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写花灯的文章

2023/03/29好的文章

请欣赏写花灯的文章(精选8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花灯掩映的童年

文/杜学峰

似乎一切美好的记忆,都集中在童年,确如冰心所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在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可上,大人们忙于出工无暇顾及,学龄前的孩子处于一种原生态的"放养"状态。村里每个小孩,都对过年有强烈的渴望,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能穿上新衣,还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花灯,哪怕是最穷的家庭,也绝不会委屈孩子的这个美丽梦想。

一到腊月,便是孩子们的欢乐辰光了。除了到处玩闹,便是缠着大人做花灯。我大舅是个做花灯的行家,他做的灯往往别具一格,不仅扎实紧凑,还精致漂亮。他最擅长扎微型的龙灯,只有两尺来长,但颇有龙的威风,身上用黄色亮纸做成的龙鳞,还有"画龙点睛"之笔,晚上在灯光映衬下,龙鳞金光闪闪,龙眼炯炯有神,非常抢眼,把别的孩子羡慕得暗自咽唾沫,我和哥哥非常得意:谁叫他们没有巧手的大舅呢?

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便巴望着天早点黑。一黑,小村便是花灯的天下了。花灯式样特多,什么狮子灯、兔子灯、老鹰灯、小猫小狗灯……俨然一个空中动物园。处处灯光闪耀,笑语欢声,孩子们心里满盈着快乐,兴冲冲地游走,大人们也饶有兴致地观望,品评着。当然,也会出些小"事故",比如,阿华和阿明暗自较劲,比试着手中的老鹰和兔子灯谁最漂亮,边跑边大声争吵;小泥鳅才六岁,灯里的蜡烛动不动就熄了,只好一再跑回家找爸爸;瘦猴不小心绊了一跤,手中精美的鲤鱼灯顿时烧成了纸灰,只剩下黑黑的花灯架子,心疼得他哇哇大哭;立章则因为跟弟弟抢那个大而漂亮的花灯大打一架,结果被爸爸关了禁闭……

后来,不知是谁拿回一盏硬塑料做外壳的花灯,里面是一只小小的灯泡,装电池的那种。这种不用蜡烛不担心熄灭的灯,把大家都眼馋坏了。于是接二连三地,有更多的孩子擎着不熄灭的花灯出来显摆了。最兴奋的是小泥鳅,他举着灯东一下西一下地碰墙、撞树,嘴里还直叫"熄不了,熄不了",结果一不留神,跌下一处高岸,花灯报销不说,还险些弄折了手臂。

玩灯的游戏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才是真正的花灯节,那一夜,在大人的默许下,孩子们都尽兴地玩,直到夜色阑珊。花灯掩映下,朦胧摇荡,氤氲映出的,全是童年时代五光十色的梦和念想。

花灯掩映的童年

文/梅玉荣

似乎一切美好的记忆,都集中在童年,确如冰心所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在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可上,大人们忙于出工无暇顾及,学龄前的孩子处于一种原生态的"放养"状态,我们充分享受着山野之乐:钻山洞、采野花、尝野果、放牛、钓鱼、偷黄瓜、觅葡萄,无所不至。至于娱乐,就相当贫乏了,平时除了自制的手枪、泥巴做的各种模型外,几乎没买过什么玩具。

村里每个小孩,都对过年有强烈的渴望,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能穿上新衣,还可以得到一盏漂亮的花灯,哪怕是最穷的家庭,也绝不会委屈孩子的这个美丽梦想。

