅薄薄一册,不消十日全能做完,剩下的是悠长的玩乐时间。高中时,暑假作业量增加,但也有足够的时间享受消暑的乐趣。

时移世易。如今的孩子对暑假想说爱你不容易。

同学周君,女儿在市某重点名校读高一,暑假未到,语数外等各科补习班的日程已排满。朋友刘君,儿子下半年要读初三,他从初一开始每个假期都安排儿子到社会办学机构上辅导班。两家长铆足劲头助力孩子拼搏前程。可怜了那两位正值舞象之年的孩子,每次见到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周君两口子都是公务员,家境较好,小孩上辅导班经济上没什么负担。而刘君老家在农村,现在某开发区机关开车,没有编制,每月工资两千多,妻子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月薪不足五千,小孩每学期的各科辅导费近两万,全年的学习花费就高达五万元。

一个家庭把收入的绝大部分用在孩子教育上,除了有“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与执着,也不排除跟风的成分。正如刘君所言,“班上同学个个学,我家不学会掉队”。这也是社会办学机构日益红火兴盛的根本所在。

在我的认知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养分的主渠道。如今大多数学生家长对“课外课”趋之若鹜,窃以为是家长迫于未来生存竞争的压力,对孩子高强度灌输知识、全方位夯实基础,以期能赢在起跑线。

然而,近日网上引发围观的两则消息,却颠覆了我的三观。一则是国内某顶级名牌大学根据2011-2014年该校毕业生质量评估,对全国百余所重点中学进行了量化考核,很多著名超级中学被列为“劣质中学”。其特点是,考入该校的人数非常多,但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成绩平平,许多学生只会做题、考试,其他什么也不会。

能考上该大学的,都是各地的状元,是学霸级的人物。为何一些人跨进大学门就变成平庸之辈?问题出在哪?怪学生吗?这些可怜的孩子从几岁起就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驱压下,整天披星戴月,奔波在学校、辅导班之间,除了学习就是考试,就差头悬梁锥刺股。大人评价他们的优劣,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这暴露出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短视和危害。这是否该引起众多家长和“高考加工厂”的警醒和反思?作为家长,你是否明白高考的成功并非万事大吉,你煞费苦心、倾尽所有打造的孩子可能还是个“巨婴”!你肆意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有可能是在扼杀未来的数学家、文学家,亦或是大国工匠!那些手执牛耳、吸睛天下的名牌高中还存有多少教育的初心?是否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考升学率与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孰轻孰重?教育为何总是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另一则消息更让人无法淡定。说的是在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敷衍应付 ,而把重要知识点移到晚上,让学生到自己家中讲解,以赚取辅导费。教 师能力有高低,教学质量自然有差异,这无可厚非。但这种为了赚取钱财有意作贱课堂教学,而让学生“饭做熟了炒着吃”的做法,着实令人愤怒。这些教师心中哪有什么职业操守可言,又何谈“师德”二字。这些任性教师的“师腐”,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挤占了学生休息时间,给家长带来了经济灾难,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上述非笔者亲历,故难辨真假。但教育领域乱象丛生,为社会诟病已非一日。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孔子认为教育、人口、财富为立国之三大要素。孟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古时曾有“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的说法,如今教育一直被国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尊师重教深入人心,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非同日而语。尤其是当前我国正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社会各领域急需大量的尖端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每位教师理应肩负起时代重任,视学生如己出,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加力助跑。相信只有秉持立德树人、均衡发展,让教育正本清源,还学生一片清朗天空,每个孩子才会有一个出彩的人生。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暑假!

有块菜地

文/雅庄

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到了那年清明,我就在门口沟边盘了块十几平方米的地,种上了辣椒、葵花。那会儿,每天上学前从囤子里打桶水浇一遍菜苗,放学后先飞跑去看看自己的地,成了我闲暇时的一种寄托,也多少能省下点儿买菜钱贴补家用。可能是受了这种影响,第二年,父亲在沟地盘了更大一块地,种上了倭瓜。从此,家里就不缺菜吃了。

那个年代开荒种菜,其实是犯错误的,因为荒地也是生产队的。然而过了三十多年,这段种菜记忆仍然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后来,单位搬到新区,在大厦十九层办公,向南眺望,见龙门山郁郁葱葱,总不由地想起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知道,这是内心的一种向往,向往在南山上有块菜地,能远离尘嚣,能自给自足。一晃十几年又过去了,再向南望去,鳞次栉比的大楼拔地而起,已经看不到龙门山了。然而,在龙门山上有块菜地的愿望,仍然强烈。

今年春分后,学生约我登山到了龙门西山的伊人岭,这个伊人岭实际上是学生的种植庄园,里面种满了经济林。学生陪我游览时,我偶然发现山坡上有间闲置的护林房,房子旁边有块荒地,地面平整,土质尚好。我问:可以种菜吗?学生答:随老师意。我顿感欣喜,立即央人送来三齿耙子,我接过后立马盘起地来,发现墒还不错。用了个把钟头,盘了十几平方米,并整出四畦,打算分别种上青菜、辣椒、韭菜、大葱。饭后又盘了十几平方米,也平成四畦,打算种上芫荽、芹菜、番茄、黄瓜等。盘地的付出,是大汗淋漓,还有两手的血泡。对于这些,我视而不见也全然不顾,我眼前出现的,是果实缀枝的硕果累累,是瓜果飘香的喜人景象。

我想起了王维的田园之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山边寂静的村庄,绿树下一缕袅袅的炊烟,有着颜回的简朴生活,又有着陶潜的与世无争。菜园丰收后,我还打算请一帮好友来此野炊,清泉煮鲜蔬,火锅滋味长。你想想,这众乐乐,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场景!

有了地,我就抓紧筹备。先在网上购买了种子,待天暖和时就下种,并从二十米外提水浇地。庄园张师傅见状,劝我等到清明节再种。我还犟:天这么暖和,说不定会长出来呢。结果是:过了清明,大部分种子都没出苗。我赶紧买来番茄苗、辣椒苗、黄瓜苗等补栽上。看到清明节前撒下种子、耐着严寒顽强破土而出的芫荽、韭菜、大葱,我掩饰不住地激动。

每到周末,我都要去提水浇灌。无奈天旱,浇不及干,菜苗大部分时间都是耷拉着脑袋缺水的样子,但杂草生长得异常旺盛,时时呈现着陶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情形。但是,我不气馁,坚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每“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我相信有劳动,就会有收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甚至觉得,陶、王二人的诗句反映了我种菜的心境,感叹与圣贤心灵相通。

菜在干旱的环境里倔强地生长着。今天早上突然接到张师傅电话:来地里摘菜吧!我从县里兴冲冲驱车前往,哈哈,辣椒长得又青又长,番茄长得你挤我我挤你,韭菜和大葱齐刷刷像几排小树林,在旮旯里,我竟然还发现了两根嫩绿的黄瓜,四朵成熟的秋葵!

多年的心愿一朝达成,所种菜地硕果累累,这不是最大的收获吗?

