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七月散文

2022/12/19散文诗歌

七月散文(精选30篇)

“双抢”七月

文/宁朝华

喷火的七月,知了成为绝对的主角,以声嘶力竭的嘶鸣宣泄着它的激情,单调的声音加重了七月的负荷。在热气与骄阳笼罩下,目光所及的草木呈现出极度压抑下的沉默,仿佛紧紧捂住内心的焦躁不安,在刻意装点着这个让人望而却步的七月。孩子却独爱这样的七月,冰淇淋的香甜搅动蠢蠢欲动的味蕾、水上乐园的刺激丰富着盛夏的记忆……

可是,我的关于七月的记忆,只有那些年的“双抢”,它以刻骨铭心的画面和复杂难言的滋味,在心灵的页面镌刻了特殊的印记,它让我在七月学会了隐忍、坚强和宽容。

“双抢”,顾名思义,就是抢收和抢种,记忆中,它是一项维系清贫年代农家生活命脉的繁重劳动。当我告别体弱懵懂的童年,双抢似乎就成了不能回避的责任。那时,家里有五亩稻田,父亲是一名泥水匠,为全家生计常年在外奔波,在我能够下田干活的年纪,父亲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双抢”的缺席者,这意味着我要和年幼的弟弟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和母亲一道承担这一份重任。

通常是,东方刚露出一点鱼肚白,鸡鸣声还未推开夜色,母亲就会将我们兄弟俩从深度的睡梦中叫醒,睡眼惺忪的我们跟着母亲,头顶着尚有几分明亮的星月,脚踩着蛙鸣和虫唱,来到稻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凌晨的农田暑气全无,水温清凉,微风拂面,星子和月光清晰地倒映在水中,空气中飘荡着几分怡人的爽气。

这是最适合插秧的时间段,凉爽的早晨让新苗易于扎根成活,所以,我必须弓着腰,心无旁骛地持续机械式的动作,将秧苗一根根端正地插在田里,直到一丘水田全部被一片嫩绿覆盖。此时也适合割稻,手持一把铮亮的镰刀顺着水稻倒伏的方向将其一一割倒,然后再一把把地捋好,两两相对地码放成堆,一丘偌大的稻田以春蚕啃叶般的方式空了出来。很快,一个早上的时光流失殆尽,我们直起身来,已是日上三竿,暑气渐浓,人也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如果实在饿得不行,母亲会在中途悄悄递给我和弟弟一两个从田埂上摘来的大菜瓜,上面还残留着新鲜的露水,翠绿诱人,也算是充饥解渴的美味了。

记得有一次,为了抢在第二天早上插秧,我和母亲连夜将一亩多田的稻草全部收捡上来。那时,四下无人,垄里鸣虫轻吟,我们母子俩趁着薄薄的夜光,在水田里来来回回,将刚刚脱去谷子的稻草捆扎绑好,再拖到岸上,双脚和稻草搅动的水声在寂静的田野里显得特别的清亮。这样的劳动是极其艰辛的,新鲜的稻草经过水的浸泡,异常的沉重,尖利的稻叶还会在手臂上留下一道道刮伤的痕迹。等到把一丘田的稻草全部整饬完毕,搬到田埂,天也亮了,整个人差不多累得虚脱,疲惫感难以言喻。可是,除了咬着牙忍受,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双抢”的艰辛不一而足,历历在目。想想看,一个身体单薄的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要在短短的七月完成五亩田的收割与耕种,怎能有半点懈怠?在今天看来,我们那时的劳作可谓充分诠释了“双抢”的深意。尤其是烈日当空的正午,劳动力充足的人家一般都会躲进阴凉处歇息,有的人家干脆在家进行“恢复元气”的午睡,而我们不能。正午时分,最适合脱谷,谷子一收上来,就可以在太阳下迅速晒干。所以,母亲常常狠心地“逼迫”我们兄弟俩和她一道,将劳动进行到底。

烈日当空,热气蒸腾的垄里,我和弟弟将打谷机踩得震天响,母亲则在打谷机后面的斗里“出谷”。那是多么热火朝天的场面啊!隆隆的齿轮转动声,咔咔的脱谷声汇聚成正午的喧嚣,我和弟弟一只脚着力支撑,一只脚用力踏着打谷机,不停地弯腰取稻,再用双手紧紧握住,压在大齿轮上用力转动,在身体的起伏中,稻谷纷纷脱落飞入斗中,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服,污泥沾满了身体……那一刻,似乎忘记了日头的暴烈,忘记了手脚的酸痛,忘记了声响的枯燥,忘记了母亲的“狠毒”,我们只想快一点完成这眼前的任务,将留在禾秆上的稻子颗粒不剩地脱下,用箩筐装好,再用肩膀运送到屋后的晒谷坪,让母亲那一颗在七月里始终焦躁的心稍稍地平静一下。

吃完中饭,在家简单地休整片刻,又要回到田里。下午的农田弥漫着一天里最难当的酷热,头上烈日如火,四周的热浪一阵一阵扑来,稻田里的泥水也有些烫人。人立在田里,起初还有几分痛苦不堪的感觉,很快,就在忘乎所以的劳作中适应了酷暑的折磨。随着太阳渐渐西沉,空气也就慢慢变得凉爽一点,不过,依然不能驱散全身的燥热,不能吹干湿透全身的汗水。等到暮色渐起,蚊子又开始肆虐起来,黑压压的蚊群在水田上空滑翔,又迅速聚集在人身周围,隔着浸透汗水紧贴身体的衣服,突然之间发动猛烈的攻击,忙碌的双手沾满了污泥,不能发挥任何抵抗作用,于是,全身只能无奈地饱受叮咬,那种又痛又痒的感觉真正是苦不堪言。这样一种煎熬一般要持续到晚上八九点钟,奇怪的是,时间长了,也就渐渐耐受了,蚊子似乎也不那么讨厌了。

双抢,从七月头忙到七月尾,每一天重复着相同的繁重劳动,随着粮食的颗粒归仓,随着农田开始新一轮的返青,我们母子三人不知不觉被晒得黑黝黝的,身体也瘦了一大圈。不过,再多的苦与累,也慢慢地被咽下,被消化了。或许,也就是在这一种特殊的经历中,我学会了宽容、隐忍与坚强。

没有参加“双抢”已有十几年时间,现在的孩子也不会再体验到“双抢”的艰辛与苦涩了。不过,对我而言,从八岁一直持续到二十岁的“双抢”经历,是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它所带给我的感受,远非上面所写的几个画面能够完全表现出来。只能这样说,双抢,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每一个七月,都会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

文/景轩亭

当晚霞消退,当星空满挂,悠悠的情怀,绵绵的思念,为一个梦境而等待;当红尘揭过,当缘分散尽,坚持的等待,紧守的承诺,为一场相遇而忧伤。泅禁在一段过往中,试图走出记忆,试图走出卷缩的牢笼,可惜每每红尘漫过,心海中都是你唱的歌。

沉重的步履,在泥泞的道路上蹒跚,孤影徘徊,两岸灯火明亮,满眼望去,景物早已不复从前。记忆里,手牵手云下漫步的故事,流浪在何方,那些青涩岁月里留下的时光,蹉跎了年华。我宁愿相信世界上还有一种距离,让你我能在某段时光里相遇,也不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故事在生命里上演。

光阴终究散去,你我终究分离,怀想那段朝朝暮暮的岁月,留给自己的唯有穿心的思念,在心口阵阵发疼。情字难解,空尽了一场浪漫,爱字难写,空谈了一声诺言。红尘没有谁对谁错,是我们的脚步太过飘渺,总是在找寻所谓的方向,曲中流转梦,彼此终究是过客。

你一袭裙装,在七月的某天出现,让我的世界处处欢颜,又一袭裙装,在七月的同天离开,轻缓的脚步踩碎了流年。在你还未来得及转身的瞬间,我先一步跑离你的视线,走的太急,没有看到你无声的眼泪悄悄的滑落。那天,艳阳高照的天,在晚霞来不及露出时,换了大雨倾盆,我伫立在雨下,无言的泪随着那场雨肆意的落下。你说那时若我没有离去,可以当一切都是戏言;你说以后你等了很长时间,只为等待我一句对不起。只是,你等待的时期,我却躲在你的背后,知道的太晚,懂的太晚。你说:让我知道你的等待,是为了惩罚。我落魄的走回你站的那个圆点,一株鲜红的花开了,你说:那是你流泪的地方,只怪我没有看到。我摘下那段鲜花,压在信纸中,你却又寄回来,你说:花若是你的眼泪盛开的就留给我,让我尝尝心疼的滋味。我说了对不起,你说:我说的太晚,你的眼泪已经干了。我竭尽全力的想要挽回,你却心有所属,你说:你等了三月,只等到了一株枯萎的花朵。我撕心裂肺的捶打着那朵花开的地方,一遍遍数落着自己的笨傻,等待着花开,等到了冬雪。望着你幸福的方向,我默默的写下“等你三年”。

独自漫步到那朵花开的地方,冰硬的水泥早已盖住了昨日希望,水泥下的字迹在第一个夏天就已消失,始至今天,留给我的唯有一颗空荡的心,往昔你我欢笑的时光,如今我落寞的流年,在转身离开的时刻,放佛过了千年,再也记不清你当时的样子。轻轻的蹲下,闭上眼,心里默念着:我又来了。

倚在门前,望着身前淅淅沥沥的雨,心底一股压抑不住的苦涩涌上双眼,强忍在爆发的边缘,思念没了方向,心找不到寄托,时间似乎变得很慢很慢,每一分每一秒都把思绪折叠在折叠。

也许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注定我要在思念的路上走一段,痴情与迷恋,相见与结束,是逃不脱命运的摆弄,期待一生的爱,总是在心痛之后才会到来。缘起缘灭,已是三载过去,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百花盛开的季节,姹紫嫣红的娇艳,还是没有在爱的勇气,落寞依旧在心间,惆怅依旧碎碎缠缠,心时时莫名的疼痛,思绪偶尔变的很乱很乱,是落寞与笑颜的争夺,是忧伤与欢乐的对演,在挣扎,在逃避。

如果,没有踏足爱情这片海,是不是就不会有它的苦涩;如果,相逢只是梦一场,是不是梦醒之后不会有太多的哀怨;如果,人生只是一场相遇,是不是分开之后不会有穿心的思念。

这个季节,谁为我唱着一曲哀婉的歌,惋惜我错落的时光;谁为我送一缕清风,驱散我炎热的冰凉;谁为我种一粒籽,开出来年的芬芳。是谁?还是我?

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让我看穿生命的忧伤;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让我尝完苦涩的滋味;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让我体会爱情的滋味。

星星执着着爱在黑夜里闪烁,寻找星空下的诺言,做你一世的星星,做你一世的双眼,只为你而亮。

喝一碗孟婆汤,走一遭轮回道,今生不知前生事,三生石上留姓氏,不知今生她是谁,饮汤已忘前生事。

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盛开心中那朵枯萎,让我沉沦的心找到寄托,慰我无处安放的流年。

七月,谁借我一滴眼泪,盛开我最后一季的忧伤。

歌唱七月

文/海涛

是谁在沉闷的夜空中划出一道耀眼的彩虹,给东方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

是谁带来改革的春风,吹绿了整个华夏大地?

从遥远的南湖水域款款而来,从无数个革命者坚定不移追求的梦中走来。七月,你是一粒信念的种子,激励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掀起惊天动地的红色革命;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饱尝磨难与艰辛,历尽坎坷和曲折,用甘甜的浮汁哺育着中华儿女,以钢铁般的意志创立了千秋伟业;你是点燃希望的太阳,驱散满天乌云,给大地注入生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你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你是一匹奔驰的骏马,驮着五十六个民族奋蹄激发,跃过九十年铿锵的历程,长江与黄河都留下了你奔腾的气息……

你用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冒着南昌起义纷飞的炮火,走进巍巍井冈山,迎来了黎明中的遵义会议。你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八年抗战没有倒下的坚韧,谱写了一曲壮山河、泣鬼神的传奇故事,迎来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你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华夏大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景象。

七月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让树影婆娑,让湖光潋滟,让神州大地一片繁荣;七月的雨润物细无声,让草也青青山也葱茏,让华夏大地接受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让祖国的山河更加明净绚丽。七月的旗帜朝阳一般殷红,七月的信念耸起一代代人不弯的脊梁。

歌唱七月,就是歌唱金灿灿的自豪,歌唱流光溢彩的辉煌!

歌唱七月,就是歌唱被一杆正义与真理升高的旗帜!就是歌唱我们最崇敬最爱戴的中国共产党!因为崇敬,我们眼里噙着颂歌的泪花;因为爱戴,我们全身蓄满了奉献的勇气和力量!

