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歌颂老师的文章

2023/03/29好的文章

请欣赏歌颂老师的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我最敬爱的老师

文/沈达梦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人说,老师是炽热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还有人说,老师是无私的春蚕,为学生吐尽最后一根丝。但是,我要说,老师是火种,播撒下会燃起燎原之火的种子。老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世界文化前途的推动者。

当我从三年级升上四年级的时候,知道了这学期由男老师教语文,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起先,我们以为男老师一定会很凶,所以,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大家安安静静地不敢出一点声音。直到老师微笑着做完自我介绍后,我们才知道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他姓王,是我们的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王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王老师上课时,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凝神深思,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首微笑,王老师不仅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还教我们人生的哲理,使我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地成长。

记得有一次,王老师正在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作业难题时,突然幽默风趣地说:"现在我们班上有人在吃薯条,吃得可香了!"大家顺着老师的目光看去,看见有一位同学正在"啃"手指甲,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此以后,那位同学便再也不"啃"手指甲了。

老师,也许我们只能从您的神情看到您对我们学习无长进的憔悴,从您的眼神里看到您寄托在我们身上的希望。您为了我们能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而操碎了心,把自己的心血和青春年华浪费到我们的学习与思想工作中。现在,一提起王老师,我心中的敬畏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曾记得,您教会了我们多少的知识,而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又怎么能忘记您那平凡又伟大的师恩呢?老师啊,让我用真挚的语言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老师,您在我心中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我要用七分李白的诗情,加上三分齐白石的画意来描绘您那可敬的品质!

给老师写封信

文/刘芳

下楼去散步,看见小区有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折星星,一问才知道他们是送给老师的礼物,我这才想起,教师节快到了。小小的星星,有粉色,蓝色,黄色的,装在透明的瓶子里映着孩子们一脸的快乐。

不由得想起了初中班主任冰冰老师。那时的她年轻活泼,留着酷酷的短发,特别爱折星星。大不了我们几岁的她,当时不被人看好能胜任班主任。可,初中三年,冰冰老师硬是把同学们当成小秧苗,悉心地浇水,培土,一点一点地让我们长大,三年的努力就是让我们考上市一中。

那时的我们虽然是个半大的孩子,但自制力很差,似乎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但如果没有人监管帮助,我们背地里就像一群挣脱了绳子的小羊,撒了欢的做着小动作。同样爱笑爱动的冰冰老师,不得不"黑着脸",对我们连哄带吓的,使劲把我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时常,因为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惹得她当着我们的面,哭了好几回。看着这么个小老师哭泣,我们也跟着哭,最终,我们这个班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一塌糊涂,大部分同学都升入了一中。

转眼20多年过去了,老师依然还在悉心地呵护着每一棵小小的秧苗。

去年教师节,我给冰冰老师买了一件蓝色风衣送去。没料到她不但不要,还把我教训了一顿,说老师教育学生是她的工作,若是要图每个学生的回报,那不是有辱她的这个职业嘛。她说,礼物不要,有学生还记得她这个老师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今年教师节,我不敢再动给老师买什么礼物的心思了,决定提笔给老师写封信。冰冰老师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却一直在农村教书。那时的她也有一颗文艺的心,不时地在稿纸上涂抹着她心中的悲喜柔情。受老师的影响我也爱上了文字,爱写一些心灵的絮语。于是,决定拿起久违的钢笔给老师写封信。深夜,开一盏壁灯,在洒满温柔灯光的屋里,给老师写下一个一个爱的絮语,一个一个感恩的字符。一字一情,回忆当年还年轻的老师教训我们,追着我们满山跑的情景,不自觉地笑出声来。