在怀念中逐渐圆满的大学生活

文/王秋女

当年高考时,专业考试发挥失利,最后进了浙江科技学院,大学和专业都不是我想要的。自然是各种不满,校园太小,宿舍太挤;文化课太枯燥,专业课太无趣;老师水平不够,学霸也寥寥无几……这样的心态下,我的大学生活自然是不甚愉快。

到毕业时,我几乎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学习生活了整整四年的大学校园,甚至在一贯煽情的毕业宴上,我也没有一丝告别的哀伤,没有掉一滴离别的眼泪。彼时我的心里,觉得这四年大学,简直是虚掷时光,对我的成长发展也几无帮助。

而对大学印象的改观却是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渐渐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在这个氛围里长久浸淫后获得的综合素质。大学时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而学校为了鼓励同学们去图书馆借书看书,每到期末会拉一次书单,将每位同学本学期在图书馆的借书单拉出来,记得有一学期我的借书单上有近300本书,而且读的范围很杂很广,有用无用,相关无关,均有涉猎。这样近乎疯狂的阅读量,是我念大学前和毕业后从未有过的。也是,上大学之前,以高考为第一要务,与考试无关的书,一律不看;而工作之后,特别是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俗事缠身,书是越读越少,即便是难得读书,也多是缺什么才急功近利地补什么。再也不像大学时,有如此大块的时间,可以奢侈地挥霍在那些看似无用的“闲书”上。而多读书的好处,当然不会一下子体现出来,却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点点地绽放出来,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你日后的人生走向。

记得曾有老师说过,大学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所在,更多的是给你们这些心智年龄理想都颇接近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里除了老师,还包括你们的同学、室友,有四年时间,你将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共哭泣同欢笑,这种密切的共生关系是你人际关系学中的重要体验。我曾梳理排列自己的朋友名单,发现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几乎都是大学里结识的。

毕业后,在职场打拼,为生活奔波,尔虞我诈,冷暖尝尽,而当年恨不得早日摆脱的大学生活,却是你内心最柔软温暖的记忆,师长的鼓励,在绝望中给你微光;同学的友情,在痛哭中予你勇气。

即便是偶尔回学校的食堂吃顿怀旧午餐,去得晚了,大师傅让我再等等,说后面还有热菜马上就上了!饭打得少了,像爸妈一样唠叨,你们女生别整天想着减肥,吃这么少要饿出胃病来的!忘了钱包在餐桌上,想起来慌慌张张往回赶,那位永远戴副眼镜看起来像位教授的保洁大伯,正拿着我的钱包站在门口笑嘻嘻地等我,“同学,我刚喊你好多声你都没听见,以后小心点,丢食堂还好,丢其它地方可就找不到喽!”

哎呀呀,那一声同学直把我的眼泪都要逼出来了!吃完这顿食堂午餐,顿时元气满满。

突然发现,原来我的大学生活,亦是如此美好!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文/韩泽薇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小学的六年学习生涯,也已经渐渐步入尾声。这六年,我与同学们一同经历了许多事情,有的令人欢欣鼓舞,有的令人自豪不已,有的却令人后悔莫及……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定要更努力地学习,也要加强体育锻炼。这六年,我好几次都与一百分擦肩而过,如果当初再仔细一点,更认真一点,没准我就能取得满分。而体育则一直是我的弱项,才跑两圈,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定要好好珍惜与同学们相处的美好时光。正是因为那些时光来去匆匆,才更要抓住它、珍惜它。毕业后,我们会有很多同学到不同的学校上中学,就是在一个学校,也要被分配到很多班,这必然会联系得少了,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和在心中的美好回忆。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还在这个班,还是原来的同学,我一定要让排练课本剧的同学们认真排练,听刘同学的话,她因为指导同学们排练,说了很多的话,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得了哮喘,已经一个半学期没怎么上学了。

我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欢乐,我不会忘记我们在鼓号队一起英姿飒爽地走过的学校操场,我不会忘记我们拼搏在绿茵场上的矫健身影,我更不会忘记我们的各科代课老师,是他们引导着我们茁壮成长。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这是《墨子》中的一句话。我想,不仅是物无全美,事无全美也是对的。在小学的这六年,虽说是苦多甜少,但“苦多”磨炼了我们自身的意志、精神;“甜少”,但也足够我们慢慢回忆……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

离别的心情

文/王会景

来到新河,曾有过一段黑暗时期。尤其是周末,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学生们也回家了。突然发现自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于是,我不停地收拾自己,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直到把自己累趴下。我盼望着周末赶紧结束,学生们赶紧回来。我晚上有事都不开灯,因为我害怕一个人的感觉,我躺在床上看视频,我早早睡觉,希望明天一睁开眼,就看见我的学生。

或许,学生感受到了我的寂寞,我的无助。有个孩子认我当姐姐,我满心欢喜接受了。我需要有个人陪伴我,哪怕为她操碎了心。我的干妹妹学习成绩不好,每次都是班里倒十名。我要求她,每天吃完晚饭都去我办公室学习;妹妹也很依赖我,知道我周四周五做饭,她会一下课去厨房找我,噘着嘴说“姐姐,我想吃你做的饭。”或者“姐姐没钱”;感冒了别人想同她一块出去看病,她会告诉同学“我一会儿,找我姐姐去”有个妹妹陪着我,我很开心。周末,也不再是我一个人,琳娜,江珊经常来陪我说话、聊天。我也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解了很多我们班的学生。在我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优秀、可爱,我忍不住想走进他们的心。

2班有个孩子叫慧娜,我特别喜欢她。慧娜是我的课代表,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工作做得也特别棒。对于我交代的任务、布置的作业都能优秀完成。每次还会交给我一个纸条,节日时会换一张漂亮的纸,上面写着某某某没完成作业,特别清楚,时间长了,还会提醒我,“我们班某某某已经连续两三天没完成作业了”。当然慧娜也有做的不好的,比如上课开小差,作业不按要求写。是一个很真实的学生。

实习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我没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反而有些沉重,我不敢和我的学生提这个话题。我承认我懦弱了,我舍不得拒绝我的学生,舍不得离开我的学生,每次学生问我,“老师,你能不能不走?”或者“老师,你能不能以后来看我们?”那么渴望的眼神,我怎么忍心拒绝。但是,我们都生活在现在,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现实,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

谢谢亲爱的孩子们,在这半年的实习生活中陪伴我,不离不弃,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不需要完美的谢幕,只希望安安静静地走,不要欢送,不要眼泪,只希望你们都能好好的。

我的童年

文/赵国之人

我的童年

上面说到的只是我三岁时的记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几件小事,我还依稀记得,当然先后秩序,我已经无法分辩了:

有一次,母亲抱着我,同父亲一起到红楼影院看电影,当灯光暗下来,幕布上出现不动的幻灯片时,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当周围一切都黑下来,幕布上的影子活动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扎进母亲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母亲只得把我抱出来,结果全家谁也没看成。

又有一次,我检到一个比巴掌稍大些的圆铁片(也许是洋铁皮罐头的盖子吧),独自在胡同里滚动着玩,我弯着腰为它加力,我突然感到手掌钻心地痛,手上滴滴达达地流出血来,手掌上靠近中指的地方,划了一个圆弧形的大口子,肉皮向外翻着,直到现在你们还可以在我的手掌上,找到那次划伤的疤痕。

又有一次,我在大姨家门口玩耍,看见挑着担子的卖凉粉儿的小贩,大声吆呵着走过。大姨掏钱买了一碗凉粉,喂一岁多的弟弟吃。我一看,急了,怎么?这一次,没有我的!我躺在床上,仰面朝天,手脚用力地敲打着床板。大姨跟妈妈笑起来,一边哄我,赶紧又买了一碗,这场风波才算了结。

住北屋的邻居,跟我同岁的小妹妹——小楼,在街上撒尿,我好奇地撅着屁股去看,她怎么没有撒尿的小鸡鸡?觉得很奇怪,立即跑去悄悄地告诉了母亲。

“她是女孩。”母亲听了告诫我说,“以后不能看女孩子撒尿!”我从此记住了:(世上)分男孩、女孩,女孩跟我是不一样的。

远房的亲戚,一对年轻的夫妻来访,执意带我去北海逛公园,园门广场的旁边是个无门的院子,人们都要先走进去,大概是去买票吧。看起来园门比现在大些,一迈进园门的中间是圆形的门房,收票的人坐里面,可以清楚地盯着进进出出的人们。

我们顺当地进园了,走过长长的汉白玉石桥,迎面是一座大庙,紧挨着它的西侧,有一个大笼子,有两层楼那么高,像小院子那么大,十来只猴子在里面假山上玩耍,这比大街上耍猴的猴子好看多了。我久久地站在大笼子跟前,呆望着上窜下跳的活宝们。

当我回过神来,突然发觉周围没有了一个认识的身影时,我害怕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来的陌生地方。哭,不行,别人把我领走怎么办?只有自己一个人壮着胆子,照原路找回去。还好,那时路上的车很少,无论是汽车,还是人力车、自行车。

进门一见着大姨和妈妈,憋了好久地冤屈一下子爆发出来——大哭一场。“真行!能一个人单独走回家,真有出息。”随着大姨和母亲不断对我的夸奖,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然后按大姨的嘱咐,当那对丢孩子的大人进门时,我应藏在门后,当然“计划”没有得逞,没等他们把走散的过程讲清楚,我已经憋不住劲,从门后跑了出来。