七月我为你歌唱

文/桂孝树

走进七月,也就走进了党旗飘扬的节日,回味往昔的岁月,无边的思绪都漫游在时空的隧道,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昨天的烽火与硝烟,是党用镰刀和铁锤铸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灵魂,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党的旗帜,从八一起义的南昌烽火到闪闪红星井冈风云,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到延安,从八年抗战直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都是党为我们缔造。

抚摸着停泊在南湖上那艘红船,沿着那炮火纷飞的七月,我们仿佛聆听到铁汉铮铮的誓言。那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愤怒,是党用那一声叱咤的惊雷,唤醒了千百年来沉睡的巨龙。94载的风风雨雨成就了新中国的辉煌,长江黄河,组成了一幅五彩的斑斓画面;天安门广场上代表和平的鸽子,用那动听哨音向世界人民传递团结友爱、和平共处的友好信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在世界各地流传,无论是唐朝盛世、还是诸侯们狼烟四起,从古到今早已证明,一个统一的国家才是强盛的国家,只有两岸统一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在世界上发出最强大的声音。

党啊,您就是我们最慈祥的母亲,您用宽广的胸怀温暖了华夏儿女的心田,是您的睿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才有了祖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你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亮的航灯,指引着中国这艘永不沉没的航船,驶向理想的乐园。

骑着奔驰的骏马,踏过富饶美丽的边疆,乘坐高大华丽的游轮,涉过激流飞奔的长江,从青藏高原的牦牛、青稞酒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奶牛、新疆的哈密瓜,从白雪飞舞的北大荒到风光秀丽的南疆,从东方明珠的上海不眠之夜到闽南红土地的金三角地带,一列列前进的列车,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城,一张张布满笑容的脸上,写满了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巨大的变化。

多么辽阔美丽的神州大地,多么富饶神奇的祖国山河,像一曲激动人心的赞美歌,似一首含情默默的抒情诗,如同一幅无彩缤纷的绝色画,这就是党为我们缔造的伟大祖国,我们想用全部的身心和热忱为您歌唱,我们愿用勤劳的双手和满腔的热血为您增添一份色彩。

走进七月,我想唱响心底这支歌,献给你我们伟大的党,祝你扬起浩浩风帆,崛起永远的中华魂。

在书的原野漫步

文/涂万作

关于读书,历代中外贤人言之凿凿,音犹在耳。比如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读书求知,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西方一位叫做穆尔的哲学家也说:“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可见书对于求知者是多么的重要。

说起读书识字,趣事多多。记得我小时候读的第一部名着就是《水浒传》,全是直板繁体字,把水浒念成“水许”,把扈三娘念成“鲍三娘”等等。老师为了纠正我们的学习态度,常以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教导,受益匪浅。随着年龄增长,对字特别敏感,没有把握的字一定要查查字典,免得出错。回想以前,把粗犷读成“粗矿”的,把老妪读成“老讴”等等,闹出很多笑话。另外,用词不准确也常常发生,譬如成语“美轮美奂”,本是形容盘旋屈曲而上,高大宏阔之美的。却用来形容一块美玉或一件细小的艺术品,显得“大材小用”。再譬如“七月流火”一词,我一直以为是形容七月间天气的炎热,酷暑如火。直到读了诗经《豳风o七月》那首名诗后,才发觉是误解。“七月流火”意为七月炎热之“火”即将退却。

其实,读书的深与浅,只要看看写的东西,便知一二。比如,最近我读到某大学以学生作者为主的散文集,那些文字,新颖、灵动,犹如一股清柔的风扑面而来。可是读着读着,就发觉那些语言似曾相识,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此相近的风格,倒是在网络中屡见不鲜。我忽然像明白了什么,继而又陷于糊涂。文学需要别具匠心,而独创性则往往来自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惟其如此,方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实现创新。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读书,读好书是一个大课题。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张,世界阅读已经进入“细分时代”,不断长大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更细、更特、更加多元的方向逼进,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突出。过去那种老少争相传阅一本书的现象,以及洛阳纸贵的场面难以重现。

读书离不开经典,什么是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仅仅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常常不去读它,或者买了放在书架里想着我哪一天要去读、但最后还是没有读的那些书。当然,真正的经典,是属于你自己找到的、并且读了一次以后往往会重读的那些书。卡尔维诺的这些话,正是站在读者角度讲的。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论述,他还有更深邃的见解。但在我看来,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就是一部普通的作品。经典成为经典是众多人读过之后的客观认同。

爱书吧,朋友们,当你在书的原野漫步的时候,说不定书中“颜如玉”会与你不期而遇呢!

七月的阳光

文/谢祺相

是什么在催促着七月的阳光?是自由的云,是放肆的雨,是大地上最密的绿荫,是河流里高歌的浪花。是什么在召唤着七月的阳光?是母亲的身影,是飞鸟的姿态,是树丛里呱噪的蝉鸣,是夜晚来临之际神秘的萤火虫。

七月多雨,被雨洗刷过的阳光最干净。照在家园的七月阳光,还记得家门,记得母亲倚在门边眺望的神情,母亲额头的皱纹深了,但是期盼的眼神却丝毫未变。阳光也曾带着礼物来,雨后初晴的那弯彩虹便是,只要能够逗得母亲微微一笑,阳光便心满意足。七月的阳光落在大地上,脚步一跳一跳的,像河滩里的长腿鹭鸶,迈着没有声响的大步,机敏地转动着脖颈,寻找曾经熟悉的景物。于是,很多认识阳光的虫子兴奋起来,“唧唧啾啾”地唱着还不熟练的小曲,跳着刚刚排练的舞步。在阳光里,没有谁轻视自己的生命,包括卑微的虫子,它们也想生活得更好,于是想方设法将阳光衔起来,想拖入自己黑暗的洞中。

七月炎热,因而阳光也最热烈。毫不吝啬的阳光照在七月的北半球,以最长的光照时间表达自己的火热心肠。大地被炙烤得发烫,岩石仿佛即将燃烧,就连扎根大地的树木,也最接近于向碳的转变。知了开始提出抗议,一声一声声嘶力竭的鸣叫,让世间万物都有点人心惶惶。人们躲进屋内,鱼儿潜到水底,庄稼耷拉着脑袋,树木疲惫得拼命喘息。其实,七月的阳光自有其善良的用意,你不见,漫天阴霭已被赶跑,露出本该洁净明亮的天空,很多黑暗的角落也已被阳光用力打扫,人世间少了许多不公和邪恶,正被温暖和煦所代替。有人说,七月的阳光太过粗野,本来,七月的阳光就是一位战士,没有小儿女的情愁,没有弱书生的怅惘,它把自己变幻成剑的模样,剑锋扫过,贪欲和恶念尸首纷呈,渐渐腐化成大地的养料。

七月的阳光,因为党旗而变得火红。七月的阳光,从上海到南湖,从华东到全中国,照耀了将近一个世纪,这其中有弥漫的硝烟,有阴蔼的白色恐怖,有生死存亡的民族大义,有哀民生多艰的博大胸怀。工人拿起了锤,农民舞动着镰,人民的觉醒就是国家的凛然正气,阳光的色彩就是人民的心声,就是一个赤色神州在傲然崛起。七月的阳光就像无形的鼓槌,擂响国家前进的鼓点,七月的阳光就像一团火焰,燃烧着古老东方的天空,七月的阳光就是一段传奇,演绎着新时代新的精彩。

七月的阳光不低调却淡然,七月的阳光充满英气却从容,七月的阳光激起奋进的步伐,七月的阳光照亮前进的方向。请你在七月,打开门窗,敞开心扉,接受阳光的洗礼,共同走进斗志昂扬的七月。

七月,白兰花开满窗前

文/肖永鸿

又到了7月,白兰花儿的清香如约而至。流年如水,再次面对白兰花开清香如故时,多少心事和沧桑,都会随着一声叹息融入到白兰花的清新中,花逝,人非。亲爱的爸爸,您在天国可好?40年了,您是否早已脱胎转世来到人间?记得10年前看《唐山大地震》电影时,说不出的悲伤哽咽在喉,难以释怀……一晃时间又过去10年,每次对父亲的怀念以10年为一个节点,10年、20年、30年,一晃就到40年。时光啊,它把我和弟弟也变得比您都大了,可您依然是黑白照片里那张年轻英俊的脸……

40年,人生近多半的时光,许多往事都渐渐淡忘,唯有唐山大地震,像一道永久的伤痕,印刻在许多人的心上……在那场地震中,我和弟弟永远失去了我们不到30岁的父亲,26岁的妈妈永远失去了她深爱的丈夫。

记得唐山地震发生后不久,爸爸单位慰问组的人员千里迢迢从唐山来到我家,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我还以为家里来了客人而兴高采烈,可家里爷爷、奶奶等所有人都神色凝重。当天晚上,家里就找不到妈妈了。在我们的哭声中,却见妈妈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依稀记得当时舅母在她手上缠了很多麻线,接着用一根银针刺破她的手指,血流出来,妈妈才从昏死中醒过来。后来听说妈妈还在干活中晕倒过好几次,可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妈妈擦干泪水毅然踏上了北去的火车,重新来到了爸爸生前工作过的城市——唐山。看着满目疮痍的唐山,她和所有同来的姐妹哭成了一团,那是怎样的肝肠寸断与撕心裂肺啊……

爸爸年轻时长得高大帅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高富帅”。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的亲奶奶让他认了在乡下的干爹、干妈做养父母,也就是我后来的爷爷、奶奶。后来爸爸爱上了乡里爱跳秧歌舞的我妈妈,并发誓非妈妈不娶。为此,他拒绝了很多城里姑娘的追求。在干爹、干妈的操办下,他心甘情愿地在乡下安家并娶回了我妈妈。当时爸爸已经是一名中建二局的职工了。婚后不久,他就远离妈妈到外地参加工程建设去了。妈妈后来告诉我,等爸爸回来探亲时,我已经出生了。爸爸每天用他的军大衣裹着我,抱到妈妈干活的地方让妈妈给我喂奶。那是多么温暖的一幕啊!只是,这些温暖的瞬间只能留在我的梦里和想象里。等爸爸调到唐山工作,最后一次临走时,我居然死活要跟他走,并且追出去很远,要他带我走。那天,爸爸似乎也特别舍不得我,他带我走了很远的一段路后,还是把我送回来了。没想到这就是我们和他最后的道别,从此爸爸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在我和弟弟都随妈妈来到唐山后,我一直幻想着爸爸有一天肯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没有走……

妈妈以前是一个最爱臭美的小女人。每每看到电视里那些扭秧歌的镜头,或者是镜头里有上世纪70年代初那些黑白灰的衣服时,她总是满脸幸福状地回忆:“妈妈那时有件粉色带条纹的上衣,比电视里好看多啦。还有一条黄色的纱巾,都是很多人羡慕的……”是啊,妈妈那些东西都是爸爸在探亲时买给她的。爸爸的离开,把妈妈彻彻底底改变了,那时候,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姐弟俩快点长大。

时间很快就翻过了40年,我们这些地震后长大的孩子,早已步入不惑之年,昔日的小女孩、小男孩也已为人母为人父。我们受父母的影响,脚踏实地、敢于吃苦、甘于奉献。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始终没忘记我们是父母企业的一员。

黑色的1976,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为地震中失去的亲人而感伤;为当年子弟兵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感动;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重建新唐山的勇气而骄傲。今天,唐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所在的中建二局也早已发展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年在地震中死去的530余名中建二局职工的后代,已成长为企业坚实的脊梁……

此时,只想闻着一朵白兰花的芳香,什么也不去想。至少这一刻,我是宁静的,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白兰花儿,请在七月开满我们的窗前!

心存一份憧憬,带着怀念、感恩、幸福与美好!

