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描写乡村的散文代表作

2023/03/28好的文章

请欣赏描写乡村的散文代表作(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乡村酒宴

文/江初昕

年底,老家三哥的大女儿出嫁,请我吃酒。到了楼房前,门前的院子里已是热闹非凡。村里一家置办酒席,全村的人都会前来帮忙,院落里,一群妇女在忙活,拣菜、洗菜、切菜分工有序。那边,大厨已经搭起了灶台,支起了锅灶,一时间刀光火影,香味扑鼻。切菜、炒菜,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小孩子们的欢乐声,汇集起来,成了喧闹而欢快的交响乐曲。

乡下酒席与城市婚宴比较,更有亲近感,它透露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淳淳的乡土气息,这个也体现在喝酒上。冷盘过后,热气腾腾的菜就陆续上桌了,乡下的宴席不像城里的那样,一股脑儿把所点的菜品全给上齐。乡下的酒席是慢慢上,厨师瞧准时机,及时把刚出锅的热菜端上餐桌。头几道热菜上桌,同席的乡亲们就开始轮番敬酒,只见敬酒的人腾身站起,手中的酒杯一端,一声"先干为敬"之后,酒杯已是底朝天。要是碰到同席两个都是海量的,那又是一番热闹场面,你敬我一杯,我回你两杯。

乡下酒宴爱热闹,酒至七八分的时候,按照风俗,还要行酒令。由席间首位开始轮番划拳,叫打通关。划拳开始,首先双手抱拳,双方旋即划起拳来。划拳的语言多为喜庆吉言:宝一对、一点高升、哥俩好、三星高照等诸如此类。划拳最好玩,有的人挥舞着手划,有的人手举在半空中岿然不动,只见手指千变万化。

都说棋逢对手,划拳同样如此,遇到对手,那才过瘾。开先是坐着划,随着气氛的浓烈和升华,嗓门也越来越大。手中的指头却变化多端,眼睛彼此瞪着对方,似乎要揣透对方的心思,只有用余光看划出的手指,两人像斗红眼的水牛一般,谁也不服谁。有时一招就猜中,有时要十来个回合才能猜着,双方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也算是乡下酒席中的一道风景。如果不会划拳,也可以请同席的人代替划拳,代替之前要请一杯师傅酒,方才行使酒令。通关下来以后,倘若方兴未艾,余兴不减,也可以再找对手,继续行使酒令,主人家也很高兴,图的就是这份热闹。未了,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要知道,乡下的米酒喝起来顺口,但后劲也足,酒力上来,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醉倒在桌椅下。大家相互搀扶,撞撞跌跌蹒跚离去,正如晚唐诗人王驾《社日》中所写的那样: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乡村的宴席也成了各家孩子的开心场所,大家都端着饭碗,在院子里来回穿梭,看看这桌的酒水,夹夹那桌的剩菜,毫不顾忌。地上的狗儿在桌子底下抢食着骨头,嗷嗷大叫;鸡们也跑过来凑热闹,争抢着地上的饭粒及菜食。

酒席散了,人也渐渐走了,满桌的残羹剩菜,歪盘倒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主人家的盛情和优裕,那酡红而喜庆的脸上写满了淳朴和敦厚。

乡村书法家

文/一叶

记得小时候,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 "乡村书法家"们便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了。一年没摸毛笔,手痒了,心也痒了。"乡村书法家"们平时可没有时间练习书法,他们要耕种、管理田地,要辛苦挣钱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只是业余的"书法家",一般只在春节的时候,才有机会拿起笔墨,美美地享受一下书法带给自己的愉悦和辉煌。

"乡村书法家"们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只有小学文化,却是村里实实在在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饱满有力,气势恢弘。几十年来,村里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们挥毫泼墨。尤其是每天春节的时候,"书法家"们在家里坐定,一批又一批来找他们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那是他们最开心最荣耀的时光。对求春联的人,"乡村书法家"们总是笑脸相迎,感觉那是大家看得起他。整个村子的春联都出自他们之手,一家家的春联在门上稳稳挂定,好像"乡村书法家"们开的书法展。