一到腊月,便是孩子们的欢乐辰光了。除了到处玩闹,便是缠着大人做花灯。先取来几根圆浑光滑的细竹篾,或是细铁丝,依据自己想要的模样,扎好花灯架子,架子底端平放一块薄木板,扎紧,在架子外围糊上一层白纸。然后,将从镇上买来的彩纸剪成一条条漂亮的花穗穗,或是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贴在灯周围作为装饰。最后,在薄木板上放上一只稍短些的红蜡烛,再在花灯上方的两个角系上红丝线,把它们缠到一根竹竿上,举起竹竿,就是一只成型的花灯了。我大舅是个做花灯的行家,他做的灯往往别具一格,不仅扎实紧凑,还精致漂亮。他最擅长扎微型的龙灯,只有两尺来长,但颇有龙的威风,身上用黄色亮纸做成的龙鳞,还有"画龙点睛"之笔,晚上在灯光映衬下,龙鳞金光闪闪,龙眼炯炯有神,非常抢眼,把别的孩子羡慕得暗自咽唾沫,我和哥哥非常得意:谁叫他们没有巧手的大舅呢?

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便巴望着天早点黑。一黑,小村便是花灯的天下了。花灯式样特多,什么狮子灯、兔子灯、老鹰灯、小猫小狗灯……俨然一个空中动物园。处处灯光闪耀,笑语欢声,孩子们心里满盈着快乐,兴冲冲地游走,大人们也饶有兴致地观望,品评着。当然,也会出些小"事故",比如,阿华和阿明暗自较劲,比试着手中的老鹰和兔子灯谁最漂亮,边跑边大声争吵;小泥鳅才六岁,灯里的蜡烛动不动就熄了,只好一再跑回家找爸爸;瘦猴不小心绊了一跤,手中精美的鲤鱼灯顿时烧成了纸灰,只剩下黑黑的花灯架子,心疼得他哇哇大哭;立章则因为跟弟弟抢那个大而漂亮的花灯大打一架,结果被爸爸关了禁闭……

后来,不知是谁拿回一盏硬塑料做外壳的花灯,里面是一只小小的灯泡,装电池的那种。这种不用蜡烛不担心熄灭的灯,把大家都眼馋坏了。于是接二连三地,有更多的孩子擎着不熄灭的花灯出来显摆了。最兴奋的是小泥鳅,他举着灯东一下西一下地碰墙、撞树,嘴里还直叫"熄不了,熄不了",结果一不留神,跌下一处高岸,花灯报销不说,还险些弄折了手臂。

玩灯的游戏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才是真正的花灯节,那一夜,在大人的默许下,孩子们都尽兴地玩,直到夜色阑珊。花灯掩映下,朦胧摇荡,氤氲映出的,全是童年时代五光十色的梦和念想。

父亲的花灯

文/刘小兵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前几天,父亲就会做几盏花灯挂在房前屋后,让我们一家笑脸盈盈地过上一个元宵节。

父亲是个教书匠,没日没夜地扑在教学上,一年到头,除了寒暑假,难得有闲心坐下歇歇。那年,离元宵节只有一个星期了,周围左邻右舍都挂起了大红的灯笼,每到夜晚,红红的烛光照着大院红扑扑、亮堂堂的,我看着眼谗,一心盼望着父亲能买几个灯笼回来。父亲见我说得恳切,望望里间正睡在病榻上的母亲,慌忙把我拉到屋外说,孩子你咋不懂事呢?你娘身体不好,长期要花钱治病,买个灯笼够给你娘抓好几副药呢!可生性倔强的我哪听得进去,扯着父亲的衣角央求着非要父亲买个灯笼回来。父亲沉吟良久,告诉我说,过几天爹给你做两个吧。我一听,欢喜得跳了起来。

此后,一连几个晚上,父亲都很晚才回到家,母亲一边热菜,一边询问父亲迟归的原因,父亲总是以开会为由搪塞母亲,一开始母亲只是劝父亲别太劳累,白天要照顾母亲,晚上还要开很晚的会,多保重自己的身子骨。可到后来,许是母亲恍悟了过来,都放寒假了,你们学校还天天晚上开什么会?在母亲的一再追问下,父亲这才道出了实情,原来,为了攒够买做灯笼材料的钱,父亲一连几个晚上都在给村里的几个差生补课。在离元宵节前三天,父亲不仅攒够了做灯笼的钱,还用补课换来的钱为母亲买了五副中药。