七月,赴一场花海之约

文/刘桂兰

青海的七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乡村田野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但没有一处油菜花,如海北门源的油菜花那样,壮观,秀美!七月,到门源看油菜花,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梦想。

七月的一天,我们一家人从西宁出发,携着缕缕清风,沐着丝丝晨雾,一路风尘,只为赴这场花海之约。

车在疾驰,经大通县,过宝库乡,黑泉水库,到达坂山,站在达坂山观花台的那一瞬间,心不禁有些战栗。被称为“金盘银盏”的门源川,一览无余,展现在眼前。这是一种怎样摄人心魂的美啊!山,青翠欲滴,高低起伏,蜿蜒有致。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在轻轻飘拂。青山环绕下,那些鹅黄,无边无际,在山底倾泻,宛如黄色的海洋,铺天盖地,浩浩荡荡,与远山接壤。翠绿氤氲着眼眸,金黄点亮了视野。雪白点缀着湛蓝,翠绿妖娆着山峦,鹅黄在翠绿与湛蓝之间流淌。斑斓以一种无法形容的形式交融,嫣然如画。美,无以言表!此时,天竟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细细的雨丝,温柔的飘着,山,变得朦朦胧胧,那些鹅黄,似乎是浮在水面的绸缎,丝丝滑滑,飘逸灵动。烟雨门源,简直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正在雨中奇景里沉醉,雨突然就停了。刚刚还灰蒙蒙的天,转眼间澄澈如洗,没有一丝云彩。从未见过那样纯净的蓝,看一眼,心灵仿佛被洗涤过一样,那样纯粹,不留一丝杂质。阳光灿烂,竟有些晃眼睛。雨后初晴,空气中飘荡着清新的草香味。山峦,草地,花海,更加清新靓丽,黝黑,翠绿,鹅黄,如画家精心排列描画,相互交错,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观景台上,当地人设摊摆点,出售着特色食品。炸鱼片,焦巴洋芋,狗浇尿油饼,豆面饭块……飘着诱人的香味,食欲一下子就被勾起。挑几样自己喜欢的美食,边吃边观赏美景,给旅行增添了不少情趣。

走出观景台,驱车继续前行,道路两边,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映入眼帘,车子仿佛是浮在油菜花海里的一叶扁舟,忽起忽落,感觉美妙极了。

近了,近了,终于到达油菜花田边。心又一次被震撼。极目远望,几十里油菜花汇成海洋,金灿灿的无边无际。是流金溢彩的丝带在随风飘舞?还是织女抖落的织锦泛着金波?流动的嫩黄铺天盖地倾覆了眼界。金色如火焰在燃烧,夺目,壮观!心在金色中升腾跳跃,热情被渲染到了极致。

一阵清风拂过,花香如酒,温婉甘醇。缓缓地,柔柔的,扑上脸颊,芬芳顷刻间钻入心里。清风撩起了花的裙摆,花随风起舞,轻盈飘逸,多情地演绎了一场芳华的恋歌。一阵悠扬的牧歌从远处悠悠地飘来,花香在歌声中轻飏,鼻息间尽是甜润的芬芳。

轻轻地触摸花的娇颜,感受着她的魅惑,柔情溢满心底。噢,是谁给了你一件梦的衣裳,把美丽的华章奏响?或许,曾经的沉寂只为这灿然的怒放?所有的金色柔柔地偎依在远山博大的胸怀里,在蓝天纯洁无瑕的目光里流泻。白云更是变幻出各种各样的美姿,与花海遥相呼应。此刻,我多想化为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翻飞,与花相伴,与花缠绵,任花在耳边窃窃私语,尽情欢愉……

无法表达心中的眷恋,只有举起相机,把这样的壮美收入镜头。摆出各种造型,与花合影,似乎如此,容颜就会沾上花的灵气,变得百媚千娇。许多游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花海的热爱。一对情侣手牵手,款步走向油菜花,开始拍摄婚纱照。女孩一袭白纱裙,脸上的笑容一如白纱般纯洁。男孩身着天蓝色的西服,白色的西裤,脸上挂着温暖的笑意。金色的油菜花,被他们白色、蓝色的衣裙装点出一种别样的风景。此情此景,让另一种感动涌上心头。相爱的两个人,能够让蓝天,白云作证,金色的花海为媒,见证爱情。有哪一种形式比这个更加浪漫呢?一对中年夫妻,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脸上洋溢着幸福,此时,花海成了他们相扶相携的幸福见证。突然想到,幸福,是不是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可以共赴一场花海之约?

走走停停,不觉已是下午四点多了。该踏上回家的路了。但我们依然兴犹未尽。回首,再回首。带着惊奇而来,又带着无限的眷恋离去,把梦留在这片土地,这片花海……

忠饭

文/郑菊芳

我们当地是依着山弯建房的。那时,我们生产队叫竹山弯,是由大弯里、背弯里、下家弯、肖咕岭四个自然村落组成。从七月初十的晚上到七月十四晚上,这四天多的时间里,每一个自然村里的住户,轮番在自己弯里的正厅屋供奉先祖,我们称之为“忠饭”。“忠饭”分早餐、中餐,而下午供奉点心、开水即可。

到了“七月半”的时候,生产队会杀猪捞鱼,每家每户能分得两斤猪肉和一条草鱼。所以,“七月半”也是我们小孩很盼望的日子,有鱼肉可吃,有美味可享。

我家属于背弯里,背弯里共有四房,十几户人家,每一房都有几户人家。我们这一房,我家和伯伯家,还有堂伯伯两家等共四家。这四家是例定的农历七月十二给先祖“忠饭”,每到这一天,都会在我们背弯里的正厅屋里祭祀先祖——“忠饭”。

那时候,我们早餐基本都是喝粥,不吃饭。只有在祭祀先祖的这一天早餐,特别丰盛,既有粥喝,也有米饭吃。这一天,我们沾先祖的光,吃得可谓大鱼大肉。父亲把母亲煮好的红烧肉、青椒炒鱼、清蒸土鸡、水煮油豆腐等四碗正菜摆放在竹篮里,我们端着九碗米饭,拿着九双筷子和九个杯子,跟随在父亲身后,来到正厅屋里,大人们摆好饭菜,倒上米酒,点好蜡烛,点香,作揖,烧纸,跪拜,敬请先祖吃饭,非常虔诚。

我们肃立一旁,被大人们要求不要乱走乱动,不要高声笑语,以免打扰了先祖喝酒吃饭的雅兴。我们小孩也就虔诚地肃立一旁,看着看着,眼前似乎有许多老人在吃着这些美味佳肴,甚至想象着先祖们吃得津津有味,不由得肃然起敬却又恐惧起来。

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大人们一声:“老嗲嗲老能能(平声),你们要吃好啊!”边说边移动坐凳,把杯子里的米酒洒在地上,慢慢收拾好饭菜,我们尾随其后,就可以酣畅淋漓饱餐一顿美食,这叫做“捡破餐”,寓意吃了先祖吃剩的饭菜,将会平平安安。

中餐的程序也是如此。

“七月半”到了尾声,各家各户开始做糍粑了。很奇怪的是,我们生产队四个自然村,其它三个自然村是农历七月十四送走先祖,而我们背弯里是七月十五这一天。

传说,我们背弯里和大弯里是同一房先祖,后来开枝散叶,就到背里弯建房居住,但是,背里弯的先祖牌位还是放在大弯里的正厅里。到了农历七月初十的晚上,早年背弯里的人,选出德高望重的几个男人,提着灯笼,走到大弯里的正厅屋牌位前,烧香,作揖,然后,弓着背,做背人状,从大弯里把先祖请到我们背弯里的正厅屋里。

据说,我们背弯里人实在厚道,有一年的七月十四下午,天空中下起了滂沱大雨,背弯里人就说:“老嗲嗲老能能(平声),下雨天,多呆一天,明天再走吧!”

从此以后,我们背弯里就是农历七月十五送走先祖。这个传说,是母亲讲述的,我们也是听之任之,沿着习俗,在农历十五这一天的傍晚,举行送走先祖的仪式。

我们当地送走先祖的仪式,叫做“打发”。“打发”一词,我寻找释义,有以下几种:一般指派去办事;使离去;从某处撵走;轻松随便地消磨。在我老家送走吃酒席的人,叫做“打发”客人,送走先祖的仪式,也叫“打发”。这种叫法有些生硬,一点也不温和。这却正好吻合我们老家人生硬、耿直的性格。老家人的口音都是降调,而且是陡降,听起来不柔和更不委婉,因为口音特别,我们被称之为“马水牯”,一个“牯”字,可见老家人的性格风貌。

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提着糍粑,拿着纸钱、檀香,来到各自的正厅屋前面的坪地上,地上摆好一张八仙桌,糍粑供奉在桌上。女人们在地上烧钱纸,男人们点完香,肃立一旁。待钱纸烧完,男人们点燃鞭炮“噼里啪啦”响彻云霄。大人们一边收拾糍粑,一边说道:“老嗲嗲老能能(平声),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多带点糍粑呀!保佑家家户户平安幸福啊!”

而祭祀先祖用过的那些糍粑,就是我们儿时最美味的零食。糍粑,是我们当地最主要的糕点。号称“粮仓”的家乡,做喜事,是用糍粑做点心,招待客人,也是糍粑。糍粑既可用植物油加红砂糖煎着吃,也可放粥里煮着吃。可是,最具家乡风味的吃法是把糍粑放到柴火灶里用燃烧尽的木炭煨着吃,外焦内嫩,既像吃锅巴,却分明又是糍粑的味道。用柴火煨着的糍粑,是真正乡野的味道,也是故乡味道,今生难忘。

七月,让梦起航

文/北洛。顾影自怜

北洛,顾影自怜 QQ 183223397

七月,你好

高举坚实的崇奉

在一座又一座的十字路口前

犹疑又犹疑,徜徉复徜徉

却永久记住人生开端的当地

一缕月光

照亮梦的地狱

一片枫叶

那是赤色的海洋

芳华的路途上

满目琳琅

风过无痕,水流无声

模糊的芳华沉积起如诗的过往

抱负的春天里

几度芳草绿,几度金秋香

咱们是耕种鲜花的土壤

——题记

初出茅庐,沧桑感悟

那一年,高考的洗礼让咱们变成了阳光雨露,咱们微笑着,飘向愿望休息的疆域。

那一年,年代在不断的前进,咱们在电子的威逼下变成了手机与电脑的俘虏,在一次又一次虚拟与实际的取舍中骑虎难下,徜徉踱步。

那一年,咱们开端觉悟,可命运却要让咱们离别这个充溢欢笑与泪水的国度。我常常感叹社会为何如此的严酷,要让友谊的峡谷荒芜。

芳华,不过一场梦的奔赴,起跑线上的咱们却还总是不断的踌躇,自傲是忧伤的屠户,人往往会在孤寂之后宣布由衷的感悟,生长路上沉积着好多欢欣,好多痛苦。

或许是思绪飘的过分长远,让我无力再去寻找已逝的脚步,我只得静静的摆开将来的前奏,用泪水抚平忧伤的前额,用汗水离别已逝的征程,生长路上何须那么困顿,磨难这杯酒喝到肚中便不再辛苦,望望远方,将来路上,我的芳华我做主。

可是梦毕竟是梦,总是那样的时刻短,致使还没看清梦的内在,就被晨曦打散,梦即是梦,碎了就很难再续,于是乎咱们开端了新的追逐。静看流年花落,淡看云卷云舒,昨日的因早就了今日的果,今日的果可能是由于明日的因,芳华的国际里有多少因果在这梦的国际里被时刻领会。

芳华的咱们捉住的不是时刻而是命运,修炼的不是才能而是将来,养成的不是品德,而是路途。

你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这样便不会有今后的别离与感伤,全部的事都在初见的那一瞬之间被定格成永久的夸姣,变成归于自个的独家回想。

静盼流年,爱意永久

在对的时刻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夸姣。在对的时刻遇见错的人,是一种哀痛,在错的时刻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气,在错的时刻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法。我忘掉从前是如何与你相会在枫桥边,只记住从前江枫欲火的愁眠,任夜里无尽的忧愁漫上丢失的眼睑。在你与我说出与我分手的那一刻,我总算理解永存的许诺换来的仅仅一个断壁残垣。

藏着泪走在雨中,需找那一份异样的刚强,俄然,我的思想开端凝结,任大把大把的泪水消逝在风中,仅仅凝集出两颗泪滴带着其异样的痛苦,我总算理解:泪水之所以会比雨水更早落地,不是由于密度,是由于情感,情感真的好重。

眨眼间,停靠在爱情小河的驿站已不复存在,回想被阳光分割成一段又一段,那一缕明丽的忧伤却还残存在眼前,好像要晃瞎我的双眼,本来千年停靠的枫桥也不过一个回眸那么简略,试问大学的学校里又有多少情侣经得起时刻的检测。

红尘浅唱,韶光氤氲了我的温暖,我怀有那一缕春色,淡看流年。

风照旧在刮,却在不经意间了撩乱水里的浪花,无意间,我将三生石上那一世的许诺许下,摒弃前尘的过往,卸下一身的富贵,只为了与她动听的挂念,或许是风的多情,水的不明白,也或许是叶的陨落,风为察觉。无知的自个竟让多情的夸姣断送在这青涩年月。我常常对着镜子感叹为何掩盖了全国的才调,却一向不敌倾城佳人的回眸一刹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两个人一起走过一段独木桥,却仍能安定经过。爱情是两个人面临一碗稀粥却让来让去,最终分红两份来喝,爱情是在一人深夜未归满肚诉苦,而在碰头之后却将抱怨与不满忘的一尘不染,爱情不是一个人许下的八荒六合的许诺,而是两个人相得益彰一世的时刻。

眺望东方,让梦起航

生命中有多少过客停步,从前的相濡以沐也早已相忘于江湖,散步于大学的林荫小道,望望远方,树上的树叶照旧很红却失去了从前的幼嫩,挂钟的指针照旧在走,指针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日。走进从前的宿舍,却空空如也,留下的痕迹却非常显着,全部的全部改动的是时刻,不变的是容颜,取走的是回想,留下的是无法。

看着自个电话簿,名字不断的改动,望着QQ空间动态,一遍遍的改写,一变变的回望,改动得仅仅符号却没有改动内容。想想有的电话号码是那么的了解,偶然拨通想聊一下近来的情况,确是空号无人接听,其实想想这也在意料之中。

国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尘不变的,这其间包含回想,也包含时刻。

大学是人生的起跑线,这条起跑线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社会才是人生的主航线,当今的社会比如一片天空,自身并没有色彩,仅仅由于微尘的映射。

其实大学一向都在,仅仅换了一种形状,当无知的阴霾被大雪掩盖,才发现芳华的天空照旧那么多姿多彩。

走出学校,离别虚无,实在的内心中充盈起欢欣与鼓动,希冀打开灵性的同党,前方的年月中止了惆怅,芳华的舞步在风雨中动听,让咱们以最豪放的姿态奔赴将来,走出坦荡,活出担任,让心灵栖居,让愿望起航!