每到春节前几天,他们就早早地把毛笔拿出来,洗刷掉灰尘,喂饱墨汁,先在废旧的报纸上试写几句,再从抽屉里捧出本厚厚的《对联集锦》,从中选择适合农村实际的春联。

找他们写春联的人,有的不在意内容,把红纸往桌子上一放,讲几句客气话,临走再说一句:"你随便写,我到时候来拿。"他们可不敢随便,总是斟酌再三,反复比较。写了是要贴出去的,内容和字体都是他们的脸面。

有些识字讲究的则坐下来,和他们一起探讨春联的内容,大门、侧门、厨房、仓库,还有横批,写什么能够表情达意,朗朗上口。他们便翻起自己的那本法宝,读给对方听,人家满意了,他们就记下来;不满意,就一起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我们家总是找隔壁"书法家"大爷写春联。大爷写的时候,左手按着红纸,右手挥着毛笔,像极了一位将军正在作战地图上研究着行军路线、作战方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之际,大爷大笔一挥,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的几个大字便在红纸上跃跃欲动起来。他的字很饱满,像一个个滚圆结实的大芋头,散发着香味和喜气,单薄的红纸也被压得沉甸甸的。

写好了,他远远近近看几遍,心里很满意,脸上便笑开了花。他欣赏春联的神态,像小学生看着自己被打了一百分的作业本,像看着自家墙上那张发黄的被授予先进村书记的奖状。

大年初一早上,大爷背着手,踱着方步,慢条斯理地在村子里转个来回,和遇到的老少爷们打个招呼,寒暄寒暄,眼睛却不停地盯向各家各户大门上的红与黑,一家一家看过,把自己写的和其他"书法家"们的作品比较一番,心里颇为得意,才一步一摇乐滋滋地回家去了。

春联一年一年贴,写春联的农村家庭却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嫌麻烦,不如到集上买印刷好的春联省事。"乡村书法家"们的门口一年年冷清下来。

在外忙碌的年轻人,春节回来忙着探亲访友,没人关注春联的好坏。只有少数老年人,对春联情有独钟,说还是"乡村书法家"们手写的春联最好看,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和缕缕的情意。

有一位"乡村书法家"一度想把书法传给儿子,在外打工的儿子嗤之以鼻:能挣来钱吗?他无语,怔怔了好久。

或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乡村再无"书法家"了。

乡村知客

文/徐成文

在乡村,大凡民间的婚嫁、丧葬、生日、乔迁等都需要聘请一位知客来帮忙管理。

知客一般都是业余的,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一位够格的知客在人品、知识等方面都要有过人之处,而且口才要伶俐、语言表达能力要强、思维应变能力要好。知客代主人家发号施令,把一件人多事杂、礼仪繁冗的民俗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井井有序,不仅能解主人家某些尴尬和难堪的局面,而且还能使众多的宾客,不因主人家某些欠妥或无备而埋怨、生气、得罪。知客对宴会的内容,格局的策划,每项议程的设计,每个具体环节的安排实施监控,如对内外帮忙人员工作的分配,对所有客人的迎送,对各项具体事务的全权处理,发号施令,说出主人家想说而不好说的话,办理主人家想办不能办理的事,掌握工作节奏,调节气氛达到主欢客乐的效果,大繁小事相关人员都直接与知客交涉而不去问主人家,所以有知客为主人家当几天家的说法。

主人家选定了知客后,就会提前些日子买上好酒好烟到知客家去邀请。知客往往提前一天到主人家来,与主人家共同商议"红白喜事"中的具体事项,并拟定一个初步方案。等到正酒的前一天,周围的男男女女都自觉地来到主人家,当然顺便会带些白菜、萝卜、南瓜、豆腐(或米豆腐)等素菜。帮忙的人员到来后,迅速与知客联系,以表明自己是来帮忙的。不一会,知客委托礼房开出帮忙单子,然后站在高处,开始了一番"演讲"——今日某府办事,三亲六戚,隔河渡水,翻山越岭,来到贵府,不仅花费了银钱,送起了隆情厚礼,还给主人帮了忙。承蒙关照,借来笼锅碗盏,铺笼帐被,桌椅板凳,为明日(正酒)做了筹备,现有诸多任务,烦劳各位前来执事。接着知客就会宣布执事岗位:知客总管、管礼管库、打盘安席、大厨小厨、提壶斟酒、擦桌抹凳、挑水抱柴、装烟倒茶、迎宾接客、内外走杂、管灯发亮等内容。在宣布执事岗位后,对大家提要求:个个出力、位位操心,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心协力。