那天,父亲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大圈花花绿绿的厚纸、蜡烛,又到屋后山上砍了一根毛竹,削成许多根细细的篾条。父亲把篾条弯成椭圆的形状,再用细铁丝把竹篾一根根地扎牢固定,然后,裁下各式颜色的纸张,拿起画笔在纸上写上"福"字,描上牛羊等动物,意味着福到家门,人丁兴旺,家畜满院。最后,父亲把一张张精心描画过的纸张粘贴到竹篾上,不大一会儿功夫,一个个透着喜气的灯笼,就在父亲的巧手下诞生了!望着象模象样的灯笼,父亲自己也觉着很开心,我们一家人看着更舒心。虽然,父亲做的灯笼没有商店里卖的精致,但红红的烛光照着我家大院却亮闪闪的,望着父亲亲手做的灯笼,即使在最冷的寒夜,我们一家也不觉得冷,心里总是升起一股暖暖的情愫。

此后几年,父亲不断钻研做花灯的技艺,不光从样式上,还从内容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椭圆、圆柱、四面体、六面体,花样不断翻新,字画也告别了单一的字体和类型,花鸟山水,人文地理,美不胜收。左右邻居看了,赞不绝口,纷纷要买父亲的花灯,每每父亲都以成本价卖给乡邻。有人背地里笑父亲憨,父亲却笑笑说,我做花灯只是图个喜庆,不为钱,再说现在咱日子比起以往来,真不知要强多少倍,只要心里有盏亮闪闪的"红灯",咱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越过越亮堂。

父亲的花灯,温暖了我的心房,照亮了我的成长路,也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如今,年迈的父亲早已不再做花灯。但每年元宵节,我都会想起父亲当年那些意味深长的话,暖意萦怀中,心底早已升起了一盏明亮的"花灯"!

城坊街的花灯

文/王安芬

正月十五看花灯。那时,我在太原印刷厂工作,厂址在古老的城坊街,它东邻解放大楼,西靠龙潭公园,附近居民密集,这里的居民最爱看我们印刷厂的花灯。

每年的春节长假后一上班,厂工会就召集各车间工会主席布置做花灯的任务,本着自力更生,百花齐放的原则,要求一周内完成。作为车间主任的我,这是头等大事,责无旁贷。我们抽调各班组的能工巧匠,从设计、画图、做模型、裁纸、黏糊、做花到做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那种六角、八角的宫灯最难做,要求灯外有灯谜,灯内有一桌小人转动,学名是转心宫灯。每个上下角上还得有花鸟美化,各车间都全力以赴,使劲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也是装饰,彩画,白纸彩纸糊好了灯,用彩笔再上面作画,不仅能提升花灯的内涵,还让花灯焕发出艺术价值,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经过几天的齐心努力,一盏盏灯笼就这样做好了,不重样,有看头,既要符合时代气息,还要有特色。

每年元宵节后,厂里还要进行花灯评比,装订车间的花灯一直独占鳌头,无人超越。记得有一年,我们制版车间领到任务后,我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挑选精干部队,去拜师学艺,在我们诚恳的态度感召下,老师傅教我们制作花灯的技巧,从中我们也得到了灵感,把纸糊的宫灯改为玻璃宫灯,这样一来,透明度更好了,加上妙趣横生的谜语,更加吸引人们眼球。那时候,每条灯谜都带有时代色彩,比如上世纪60年代是关于"四化"的花灯,70年代的主题是"计划生育",80年代当然就是"改革开放",90年代那是奔向小康。大家通过亲手制作花灯,激发了职工们的热情,厂工会涌现出大批文艺骨干,积极分子,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我们做灯、赏灯、玩灯,既丰富了生活内容,也开阔了视野,促进交流,互通有无。