淅淅沥沥七月雨,缠缠绵绵沁思绪

文/千千XU

夜,不再静谧,风在呢喃,雨在飘逸,心在淅淅沥沥的细雨里,荡漾出层层的涟漪,我尘封的情感就这样穿越了七月的霏霏雨烟,带着最初的向往和渴望,带着心底里最热切的呼唤向你走来……

这个时候,风四面八方而来的簇拥着我,并将激越的想象置于婉约的江南。

这个时候,思绪在雨中跳舞,每一朵雨花,都淌着一条阳光的小溪,和着你的身影。

走在雨中,和着节奏的细雨,慢慢的贴近你,心灵的轻声呼唤,漫天的都开漫了相思的芬芳。

心儿醉了,走在这绵绵细雨里,竟然悟出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味道,即使无花也浪漫,即使无果也甜蜜。

深情的十指相扣,无数的春梦纷沓,从空中和着绵绵的细雨,和谐悦耳,意会中那是我们心中的细语,和着天籁,韵味悠长,如此的美妙,如此的缠绵。

亲爱的,就让我把淡淡的相思泪滴化作漫天的相思雨,与风共舞,与雨长天。

雨中即景,景中即你。此时,我看到了你一袭蓑衣,踏一叶小小的扁舟,手持古韵的笛跨越了千山万水,驶入我温馨四溢的湖心,欢快在我眼中闪动,无数的细雨和着一种亲切的问候向我飘来。

亲爱的,就这样你轻轻来了。

一声熟悉的呼唤,犹如雨后斑斓的七色彩虹,照亮了我黯然失神的容颜。一滴晶莹剔透的泪水落入我的心底,滋润出一捧清澈如莲的花语。你用一双温暖的手,轻抚着我眼中的潮汐,从你的眼神里,我读懂了自己。

你的柔情,似清水潺潺,淌过我的心底。我用原始的热情怃慰着你一路的疲惫!一种幸福慢慢的向四周散开,于是,我在这个温馨的风雨中,酝酿出万种柔情,为你。

亲爱的,就让我们,捧一滴雨,沁满腹的情。踏一青石板,叩响心中的呼唤。撑一把油纸伞,了一世痴痴的缘。

静水流深的七月

文/紫晶〆香雪海

看过赵万里写的一句话: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一平如镜的水面,无风无浪,你无法窥知在表面的深层隐藏着什么,是暗流涌动,或是表里如一的沉静。偶有淘气的顽童拾一石块,扔向水面,只听一轻微的破水之响,随后毫无声息,连涟漪都不曾泛起。

在它经过上游的一泻千里的壮观,挟着黄沙与尘土,从历史的深处滚滚而来,那里有着大唐最昌盛的钟馨声响有着大汉王朝万马齐奔的马蹄急乱。就这样无忧无虑欢快的奔腾,忽然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青黛的山峦,曲转流回的数道河弯,那气贯长虹行程便在最灿烂之季戛然停止,不羁的黄河水也安静下来,所有的喧嚣与繁华在此刻都变成了从容与淡然。

四季更迭,万物轮回。在一年当中,春是多彩的,夏是挚烈的,秋是沉稳的,冬是无声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有着它独特魅力,而在这四季当中一直偏爱的当属秋天了。

秋季与春季相比虽然气温比较相似,但是少了那种偶尔剌骨的寒意,更多的是有了一种能平息浮躁的温情与柔软。秋天的色彩是继春天的初绿、夏天的碧绿之后,从深绿转向微黄,在眼帘可及的范围之内,生命已呈饱满。远方的山与近处的庄稼构成了秋的成熟与韵味,岁月在此刻如流水潺潺,书写着淡泊光阴。秋天的风是不温不火的,在秋风抚摸下,那些金黄的色彩悄然离开树的枝头,在风中打几个旋转,温婉的和岁月道别,奔向大地又开始孕育着另一个生机。秋雨是温存的,斜斜的飞纷,没有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粗暴以及冬雨的凄苦,行走在这样的季节,最容易使人安静,会在匆匆的步履之中思念着家,思念着亲人,那里最容易放下所有的伪装,也可以剥去勉强的坚强,这样的雨季能使人感受到博大的胸怀与上善如水的纯净。

迷恋一座城,迷恋城里的一道风景。挟着一本书,在七月初七的日子从江南走出,在静水流深的岁月里去寻找那座青黛的山,那一份宁静致远的情感。

推开小城的门扉,见你正用修长的指端起一壶茶,缓缓将第一道茶倒入圆润的茶盏之中,叮咚之声如空山鸣响,扑鼻的茶香迎面而来,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空灵。

七月的味道

文/朱洁

七月,注定了是离愁的日子,学子的归乡,桃李的安静,慢慢的悄然来临,而这个夏日里依然酷热非常,学着众人,收拾着行李,亦拾起了心情。

味道是我们最独特的记忆,很多的思念与情感都来自于我们最最初记住的日子那一种味道。七月的记忆在一碗四季豆汤洋芋,七月的味道是四季豆汤洋芋的味道。

清早起床走在镇坪这座小城里,满城的烟火气,上了年纪的老大爷推着满满一车的新鲜蔬菜,最显眼的就属那小半车的洋芋,新鲜的洋芋黄彤彤,跟大爷上前问价钱,他说:“女子,再买点四季豆吧,煮四季豆汤洋芋吃啊。”对呀,七月的味道是属于四季豆汤洋芋的。

脑海里飞速运转,记得上一次吃四季豆汤洋芋还是去年在外婆家,外婆家的柴火灶煮出来的汤洋芋味道是最好的。一到七、八月,外婆自己种的四季豆和洋芋成熟了,就会打电话叫三个出嫁的女儿回家吃柴火灶煮的四季豆汤洋芋,一到家,外婆端着簸箕就往菜园子走去,我们跟在外婆屁股后面,外婆边摘四季豆边说这是自己种的没有打农药啊,还时地时的摘个黄瓜递给我们。

围着那不大的土灶,一家人有说有笑,儿女们摘着四季豆削着洋芋皮,小孩剥着大蒜,外婆刷着锅,一家人其乐融融。

四季豆汤洋芋的做法很简单,选上十几个成熟的新鲜洋芋和新鲜四季豆,将一个洋芋切成两半,四季豆从中间掰断,切法不太讲究,洋芋越大块越好吃,要把洋芋煮烂,四季豆一定要全熟。

将油烧开加大蒜干辣椒爆香,再将四季豆和洋芋倒入锅中翻炒,外公在灶台下添着柴火,火光映着外公的脸红彤彤。外婆在灶台上挥动着锅铲,外婆的脸被热气烤得微微冒汗。

柴火灶的火力很大,翻炒的频率高,倒入盐和酱油,盖上锅盖焖一会,再加入干净的水,把柴火退一些,用小火慢慢煮,焖上十几分钟,洋芋已经煮得稀烂,四季豆也已经变色熟透。

饭好了,外婆又去咸菜坛子舀一小碗霉豆腐和自己腌的酸菜。

开饭了,一家人围着四方木桌和两个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四季豆汤洋芋既是饭又是菜,吃一点洋芋喝一口汤,两碗下来肚子快要撑爆。

这是我对七月特别的记忆,这是七月留给我的味道。如今,外婆家的瓦房和土灶已经拆去,这种味道只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想这种味道一辈子也难以忘却,我记住的不仅仅是味道,还有那刻在我脑海里的一家人温暖的画面。

七月减河

文/田莉

七月,在减河,我看见了久违的景致。那一直在记忆里活色生香的芦苇、菖蒲、依米花、鸢尾、苦苣菜、莲荷……行走于减河岸边,它们都复活了。

真好,感觉有了童年的色彩和味道。我被浓浓的绿意包裹了,沿河而行,心地澄明。抬头仰望对岸笔直的白杨,看看花开灿然的木槿,闻着荷花和荷叶的清香,什么俗事都消失了。这样的心境,不经意间,因一条河而来。

这个七月,天高,云淡,风轻,炎热。有了水的润泽,植物与人,并未觉得季节的燥热。水分子升腾在空气中,也滋润着我们的肺,我们的呼吸,无限延长。

一株株快乐的蜀葵绽放出纯白、淡粉、粉红、玫瑰红的颜色,清雅动人。这种泼辣的植物,在我儿时生长在县城的角角落落,质朴迷人的身影,已多少年找不到了,它们笔直地站立,仿佛在列队欢迎游客的到来。而现在,我更想,用一点玫瑰色,再加一点桃色,来弥补,那些虚空的日子。

芳草萋萋,垂柳依依。走着走着,忽然就穿越了时光隧道,见过盘古、女娲和大禹;见过常坐于水边思索的老子;见过沿河而行的孔子,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圣人有远见卓识,即便一条小河,在他眼里,也比一般人要有思想,有故事,有趣味。如此,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七月,减河之行,让我生出无限感念、深情和敬意。

外婆的七夕情

文/江初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每年的农历七月七,被称之为七夕节,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情人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对于七月七的了解完全来源于外婆。外婆说,七月初七这一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面搭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去了,在这一天,人间是找不到一只喜鹊的。后来到了七月七,我都会特意地留心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只喜鹊以印证外婆的话是否真实可靠。

儿时在农村,常常是能看到喜鹊叽叽喳喳的身影的,由于人们都认为喜鹊是报喜鸟,所以对喜鹊尤为喜爱,谁家门前的大树上有个喜鹊窝那更是一家人引以为豪的事了。每年还没到七月七我就会数着日子过,以免自己到时候忘记了找喜鹊的事,也许是巧合,印象中在七月七这一天我还真没有看到过一只喜鹊,于是我对外婆的话深信不疑。

夏夜里在小院内乘凉,外婆会摇着大蒲扇指着夜空,告诉我天上那条很白很宽的宛如一条长河的地方就是银河,那是王母娘娘一怒之下为了拆散牛郎织女而拔下头上的金簪划下的。那时候,我恨透了无情无义硬生生拆散牛郎织女的王母娘娘。

外婆还说,七月七的晚上躲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呢!端上一盆清水放在韭菜墒上或者院子的墙头上,还可以在水盆里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呢!于是,深夜端盆水去看牛郎织女相会或是去葡萄架下听他们的悄悄话便成了我当时最想做的事情,可是很遗憾,小时候家里的院子里并没有葡萄架,而我更是不敢深夜端着盆清水去看人家相会。上了中学后,家里的院子里倒是有了葡萄架,可也明白了那只是个美好的传说而已,便也没了去听悄悄话或是看人家相会的兴趣了。但每到七月七的夜晚,我还是会留心一下夜空,印象中七月七的夜空总会有一道银白色宽宽的“银河”,银河的两边则是灰蓝灰蓝的云彩。那时候躺在小院的凉床上听外婆和母亲有一句无一句的说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像着牛郎挑着一双儿女前去鹊桥相会的喜悦美景。同时也越发的喜欢喜鹊了,觉得它们才是最善良可爱的好鸟,没有它们的帮助,牛郎和织女又怎能一年相见一次呢!

如今,儿时的小院早已不在,外婆也已逝去多年,偶尔记起七夕节,抬头看看浩瀚的夜空,想起依偎在外婆怀里的情景,想起外婆讲述那凄美的传说,心中一丝温暖渐渐漾起,驻足心怀。

七月的校园念想

文/鲁珉

又是一年的七月,一个走出大学校园挥手离别的季节。

不论用什么言语来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四年,都无法否定那时我们的青春是纯洁的,包括爱情。一场跟一帮同龄人的爱情,一场没有手机没有爱派没有跑车的爱情,一场打一个一块钱的榨菜肉丝也要你一口我一口的爱情,一场在阶梯教室互相为对方占个座位的爱情。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武汉上的大学。那个时候宿舍住的是7个人,火炉般的武汉夏天太热,而只有宿舍房顶上那个有着四片叶子的吊扇。实在是太热了,就跑去屋顶的平台,一床草席铺在硬硬的水泥地面上,享受着夜间从东湖那边吹来的丝丝凉风。

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春天,那个叫刘道玉的校长身穿长袍出现在陈旧的武大单元楼的阳台上,面向成百上千的大学生,不紧不慢地讲着中国教育的过去,畅谈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寄语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那次刘校长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一转眼离那个毕业季已经二十多年了,20年是4年的5倍,时间长短一目了然。大学时代与职业生涯,很多人都在权衡着哪个更重要。结论可能高度一致:没有那个4年,人生可能会改写。

那个时候上大学可谓是又穷又苦,穷学生苦读书,一个月家里给的生活费顶多50元。除去吃饭,还有少许钱去学校书店淘几本课外书。如果家庭困难,学校会有十几块钱的补助。一贵州室友,有一年放寒假没有回家路费,几个室友一人几块钱才凑齐他回家的火车票钱。

刚进校的时候,邓丽君、琼瑶也涌进校园,还有交谊舞。学校没有舞厅,于是学生食堂便成为学生跳舞的主要场所。一个“砖头”录音机放着卡带,天花板下挂着几条彩色纸条,一些会跳舞的同学当起启蒙老师,拥挤的食堂里响起舒缓的音乐,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