1948年春,妈妈生了老三,那是一个小妹妹。月子里的妈妈,就躺在惜薪司27号窄窄的小南屋东头的床上,屋子里没有几件家具。

妈妈让刚过4岁的我,把煤球炉子上熬熟了的稀饭锅端下来。那是一个约直径20厘米大小的双把儿提锅,锅里的大米粥正咕嘟着泡儿。当我端起来的时候,才发觉它很烫,没有端到地面,就松手了。小锅掉在地上,还算幸运,锅没翻,可米汤飞溅出来,溅到了我左脚的脚面上。只一滴,疼得钻心,立刻烫起了水泡,痊愈后在那儿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纪念:左脚面正中间一颗“牛痘”般大小的“花”。

小妹妹的阿了屎尿的“介子”(妈妈对尿布的叫法),就泡在小院当中的大盆里。还不知道香臭的我,捏着半个馒头,蘸着盆里的黄汤,就往嘴里送。刚巧,父亲从大门外走进来。他发现了,进屋拿了个鸡毛掸子,“我叫你不知道香臭!”他一面说着,一面朝我头部打来,脑袋上马上鼓起了一个包,我疼得哇哇地哭起来。

父亲的肺病加重了,不住地咳嗽,痰里还带着血,住进了中央医院(现在位于白塔寺附近的人民医院)。月子里的母亲狠狠心,撂下刚刚出生的小妹妹,天天提着搪瓷的提盒,步行两里多路,给父亲送三顿饭,哪还有工夫给小妹妹喂奶,未满半月的她,被独自锁在小南屋里,妹妹病了,混身抽搐,这个小生命未满十天就离开了我们的家,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送来了个薄扳木匣子,请个人把她连同木匣一起扛走了。父母还未来得及给她起名子,连同她的模样都没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象。

从小,我从心里就很怕我的父亲,总像老鼠见了猫,躲得远远的。发现他从绸布店回来了,坐在屋子里,我就弯着腰悄悄地从门前溜过。我不记得他曾对我笑过,哪怕是微笑。

还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时间大约在1948年的秋天,天上薄薄的云,天气不热也不冷,我正一个人在西安门大街93号门口西侧的便道上玩耍,紧挨着那个天主教会三层小楼的西边,支着一个白布棚子,棚子下摆着一付剃头挑子。我看见一个成年人掏出手枪,朝几米以外的正在为人剃头的师傅瞄准。突然,枪响了,那个剃头的师傅立即倒下了。

枪声就响在我的耳边,凶杀就发生在离我十步之内,我真吓坏了,拔起腿来拼命地往家跑,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

不一会儿,我听到了大人们的议论,那个开枪的跑了,剃头师傅死了,正在剃头的人吓坏了。

几天后,又听到了事发的原因:开枪的是个军队的马弁,军队开走了好几年。他的女人跟这个剃头的过了好几年,马弁现在回来了,偷偷地让那个女人回到他身边,几次都没有谈成。于是,起了杀心,发生了使人胆寒的悲剧。

我八、九岁时,父亲曾当着我的面轻声背诵过一篇什么:“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一挂大车漫无边际地走着。……”他那对自己无望的病痛,和对家庭前途无尽的忧愁,感染了我,它几乎跟随了我一生,那是我心灵中抹不掉的烙印。

另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有出息!学习不好,长大了就只能像小棍儿(我家的近邻,家里穷得叮当响)一样!

其实,他注意在启蒙时教我记忆、思考,常指着“月份牌”(就是一天一页的日历),告诉我:初一过了是初二、初三……阴历一个月,小“尽”二十九天,大“尽”三十天。

我在学龄前就能从一数到三十,也直观地体验了“数字的顺序特征”。

数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逻辑性,理性思维难道是李姓老祖宗留传给予我的好传统(姑且称作大理寺的传说吧)。对数学的偏爱可能要伴随我的一生——十七年的学生时代,十七年的三线建设,十七年的工商工作,可能还有十七年的退休生活。是父亲在我儿时的学前教育使我受用一生。

父亲的肺病加重了,经常咳血,被庆昌祥绸布店(座落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内)的东家辞掉了管帐先生的工作,尽管为掌柜的卖了十余年的命:白天站柜台,上板后(不许说关门,不吉利!)记好这一天的帐。半夜,插上门,还要去掉布匹头部位的商标,盖上伪造的“着名”商标(戳子)。

长期的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不生病才怪呢!

在那物价飞涨的时期,只给了十几匹布了事。没有了工作,加上疾病缠身,一家四口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北京是无法生活下去的。

回老家去,回乡下去种地、养病,这不失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1950年大年刚过,家里就要我上学了。村小学校位于村子的中部,教室是借用金老太太家一排五间的北房。尽靠东头的一间是老师的起居室,中间三间连通,是一至四年级的合班教室,用黑墨涂抹的木制黑板,就挂在教室的西墙上。

学生课桌是五花八门的。低年级学生,都围坐在从庙里搬来的供桌四周,高年级的学生用的桌子,是由各家搬来的各种规格的条桌。全校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学生可是大小参差不齐,年龄最小的学生六岁,例如:我刚满六岁,年龄最大的学生大约有十八、九岁了,属于扫盲性质的。

老师姓吴,她留着齐耳短发,穿一身土布灰军装,看起来,也就二十几岁出头,比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大不了多少。老人们称她“女八路”。

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先讲低年级的课,接着布置他们作练习;后讲高年级的课,再布置练习。“读”书的时间,全体学生是统一的,一旦老师宣布:“下面念书”,男女声混在一起,高低声混在一起,真是“乱成一锅粥”,离开半里地都能听得见。

一上午,中间只休息一次,中午放学,学生回家吃饭,老师轮流在各家吃“派饭”。下午再上一节课。半下午就放学了。(石板、石笔)放学后,那些大个学生经常在老师屋里呆着不走,直到家长喊他们回家吃晚饭的时候。

你别小看这个小学,功课的种类是不少的,低年级除有语文、算术之外,还有“大仿”、“小楷”(须个人买米黄色的毛边纸订练习本);高年级要增加珠算、“尺读”(应用文的写作规范)两门课。“大仿”是“拓”着红色的字帖,用中号“羊毫”笔“描”写,让学生体会运笔的奥妙;“小楷”是用小号“狼毫”笔(据说,笔尖里掺着几根黄鼠狼的毛,能使笔峰有弹性),按照着做好的十二乘十八的方格框抄书。老师判作业时,用毛笔蘸着红色墨水,在他认为运笔比较规范的笔划上,画一个漂亮的圈。

学生们比谁的大字写得好,只要比一下谁的红圈多就是了,“小楷”的判法也用小毛笔画圈。“尺牍”这门课是讲如何写应用文,比如:写信对长辈、平辈、晚辈的不同称谓,写信开始、结束的不同用词;竖式信封的写法等等,还有各种应用文的规矩(1953年以后,这门课就去掉了)。

我还记得上一年级时的语文课本,一翻开书的第一课,在第一页的左上部,是竖排的三个算盘珠大小的字:上学了。中间还有一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上二、三年级时老师教的注音字母,念经似的大声朗读“波、坡、摸、FO,DO、TO、NO、LO”,第八个音老读不准,开始老读成“LEI”。以后我进京上五年级时才重新学的汉语拼音,逐渐学会了说普通话。

我刚上学时,是在每年的冬天结束一个学年的。春节前,期末考试成绩,是要张榜公布的,全校学生是按成绩的多少,依次排列的。最后一名的右下角,照例是要用红墨水笔画上一个“L”——中止符,老百姓都开玩笑地说,XXX今年坐上了“红椅子”,那可是对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的特殊“称号”。

吴老师只教了我一年,就调走了。新上任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中等个,留着很帅的分头,还显眼地镶着一颗金牙。从二年级一开学,教我的就是他——这个姓赵的中年老师了。赵老师对同学很严厉,许多同学都很怕他,尤其是,淘气的、不用功的和成绩差的同学。他惩罚学生的办法,一是用“戒尺”打手心,二是罚站。还好,我倒没有挨过他的打,没有罚过站。不过,他很注重自己的仪表,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他,一身的穿着打扮,都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他还能写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