教师节,给老师写封信,是学生对老师一种别样情怀的表达,这里面有美好的祝福,也有青春年少的回忆,这满满的都是师生情深啊。

我的启蒙老师

文/范凌

"南蔡北魏"是当今教育界的杰出代表,在当今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南蔡"即江苏的蔡林森,他的教育理念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通俗地讲,就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让所有的学生当堂学会,进而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北魏"是指辽宁的魏书生,他最有名的话是:"教师讲课,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思、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谈及他们的教育理念,不由得使我想起我的启蒙教师———刘盛老师。刘老师,中等个儿,长方脸,面容清癯,但两眼有神。从我记事起,刘老师就在我们村任教。我们村不太大,所以全校学生也不多,就三十五六个学生。于是所有学生只分开两个教室上课,东边是着一、三、五年级,西边是二、四、六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正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复式班。而老师就只有刘老师一人,他的办公室———当然也兼作他的宿舍———便夹在两个教室中间。既然是复式班,老师自然是给这个年级上完课,再给那个年级上课,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孩子是一年级,却能回答三年级的问题,时间一长,便由一年级直接跳到三年级。

我清晰地记得,每当一节课结束前,老师总要测验。我一个本家侄子,学习较差。为应付测验,每天放学后,他便把老师明天要考的抄在一张纸上。测验的时候,偷偷拿出来,放到一张白纸下,一面偷偷观察老师的动向,一面在白纸上偷偷描着下面的字。我跟着他描了一个月,月底考试的时候,自然不及格。这以后,我便不敢再跟着他偷奸取巧了,而是每天老老实实地背诵、默写,月考的时候,又恢复到及格的成绩。现在想来,当年刘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理念吗?只是那时候的人们一不张扬,二不善于总结罢了。

刘老师要求学生很严厉。校园西墙根长着一颗槐树,槐树条又向四外散长着。刘老师常常从槐树条上砍下一截用做教杆。每到学生不认真听讲、调皮捣蛋,老师便用这槐树条惩戒。正是有这样严厉的老师,恢复高考后,我村才会年年都有中榜的考生。

刘老师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每天吃饭都是自己做。一个人教六个年级、两个复式班,累得难以让人想像。但他每天都坚持面批面改,从不假手于人;也从不毫无准备地上课。他的工资无法保证全家的生活,而学校的光景也是异常难过。只要一有闲暇,他便带领大点的学生到学校的田地里劳作,以此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吃水,也是他带领大点的学生到井边一桶一桶地担到学校。

刘老师平时住校,只有放了假才能回家。暑期,他们全家会在学校住一阵子。他和师母育有五个孩子,两个男孩三个女孩。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我学生上,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几个孩子发展都不太顺利。多年的劳累,使老师一天天老了下去。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个事故,他便不再任教了。但他仍然关心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我那时年少不更事,无意中的一个举动,给他造成了伤害。

现在,当我看到刘老师一天比一天衰弱,心里很不是滋味。假如刘老师现在还任教,假如刘老师遇到了伯乐,我想,他定会有更辉煌的成就。刘老师虽然只是我的启蒙老师,但他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和他的所有学生。

老师是盏灯

文/欧正中

李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我今生最难忘的老师。

记得李老师接手教我们班时,我正上小学二年级,那时"文革"还没结束,读书无用论依然盛行。在我们那偏远的小山村,从来没有人是因读书走出大山的。

听说李老师只读过初一,但李老师读的是一所好中学。后来,因家里贫穷,实在供不起,他只得辍学回家。他在村里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便顺理成章当上了民办教师。

李老师上课总是那么富有激情,声音响亮,似乎害怕教室后面的同学听不见;有时声音又很低,需仔细聆听才行。他边讲课边盯着我们,如果有人不认真、搞小动作,或是走神,他要是不那么忙的话,就会悄悄地走下讲台,走到这个同学身边,突然用书轻轻地敲敲他的脑袋。这时,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该同学往往会羞愧得低下头。要是老师讲课正忙,抽不开身,他会用指头捻个粉笔头用力砸向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李老师不大喜欢让学生罚站,但是如果迟到了,他怎么也得让学生在教室门口站上几分钟。我奇怪的是,我迟到的时候也多,可李老师极少让我罚站。现在想想,也许是李老师知道我家穷,知道我要干家务活的缘故吧。

有一次,班里一个不爱学习的同学在课堂上捣乱,李老师罚他站着,他却趁李老师不注意,背着书包从教室的后门跑了。李老师很生气,放下书本就追了出去。跑了一里多地,总算把这个学生给"逮"了回来。这是我见过的最令李老师生气的一件事了。