那个时候一周是六天上课一天休息。好像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和图书馆度过的。阶梯教室是自习最好的地方,但要早早地去占位子,因为那如同电影院里的座位,坐起来比较舒服。若是坐在靠后的位置,看书做题累,抬头可以看前面的学长学妹们静静读书的样子,也是一种放松和休息。

周六晚饭后的时间过得是最快也是最惬意的。或是去露天电影院看一场不超过五毛钱的电影,或是约几个兴趣相近的同学去校外录像厅看一场港台的电视剧。

就是那个时候,香港武侠剧浸漫校园。最火的当属83版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润发版的《上海滩》,对于我们一帮工科生,金庸的武侠世界也是那样迷人,俏皮的黄蓉和潇洒的许文强都是我们共同的偶像。

或许回忆是一种现代病。《致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及铺天盖地的乡愁,都是回忆过去了的那一段青春。也是,就是那段在东湖边发生的校园生活,都可以秒杀多少青春电影。

那个时候我们也有过山楂树下老三那样纯洁的爱情。我曾暗恋过班花近四年,直到毕业送她去火车站时也没有对她说那三个字,一段没有发生的“初恋”只留存在记忆中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恋爱顶多就是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吃饭周末一起出去玩,都没有听说过哪对情侣被传出轨,哪像现在谈几天恋爱就可能去开房。

转眼间离开那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就二十余年了。不论是在做什么,清晨的闹钟都在催促着,似乎分分秒秒都能听见时光哗哗翻页的声音。

偶尔静下心来,回想那一段校园的青涩时光,才发现已经离我们真的很远很远了。回首那段人生中最重要的停留,不论是否难舍,都只能把那段光阴放进记忆夹里,然后用那4年的情愫,绘就出人生旅途中的另一幅绚丽画面。

七月的疼痛

文/叶浅韵

七月,园子里的木槿花和紫薇花正开得热火朝天,我每天从它们身边经过,一张张绚丽的笑脸迎我怒放。我常想,若是人间没有疾苦疼痛,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动荡不安。美,当是可以花语来作出最好的诠释。我是一个爱花无度的人,一直觉得这世间没有哪一种美可以这么具体和纯粹。

我乐意享受在美的周围,并尽力去做一个传播美的人。让心的绽放、香的弥漫居有定所。我一直走在路上,从枝叶向上的姿态里得到生活的力量,在花开花落里看清了生命的真相。我保持着伸展的姿态,用托举的态度来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辛勤与汗水,向上和向善,可以让我暂时忘记了曾经的疼痛。我不知道这些花朵,它们会不会疼痛。就在我经过它们的身旁时,我的眼眶里顿时蓄满了泪水。我想,它们一定看见了我的疼痛。

一个幕景如电影的画面那样印入我的眼帘,心在刹那间疼痛不已。一个老人用竹篾编制的篮子背着一个孩子,他戴着牙舌帽,手里拿着一个杯子,正站在紫薇花下,笑吟吟地看着我。我欢天喜地要上前去拉着他,手伸出去,却只敢逗乐一下那个孩子。然后逃也似地钻进车里,任眼泪在眼眶里打圈儿。

我看到了一个影子,一个父亲的影子。当年,父亲也是这样背着我的孩子站在这里等我回家的。我娇嗔地说我的孩子是小憨憨,不到一岁的孩子在父亲的背上虎窜窜的动着,眼睛滴溜溜地转,我装作转身要离开,他迫不及待地大哭出来。父亲说,这是多么聪明的娃呀,下雨的时候,一把摘下父亲的帽子蹲下躲在篮子里。父亲是不允许我说他的外孙一点点小坏话的,他与母亲常扬言说我不喜欢就归他们了。

母亲说父亲一天到晚宝宝贝贝地叫着,比带小时候的我们更亲昵更耐性。百密一疏的意外,让这个刚长了脚的孩子烫伤了半边脸。父亲眼泪汪汪地抱着背着,心疼不止,又难过不安。一边想着孩子的伤,一边又想着不知道该如何跟他的女儿交待这件残酷的事情。父母亲找来狗油、鹅油、芦荟等可以治愈烫伤的药,小心地涂抹着,希望赶紧结痂掉疤。在这期间他们还需要向女儿隐瞒真相,编织阻止女儿回家的理由。母亲来电说下周她就带着孩子来了,这周末让我们别回去了,省点车费油钱。

万没想到的是,就在那个周六的下午,我等来了一个电话,说父亲病重的电话。好好的父亲怎么就成重病了呢?我和弟弟慌忙火急打了出租车就往乡下赶去。在那个简陋的卫生院里,父亲安静地躺在床上,任我们抱着他撕心地呼喊,父亲再也没睁开眼睛看他的儿女们一眼。我紧握着父亲尚有余温的手,贴近他的胸膛。我在内心深处始终存有一种念想,希望有奇迹发生,睡着的父亲,他会醒来的。

当冰凉渐渐侵袭我的双手时,我意识到我已彻底失去了父亲。跪求苍天,拜倒大地,再换不回父亲鲜活的生命。我感到有人正拉着一根粗壮的绳子,那根绳子直接连接着我的心脏,它一直被人拼命地往外拉扯。我整个人被切割撕拉得失去人形,我的灵魂一次次地跪求着另一个世界里主管生死的人。我哭喊着不肯离开父亲的怀抱,被人搀扶拉开,又丧失意志地挣扎着。

医院离家整整十里,我仿佛走了一个漫长的世纪。村里的人抬着父亲回家,我提着父亲的鞋子一路哭着走着,父亲的一只手从担架上无力地垂下来。我拉着这只失去温度的手,我多希望象小时候那样,父亲用他的大手摸摸我的头,爽朗地一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呀!

年迈高龄的祖母,一朝白发的母亲,悲伤麻木的儿女,属于我们的世界彻底坍塌了。我断绝了所有的念想,只剩下倾泄的眼泪。深夜了,那个小小的孩子被邻居抱到我的怀里时,我才想起我还有个孩子。他的半边脸上结着厚厚的疤,乖乖地看着这个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的世界。一岁零五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说话,用手指向躺着父亲,象是在询问。全家人的悲伤再一次决堤,响彻一村的哀恸,让夜无处躲藏!

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女儿,一个刚知道孩子受伤的母亲,被撕裂的心该如何安置才好呀!所有的痛苦都只是伤口初撒的盐,疼痛过后继续疼痛,直到不知道什么是疼痛。

这个伤口缝合的过程是那么漫长啊。从那个七月开始,不知白天黑夜的痛楚侵袭着我的身体。天空、大地、星星、月亮、炊烟、羊群全然与我无关了,但它们都看见过我鲜血淋淋的疼痛。日子是一个个细细密密的针脚,每缝合一针,都尖砺地疼着。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还清晰地记得父亲的容颜,每吃东西就举着小手喂到父亲照片的嘴里,发出简单的字节,“公……吃……”。隔世的呼唤,欲绝的悲伤总在一刹那就涌上心头。

孩子脸上的疤慢慢掉了,留下一个心形和肝状的痕迹,醒目地占据着半边脸。我天天给他涂药,希望将来没有任何印记。八年的时光一分一秒地度过,儿子的脸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我心上的伤疤却不定时地发作疼痛。

每年清明和春节,我都去看望父亲,短松岗上的一杯黄土就是父亲永久的归宿。我带着孩子跪在父亲坟前,告诉他些喜事乐事,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平安快乐,请他的在天之灵庇佑他的子孙们。

父亲可知道,在他走后,外婆、祖母、大姑、二姑、舅母相继离世,父亲的缺席让这些葬礼显得凌乱寂寥。我听到亲戚们叹息的声音,都说若是他在该多好,一切事情皆有父亲来承头操办。好人不在世的消息被村间邻舍感叹传说了很久很久,而没有父亲的村庄总是让我感到无边的空荡。

无论我离开村庄,还是回到村庄,有关父亲的历历往事总是被拾起。记得那一年,女儿带了男友回家,父亲很是欢喜。要商量着结婚了,按礼节,应该是男方的父母到女方家拜访。而他的父母说了,他们的大儿媳当年也没上过门就娶了过来的,如今到小儿子也不能坏了规矩去伤大儿媳的心。我气愤得直流眼泪,发誓要不入这家门。父亲爽朗地一笑说,他不来我家门,那我就去他家好了。我说,哪有把女儿送上门的理儿,这样也太掉了身份。而我的父亲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愿意弯下身子。

在一个傍晚,父亲真就来了,他在准亲家那里聊了一晚,说女儿的脾气不好,说女儿的刀子嘴豆腐心……第二天一早,他笑吟吟地回去了。一向心气高扬的准公婆对父亲赞不绝口,如今每每说起也一再惋惜不已。

所有的一切都成为遗憾的时候,我也慢慢地走在衰老的征途上。我用父亲教育我的东西来经营料理我的婚姻生活,竟是受益匪浅。我在知道了生活的本真以后,依然保持着热爱生活的态度。我想,这种对待生活的品质是父亲交给我的接力棒。我要一路不急不忙地走下去,不忘记欣赏路边的风景,不去计较太多的得失。尽管我常常被生活的琐碎牵绊,被莫名的忧伤侵袭,但一颗赤诚的心灵依然热忱。

只是有时,情感就象海拔极高处的沸点,总是在轻轻碰触之间爆发。在一句不经意的对话里,在一幕熟悉的场景里,甚至只是一顶相似的帽子或是一根旱烟袋的出现,我就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当疼与痛被时光缝合完整的时候,伤心也只是平常的伤心,思念也成了平淡的思念。父亲象是用他的生命给他的女儿一种启示,让我早早地明白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我不再那么执着于对错的纷扰,也不会潜心在钱财里计较。明白了一切无私的大爱都与心灵的坦荡相关,一切与人为善的举动都折射出心胸的广阔。

父亲身上的正直、善良、爽朗、热情、达观、向上……我一一地翻阅学习。我一直走在父亲指引的路上,不敢懈怠,不肯放手。我想,若是父亲安在,他是愿意看到他的女儿今天的样子。

七月流火

文/莫景春

七月流火,花已飞尽,大雨滂沱,仿佛是汹涌而来的激情。酷热渐渐退去,有些清凉在空中飘忽。心有些微微凉,剩下毕业典礼上一丝丝温暖的回忆。

窗外,雨一阵赶着一阵。云,总是黑沉沉的一片,早没有了飘逸的影子。那朵朵白云往哪儿去了,是不是寻找那片湛蓝的天空去了?只可惜南方的七月乌云的殷勤,迈着脚步在空中走来走去。

七月常常让人有种被光阴追逐太紧的感觉,日子如上了妆的戏子,凄美着、妖娆着,水雾一般,在轮番上演,或者演着真实的故事,或者虚构美丽的情节,但总不能让日子单调下来。一切塞得满满,包括人行道旁一棵棵原先清瘦的树,现在都迫不及待地臃肿起来,怀了夏天的孕,准备在秋天分娩。

毕业季节,学生一拨一拨地走了,带走了校园的热闹。偌大的校园,剩下空荡荡的草树默默站立。似乎在回忆往事的甜蜜。还有偶尔飞来的小鸟,鸣啾几声,像是对寂寞的抗议。树林深处,飘落几声蝉鸣,牵起寂寥的人们无限的遐思。

炎热的天气总是让人烦躁与不安,并且终日徘徊左右,溢满那颗依旧偏执的心。时不时需要去更换去涂抹自己的面具,然而,终究无法逃离那慵懒的缠绵。心总是留恋在跟学生的欢声笑语里,讲台上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把知识一滴一滴地泼洒出去,看着学生一张张沉浸在收获知识的欢乐之中的幸福的脸,自己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阵阵悸动。讲台犹如一个神坛,昭示着崇高与远大,一切猥琐和自私在这里被击得粉碎。学生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水,纯洁无比,容不下半点杂念。

莎士比亚说:“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日子不属于哪一个人,总是踩着自己的脚步匆匆赶着,没人能挽住。

是呀,三年来的日日夜夜,是用泪水和汗水浇灌的。刚刚上到高中的新生,个个活蹦乱跳,焦躁不安,甚至有的同学受不了高中课程的艰难,偷偷哭鼻子。纪律稍严了,便大叛逆,跟老师顶嘴,闹脾气,耍性子。有时候,自己忍不住想冲过去大骂几声,把这天真的幼稚镇一镇,然而更多的是课堂上歌声嘹亮,操场上你追我赶,分不出那里是学生那里是老师。大家混为一团,一家人一般,喜怒哀乐,一起分享。一千多个多姿多彩的日子就在眼皮底下悄悄滑过,等到想紧紧握住的时候,它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曾几何时,追寻知识的途中,师生们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作业让一些同学感到不耐烦,马马虎虎,潦潦草草。自己在课后狠狠地把这些同学批了一顿。同学们吐吐舌头,扮扮鬼脸,乖乖认错,连连说下次不敢了。几句简单而严厉的话把同学们的脸涨得通红,我紧绷的脸渐渐松弛下来。同学们在接下来的考试中会以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学习知识之舟仍然在稳步前进,载满一船斑斓的星光,还有朗朗的笑声。