青春纪事

文/树根

最近接到大学同学暑期聚会通知,方才意识到大学毕业已30年了。30年前那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1980年盛夏,全村人把话题集中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他们为我能成为周边几个村唯一的大学生而羡慕不已,尽管他们当中还不乏“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偏见,但对我这个考取“师范大学”的农家孩子还是大加夸奖。我也为自己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而欣慰。但我也不敢忘形,我知道,如果没有开明的父母支持我上学,如果没有家人从牙缝中给我挤出向学校交纳的口粮,我是不会考上大学的,要知道当年大学毛入学率仅仅2.2%。

入学前的那段时间,村干部帮着办理户口转移手续,邻里帮着做铺盖,母亲则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新棉衣和新布鞋。那时,没有庆贺宴和谢师宴,面对恩师只是以深深的鞠躬去表达谢意,对亲朋好友也只是用一种友善的眼神来表示感激。

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聆听完父母的叮咛,挥泪向家人告别。哥哥骑自行车把我送到县城的火车站,我独自一人挤上通往省城的火车。平日里只是远远地看到铁路上驰骋的火车,乘火车出门还是第一次。没想到车厢内那么拥挤、闷热,上午坐上火车,下午才到达目的地。我忍着饥饿和酷暑,在火车上足足站了五个多小时,出站口那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让我忘却了身体的不爽,他们是在车站迎接新生的师哥师姐们。

接下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便正式开始了。这期间我用好奇的目光去审视这所校园,以亲身经历体味到了这所学校的意蕴。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同学们的纯真友谊。我们系我们年级的同学总共120名,分别来自于全省各地,岁数都在16岁左右。因城乡中学学制的差别,城市里来的同学一般都大出1—2岁。我们这帮世事懵懂、来自四面八方的半大孩子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临时组成了特殊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看到有人不会洗衣服会有人过来帮忙,看到有人不会拆洗被子也会有女同学帮着拆洗,看到有的同学值周会有人主动帮着打水拖地,当有人因事顾不上去餐厅就餐会有人把可口的饭菜带回来,当有人身体不适会有人去寻医买药或陪同治疗……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到学校严谨的校风和学风。我们这120名同学,先是分成三个小教学班,两年后调整为四个教学班。上课一般都是集中到阶梯教室上大课,在小教学班自习辅导做作业。我们的《拓扑学》老师吴振德、《泛函分析》老师王元奎、《数学分析》老师李恩忠、郭顺生、《实变函数》老师丁仁、《近世代数》老师朱元森都是知名教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同学们上课出勤率高听讲专注,自习课积极提问互相解疑释惑,遇到难题总是刨根问底争论不休。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平实的浪漫。我们系的同学不像艺术系、外语系、体育系同学那样洒脱、自由、活泼,但也不失年轻大学生的那种平实的浪漫,青春的荷尔蒙同样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挥洒。

大学生活,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界,升华了思想,丰富了阅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段青春记忆深植于我的脑海,成为我人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我的“老师”

文/秦爱萍

在我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并不是我遇见了你,而是许多年以后,我依旧庆幸曾经跟你遇见过。

因为在我的生命里就遇见了这样一个人。他叫裴寿镛,他虽不是我的老师,而且从没教过我一天,但他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人生中永远的领路人。由此我想,在中国,老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呀!

其实我对裴老师的了解源于儿时的记忆。那时父亲秦双贵在潞城中学(现潞城一中)任教,与裴寿镛老师是同事。少年的我在城关初中读书时随父亲在单位居住,便认识了和父亲常常一起谈论教学的裴老师。他,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身干净的中山装。看着这个从外地来的老师和父亲相处地那么融洽,我对他产生了好奇,也充满了敬意。当然,这敬意里更多的是对北京大都市人的向往和羡慕。随着他和父亲的不断交往,我对裴老师的了解也日渐加深。他平易近人,慈祥亲切,每次看到我,不管父亲在不在,都是和颜悦色,问长问短,还说如果有什么困难我可以找他。他对学生关怀备至,常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我就曾碰到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因家庭有难还来找裴老师借钱,裴老师毫不犹豫,倾囊相助。再加上在校学长学姐对裴老师的高度评价,不知不觉中我对老师的那种生分和好奇已转化为亲近和好感,还想象着将来有一天能做他的学生。遗憾的是,还没等我上高中,他就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8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从此,我和裴老师的间接交往就画上了句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只能停留在曾经的记忆中。

裴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1966年,他服从组织分配,只身来到潞城中学任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他为潞城的孩子带来了城市文明的气息。那时尽管恰逢“文革”,校院外的秩序比较混乱,但他的教学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还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他还常说,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否则,我将愧对国家的培养和学生的期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就是一名老师的风骨。

裴老师,深深眷恋着潞城这片故土,这里有他青春的脚步,这里是他事业的开端,这里也有他惦念的学生们。离开的几十年里,他曾几次回“家”,探访昔日友人。1999年曾带着他的儿子来潞城故地重游,并特地来看望我的父亲。当时我正好在场,看到裴老师详细询问父亲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很是感动。裴老师和父亲相差近二十岁,共同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成了彼此信任的忘年交,二十年的别离没有隔断裴老师和父亲的友谊。期间,我也和裴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感觉裴老师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惜的是没有留下裴老师的联系方式,而我的父亲也在和裴老师见面后的两年永远离开了……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点亮着另一个灵魂。或许是受裴老师的影响,后来,我不仅做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并还在这个范围内选择了终身伴侣。因为我坚信,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有爱心,讲奉献,而且特别讲究回报与感恩。

今年春季,从裴老师学生口中得知,远在北京的裴老师曾询问“秦双贵老师的女儿现在在哪?过得可好?”什么?已故父亲的同事兼好友裴老师仍然记着我?冥冥中或许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我要与这个记忆中的好老师结缘,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父辈延续的挚爱。捡拾起昨日的记忆,搜寻着老师的模样,急匆匆连线那份久违的情意。是,还是多年前那个熟悉的声音,还是多年前那个唯美的语调。轻轻的问候,缓缓的抒情,悄悄的泪水,不管不顾地奔涌着……潜意识里全是过往的从前:年轻、阳光、谦逊、理性……瞬间,满眼皆是裴老师!

7月,当得知已从北京师范大学退休的裴寿镛老师要回潞“省亲”,已近花甲之年的我,仍像孩子一样心情特别激动。8月9日,裴老师来了,桃李满枝,秋果丰盈,那些慕名而来的故旧和学生把老师的房间挤得水泄不通。本打算前去酒店拜访的我,很快接到老师的来电:“别来,人太多,说不了话,还是我安排时间去看你吧!”于是,10日下午,七十有四的老师不顾劳累,前来我家小叙,让我唏嘘不已,感动得一塌糊涂。这里,见证了父亲生前好友的情真意切;这里,诠释了父爱如山的荡气回肠。几十年未曾谋面的裴老师,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父辈,就是我埋在心底不敢触碰的牵挂。这期间,我们谈到他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以及他离开潞城后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仍然是老师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笃学不倦的精神。虽然他退休了,但每天还在坚持学习和研究他钟爱的专业知识,直至现在他都告诫以前他教过的学生(多数都已退休)要不断学习。可见,裴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成长岁月里最可信赖的朋友;是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舵手。如果说,少年的记忆是趋于感性的话,那么今天我与裴老师的来往和相逢,却让我更加确定了对裴老师一直以来的那份坚信,窥见了裴老师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他是我已故父亲的好友,也是我终生敬仰的恩师!他那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和儒雅博学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让我感慨,让我铭记,让我不由自主去效仿。

裴寿镛老师,你就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师者!