有两次开学,我都没钱交学费,第一天没好意思去学校。第二天看见村子里的几位同班同学都高高兴兴上学去了,我实在忍不住,也偷偷摸摸地跟着去了。坐在教室里,心里忐忑不安,低垂着头,不敢看李老师。可慢慢地发现李老师似乎一点儿也不在意,我的心才渐渐地释然了。

李老师总爱在下午上最后一节课时布置作业题或考试,谁先做完,谁做得好,谁就可以提前放学回家。每当我背着书包,满怀喜悦,第一个冲出教室,兴冲冲往家赶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自豪。我不是贪玩,而是要回家去割一背篓猪草,这是母亲交给我每天的任务。

其实李老师也挺忙的。他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回家去照顾两个小孩。我们还看见过李老师扛着锄头下地呢。放农忙假时,李老师下田去收割稻谷,挑着百多斤的担子,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和农民没有两样。

虽然我们是村小学,可我们班的学习成绩在全公社(乡)都是顶呱呱的。"文革"结束后,我们班有两个同学考上了大学。这是我们那个小山村第一次走出去的大学生。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转眼40年过去了。我已有多年没回老家了,也没再见到过李老师。不过,李老师的认真、上进和对学生的无限热情,却始终像一盏灯一样,伴随着我的人生旅程。

我的"老师"

文/秦爱萍

在我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并不是我遇见了你,而是许多年以后,我依旧庆幸曾经跟你遇见过。

因为在我的生命里就遇见了这样一个人。他叫裴寿镛,他虽不是我的老师,而且从没教过我一天,但他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人生中永远的领路人。由此我想,在中国,老师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呀!

其实我对裴老师的了解源于儿时的记忆。那时父亲秦双贵在潞城中学(现潞城一中)任教,与裴寿镛老师是同事。少年的我在城关初中读书时随父亲在单位居住,便认识了和父亲常常一起谈论教学的裴老师。他,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身干净的中山装。看着这个从外地来的老师和父亲相处地那么融洽,我对他产生了好奇,也充满了敬意。当然,这敬意里更多的是对北京大都市人的向往和羡慕。随着他和父亲的不断交往,我对裴老师的了解也日渐加深。他平易近人,慈祥亲切,每次看到我,不管父亲在不在,都是和颜悦色,问长问短,还说如果有什么困难我可以找他。他对学生关怀备至,常常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我就曾碰到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因家庭有难还来找裴老师借钱,裴老师毫不犹豫,倾囊相助。再加上在校学长学姐对裴老师的高度评价,不知不觉中我对老师的那种生分和好奇已转化为亲近和好感,还想象着将来有一天能做他的学生。遗憾的是,还没等我上高中,他就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8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从此,我和裴老师的间接交往就画上了句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只能停留在曾经的记忆中。

裴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1966年,他服从组织分配,只身来到潞城中学任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他为潞城的孩子带来了城市文明的气息。那时尽管恰逢"文革",校院外的秩序比较混乱,但他的教学却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还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他还常说,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否则,我将愧对国家的培养和学生的期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他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就是一名老师的风骨。

裴老师,深深眷恋着潞城这片故土,这里有他青春的脚步,这里是他事业的开端,这里也有他惦念的学生们。离开的几十年里,他曾几次回"家",探访昔日友人。1999年曾带着他的儿子来潞城故地重游,并特地来看望我的父亲。当时我正好在场,看到裴老师详细询问父亲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很是感动。裴老师和父亲相差近二十岁,共同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成了彼此信任的忘年交,二十年的别离没有隔断裴老师和父亲的友谊。期间,我也和裴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感觉裴老师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可惜的是没有留下裴老师的联系方式,而我的父亲也在和裴老师见面后的两年永远离开了……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点亮着另一个灵魂。或许是受裴老师的影响,后来,我不仅做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并还在这个范围内选择了终身伴侣。因为我坚信,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有爱心,讲奉献,而且特别讲究回报与感恩。