教师节,讲台上,一束束鲜艳的花写满真诚的祝福,散发着多少同学们多少细腻敏感的情感。每个老师都读懂同学们在日光灯下那伏案写作业倔强的背影,一切尽在不语中。五颜六色的花就像同学们斑斓生动的情感,同学们的一笑一颦深深地印进老师的记忆里,同学们的活泼激起我们老师有些日渐衰老的青春活力。我们忘记了年纪,忘记了辛苦。同学们的笑声是我们最好的营养。

彼岸已经在前方隐隐约约出现。那里有更为灿烂的阳光,有更美丽的鲜花,等待同学们一双日渐强硕的手去采撷,点缀同学们未来更加精彩的人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同学们收拾起一本本书,整理好自己的行装,满载那些美好的理想,带上老师的祝福。校园里的小树已经亭亭玉立,书桌在岁月的打磨中渐渐发黄,老师浓郁的头发悄悄飘走几根。昨天师生们在教室里酝酿的温暖依旧,潺潺地流淌在你我心间。不要不小心落下几滴晶莹的眼泪。泪不能在这个时候流,坚强地让它停留在心里,浇灌一株思念的幼苗,让我们这份难得的缘分有个缠绕的地方。

还是抓住一把七月灿烂的阳光吧,照亮着暂时孤寂的七月。接踵而至,就是金色的九月,那时又迎来一批满面春风的新人。歌声依旧,笑容依旧,校园又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于是,伸出手,指尖触到的,或许是暖暖的阳光,或许是凉凉的雨水,但总能漾起一丝丝感动。

散落七月的痴言

文/幸福的小刺猬

总想把悠然与诗意安放怀里,寂静地度过此生;总想不与世俗为伍不和红尘作伴,一个人背着行囊不管不顾居住在深山远水边;总想做一个边行边走的写作者,写尽人生百态;总想在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让心沉静、沉静到心无旁骛。

总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独待一处,哪怕发呆一年半载也愿意;总渴盼着能有一个人陪我看山听水,哪怕风餐露宿也心欢。太多的总想总是被血淋淋的现实击得破碎不堪。每每面对现实之际,总会笑自己理想太丰满,丰满的无懈可击;现实太骨感,骨感的没皮没肉,全是血……

幻想也罢,现实也罢,时间不会因为你快乐和痛苦而停滞或前行,依然会悄无声息地流逝。八月,很快就会翩然而至,所有的韵致依然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流转。突然,真的好想能够有那么一个风趣幽默之人,背着吉他,或者一支箫,抑或一把宝剑,随我骑着一匹骏马,流浪去。觅一处幽静,寻一方净土,与山水间,与云霞深处,陪我写诗,陪我作画,陪我嬉戏,执一缕淡淡的心欢给我,两个人像个孩子一样,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在淡淡花香悠然里,深呼吸。

然而,人生这条路,走了一程又一程。我知道,所有的繁华终会如烟,所有的美丽终会湮灭于红尘。所有的曼妙与美好,再回首之时,仍然会觉得南柯一梦般不切实际。但是,诗意和气场永远伴我,不离不弃。"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刻会在我脑海里迸出。每当我对着世俗嗤之以鼻之际,我突然又会笑我自己,你究竟是谁?又有多大能耐?怎么总是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呵呵,即使如此,我依然爱我,越发不可收拾。

爱沉思于淡淡书香中无法自拔,喜幻想于飘渺如梦的空间里发癫,愿于唐诗宋词里沐浴春风,好于灯红酒绿中翩跹曼舞,不醉不休。

回想走过的那些时光,美或不美的都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虽有怨念,虽有苦痛,就让心似雪莲。生命还是会在人生的长河里激起涟漪,随遇而安,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淡泊,淡然,多一点卓越,多一点豁达。吟阙阙流芳,揽满袖花香。捡拾满地曾经散落的时光,让心游弋于青山碧水间。聆听岁月深处的那份寂静,让自己安然于诗情画意间脱俗。

依然不会忘记,还有一个梦,梦里还是会去找寻那一份超越世俗的心欢,我会在梦里等你骑着骏马,背着宝剑回来寻我,生命不息,等待不止……

呵呵,我这样一个女子,连我自己都会痴笑我自己:我有多可爱!我又有多可恶!我真的很多时候很爱很爱我自己,爱我的狂野,爱我的温柔,爱我的爱憎分明,爱我心里那点小小的、古怪的坏心思。

七月七 杀公鸡

文/常书侦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朴实、有趣、浪漫的民间习俗。杀公鸡就是其中之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其中,在河的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遥遥相对、隔河相望,它们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说,只有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和织女才能够通过鹊桥相会。勤劳、善良的冀中百姓,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就流行起七月七杀公鸡的习俗。没有雄鸡报晓,天就不会明,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多团聚一会儿——说说知心话,道道离别的愁苦,也让织女多抱一会自己的儿女。

据说七月七清晨一直到中午,有些村子里就会断断续续传出公鸡的惨叫声。有的人家早晨从鸡窝里放鸡时,就特意在鸡窝口候着,只要打算杀的那只公鸡一露头,主人就毫不费劲地先把它逮住,然后用麻绳将公鸡的双腿捆住,待饭后开杀。有的人家放鸡时忽视了这个环节,待到杀鸡时,才到处寻找,好容易寻到了,公鸡却不会轻易就范,你追它跑,跑不过就飞,不是飞上墙,就是飞上房,甚至飞到树杈上。只要有几户人家这么抓鸡,全村就没有安宁——公鸡一边嘎嘎叫着,一边四处跑、到处飞,有时从坐在村头的老人头上飞过,有时将一泡屎拉到正在院子里洗衣裳的大嫂头上,于是笑骂声又起,真是鸡飞狗跳,把个七夕节搅得格外热闹。

七夕节宰杀的公鸡是人们前一年麦熟前就买下的。因为当年买的小公鸡喂到七夕节还不会打鸣,而宰杀不会叫鸣的半大公鸡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必须提前一年养上一两只小公鸡。待卖小鸡的师傅挑着担子进村后,婶子大娘大嫂们便围上去,主动要求卖小鸡的师傅帮助挑选小公鸡。师傅很有经验,其挑选公鸡的办法有好几种:在众多小鸡中,能够抬着头从其他小鸡身上爬来爬去的大多是公鸡;感觉骨头比较硬的肯定是公鸡;走路不怎么摇摆的大多是公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喂养,小公鸡就会变成八面威风的雄鸡。半夜以后到黎明时分,它的三遍鸣叫声高亢嘹亮而悠长,是七夕节宰杀的最佳对象。七夕节的晚餐最丰盛,傍晚时分,大街小巷就会飘出鸡肉的香味来。家家户户都会把煮熟的公鸡摆放在院子里的供桌上,燃起三炷香,让牛郎织女看到——公鸡已经被宰杀,你们可以放心地多一些时间相守;同时,也祝福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正是:七夕佳节杀公鸡,男女老少笑眯眯。祝福牛郎与织女,相会直到星儿稀。

故乡的七月半

文/乌江河

初秋的天,炎热依旧热烈而又疯狂,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心神不定,更加恍惚,感到生之路修远而又坎坷……可是,在我的故乡乌江岸边,在恍惚的人到了七月都清醒了,因为有个节日叫七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宗,必须的。

百度上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孟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亡人节”、“七月半”……可是,我的父老乡亲们,我的故乡啊,只知道它叫七月半。

相传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大开鬼门关,去世的亡人就回到人间。看一看自己的田园,是否--山清水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听一听自己的天空,是否--蛙鼓悠扬、燕语莺声、鸡鸣狗吠、牛欢马歌、龙吟虎啸;望一望自己的亲朋好友,是否--心花怒放、喜气洋洋、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健康和谐。到了十五日这天晚上又要回到地府修炼,轮回又一个美丽的来生。

这是故乡清明后的一次祭祀活动,隆重而又庄严。清明是到坟前扫墓挂亲,而七月半则是在家中备下酒菜、水果、纸钱等祭品,供先人享用。方式虽与之不同,但内涵完全一样,都是忠与孝、道与教,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一进七月,故乡的七月半便拉开了序幕,一切都是那么真挚,一切都是那么虔诚,一切都是那么顶礼膜拜,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在这个节日中是我家的主角,比环卫工还要环卫工,房前屋内的卫生由她一人逐一清理。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安这样的顺序对我家的卫生进行打扫的,首先是对进入我家院落的有三条小路的杂草除尽,修整填补,尽量使小路显得平坦、清洁、舒适,她喜欢把当门的那条路进行重点清理,她认为远去的先人们是会从那条路进入我们家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接着是将院落的院坝、屋檐沟、猪栏牛圈、柴房等旮旮旯旯的杂草铲除得干干净净,把零乱而又布满灰尘的农具清洗干净,搁置到相应的地方去,让先人们感到我家环境舒适,心诚意切,热情好客;对堂屋里的灰尘、蜘蛛网一样除尽,将擦洗的桌椅摆放整齐,神龛前置香案、先祖牌位,摆上供品,把大门打开,让先人们进进出出,各取所需。母亲做完这些活路,往往要好几天,有时甚至要在月半前一天才做完。母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地里的包谷、豆子、辣椒、花生正是收获的时间,收割后的地又要忙着种白菜萝卜,母亲往往是地里一趟,屋里一趟,忙得两只脚不离地,累得汗水全身流,人都消瘦了许多,然而母亲没有一声抱怨,反而感到怡然自得。

我的父亲在这个节日中的主要责任是购买香、纸、烛、水果等方面的祭品。这些物品家里是不生产的,要到一个离家二十几里的乡场上去买。采购这些祭品的时候,父亲并不感到困难,家里虽没有多少结余,但给先人们卖祭品的钱是列入一年家庭开支的,家里在没有钱用也只能勒紧裤腰带,一点都是不能挪用的。好在,父亲在我们家的屋后和自留地边上种了几十棵漆树,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割漆买,家里的小用成不了我家的困难。最令父亲头痛的是袱子封好后,要一封一封冠名,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不会写字,更不知道该怎样写,父亲常常捶胸顿足,仰首长叹,一片茫然。好在父亲很精明,平常与村上那位老先生交往深厚,我们家月半的袱子基本上老先生代写,袱子写好后,老先生托信叫父亲去拿,有时他还亲自送到我们家。

后来,我在读小学时,每到月半前后,父亲便安排我到老先生家帮老先生磨墨,老先生教我写毛笔字,接着又教我写袱子。老先生喜欢考我,说月半为什么烧袱子?那时的我很懵懂,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也没有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方面的因为,更没有听父母说过这方面的所以。老先生推了推眼镜,语重心长地说,“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与此同时,老先生还告诉我,“袱子只有中元节才可以烧给祖先,平时用普通的纸钱就可以了,所以烧袱子是很郑重也很讲究的,先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平顺后,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祔子。祔子封好后,要用毛笔在祔子上冠名,书写者用净水洗手,心存感恩,端庄于桌前,一个个地写上。祔子的中间写”故某某老大人收用“或”故某某老孺人收用“,右写”中元寄钱具袱共多少封奉上“,左写”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在”天运某年某月某日火化“与”故某某老大人收用“之间写上”孝某某叩“,在袱子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袱子一般写三代,每个人头可写二至若干封不等。袱子写好后,放在堂屋里香案前供着。写不起字的人都要请先生代写。找不到先生代写的,就只好边烧袱子边喊祖宗先人来收取。”

传说,在我们村里很久以前发生过一件事,在月半前的一天,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下午去放牛,牛回家了人没有回家,全村人打起火把灯笼满山找,找了一个晚上没有找到,天亮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孤坟边找到他,他睡得像猪一样。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答非所问,很玄乎,说去年他家没有烧袱子,跟着一个黑胡子就来了。有人问其父,父答,去年外出,没有回家过月半,没有烧袱子是事实。从此,传说成了我们村里的教科书,对月半烧袱子袱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七月半鬼乱串,母亲也常常用这个传说警示我们,不要忘了祖宗,多一分怀念。

烧袱子是这个节日中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先人的伙食一般很丰盛,虽不像过新年那样杀猪宰羊,但每次父亲都要杀鸡割肉买鱼打酒,母亲则要推新豆腐、绿豆粉,煮新米饭,做许多菜,摆得满满的一桌。

上好了饭菜,父亲酌上白酒,磕头上香上烛,跪在香案前,先烧父系祖宗的袱子,再烧母系祖宗的袱子,还有烧无血缘人的袱子,一边烧钱化纸,一边敬献酒饭,一边默默祈祷,“各位祖宗,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孤魂野鬼,你们回去啊”.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像完成了天大的事情一样高兴,尽情地享用供奉过祖宗的饭食,一杯谢天,一杯谢地,一杯谢这个美丽的世界。

父亲逝世后,每年的月半到来之时,母亲时常提醒我,要我像父亲一样,给祖宗们烧袱子。每当她看到我将写好的袱子供在香案前,她看着那些袱子,用双手轻轻地抚摸,沟壑纵横的脸上顿时笑意盎然。

而今我远离故乡,活在一个名叫凤凰名苑的院子里,虽然不能目睹故乡的风土人情,但每当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会毫不含糊地像我的父母一样,像故乡人一样,用故乡的习俗寄托我对先人无穷无尽的哀思。