民办教师

文/李干荣

当上民办教师的时候我刚好17周岁。虽然当时家里伙食并不好,而且上高中时常感到肚子饿,可能是父母都是高个子的缘故,遗传基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民办教师时我的身高已有175厘米,站在讲台上很有先生的样子。

其实,在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尤其是小学到初中阶段,是很不在乎学习成绩的。那个时候,人们对学习成绩并不看重。因为当时上大学、招工不需要经过考试,是凭推荐,凭家里的成分历史,根红苗正的才有机会,要不,就是家里有人至少在大队里当个什么干部之类的才行。我们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走出农门的机会根本与我无关,学习成绩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时,学校上课也不认真,经常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去干农活,美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但是,学校对文艺宣传倒是很重视的,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也参加了,经常到生产队、到田头为群众演出我们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学习成绩并不被重视,尽管这样,我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上高中时,国家恢复高考,对教育重视了,上高中也要凭成绩才能上的。我考上高中,一心想上大学,不料高考时,身体不舒服,结果名落孙山。父母说我不走运,老师说我不经考,自己认为是“人乖命不乖”。其实,没有考上大学一是学习不扎实,二是当时录取率很低,大学录取率只有6-7%。

没有考上大学,原本是要去复读来年再考,正好大队小学要招考民办教师,我报名参考。上级教育部门对新招民办教师要进行考试,成绩合格后才录取。应考的有20多人,结果这次我的运气很好,考了个第一,上级文教部门给我颁发了《民办教师聘用证》,我当上了一名正式的民办教师。学校让我教三年级语文,并担任班主任。我很高兴,感觉学校对我很信任,心中暗暗定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师当好。

开学的第一天是学生报名,师生双方认识一下。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坐了一大片小孩,一数,竟有58个。在我说话之前,116只闪着稚气光芒的眼睛盯着我这个新来的先生(当时老家称老师为先生),我心里还着实有些慌张,一时间竟不知说些什么好。好在我毕竟上台演过节目,不少的小孩还与我同村,和他们很熟悉,这些无形中给了我力量,立即定了定神,开始点名了,每当我喊到一个学生的名字时,下面很快就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应和着,并且有一个小孩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用一双充满好奇又有些敬畏的眼光看着我,我越来越有底气,我开始明白,我不再是学生,我是老师。在我的心里,老师对学生是有绝对威信的。

刚当上民办教师,谈不上教学经验,只是模仿以前给我上课教师的样子,每上一篇新课文,就从生字的读音和意义教起,接着,进行领读,再分析课文内容,然后就是组词、造句、扩句、缩句等诸多内容。除了教语文,我还是他们的体育老师,那时上体育课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我经常被他们打倒在地,弄得一身的泥,一身土,这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也许因为我的年龄与他们差不了多少,我和学生们相处得非常好,学生们也很喜欢我上课,59颗充满阳光的心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绽放快乐的光芒,洋溢青春的力量。

当了一年多的民办教师,征兵开始了,大队民兵营长动员我去当兵,并说部队可以考军校,我被他说动了心,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报名,没想到很顺利就合格了。去部队的那天经过学校门口时,我的学生齐刷刷地站在路口,目送我参军,有几个小女生还偷偷地流了泪。到了部队后,我的人生道路虽然离他们越来越远,但我的心灵却好像永远没走出58双送我的童稚眼神。

后来,偶尔回家探亲,在路上时常有碰到叫我“李老师”的,有的,我已经不认得他们了,当我感到迷茫时,他们就说,您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说,哪年的事了,不要再叫我老师了。他们几乎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哪怕您只教我一天的书,都永远是我的老师——在我们家乡,对老师特别尊重。

短暂的民办老师经历,让我享受一生老师的荣誉,我既感到惭愧,又感到光荣。

怀念实习的日子

文/王兴寨

九池是长江边一个十分普通的小地方,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西南部,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与九池乡结缘是我在重庆三峡学院毕业的前夕。我们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四名男生和一名叫做丽珊的女孩,被学校分配到九池中学,进行美术教育和班主任实习。

初为人师的我,想起枯躁的学习生活要与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结合起来,还有那神圣的三尺讲台,我的心儿不由自主地激动,夜晚躺在学生宿舍里,竟还有些失眠。到达学校的第二天清晨,我早早地起床,用清凉的山泉水洗去我内心的胆怯,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我的学生面前。

在实习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七年级共四个教学班的美术教育,兼任七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在七年级办公室,原来的班主任赵老师向我介绍了七年级三班的情况。全班共六十八名学生,男生占了绝大数,学生调皮捣蛋的多,是全校“大事不犯,小事不断”最多的一个班。赵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初来乍到,学生开始还对你有一丝新鲜感,过了相识期,学生身上的毛病会逐渐暴露出来,所以你一开始就要对他们严格一些。

带着一份不服输的心,我走上了七年级三班的讲台,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堂课。也许是同学们对我有所耳闻,给了我热烈的掌声,然后一些胆大的学生开始向我发问,“老师,把你的大名报上来”“老师,你是教啥子的”“画画好玩不?”……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我都微笑着一一作了答复。

九池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全部住校,住校就得上早晚自习。初为人师的我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我和我的实习同伴们披着月光入眠,迎着星光起床,带队跑步、出操,有时晚上闲暇无事,我和伙伴们就在年级办公室里帮助老师做事,有的刻印蜡纸,有的推油印滚筒,把明天要考试的试卷全部印刷好。怀着桃李满天下的赤诚梦想,我精心备课,准备教具,力求课堂丰富多彩。课余,我带着他们走进春天的田野,看百花盛开,听鸟语蛙鸣,感受当地村民辛勤的劳作……

然而,我的这份初为人师的激情,也曾受到无情打击。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后,学校响起了睡觉的铃声,我到学生宿舍去查看住宿生睡觉情况。走到七年级三班的男生宿舍,就隐约看见宿舍里有一束亮光,听到几个学生喊着:“出牌,对子”,心中不由忿忿起来。

我透过窗户看围着一圈四个人,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有所退步的张冲要也在其中,气就不打一处来。我轻手轻脚地走近他们,抓个现行,对着张冲要就是一顿批评。只见他低着头,没有作任何回答,泪水如断线的珠子滚落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小个子男孩由于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招来我的批评,我是多么后悔。

九池中学地处城郊结合部,当时乘坐客车到万州城只需要两元钱的车费,学校离九池场镇步行半个小时就到。学校住宿条件十分艰苦,丽珊在学校特意安排下,独自住在一间教师宿舍,我们四个大男孩合住在一间教师宿舍里。最难耐的是学校周末,静静的校园没有几个身影。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们几个实习老师的身影。由于周末,学校也就不开伙,我们几个实习老师只好凑钱到场镇的饭馆里打牙祭。常常是三五瓶啤酒下肚,在酒精的刺激下,我们几个大男孩十分兴奋,又唱又跳,惹得老教师们说我们是一群疯子,中年老师则羡慕我们无忧无虑。

那段让人回味的教育教学实习生活,随着学院电话到来而宣告结束。九池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得知我们要结束实习生活,特意在学校食堂里给我们备了一桌酒菜。为了不打扰学校的师生,我们准备第二天清晨悄无声息地离开这里。

第二天清晨,当我们离开时,没有想到我们教过的学生早早地来到宿舍前,帮我们提行李,送我们上客车。在客车的鸣叫声里,我们渐渐地远离了学生们的视线,当我们再一次回望学校时,教过的孩子们还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向我们凝望。

步入社会的我,先后做过老师、打工仔、记者等多种职业,无论我从事那种职业,只要回想起那段实习的时光,总给我人生一种向上向善向真的力量。

想到自己

文/孟乾

我,是一个将要步入人民教师岗位的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说我是学生,我也还是学生,要是说我是一名老师,也对,我现在也是老师,只不过,我现在还在学习着怎样去当好老师这个角色。

我实习的时间按现在来说,我感觉太短了,因为,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比如,教学方法,与学生相处……

我是九月五日来到的让我成长的学校,算算到如今,差不多已经有两个月了,说实话,这两个月期间,让我感触很多,尤其是,当了老师以后,角色的转换,让我想到了初中高中时的我自己。

我上学时,应该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迟到,不听讲,不做作业,甚至和老师顶嘴……我现在是实习老师,但是,角色的转变,让我真正的明白老师是何等的不易,我看着班里的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正如我当初那样,心里有点愧疚,我当时听话点多好。其实,我真的不是那种坏学生,我可能就是相对于其他的学生活泼了点,好动了点,但是,在其他学生眼中,我就是坏学生,当时傻傻的自己赌气的就扮演了坏学生的角色,以至于,后来老师都会认为我是不可救药的坏学生……

可是,后来,我与美术结下缘分,原因就是有一位非常好的美术老师,她从来没有嫌弃我是坏学生,每次我在上课迟到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让我罚站,更没有当着许多同学的面儿批评我,而是让我进入到教室继续听课,后来,我在上美术课时,就不好意思迟到,每次我都去的很早,早早地准备好自己的画具,等着老师来上课,后来因为喜欢画画,我表现的很好,每次美术老师夸我时,别的老师总是半信半疑,老师告诉我说,夸你的时候别的老师都不相信呢,既然你可以在我的课上做的很好,为什么就要在别的课上扮演不爱学习的问题学生呢?这不是赌气,是在赌你的前途呀。为什么不能像上美术课一样去上别的课呢?