当所有的花灯制作完成,厂电工给各个灯都按上灯泡,接好电源,在正月十五之前的三五天就在厂周围的马路上挂出来了,附近的百姓们三五成群地来看灯。到了夜晚,当所有的灯都亮起来,灯火辉煌,鞭炮声声,人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喜气洋洋,涌上街头来赏灯,小孩子们有的手里拎了自家做的简易小灯,美滋滋地来媲美。此时,人们的眼睛根本不够用,抬头看花灯,心中猜谜语,想着往前走,却寸步难移,花灯的魅力可见一斑。

又是一年花灯耀

文/淇兰舒

在凛冽的寒风中,年关近了,家家户户兴高采烈的采买,置办年货,街道两旁也挂起了大红灯笼。

中国人一向崇尚喜庆的红色。本命年穿红色,生活不顺遂穿红色,让奔放的红掩盖生活的沉郁。灯笼里的幽幽红光,虽是温馨,可印象深刻的还属烟花缭绕的走马灯。

小时候,在家乡上了几年学,寒假临近时,学校就会让每个学生扎出一盏灯来,供新年和元宵节观赏用,高年级的学生课业繁重,倒可以免去这个任务,我们低年级,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的,灯的质量,美观程度,视家长的手巧程度而定,我们家对此艺不擅长,往往是就近取材,取十根等长的细竹棍,拼成两个两个五角星,用细铁丝固定,再用短竹棍隔开、固定,糊上带颜色的纸,就做成了,用的时候里面插上蜡烛,用小棍挑着拿在手里就成了。灯笼做好,班级要进行展览评比,上课时,常会不自觉的回头望望,那各式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五角星的灯最多,常常会认错,有时不得不写上名字来辨认。

那时候,很羡慕有的同学拿来的走马灯,上下是六棱形的,下面坠有流苏,中间是圆柱形的,上面糊着八仙过海,或是唐僧师徒几个的图片,点上蜡烛圆柱形的灯身就开始旋转,上面的人物也跟着动了起来,我们的眼睛也跟着转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那是做梦都想这拥有一盏这样的灯,能在长长的街道两旁,在数千盏的花灯中,使人驻足,观望,而不是淹没在灯海中分不出彼此。

在那个学校参加了三次灯盏,毫无例外的都是五角星,虽然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母亲也做了不同的尝试,可都以失败而告终,交灯时间临近,不得已只能用五角灯交差,走马灯的印象却很是深刻。

后来,转学了,不需学生做灯,也能看到各色的灯,走马灯也不在少数,我会格外的关注,站在灯下仰望许久,体验灯光中旋转的美,后来听田连元老师的评书,讲的人物是谁已经印象模糊了,只记得有一个对子,上联:"走马灯,马灯走,灯息马停步",而我时常在停步的走马灯下观望,更向往灯光中,那动态的美。

长大了,知道为何如此偏爱走马灯,因为其它灯都是静止的,而它却给人呈现了动、静两种形态,给人视觉上的交替,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成不变,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它却能让人常看常新,颜色,式样,人物的转变都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那些动起来的人物,与之相关的耳熟能详故事也在人们的头脑中呼之欲出,产生无限遐想。

只是近年来,这种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鲜能看到,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红灯笼,华灯初上的冬夜,红红的灯晕,映照在空旷的街道上,那摇曳的光给冬日的夜里增添了不少暖意,美则美矣,只是少了份新意,从那一溜红灯下走过,觉得时光如梭,又是一年了!

葵花灯

文/赵利建

天渐渐暗了,我走向小巷。风从小巷深处打着旋向我扑来。目光所及,鸭脖、酸辣粉、炒米线、越南小卷粉、烧豆腐、特色烧烤等排档首尾相连,烟火缭绕,喧喧闹闹,却没有向我的鼻翼递出诱惑的气息。

踌躇了一会,我停下了脚步,依稀看见了一盏橘红色的葵花灯——一种流动摊贩最爱用的可充电的LED圆盘灯,只不过老板用心将灯罩做成葵花状。灯光把招牌"涛哥炒饭"映射得光艳夺目。摊前围了有小半圈人,有老人,有学生,也有夫妻结伴的,嘁嘁喳喳,却秩序井然,排成一排。金属碰撞的摩擦声在背后欢快地响起,滋滋的铁板通过温度加热的方式把食物的原味激发出来,我感到了食欲在嗓子里蠕动。