双膝跪拜在香火前,低下头来烧着一封一封的冥纸,我喊着炎黄、始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给你们寄钱来了,十万、百万、千万,全部收下,高兴怎样用就怎样用,买小车,修别墅,吃山珍海味,观太空奇观,天堂散步,海上冲浪……看着那些冥纸像黑蝴蝶一样在时空中蹁跹……我看到先人们已经来到了人间,来到乌江岸边,在山水间流连,在山水间放歌。

哦,故乡的七月半……

七月,荷殇

文/紫夏浅荷

一直喜欢荷,喜欢到都不敢轻易用粗糙的词句,去雕饰它的地步。那份清,静,柔,美,只敢远远的欣赏,生怕近了,打碎一潭的碧波,沾惹了凡尘的埃。因此,尽管那么那么地喜欢,却一直不曾用我的素手描绘过荷的娇颜。几天前,听风儿说想去看荷,并且浏览了荷的片片,那份美,我不敢形容。可从心底里却触动了最柔软的心思,自己何尝不想去看荷,那一池方塘上,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蜓立其上,轻啄莲的心事,惹得初荷竟放,娉婷宛于水中央。那该是一场怎样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耳畔想起一首儿歌,那是几天前在博客里无意听到的: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三月不开四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四月不开五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五月不开六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不开七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七月荷花全部开。

窗外,蝉鸣声声,正值七月盛夏间,想必满池的荷花早已应时而开,花开如云了吧。想像着,就更加想去看荷。

说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那么一个爱荷,喜荷的女子,却已有近两三年的时间没有真正赏到荷了。感觉自己一直在做梦,梦里那么多美丽的花儿,唯独丢了我最爱的荷,有一种深深地负罪感。

自己所居的小城,在长长地运河畔曾经有荷怒放,虽不是一池莲花开,却也星罗棋布的点缀着古老的河畔。站在高高的桥头上,踩一方石阶,俯视河面,那种静美尽收眼底。偶尔,远处箫声袅袅,采莲人摇橹而来,由远及近,打破一潭宁静。片刻,风过,抚平一池碧波,重又荷叶翩跹,鱼戏其间。努力捕捉着几年前自己对荷的记忆,有些远,却那么清晰。

其实就在小城的繁华地段,高楼林立间,环抱着一塘碧湾,假山楼阁矗立水中,那应该是这个城市最早的水上公园,名曰'荷花池'.自己从小在小城长大,却对它的印象不深。城市不大,我却距它不近。加之那时,父母忙于生计,因此池塘边并没有留下我童年的记忆。好像是在初中毕业那年,自己的羽翅丰满了些,便呼朋引伴,一路撒欢到池边。

现在想起来,虽然此去已经年,记忆却犹如在昨天。那是青涩的我生平第一次欣赏到满池荷碧翩跹,花舞裙裾飘扬的美景。惊诧,欢呼,陶醉,青春从那一刻定格,梦也缱绻上荷塘仙子的纱床……自此便经常有一个青衣素颜的我静静的站立塘边,凭栏赏荷。

不同的心情,所领略到的荷的韵味也不同。从青春懵懂到成年世俗,荷把自己的柔美清纯一遍遍的熨上我的心脉。荷一直是我梦中的荷,而我却早已不是曾经那个青春飞扬的我。直到今天,每每想起那年荷开都会怦然心动,仿佛重新做回早已逝去的梦里。

花开花落知几许,梦里荷开又几度。日子翻飞,岁月流转,匆匆的脚步似乎让人忘却了曾经的最美与心动,已无暇流连生命里的一次次感动。

今又七月,蝉鸣复声声,烈日亦炎炎。想去看荷的心思越来越强烈,幻想着我的荷塘应该还是旧时的模样。不顾头顶的骄阳,毅然骑车专程去往荷塘。

怀揣着一份相思,脚步也轻盈。近了,只见一潭绿波荡漾,并没有我魂牵梦绕的荷的芳踪。忙停了车子,快步拾阶而下,再次凭栏。塘中央,假山楼阁依然在,只是朱颜改;小桥依旧绕流水,只是满塘碧水浊潇潇,满眼尽显几分薄凉。环视水面,终于在形似拱桥的桥洞边寻到荷的影子,忙奔了过去,可眼前的景色却另我大为愕然。池塘的角落里,略显浑浊的水面上浮动着片片荷叶。那圆圆的叶片竟有些残败,半是枯萎的荷梗挣扎着顶出水面,像暮年的老者残喘着最后一脉生机。不用说我心中的荷,就连鱼儿的影儿也被淹没在并不清澈的绿湾里,只有星星点点的水草随着水流左右摇摆。

我呆呆的伫立着,望着一片颓败的塘景,想像着曾经的风过荷塘,那种繁华的过往,从心底里有一丝丝疼升腾开来,漫过我的思绪,竟有种不合时宜的深秋的凉意,裹了我的眼眸,良久,良久……

风起,荷塘边的绿柳摇曳着昨天的故事,把一树树葱茏挂在七月的荷塘边。夏蝉声声鸣叫着撕开绿叶的掌纹,就在那份生机盎然里,时光清晰地谱写着荷塘昨日唯美的乐章。

故乡七月半

文/赵庭鑫

七月半,回老家,祭先人。祖祖辈辈沿习下来风俗,寄托对先人的思念。记住先人,就是记住了根和魂,这就是孝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人,怎能没有根和魂。

坦率地说,每一次回到老家,我的心情都是有些复杂的。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于我的血液和灵魂深处剪不断、割不掉,还有那儿时的记忆,每每午夜梦回便如潮水般涌现,让我久久不能释然。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回到家乡,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还有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愈发从骨子里深深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一种淡淡的伤感油然而生。遇见那些陌生的小朋友,生命使然纯属正常。遇见一些儿时无话不谈的玩伴,除了一句简单的问候,其余的似乎变得熟悉而又陌生。岁月真是好无情,环境、阅历、身份、观点等因素确实能改变很多东西,譬如人与人之间,终究不能坦然回到从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故土的惦念和回家的渴望。

庆幸的是,亲情还在,幸福还在。三舅和表姐夫做上了一锅热滕滕香喷喷的柴火鸡。院坝里,几个亲人无拘无束地在谈笑间吃完了晚饭,不爱喝酒的老父亲也喝上了一杯。可以肯定,这顿饭我吃得非常香,我也经常渴望吃这样的饭,但也经常事与愿违。人生有时真无奈,生活总是太奇怪,年少时很想走出大山,此时却想返回大山。

月上树梢头,撒落了一地的乡愁。陪着父亲烧完纸钱,心头的哀思一时挥之不去,想起逝去的亲人,内心隐隐作痛,不想多提,唯愿人世间一切皆安,一切皆好,每个人应用心用情去善待身边人和身边事。

父亲把烧完的纸灰清扫干净后,泡上一壸浓浓的土茶,和我唠嗑着家常,还不时地说着一些告诫我的话。刹那间,我发现我在父亲眼里还没长大,我突然间觉得自己的眼角有了些泪花。其实,在所有的父母的心中,他们的孩儿永远都没长大,永远都是他们的牵挂。

亲人在,家就在;家在,根就在,魂就在。或许,这才是乡愁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后,还是要多抽些时间回家陪陪父亲。

七月芒花漫山岗

文/缪春

老家寿宁的山野,一年四季风光各异,景色独到。最妙的是进入盛夏,山野披上了深深浅浅的各种绿色外衣,挥不去的是其间的主角——漫山遍野随处生长开放的芒草和芒花。

芒草,有着极为朴素的外形,花白而无香,十分寻常,却有一番别样的姿态和风情。在晨阳里、夕光下,看到逆光下的芒花被镀上一层金光时,你的心里一定会有什么被它们给触动到的。也许是一段往事,也许是一缕记忆,也许是一首歌曲,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只是难以言表的某种意境。摇曳的芒花,总会唤醒心中隐藏的某些忧愁和寂寞、回忆和温暖、苍茫和寥远。

寿宁山野里最常见的芒草类植物,当属五节芒、白茅和芦苇,都是野外最常见的禾本科植物。五节芒在寿宁的方言里,人们常叫“园芒”,似是“寒芒”在方言里的变音,很多时候也把它和白茅一起简称为“竿”。农业生产还主要依靠牛力的时候,芒种前后赶牛犁地,总要上山砍来鲜嫩的五节芒草叶,作为耕牛的食料。印象里,小时候村里的耕牛都是由专人喂养,需要耕地犁田时租用。谁家租用耕牛,就由谁家自行准备“嫩竿”,“老牛吃嫩竿”那是常有的事。五节芒初开花时是在端午左右,“五节芒”的名称也正来源于此。初开的花穗是紫红色的,漫山遍野一眼望去,也为山野增添数分柔美的韵味。进入七月,花穗转白、绒毛绽开,又是另一番情景和意境。五节芒与芦苇的植株都很高大,枝秆可达2至4米,而白茅则一般在1米以下。三者中,白茅比较容易识别,大多数人未仔细识别五节芒和芦苇,常常统称它们为“芦苇”。五节芒与芦苇相比,植株稍显低矮,枝秆也较细一些,叶片不如芦苇那么宽大,花穗也没有芦苇那么蓬松多毛。五节芒和白茅喜旱,多生长于山野撂荒之地,有无水源均能旺盛生长,而芦苇更喜水,常生长在近水之地的湖泊、池塘边上。稍加留意,它们之间还是很容易分别出来的。其实单从它们名称的发音来看,似乎也能感觉到它们喜旱和喜水的特性:“五节芒”、“白茅”开口呼的发音感觉更刚毅有力些,而“芦苇”闭口呼的发音就显得委婉阴柔许多。

童年的记忆里,似乎对白茅更偏爱一些,主要是因为白茅的根可以食用和入药,而且白茅的嫩芽也是很好的一种天然美味。白茅根,又叫茹根,有种清香的甘甜味,具有利尿、止血和抗菌作用。儿时常常约上一群小伙伴上山挖白茅根。挖出来的白茅根在清水里洗净泥土,就可以直接食用,晒干后用于泡茶也很好喝。春季里,在山野里采撷白茅的嫩芽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白茅的嫩芽极似细笋,有专门的名字叫做“谷荻”,是茅草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拔下来就像一根粗大的钢针。剥去外皮,取出里面新孕育的花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柔软甜糯,有股鲜草的独特清香。印象中,五节芒最大的用处是用采集其开花后的枝秆制作“芒帚”和“芒掸”。用五节芒制做的扫帚因为花穗枝杈的密集,比竹枝编制的扫帚更容易扫除灰尘,用芒帚扫过的地板也总是特别干净整洁,而芒草编成的掸子使用起来也比鸡毛掸子更为环保、卫生。

至于芦苇,和五节芒、白茅相比,更富有诗意和文化韵味。《诗经》中的《蒹葭(jiānjiā)》是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的内容极为单纯,句式也十分简练写意,虽然是写古今中外男女恋爱的永恒题材,却有一种独树一帜的意境美,含蓄而朦胧。后世的曹丕,从《蒹葭》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邓丽君那首脍炙人口的《在水一方》,更一脉相承了《蒹葭》的神韵。

五节芒、白茅和芦苇,作为常见的芒草,是如此地平凡和普通。芒草一般都具有细密的纤维,用于制造纸张是上好的原材料。寻常的芒草以它们庞大的根系造就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凡。它们地面上的植株即使被刈割、烧毁殆尽,来年还是能重新发芽,茂盛生长。不拘生存环境,又有庞大的根系,不仅让它们的生命连绵不绝,更使它们成了固化水土的优良植被。——坚守平凡,自能不凡。

深爱身边的这片田野。面对七月漫山的芒草,低头举步,又多了一份力量和勇气。

颂歌献给党

文/宁江炳

七月情怀

七月流火,那是热情的火,美丽的火,点亮了桔园的灯笼,喷香了水中的菱藕,成熟了地里的庄稼……

一切都热血沸腾,一切都来自七月。而我的目光,却沿着历史的陡峭走向点燃东方之光的七月,那是对铁锤的怀想和对镰刀的深爱,一片赤诚。

当七月的太阳给万物生机,使天地生辉时,我的思想以一种深邃穿过那千重浪的稻菽和沸腾的钢城,去寻找那碧波荡漾的南湖的红船,在那里没有鲜花和宁静,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精英播撒希望的种子,开启了中国革命的航程,从此,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延安灯火,直至十月北京城的五星红旗,中国革命迎风暴、闯激流、渡险滩,“旧貌换新颜”,万里江山迎来了新山新水新天地。

七月因此而晴朗,历史因此而辉煌,巨龙因此而腾飞……当我手握铁锤铸造钢的长城,当我手执镰刀收获丰收的歌谣时,我愿用劳动的血汗把七月的旗帜染得更红更艳,因为我是七月的儿子,跪拜在七月,深深地爱戴着七月,感激七月。

七月是光荣的,那是火与血的光荣,它属于历史,而历史已雄辩地证明,我们的党是成熟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成熟的,一起成熟的,还有我们七月的坚定的信念,还有七月带给我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还有七月中国梦描绘的宏图更美丽更壮阔,那是让世界瞩目的神州风景,亿万人民正用辛勤的劳动和创造点缀现代化色彩……

呵,七月是一种理想的灿烂,七月是一种生命的旋律。我们爱七月,七月的旗帜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那里凝聚着我们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奉献……

南湖的红船

南湖的红船,认识你,我是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自此,你在我的心目中,便是中国革命征途上巍巍的明灯,便是五千年文明史上一页最壮丽的篇章。

在岁月的长河里,我见过各式各样的大船小船,可是没有一条船能与你媲美。在那如磐的黑夜里,一群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水手,驾驭着你满载神圣的使命和不灭希望的船,用镰刀与铁锤的气魄,劈风斩浪,去寻求解放劳苦大众的真理之光。呵,那黎明来临前的行进姿势总是向着大海,那是一种动人心魂的预言。

于是,共产主义的浪潮,便决堤般在东方澎湃,把自己的血脉汇成长江黄河,承载你这革命的航船高擎那面鲜红的旗帜在猎猎的风中前行……

“大海航行靠舵手”。当革命的舰船泊在1949年10月的港湾,红船啊,你便成了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永远泊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泊在我们心中,红船啊,走千山越万水,你总是我们心中的母亲船,我们是新世纪的弄潮儿,我们是中国梦的描绘者,不忘在史书里重听你的涛声,重温你的故事。你带给我们的仍是生活的阳光,追求的信念,奋斗的力量!