老师的话在我的心里掀起了涟漪,对啊,我不是坏学生,自己这样有什么用呢,后来,我慢慢的开始变得爱学习,爱提问,和我一的小伙伴总是说:你没事吧,这么爱学习。我开始从大家眼中的坏学生渐渐地变成喜欢学习的学生,虽然不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但是,我的成长与进步家长与老师是看在眼里的,甚至获得与我一直无缘的奖状,原来,好好地学习这么快乐。

与我一样的,现在我的班里的学生只是向我一样,在活泼的年龄活泼了点,好动的年纪好动了点,他们需要一位向我的美术老师一样的老师。希望我可以做他们的美术老师。加油吧!

日子在指缝间滑落

阳光热热的。我走在小巷里。草坪的石台上,坐满了人,有满头斑白的老者,有面色凝重的中年夫妇,有不谙时事的孩童,一个高考,把许多人聚在狭窄的空间内。这里,焦灼被太阳炙烤着,遮阳伞下到处可见的是流汗的脸庞。一些话语在此时此刻显得苍白无力。也许,沉默可以积攒一些力量,不为别的,孩子在考场里面应对一生最重要的考试,作为家长,除了等待,除了祈祷,似乎不能做别的什么了。

人总是特别奇怪。做学生的时候,特别羡慕那些有工作,赚钱养活自己的人。不用看父母的脸色,不用听父母的唠叨,不用伸手向父母要钱。多好。于是想快一点长大。现在,自己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与孩子,却总是在梦里与学生时代重逢:我和我现在所教的学生一起坐在考场里,一起冥思苦想,一起奋笔疾书,一起扼腕长叹,一起涕汜交流。我常常是在监考老师走到我的桌边,伸手取走我的卷子时,因了那许多的空白而惊醒。然后望着楼外的路灯,在暗夜里放射出的灯光,听着车辆疾驰而过的声音久久不能睡去。

现在,当我看见家长们的焦灼在阳光下手舞足蹈,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心里有点莫名的感动,我们的那个时候,家长正忙着在水田里除草,而且我们也并没有要家长陪同的习惯。在老师的带队下,我们来到离家一百余里的镇上,参加统一的高考。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住在同一个旅店里,出去一同走,归来一同行,夜里要好的几个女生叽叽喳喳,久久不能入睡,害得老师在窗外不停的唠叨。终于睡了,做的还是在考场的梦。

日子过的太快。十五年前的高考无论怎样的刻骨铭心,毕竟也抵挡不住岁月流逝的迅疾。当我猛的一转身,发现多年前的那个锋芒毕露的女孩早已成为沉稳不语的中年女教师,曾经是学生眼中口中的大姐姐的我,现在恐怕已经是孩子口中的阿姨,心里的唠叨太婆。就连我的儿子,也是老妈、老妈叫个不停,想想真的好无奈。

可是就是这样的无奈中,日子愈来愈厚重,整天和顽皮的学生打交道,我的内心充满矛盾。想去拯救,做不好,不去改变,又心不甘情不愿。于是想不明白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就这样一路坎坷,一路旖旎,一路无言。

伸出双手,看见指掌间纵横交错的纹路,我忽然想到自己的未来。

堆雪人

文/马军艳

每天盼着下雪,每天盼着下雪,天气预报天天报着有雪,可就是不下,正说着下雪呢,突然之间真的下雪啦,这事今年来的第一场雪,不仅我看到雪兴奋,学生看到雪更兴奋,雪越下越大。学生们开始玩起了打雪仗,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看到学生们那天真无邪的脸,我心里也觉得满满的幸福,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玩的。

下雪的重点不在这,因为雪越下越大,校园里堆满了雪,路也不好走,得开始清雪啦,学校老师很聪明,不明摆着说让学生扫雪,而是让学生堆雪人,这样学生既愿意玩,又把雪扫没啦,这个活动非常好,规则是这样的,每个班都堆,看谁堆得多,看谁堆得好看,哪个班就是第一,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了。

每一波学生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着堆雪人,看到学生高兴地堆雪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自己看着都高兴,学生为了把雪人堆好看真是拼了,各种修饰,给他戴上帽子,围上围巾,用胡萝卜作为雪人的鼻子,用香菜作为雪人的耳朵,制成的雪人非常漂亮。

等学生都制完啦,各个巡查小组的人开始评分,有三波,是比较公平的,然后各个老师也开始拍照,评分,老师也是非常重视这个比赛的,并不是单纯让学生扫雪,。

在初三这种紧张气氛下,适当做个活动非常好,可以让学生活动活动大脑,倡导在快乐中学习,而不是死学。堆雪人活动结束后,使我高兴地是我们班得了第一名,非常高兴,学生也很高兴,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我的启蒙老师

文/王建华

每个人都有关于老师的记忆,特别对启蒙老师,更是有着别样的师生情感,我亦如此。

1962年,我就读于黄冈一所乡村小学。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教学条件极为简陋,学校借用一间废弃的农舍给我们做教室。室内门窗不全、阴暗潮湿、四面透风,墙上是一块油漆斑驳的木板充当黑板,在这里我成为了钟老师的学生。钟老师是本乡的农家女,从黄冈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回乡执教,那时她只有20岁。

开学第一天,钟老师带我们清理室内积存的垃圾,之后在刚收割完稻谷的田里,和泥巴搭土墩,再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木板,架在土墩两头当课桌。由于大家带来的板凳高矮参差不齐,所以土墩只能按板凳的高矮确定高度,尽可能地让学生坐下后,有个适当的高度,且前后视线不受影响。

钟老师脱下鞋袜,光着脚在田里和泥巴,我们负责将拌好的泥巴抬进教室,再由她搭砌,用了大半天时间,师生合力终于将“课桌”完成。望着努力的成果,钟老师用沾满田泥的手捋起额上的头发,露出开心的笑容。

那种落后教学条件下,学校连教室都是临时凑合的,就更谈不上教学仪器及用具了。为了增强学生对汉语拼音构成和字母大小写的辨识,钟老师把字母按教程的要求写在一张大纸上,挂在黑板旁,以此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也重点传授发音技巧,及时纠正不准确的发音和书写,我的拼音就是在那时学会的。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乡村学生每季4元钱的学费往往要分几次才能交齐。看着身穿土布衣,脚穿露趾鞋的学生,钟老师内心的信念是:尽心、尽责、尽力,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虽然她所站立的讲台是那样低矮,虽然她置身于毫无名气的乡村小学,虽然她的潜心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但是钟老师坚信,这里是有志学子能够登上更高学府的台阶,是成为情操高尚、胸怀天下、报效祖国栋梁之才的出发地。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精神,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典范,用今天的话说:钟老师就是那个年代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1964年,我转学至程潮铁矿子弟学校。校园环境较之前截然不同,操场宽阔,设施齐全。走进教室,又仿佛进入另一个天地,课桌椅都是统一制作,两侧窗户都是明亮的玻璃,尤其让我感到好奇的,语文课都是用留声机朗读示范教学。这一切的一切,在乡村小学是不可想象的,乡村学生上课是从田间而来,放学后再回田间而去,这巨大的反差,至今存留在我的脑海里。