今年春季,从裴老师学生口中得知,远在北京的裴老师曾询问"秦双贵老师的女儿现在在哪?过得可好?"什么?已故父亲的同事兼好友裴老师仍然记着我?冥冥中或许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我要与这个记忆中的好老师结缘,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父辈延续的挚爱。捡拾起昨日的记忆,搜寻着老师的模样,急匆匆连线那份久违的情意。是,还是多年前那个熟悉的声音,还是多年前那个唯美的语调。轻轻的问候,缓缓的抒情,悄悄的泪水,不管不顾地奔涌着……潜意识里全是过往的从前:年轻、阳光、谦逊、理性……瞬间,满眼皆是裴老师!

7月,当得知已从北京师范大学退休的裴寿镛老师要回潞"省亲",已近花甲之年的我,仍像孩子一样心情特别激动。8月9日,裴老师来了,桃李满枝,秋果丰盈,那些慕名而来的故旧和学生把老师的房间挤得水泄不通。本打算前去酒店拜访的我,很快接到老师的来电:"别来,人太多,说不了话,还是我安排时间去看你吧!"于是,10日下午,七十有四的老师不顾劳累,前来我家小叙,让我唏嘘不已,感动得一塌糊涂。这里,见证了父亲生前好友的情真意切;这里,诠释了父爱如山的荡气回肠。几十年未曾谋面的裴老师,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父辈,就是我埋在心底不敢触碰的牵挂。这期间,我们谈到他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以及他离开潞城后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如今,展现在我面前的仍然是老师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笃学不倦的精神。虽然他退休了,但每天还在坚持学习和研究他钟爱的专业知识,直至现在他都告诫以前他教过的学生(多数都已退休)要不断学习。可见,裴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成长岁月里最可信赖的朋友;是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舵手。如果说,少年的记忆是趋于感性的话,那么今天我与裴老师的来往和相逢,却让我更加确定了对裴老师一直以来的那份坚信,窥见了裴老师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他是我已故父亲的好友,也是我终生敬仰的恩师!他那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和儒雅博学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让我感慨,让我铭记,让我不由自主去效仿。

裴寿镛老师,你就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师者!

难忘的一位老师

文/李岱联

时光飞逝。六年的小学生活已成为了过去,校园里的每一幕,每一角,都带给我无限的回忆与留恋。有一位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格外难忘……

他是我的科任老师,叫做桂新。桂老师50来岁,体态微胖,为人师表,正如其名,犹如中秋的金桂,吐露新芳,校园飞香,沁人心脾,流芳树人。桂老师那圆圆的脸上有一对淡淡的眉毛,眉毛下是一双慈善的眼睛,扭扣似的鼻子与圆脸极为协调,他语言幽默风趣,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桂老师一头已有些花白的头发,显得有些智慧,甚至头顶有些"绝顶",我们大家总是和他开玩笑,说他是"聪明绝顶"了。

桂老师是五年级下学期才来到我们班的,在第一节课上,幽默的语言与外表就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很快,班上的同学就给他取了外号:"老桂".

而让我最难忘的,则是桂老师的课堂。记得因为桂老师性格好,同学们总是在他的课堂上"闹",而他也不生气,总是耐着性子给同学们讲课。在讲到垃圾填埋时,同学们就更加活跃了,"桂老师,为什么填埋不是处理垃圾的最好方法呢?""因为垃圾在地底,其有害物质仍会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桂老师回答着每个同学的问题。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对桂老师说:"桂老师,你的头发可真少啊!"桂老师笑了笑,可能是不好意思,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笑着说:"人老了,头发也掉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又不免对桂老师多了一分尊重……心里酸酸的,热泪一下就充满了我的眼眶,含泪的眼前,不由得跳出"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景,那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半截蜡烛,在我的眼里跳动着模糊的火苗,却在我心里照出了明亮和温暖,刻录了一位毕生钟爱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三尺讲台而让人难忘老师的身影印记。

时光荏苒,小学生活是我记忆中美好的部份,每一位老师与同学,也让我深深地留念。而,我最难忘的桂老师,更成为了我记忆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