正酒开始之前,知客会代替主人家发表一番客气话——亲朋好友,寒舍地点扁窄,人手不足,安席不恭,设宴不正,请大家原谅,在你家做事时,慢慢填情,帮忙到底。桌上一无美酒,二无佳肴,款待不周,粗茶淡饭,敬请吃饱。

知客虽然动口不动手,但三两天下来已经筋疲力尽,头昏嗓哑,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许多朋友,并卖弄了自己,最大的欣慰就是主客对自己的夸奖。

如今的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酒席置办也越来越隆重,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人们请乐队歌舞助兴,请大厨置办家宴,但知客这一角色依然活跃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上。

乡村偶遇

文/天山雪莲

赵庄水库

第一次遇见你,就让我流连忘返——迷人的赵庄水库。

你是大自然赐予赵庄这个原始村落最美的礼物。

你没有大湖的雄浑,但却不失湖的气度;你没有大湖的粗犷豪放,但却不失湖的灵性。你不与它们在宽广上一争高下,你有你的气度和天生的丽质。

你不像大湖那样招摇过市,你只是偏居一隅,在宁静与安详中,将自己修炼成深巷中的闺秀。

一只白鹭的翱翔,衬托出你的孤独与静谧,一对白鹭的比翼,衬托出你的温馨与浪漫,一群白鹭的到来,则衬托出你的壮观与美丽。

你是纯洁的,纯洁的连鸟儿们都不忍心将你打扰,它们只是静静地蹲在水边、树上或者芦苇丛中,深怕破坏了那一湖净水。就连那几排柳树也将枝条舒展成绿色的屏障,心甘情愿地立在水中为你守望。

有人说你没有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一条山脉,然而,你却把一个有着8000多年历史的原始部落揽入怀中,那个部落就叫做——顺山集,你用生命的乳汁将她哺乳呵护,让史前文明闪烁着古韵今辉。

顺山集遗址

顺山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因为那里的故事广为传颂。

顺山集,对于我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它的具体方位到底在哪里,到底蕴含着什么,我却无从知晓。

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地吸引着,于是,心生一个念头,就是近距离地一睹你的容颜。

你不像皇宫贵族那样,生怕被世人忘记,总是用雄浑的高强和威武显赫的门庭作为特殊标记,让人记忆;你也不像王侯将相那样,声名显赫,威震一方。你淳朴、谦逊,从诞生的那天起,注定就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青山绿水将你环绕,环绕成一个山岗,那高高的山岗上,郁郁葱葱,苍苍茫茫,你圈地而居,掘土为壕,在无垠的旷宇中独居一方。

你择水而居,采集、捕鱼、打猎、生火、耕种,自创一块领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伟大。你以柔弱的生命体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创造了"天下第一壕"的辉煌和"中华第一灶"的美妙。

绿草青青,白雾茫茫,一群佳人,靠水而居,虽然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但我们愿意寻找你来时的方向。

乡村的模样

文/史鹏钊

经常在外面走,走的城市多了,顿时就感觉到了城市的粗粝,每个城市的建筑和布局,总让我感觉到自己身处何方。起身望着窗外,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钢筋水泥总是把人的心隔离地很远,顿时不由得想起了故乡村子里那多少年来都没有变的模样。一座山,一棵树,放羊娃一腔《下河东》,所发出的英雄豪迈之气,现在总视为天籁之声,是一切发生艺术之中的登峰造极。故乡真实的模样总是用陈酒浸透地酽酽醲醲,常以其醇香的真实在我的心肺里。

城市之所以是城市,就是因为它在社会的进程中,千方百计地摆脱了乡村的形体,别具一格的民居、古庙、村庄。或者乡村们随意挥洒的眼神,还有村子里每个角落弥漫的土气,都成了思想深处沉淀的积忆。而从之而来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的大道,一幢幢地楼房,永远都没有乡村的夜晚那么宁静。

人总是有欲望的,在乡村中,永远都会想象城市的美好。可是脚下的那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在大脑里并没有思维。梦想要实现,就是又份再苦再累的活儿,总是感到新鲜,充满活力。男的走了,女的走了,只有老的幼的在遥遥无期地守望着。村子里空空的,安静地惟一能听见的是鸡鸣犬吠,来填充着这单调的生活。