之后,我一直有拜见钟老师的愿望,辗转得知她70年代随军去了北京,由于地域阻隔,我们断了联系。2017年春,我终于得到她的信息,并顺利联系上。当我在电话里报出姓名,她竟然还有着印象,甚至说出了我的长相。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动,已经分别52年了啊,当年那个孩子,已经年过半百。在电话中我们聊了许久,虽然相距千里,但电波却拉近了距离,让我们互相感受到那份浓郁的师生情谊。

2017年5月,我专程赴北京看望钟老师。半个世纪过去,物是人非,当年那留着短发的姑娘和调皮爱动的孩童,都已鬓发染霜。我和老师拥抱在一起,失声哽咽,我的好老师,送我来到人生的第一站,教我识字读书,让我这个穷孩子爱上学习,因为有文化,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谈及泥巴搭成的课桌,老师的眼里泪光闪闪。

后来,钟老师带我去参观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我们师生在卢沟桥上手牵手合影留念,就像小时候,她牵着我们,去田里和泥,拾麦穗,在风雨中送我们回家。第二天,她又带我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她说到北京来一定要去看看升国旗。我知道,在老师心中,我还是那个小学生。52年前,贫穷落后的乡村小学没有国旗,也没有升旗仪式,我们对党对祖国的热爱,都在老师讲授的课堂上,在老师春风化雨的行动里。观礼时,我向国旗行了一个少先队员的崇高敬礼,这是我们的缺憾,也是我们师生共同经历的时代,属于我们的美好记忆。

52年,于时空而言不过是一瞬,于人生而言却是那样的漫长,虽然遥远的过去已成为不可折回的历史,但是,学生对启蒙老师的敬重与怀念,并没有因为岁月长河的冲刷而淡化,我很欣慰,因岁月长河的跨越而间断了的友谊,又在岁月的长河中重新搭起,我们师生常常相互问候和祝福,假如人生还有52年,我们师生的情谊还将继续,生生不息。

父亲的奖品

文/崔向珍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教学成绩在乡里是数一数二的。对于他的每一个学生,父亲都很用心去教。农村的孩子大多都很顽皮,一部分家长就会找到父亲,嘱托父亲严加教育自己的孩子,使劲揍就行。父亲忙不迭地一一答应,生怕怠慢了沾亲带故的乡亲们。其实父亲是不想打学生的,总是尽力而为地给学生讲道理,实在不起作用了,才会揍两下。

在教学的过程中,父亲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分别预定测试成绩,学生的能力都在心里装着,你达不到预定的成绩就是不用心,是会受点小惩罚的;达到预定成绩的,也会有小小的奖励。父亲还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安排不同的职务,喜欢学习就当学习委员,喜欢画画就当美术委员,手脚不停乱动就当个体育委员……还别说,这招很好用,手脚不停乱动的学生当了 “官”会慢慢自律,时间长了,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升。

有个喜欢上课迟到的男孩子,软硬兼施都不好使,父亲就把教室的锁和钥匙都交给他,封他个安全委员的名号。从那以后,他到学校比谁都早,学习成绩也慢慢上升了。那是七十年代末期,小学升初中考试录取率低到吓人,安全委员在内的这一级两个村联校一共21个学生,有几个差生的家长觉得孩子肯定考不上初中,一度坚持退学。父亲就每天晚上跑到学生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在父亲的努力下,这个班成为了多年来学生最多的一届毕业生。

那一届学生,父亲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早出晚归地给孩子们补课,连地里的庄稼都顾不上了。终于熬到小升初考试完成,等成绩出来,如父亲预料的一样,只有一个学生落榜了。这样的升学率当时轰动了十里八乡,两个村子的领导都来感谢父亲。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刚刚捧起饭碗,破旧的木门吱扭一声就被推开了,邻村的年轻老师气喘吁吁地进了门,把肩膀上的一个很重的大口袋砰地扔到了地上。他声音很宏亮地对父亲说:“这是我们村领导给你的奖励,一大口袋玉米!”当时的煤油灯光虽然不算亮,可我分明看到了父亲眼睛里闪烁的那两点晶莹。

一百多斤玉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沉甸甸的一大口袋玉米,不但是对父亲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对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视和肯定。这一大口袋金灿灿的玉米,照亮了父亲从教的悠悠心路,也照亮了贫穷乡村学校的一路坦途。

大学=小社会

没上大学之前,一直在老师的诉说下憧憬着大学的美好,可是现在,我看到了越来越多,大学里不美好的一面,让我感觉到我已经踏入了一个小小的社会

辅导员怕麻烦不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会里的某些人总是利用职权做些见不得人的事

到处都有人在费尽心思巴结有权利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你不要在这里抱怨,大学你学你的就好了,

可是我真的也受到了牵连。

因为班里在学习部工作的学生会部长在考试时偷看了试卷,并且在考试时我亲眼看见他把答案传的满天飞,现在导致我因为成绩排在他们所谓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后面而不得奖学金。

所以,原谅我在这里悲哀一下下我的“美好”大学吧!

真心祝愿你们的大学是名副其实的美好。

两根麻花

文/刘杰

周日有事上街,在小区门口拦住一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喊我老师,仔细一看,认出是我十多年前的一个叫徐明强的学生。他把我送到目的地后,留下一个憨憨的微笑,调转车头走了。

19年前,我在一个村办小学当校长,代五年级语文课兼班主任。这个叫徐明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一身褪色的蓝衣裳,两三周也不换洗,上课一直走神,心不在焉。代数学的老师对他很有意见,我也曾经问过他原因,他却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我决定到他家里做一次家访,探个究竟。

一天下午放学之后,我请一个同学给我带路,找到了徐明强家里。我走进那座三间土坯房时,一个病恹恹的女人在忙着做饭。看到有陌生人来,她显得很拘谨。我做了自我介绍,说到家里看看,了解一下情况。女人急忙搬过来一把黑乎乎的椅子,用衣袖拂拭了几下,惶恐地请我坐下。

通过交谈,我知道这位身体羸弱的女人就是徐明强的母亲,他的父亲在县城打工,还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弟弟。由于家里有病人,父亲挣得钱大多给母亲治病了,根本就顾不上给娃娃们添置新衣服。看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我心里有点酸楚,想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

其实我的情况也不富裕,两年前刚刚转正,月工资三百来块,要养活一家三口呢,但总比他们宽裕一点。周末回家,我把徐明强家的情况告诉了妻子,她听了也很同情,找了几件儿子的衣服,又把她的两件上衣一并包在一起要我带去。我把儿子的衣服给徐明强穿上,小家伙一下子精神了许多。我答应替他交下学年的学杂费,鼓励他专心学习,有啥困难就讲出来。就在我絮絮叨叨的时候,突然瞅见徐明强的眼睛里浸满了眼泪。

徐明强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了中学。时隔两年之后,我调到另一所学校任教。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宿舍里看书,门外突然传来一声“报告”,拉开门一看,竟然是徐明强。他长高了一截子,背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卷,一脸的风尘。我忙给他倒水让他洗脸,才知道他在中学上了一年就辍学了,因为他父亲打工受了伤,家里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他母亲的病又不能断药。为了支撑起一个家,不到十七岁的他只好辍学,跟上村子里的人到河南的砖厂去打工,这次回来是帮助家里收小麦的。

临走的时候,徐明强从行李卷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两根麻花,说是专门给我买的。我让他带回去,他的脸顿时涨得通红,一连声说还有哩还有哩。我再推辞时,突然看见他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就故作高兴地收下了。徐明强看我收下了麻花,憨憨地一笑:“老师,你对我的好一直记着呢,等我挣下钱了给你买好东西吃!”此时,眼眶里盈满泪水的是我了——我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打工少年,为了给我买两根麻花,省下了坐车的一块钱,硬是步行了二十华里路程啊!