摊位的主人戴着黑色棒球帽,热情的语气在白色口罩里低低地传出来,因为中气足可以清晰地听见声音。我正要开口时,他用铲子示意我先点菜。这时,我才注意到眼前有十几个小碗,分别盛着切得细细的莴笋、大葱、萝卜丝、娃娃菜、生菜等。我在他的示意下,用一个小小的篮子拣了几样喜欢的小菜递给他。他又开口问:"先生,你可以加上一点洋葱或者莴笋,菜是新鲜的,颜色搭配也好,看着清爽、有食欲。"

我赞同他的看法,加了一些笋丝,小小的菜篮子堆得像座小山。他用水清洗了一下炒饭的铁板,拧开了液化气瓶,更换了一副一次性塑料手套,然后倒上了金黄的菜籽油,加热后倒上配菜翻炒。这一套动作熟练自然,有点标准化范,甚至语气也有些专业化的味道,尽管他的顾客只是需要一份十余元的炒饭而已。我只是有些担心,这么厚实的一篮子菜炒出的炒饭该是多大的分量。

我拎着膨胀的饭盒向家里走。他在后面说了一句"谢谢,慢走,先生。"又惹得我回头望。这次,我看到他是个约莫四十岁的中年人,头发微卷,鼻梁挺拔,双眼灼灼,瘦削的脸,有一种职业形成的稳重。他是新来的,我以前未见过,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称呼我为"先生",而周边的摊贩称呼我为老板、大哥或者叔。有时称呼会引起隐隐的不快。有一次,一位被高原风吹得脸皮皴皱、容颜苍老的卖菜妇女,竟然称呼我为大爹,让我有些难堪,于是我对那些排档小贩敬而远之。

我对"涛哥炒饭"有了一些好感,大排档毕竟只是流动的摊点,昼伏夜出,不需要高的辨识度。既然一个摊点敢打出隐含自己信息的商标,就传递出一种信心、责任。我相信,只要有认真做事的激情,螺蛳壳里也能做道场。

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事错过了饭点,我信步走向了夜市。因为记忆里有一盏独特的葵花灯,我在巷子里找了一下。果然,"涛哥炒饭"招牌还在,只是记忆中的人影憧憧变门前稀落。老板没戴口罩,我终于见到真容,黑色棒球帽,脸上依然沉稳有礼,还多了些随性和温柔,可能是因为旁边多了个温婉的女子当助手的原因吧。他们挨得很近,不时用眉宇无声交流,但对眼前的生意却疏于照顾,给人一种独傲和倔强的感觉。

开了液化气瓶,油开始在铁板上冒烟,"涛哥"直接拿起铲子开始炒菜,我注意到他没有戴一次性手套。晚上,我腹痛不止,像海浪不断在肚里翻滚。伴随着恶心呕吐,还没消化的盒饭都吐得干干净净。不得已,我到医院挂了急诊。

尽管发生了这个小插曲,我并没有对"涛哥炒饭"产生厌恶。我想,大多数中年人背后都会有一个不想为人所道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从他体现的言行举止,我隐约品出一种复杂的人生况味。只是,还没等我更深入去观察,那盏葵花灯就从小巷夜市中销声匿迹了。

花灯

文/周礼

俗话说:"元宵一到,灯笼走俏。"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角,也是元宵节的灵魂。唐朝诗人卢照邻亦云:"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起源于我国汉朝,最初主要用于照明,后来演变为一种工艺品,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关于元宵闹花灯,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只神鸟因迷路降落人间,结果无意中被一猎户射杀了。天帝闻讯,勃然大怒,欲在正月十五这晚命天兵放火,消灭人间生灵。天帝的女儿听说这件事后,悄悄来到凡间,将消息告诉了百姓。百姓为了避祸,便在自家门前点起花灯,燃起爆竹。天兵往下一看,只见火光冲天,误以为是燃烧的火焰,便禀告天帝说,百姓已葬身火海,无须再下凡间放火。就这样,百姓躲过了一劫。