乡村的气味是醇厚的,他没有城市的工业废气,而是泥土的土腥味和牛羊的屎尿味,它没有城市汽车排放的尾气,而是玉米、高粱秸秆燃烧的气味,村庄的气味会随着炕洞里冒出的浓烟袅袅而升,升上去,与天空中的大气混合,又扑下来,和大地的气味亲吻、结合。

乡里人进了城,打工的都叫民工,乡里人在家都叫农民,乡里人的土气是印记,乡里人会背者玉米棒子包谷粒儿去城市里走亲戚,而城里人送礼拿多了心疼拿少了不光荣,永远记不住乡下亲戚的名和姓。乡里人会对人说我有亲戚在某局里当官儿,城里人不会对人说我的亲戚是乡下的农民。乡里人,城里人,城里人的根在乡下而乡下人的娃们都属于城里人。因为风水流转,日月更替,乡里人的青春梦想憧憬苦难都在乡下烙下了难忘的印痕。

出门在外多年了,乡村的模样像母亲额头的皱纹一样,永远令我牵挂和心痛。

乡村电影的印记

文/李海流

那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文化生活匮乏,一年也难得看几场电影,老百姓的娱乐方式除了隔三差五地来村上说书的、打拳卖艺的之外,就只有看几场电影了。最早的乡村电影是黑白的,后来发展成彩色的,都由村集体出资放映,逢年过节总会一连放映几场,那是一年当中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开心的日子。后来,农村土地包产到户,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村中红白大事时,还会有人出资放电影。

乡村放电影,没有城市中的影院,都是露天放映。我们村都是在学校前的操场上放映,操场东边有两棵相距五六米的大杨树,放映员就用这两棵杨树固定"幕布".离天黑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放映员就早早地挂好了"幕布".这就为晚上放电影向父老乡亲发出了"信号".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异常兴奋,"今天晚上放电影喽!"围着村子来回宣传,稚嫩的童音伴着袅袅的炊烟在村子上空回荡,让全村人都知道晚上放电影的消息。

等到日落西山,早早地回到家里吃完饭,带上板凳,向父母要几毛零钱,叫上邻居家的小伙伴直奔操场。电影还未开始,找一个看电影的最佳位置放下板凳,然后,一伙全奔操场中间的放映处,这摸摸,那瞧瞧,议论着今天晚上即将放映的电影。天完全黑了下来,在家里忙活完的大人们陆续来到放电影的操场。此时整个操场黑压压地围满了观众,就连银幕背面也坐满了人。马路上还有卖小吃的。这时我就拿着带有手汗的零钱到小吃摊上买包瓜子等到电影开始时吃。电影开始放映了,我们这帮小孩立即快步跑回预定的位置,坐下,安静听影片的前奏曲,看预先放映的片段。

记得在正式放电影前还要放一个农业技术或新闻纪录片之类的短影片,我们叫"加演片",然后再放正片。那时候放的影片大多数是战斗故事片,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偶尔也有外国的影片,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如前苏联的《卓娅》,前南斯拉夫的《地下游击队》,朝鲜的《卖花姑娘》等。我们这帮小孩最喜欢看的就是武打片,印象最深的要数《少林寺》了,细看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飞檐走壁、降龙十八掌、太极拳等招数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哪天与同学过两招,曰少林功夫里的某招,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时放映机都是16毫米的小型放映机,趁着放映员换影片的空隙,我们用手做些狗、兔、鼠、蛇之类的形投影到幕布上,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剧逐渐代替了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子里放电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电影在乡村百姓的记忆中也渐渐消失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乡村电影像开过的鲜花一样,逐渐衰败。30多年过去了,乡村露天电影在留给我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诞生了刘晓庆、唐国强、李连杰等一大批电影明星。我也记不清最后看的一场乡村电影是什么内容了,但乡村看电影的情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彩色电影,将静态影像转化为动态声像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偶尔想起儿时乡村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的快乐,心里总有一种再想体验一番的感觉。如今,乡村电影那浓烈热闹的景象很难见到了,渐渐化为记忆中一道遥远的风景,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