七月桃李熟

文/冷润生

七月,正是叙永赤水河畔桃、李水果成熟的季节。清晨和办公室的同志们乘座越野车直奔赤水镇而去。

乡村的美景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来说感觉非常的新鲜,来到北门上,犹如走进花果的世界。翠绿的山野上,满山遍野的桃树密密实实地挂满了白里透红的桃子,像含羞的姑娘,努着红嘟嘟的嘴低垂着头,长满了一身绒毛,大的娇媚,小的可爱。成熟的桃子在枝头随风而动因喜悦而欢歌、因绚丽而舞蹈、因丰满而热烈、因激情而昂扬。看到桃子成熟至裂口,露出嫩红色的果肉时,让人禁不住谗涎欲滴,欲罢不能。懂行的果农告诉我们,没成熟的桃子外形美观但味道寡淡,青、涩、麻嘴,且有些粘稠的桃子油。成熟的桃子甜带微酸,核红而不粘果肉。果林里欢声笑语,果农们在辛勤地采摘,山道上背着一背背桃子的果农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公路上摆满了装着桃子的筐子,乡道上穿梭忙碌着载满桃子的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运桃子的车辆让沿途充满了桃子醇厚的甜香。赤水河的香桃最为有名,它个大,入口甘甜极为清脆爽口。看着香桃一个个粉红的脸颊挂着羞涩的笑,就要离开家乡远走它乡,这浓浓亲情让我感动得多少有一些不舍,眼睛有些湿润不忍看它。

来到双山村,山花烂漫、枝头鸟儿鸣叫。空气中飘散着一种满含韵味却难用语言来表述李子涩涩甜甜的味道,这是李子成熟的气息!成片的李林幽恬静逸,李树枝头硕果累累,经过酥油般雨水的滋润,日光的沐浴果大而饱满。进入李子林,树下摆满了一筐筐青翠含霜的李子,果农们热情地从自己竹篮中捧出又大又圆的李子让我们品尝,竹篮里的李子在阳光的折射下,犹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闪烁着熠熠光芒……我们婉言谢绝,大家要亲自动手摘才有幸福的感觉。大家纷纷站到树下边摘边吃。李树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枝桠有的横过头顶,有的垂于地面伸手可摘,微风吹过枝条随风起舞。同伴中有不怕危险攀沿上树的,有选择较矮的李树直接摘取的,甚至有直接拿嘴去咬的……我顺手摘下一颗个大,香脆,水灵灵的李子用嘴轻轻一咬淡淡酸甜适口的汁水便在口中涌动,爽口而惬意。

回城的路上,天空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小车沿赤水河缓缓而行。一座座农舍在绿树浓荫的环抱下错落有致,纷纷扬扬的雨丝将果林渲染得更加妩媚多情风姿绰约,漫山遍野的翠绿葱茏让我们尽收眼里。从赤水河回来已经多日,回想在果林采摘桃,李的情景,至今让我回味,流连忘返,定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此行的收获其实又何止是品尝,采摘了几个桃、李呢?

七月七的巧饼嫚儿的干粮

文/王海萍

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会在银河上搭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所以,现在的七月七日,就成了我们中国的情人节。儿时的七月七是一个让小姑娘们乞盼的日子,因为这天老妈会做一种叫“小巧饼”的面食,在过去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巧饼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零食,精致的巧饼,好吃又好玩,头过节好几天,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盼着呢。

过节这天,老妈用白面粉,加上白糖、鸡蛋,和一块硬的面团,用各种各样的面食榼子,榼出一个个小巧饼,有时邻居大娘婶子家的榼子会相互借着使用,这样榼出来的巧饼花样才多,小花篓、小狗、叶子、莲蓬……好多种。记得奶奶有一个不知道用了N多年的榼子,叫“十样景儿”,长长的,一榼就是十个,各种花样,做出来小小的,特精致。巧饼卡好后,就要进大锅烙了。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好用的家把什儿,什么电饼铛、微波炉、烤箱之类的,就在大铁锅里烙,这的确是个细致活,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要勤翻,四面烤到才行,火急了会糊,火慢了又烤不上“嘎渣”,大热天的,在大锅上烙这个可真不容易。直到巧饼两面黄黄的,香味窜鼻子了,巧饼也好出锅了。这时孩子们早就馋得不行了,还没等凉透,就先挑了几个卖相差的填到嘴里吃起来了。待巧饼凉透后,老妈会找几根彩线,选一些颜色鲜艳的小布头,剪成小块,和巧饼穿在一起,巧饼的制作过程也算结束了。

这时孩子们就会拿着巧饼去大街上炫耀了,有的甚至直接挂在脖子上,你看看我的是什么图案,我换你一个尝尝你的是什么味道,顺便夸夸自己老妈的手艺。尝一个,细细嚼着,香香的,甜甜的,真可谓是世上最好吃的小零食了。巧饼是不能一天就吃完的,要不过后看到别人吃,自己也只有眼馋的份了。回家挂到墙上,放学回家吃一个,感觉美美的,有时都长了毛了,还不舍得一口气吃完哩。

现在的七月七,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各色精明的商家早早地拿它当作噱头用来推销自己的产品,鲜花、巧克力成了主打。超市也有卖小巧饼的,但早已没有了儿时的那种味道。现在的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零食,各种各样的卡通造型,对这巧饼也没有太多的稀罕头儿。但儿时的巧饼却一直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种记忆不会被抹去,回味再回味,历久弥香啊。

儿时的巧饼,儿时最美的七月七。

七月的乡村

文/沉默的天空

七月的乡村是绿色的、葳蕤的。

大山是绵延起伏的绿色,远远望去,宛然身着一身绿毡。走近了,山上是不同层次深浅不一的绿。一阵夏风拂来,绿风朗朗,每一片叶子都在欢快的歌唱。这时节,山脚下的小河因了几场夏雨,也变得丰盈、滋润起来。原本在石浪间、水草间漫流的河水,也荡起了奔腾的涛声,澄碧的水波激起雪白的浪花,冲刷着茂密的水草。几只鸭子游过来,扁扁的嘴巴浸在草丛中觅食,捉到虫子后,扬起嘴巴,不时的抖落水珠,身上的羽毛更显得光洁、细腻。河畔高高的杨树或者柳丝飘逸的老柳树,青葱或者苍郁,点缀着夏日的河畔。昼长人静的中午,这些杨柳树是蝉儿歌唱的舞台,蝉的嘶鸣,与悠悠流淌的河水,还有这些静默的矮柳高杨,是这河堤上夏日永远的风景。坐在绿荫下,仰望天空,是无尽的蔚蓝,那些曾展翅飞徊的鸟儿,这时也栖息在绿荫深处的枝头,烦躁的鸣叫着夏日的闷热。

地里的庄稼已长得密不透风,青纱帐似的玉米地里传来草被锄断的咯滋声,男人响亮的咳嗽声,还有女人爽朗的笑声。庄稼地里可是热了,男人不时用毛巾拭去脸上的汗水,女人的衣服也贴在了身上,露出美的曲线。玉米的叶片如箭簇,上面是一层绿茸。穗子吐出了红缨子,象漂亮的红丝线。男人女人那顾得欣赏这些。夏日三天五天的雨,地里的草疯了似的长,锃亮的锄头自如的绕过一株株玉米,在绿草间闪亮。风趣的男人给女人讲起前朝古代的事,说是古代有三个秀才朋友,曾一起在乡间除草劳动,其中一个中举做了官,闻讯后,一个秀才到中了举朋友那里座谈,土话实说,回忆起当年田间除草的事,老爷觉得很没有面子,让手下的人将他轰了出去。另一个秀才听说了,微微一笑,也去了官老爷那里,这样说道:想当年唐地龙围困,我们兄弟手执钩镰枪,打破罐州城,跑了汤将军。老爷一听,面露喜色,给了这个秀才一些封赏。后面的这个秀才说的什么呢?其实他不过是将当时的劳动场面文学化了。他用文学化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说是当年玉米地里除草,家人用瓦罐送来汤水,喝汤时不慎打破瓦罐,汤水流了一地。同样的经历,前后两个人不同的叙述,受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效果。讲毕,男人燃气一支烟,倚锄休憩,女人哈哈的笑着,笑声飘散在青纱帐里。

村道里,绿树掩映的农家庭院,一只肥胖的猫卧在门墩上打呼噜,老婆婆坐在树下择豆角,瘪瘪的嘴蠕动着,哦,是嚼着孙子从省城给买的巧克力。满是菊花纹的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时,不知谁家来了客人,炒菜的香味弥散开来,弥散在乡间七月的天空。

乡间的七月,醉了。

家乡的七月

文/区间

这个季节,家乡的麦子也该快要熟透了吧?

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家乡遍地已是金黄,满山的麦子随风左右摇摆,从远处看来就好像一层层金黄的海浪蔓延在田野,这个季节,整个田野就是一片金色的海。

七月,注定是个忙碌的季节。

田地里村民们用镰刀挥舞着丰收的喜悦,用汗水浇灌着来年的欢喜。烈日下聒噪的蛐蛐跳来跳去,时不时的鸣叫响彻这片田野。缕缕的微风犹如大自然的风扇夹杂着丝丝的凉意,村民们挥舞镰刀的臂膀也越来越有力。

村子里老人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的坐一起吧哒吧哒抽着旱烟,大老远的就可以看见他们嘴里吐出来的烟圈。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季节是除了过年之外他们最喜欢的时段,因为父母忙于干活,老人又对他们宠爱有加,造成没人约束他们,所以他们可以去河里嬉戏,也可以在大人们码好的麦垛里捉迷藏,还可以在诺大的空地上玩老鹰抓小鸡……

等到了傍晚,每家的烟囱里都会有炊烟升起,这时候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也会陆陆续续的回到家里,透过烟雾可以看见夕阳笑的正美。

当天空中的太阳被月亮替换,漫天的繁星将银辉撒向地面时,整个村子都已经睡着了。就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般安静,这一刻真的好美,美的不管我身处何地,都依然不会忘记。

七月的歌唱

文/邓荣河

七月的歌唱,厚重而沧桑。那种沧桑,来源于镰刀的原始与典雅;那种厚重,体现在锤头的铿锵作响。

镰刀,属于夏天,属于让人心跳的田野。然而,在那个七月之前,镰刀,始终无法给善良的农民刈割到一小捆的幸福,始终保持着面黄肌瘦的饥饿。锤头,属于城镇,属于汗水,属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体魄。可是,在那个七月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力量都能砸碎不幸,砸碎禁锢在心头的枷锁。

把历史,把滴血的历史握成一把镰刀,一把闪着光的锋利,一把农民兄弟相互传承的向往;把力量,把淌着汗水的力量握成一把锤头,一把七月的汗水淋漓,一把工人兄弟的执着……七月,一九二一年的七月,一个红色政党,让镰刀与锤头成为同一面赤旗上的两道亮丽。从此,在每个流泪淌汗的情节里,善良的农民兄弟总把生锈的力气磨得旺旺,质朴的工人兄弟总把人性的伟岸举得高高。镰刀与锤头,分明是两只巨笔,悄悄地把中国的历史改写……

在七月的歌唱里,自由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理想是最恢弘的乐章。

为了追求自由,一九二一年的七月,平静的南湖不再平静,黎明的曙光,刺伤夜的黑眼;铮铮的誓言,让整个地球为之一颤。平凡的七月变得异常不平凡,普通的日子成为永久的纪念。

为了共同的理想,船,离不了水;水,恋着知冷知热的船。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无论是溪水,还是山泉,所有的水都想成为那条船的航道,所有的水都争着托举起那个崭新的政权。从天涯海角,到黑水之间;从珠穆朗玛,到东海海岸,所有的水心向南湖。小小的南湖呀,顿时,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七月的歌唱,是发自肺腑的抒情;七月的歌唱,是心潮澎湃的激荡。勤劳的农人令大地笑逐颜开,敬业的工人在机器轰鸣中品味雄浑的交响,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令万里疆域固若金汤……最真最切的中国梦啊,正以日新月异的节奏,续写着新时期华夏大地的最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