从此以后,每逢元宵佳节前后,各家各户的门前总要悬挂几盏花灯,一则为了纪念善良的公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二则增添节日气氛,显得喜庆祥和。

花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主要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花灯制作十分讲究,就拿宫灯来说吧,先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再配以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题材的彩绘,有的甚至还要镶嵌翠玉或白玉。因此,花灯的外观都特别漂亮,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目。上元之夜,走在大街小巷,四处可见五彩斑斓的花灯,霓虹闪烁,星光灿烂,节日的欢快呼之欲出。唐代诗人苏味道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张祜亦有诗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在唐朝,元宵之夜尤为热闹,长安城内灯火通明,形如白昼,赏灯之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通宵达旦。天地间,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车马声与欢歌笑语汇成一片,人们都沉醉在这温馨的元宵夜里。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大趣事。《武林旧事·灯品》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猜灯谜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字游戏。上元之夜,一些文人雅士将谜语写在纸条之上,然后贴于五光十色的纱灯上供人猜。参与者一边赏灯,一边猜迷语,既愉悦了身心,又启迪了智慧,若是运气好,还能拿上几个奖品,真是何乐而不为。

此外,民间还有花灯二人转、双花灯、花灯群舞、花灯戏(剧)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花灯活动,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了极致,让人们在阖家团圆之际享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花灯熠熠笑春风

文/熊益军

沐浴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明媚春光,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勃勃生机中,我们迎来了绚丽多彩、诗意盎然的节日——元宵节。城乡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大街上,公园里,兔子灯、荷花灯、金鱼灯、龙凤灯……各种灯饰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五角的、八棱的、椭圆的、方形的……多样造型匠心独具,新颖别致。

漫步在璀璨缤纷的灯海里,流连于芬芳扑鼻的花潮中,我的思绪也随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灯火飞向了远方,飞到了十六年前的那个元宵节。那时我任教于一所僻远的农村中学,家就安在学校里。元宵节正值寒假,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那年儿子三岁,我决定自己动手做一盏兔儿灯给儿子过节玩,可一没材料,二没工具,怎么做?正好我发现门前晒被子的铁丝还多余了几圈,绕在一头的水泥柱上,就用钳子将其剪了下来,然后剪成几段,弯成几个椭圆形的铁丝圈,再用细铁丝将这几个铁丝圈呈立体状固定在一起,这样,"兔子"的骨架就大功告成了!我又找了几张红纸,裁成长条,将每条红纸的一边均匀地剪成一绺绺细细的穗子,然后一圈圈地粘在"兔子"身上,再在底部安上一块钉有一支大钉子的板子,以备插蜡烛用,最后安上四个轮子,一只朴拙、憨厚的大"兔子"就大大咧咧地蹲在了我家门口,看上去样子十分可爱。元宵节晚上,我将兔儿灯里的蜡烛点亮,霎时,我家门前被映得一片红彤彤,喜庆的气氛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拉着兔儿灯在操场上歪歪斜斜地跑来跑去,一边跑一边"咯咯"地笑。我们几个大人则跟在后面,被儿子的天真和快乐所感染,心里也溢满了喜悦和幸福。

谁能想到,一盏自己制作的兔儿灯居然使我们家喜气盈门,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如今,小孩玩的灯街上到处都有得卖,手上提的,地上拉的,应有尽有,再也没有人自己做兔儿灯了。然而我总觉得街上卖的灯精致有余而朴实不足,少了几许乡土气息,特别是开关一按灯就亮,哪有摇曳闪烁的烛光那么灵动有味儿!

往事如烟。恰似一盏盏花灯,悬挂在我记忆深处,熠熠生辉。在此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回眸往事,心头觉得暖暖的,心灵深处仿佛有缕缕春风拂过,温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