后来我调回原籍任教,再没有见到徐明强,偶尔通过碰到的学生了解了他的一些信息:他在河南打工七八年之后,回家翻修了房子,娶了媳妇,之后又到一家煤矿当协议工,期满之后又跑上了出租车。

徐明强的两根麻花一直提醒着我,当我们一味地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时候,不要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不可仿制的生命,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尊重和理解。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是你教出的学生成绩再高,最终感念你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甚至敌视你,因为你只是把学生当做了一个灌输的容器,忽略了和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交流。

高考记忆

文/吕付平

又是一年高考季,历经十二年苦读的莘莘学子,终于要从文山题海中脱身出来,用六月里的一场考试,为自己的十二年青春,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当然,这个句号里既会有丰收的喜悦,也会有失望的泪水,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场景是每次高考后的相同写照。

这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战斗。这句话对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一点儿也没有夸大,其中的某些细节更是让人感觉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进入高一的第一堂课开始,老师就开始以各种方式给学生布道、洗礼:讲学习的方法,讲时间的流逝,讲高考的意义。这种理念式的灌输到了高二高三之后,就会变成非常现实的演练:补课,做题,模考,总结,再做题……

“高中三年,是充实的三年,是神经紧绷的三年,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三年……”这种流行的段子体并不完全是戏谑和笑话,而是真实场景的回放。对于每一个临考的学生来说,备考的过程都是一种比拼:拼智力、体力、耐力,拼师资力量,拼后勤服务。学生、学校、家长三军联合三方联动,剑指一个目标——— 高考成绩。这个终极目标将压倒一切。

此情此景自然让人感慨万千,十八年前,我也曾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员,也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摸爬滚打了三年。那时候的高考还是在每年七月的7、8、9日三天。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个考试就成为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主要的途径,以前是,现在依然如此。

回想自己的高考备战生涯,那也是紧张而充实的三年。高二开始,补课、熬夜成为家常便饭;高三开始,半月一次的模拟考试成为常态。在逐渐明白了高考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们也自觉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学校和家长也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后勤保障,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

我当时所在的县城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学生来自全县的各个乡镇,相比而言,来自农村的孩子在物质保障和后勤支援上就要比城里孩子差一大截。家在农村的学生,因路途遥远回家不便,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又数量有限,很多人从高一开始就在外租房,自己洗衣,买菜做饭,生活起居全靠自己。没喝过牛奶,也没吃过什么营养品,我就是其中之一。而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则优越了很多,衣、食、住、用等全部由家人安排妥帖,什么营养液、补脑液也是应有尽有。另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高考时,城里孩子的父母,都会亲自陪考,考前考后都会给些孩子一些建议、鼓励。而农村孩子的父母一方面因为距离远无法到现场陪考,另一方面也因文化水平及见识无法给孩子更多的参考和建议,他们的奉献和付出显得内敛而低调,甚至不易觉察,因此关于读书的事情基本都得靠孩子自己去把握和解决。自强、自立是农村孩子必备的一项生活和学习的技能。

现在,我大学毕业已经十四年了,时光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似乎在转眼之间就已人近中年。当年的高考已远去,但是它让我从农村走进城市,并留在城里安家立业。在这一点上,我对高考一直抱有的那份敬畏与感恩,从未动摇。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希望参加高考的每一个学子,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希望他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希望他们的所有努力,都能够结出丰收之果,打开老师的笑容,解开亲人的愁肠。

我写下的所有回忆都会化作衷心的祝福,祝福那些为了高考而辛苦努力的人。

傻傻的我

文/于忠明

“天地间走来了傻傻的我,噢……,傻傻的我,不要问我姓什么,噢……,叫什么……”。每天清晨,我都唱着自己喜爱的小曲,踏进学校的大门,开始一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

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教师很辛苦、当一名山村教师更辛苦,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山村教师。昏暗的油灯,一摞摞的作业,一本本的教案,一次次的谈话,一回回的家访,烙铁般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看到学生对父亲尊敬的样子,求知的目光,傻傻的我那时就隐隐约约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毕业填报志愿时就毫不思索地填上了师范学校,傻傻的我呀,就这样走进了“教师的摇篮”。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才真正体验到了教师这个职业清贫的滋味。原指望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好赡养年迈的双亲,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但那点微薄的工资也总是“迟来的爱”,令人想了又想,盼了又盼。“三月不识肉滋味”的窘迫令人苦不能言。无奈之中,回到家中,接过父亲辛勤所得的浸着汗水的钞票,背上母亲起早烙的饼子,强忍住眼泪走出了家门。虽然我说不出“苦了我一人,幸福千千万”的豪言壮语,但教师的那种责任感却使我不得不背负起父亲无言的目光,母亲孱弱的身影。好在这样的日子只是一个梦魇般的时光,一晃而过,甚至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傻傻的我呀,心中只有学生,他们才是我的一切。

工作了数年,学生成了我的一切,我明白,我的一生将与教育为缘。看着一个个学生健康的成长,目送一届届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了更高层次,我的心醉了;手握着张张奖状证书,读着报纸杂志上散发着墨香的我的文章,我的心醉了;走在校园内,大街上,听到学生声声的呼唤、问好,看到父母无怨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醉了。傻傻的我并没有陶醉于这一切,只是掏半支劣质烟卷,惬意的吸上一口,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傻傻的我哟,就为了这点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虚荣”而无怨无悔。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每天唱的却是:“……我是山涧一股小溪,滴滴泉水流进学生心肺;我是山野一株苦艾草,味苦心却甜;我是风,一缕和煦的春风;我是雨,一丝丝滋润心田的春雨;我是一把钥匙……我是一名摆渡者……我是手,一双托起明天太阳的手……

到底我是谁?我嘛!我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他,我就是千千万万山村教师中的一员,我就是千千万万的山村教师。

我就是我,一个傻傻的我哟!

细节成就人生

文/爱你没商量

一位老师告诉我,她新学期虽不是班主任,每天还是像过去那样较早地到学校,有时由于去的过早,学校大门紧锁着,她就和学生一起在学校大门口等侯领导来开门。她说,这是她长期工作生活养成的习惯。她新学期调换了一所新学校。新学校比过去学校的气派要大,一天,她跟往常一样,进了校门,拿着教科书,径直走到自己所教班的教室门口,发现学生们都围在门口。原来班里的门还没有开,班级的钥匙放在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里,班主任老师办公室还没有开门。

于是,她让学生很快从总务处拿来了钥匙。由于班级有两道锁,第一道锁是U形锁,Y打开后,把U形锁放到了地上,接着开第二道锁。开完之后,还没来得及拿起地上的U形锁,学生们都排着队有秩序地往教室里走。她看着这把锁,心里想:会有学生主动捡起这把锁。剩下来的时间,就是要学会等待。她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从U形锁上迈过轻轻的脚步,没有人捡起,她失望了。最后,她亲自走上前去,捡起锁,把锁放到了挂锁的地方。

她说,她到了这所新学校,学校也对学生进行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此还定期召开了学生家长专题会,听学校的总结,也说这个养成教育做的不错,有领导到这所学校来检查,学生总能在三步之外行队礼,问一声“领导好”,难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只表现在口头上,就不能从行为做起吗?如果能在行动上做到位,为什么至今学生没有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捡起锁?

自己虽然不再做班主任,不教语文,教数学,但是,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不能在学科之间设上一堵堵墙。她走进班内,看着学生到齐了,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今天来上学,都来得很早。来了后,都知道背送古诗词,看书和做作业。这一点做得很好,我应该为大家高兴。然而,我们到学校不是来简简单单地学习死知识,而是要学习做人的智慧和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过了若干年之后,忘记了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东西,剩下来的那一部分。你们背的,若干年后还记得吗?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天,同学们所做的事,让我非常痛心。不要认为我反对你们背诵该背诵的古诗词,不该做自己没完成的作业,而是今天大家的行动让我很伤心。

这时候,她发现全班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示不理解。于是,她告诉学生,有一只锁落在地上,没有人捡起这件事。她及时说:事是小事,但是它可成就人生。大家都知道世界钢铁大王耐卡基,在自己年轻时求职时,到公司去招聘,一进门,看见老总桌前一份文件掉在地上,他马上捡起来,放在老总的桌子上,再站在总经理的办公桌前,准备进行作答,没想到老总对他说:“你已经录取了”。他就是因为敢于捡起不该遗失在地上的东西被录取了。你们是班级的一员,应该主动为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什么见到遗失在地上的锁而不顾?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她告诉学生,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能够做得好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在意“我做了这件事,耽搁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今后的日子,这样的事情还很多,不要在意一件小事,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就可以看到一个人做人的品质!

是呀,细节成就人生。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细节做起,学生接受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