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脉搏

2010年07月16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一个桃花源式的村庄度过的。

这个村名叫王湾,位于高桥乡东南部。在徽成盆地的皱褶里,选择了翠绿如黛的山的臂弯一隅栖息。沿着水流的走向一路前行,村庄在视野里逐渐明晰:东边紧依青山的部分,是一块块杏黄色的麦田,待割的麦子不仅享受着阳光疼惜地抚摸,还在夏风的问询下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让整个村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气息;南面,在宽阔的榆白公路旁边,是一所由群众自发捐款、投工投劳修建的新学校,虽是节日放假之际,但从飘扬的那面红旗上,仍然可以阅读到文化知识、科技文明在穷乡僻壤与落后思想碰撞时留下的痕迹;西边,依然是绿如绸缎的绵延起伏的青山,如果攀上树林密集的山坡,站在有着传说的三泉寺前俯视,村落的布局即刻尽显在眼底,各家屋顶上的电视接收器和袅袅升腾的炊烟,让静态的村庄充溢着动态的生动和鲜活;北面,也是一块块土质肥沃的田地,田里没膝的作物是长势良好、色泽健康的玉米,它们镶嵌在麦田与麦田的间隙里,组合成了颜色搭配巧妙、形状随意而富有诗情画意的巨大壮锦。在这款朴素的壮锦上,纵横排列有序、高矮参差的建筑物,就是村人安居乐业的家园,不论是漂亮的楼房,还是四合院式的青砖瓦房,都传递着主人生活的富裕,日子的顺畅和难以掩饰的美满……

在王湾的这个臂弯里,村庄与一条弹奏着流水之弦的小河相邻而居。这条河,无可退让地成了穿越村庄的一条血管,在砂石和鹅卵石占据的河床上,叮叮咚咚流淌着的清澈之水,就是奔流在这条血管之内的血液,姑且视作王湾村的一条静脉。听着河水节奏舒缓的流淌声,就感受到了这个村庄脉搏的律动,也能触摸到在目光无法抵达的地方,有一颗隐藏在地表之下跳动着的心脏。穿越村庄的榆白公路,是一条发送和回复重要消息的交通要道。每天清晨,村里的面包车载运村民去山外,顺便运去了采挖的杜仲、天麻、五味子等药材,捎去山上采摘的草莓、板栗、乌龙头等山珍野味,或者带去自家培育的木耳、核桃等农特产品。回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兜里被钱币撑得鼓鼓囊囊,女人、孩子往往会购买一身漂亮的衣服,男人则腰里多了一款时兴的手机。除此之外,不论是谁家猪圈里出栏的猪,牛圈里喂养的膘肥体壮的牛,还是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羊羔、猪仔,以及鸡窝里出产的土鸡蛋,也都通过这条交通枢纽运往山外,成了城市人亲睐的土特产品。这些车辆,一趟一趟奔忙着,逐渐把各家各户送上了致富之路,送上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这样的一条乡村公路,为农村经济腾飞、群众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改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条路,不就是一根蜷曲在山的臂弯里的动脉血管吗?

在这里,我找到了王湾村的一条静脉血管,还找到了一根驮运梦想与希望的动脉血管,不用说也得找到一颗与血管一脉相承,而且让血液奔流得强劲有力的心脏。起初,我并不明白村庄的心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也弄不清心脏所处的位置。无意间,我走进了村委会,观看了农家书屋,参观了党员活动室,听了村人如数家珍的介绍。得知,这几年,这里修建了党员活动室,修通村乡村公路,村民捐款22万元修建了教学楼,村民种植药材超过1000亩,修建了便民桥,硬化了碾麦场,家家通了电话,用上了自来水……听着他们轻描淡写地介绍,我却听出了难以抑制的惊喜。原来,村委会就是王湾村的心脏。在这颗心脏的带动下,村民的生活状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次寻访的农民作家白咏春,就是这颗心脏的牵引下干出一番事业的。当日下午,我参观了白咏春家去年修的鱼池。在一块靠近河滩的玉米地中间,两个200多平方米的鱼池里,池水是从河中引来的清澈之水,饲料是他种植的白菜、卷心菜,就地取材,忙中偷闲喂养,村人往往上门来买。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他还是村里的养羊专业户。在公路旁的圈舍里喂养着60多头小尾寒羊,所产的羊羔每头可卖到120元。每年,大概可卖出60多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他这个人,去衣着朴素,话语不多,就连居住的房子也是父辈传下来的老式宅院。可是,他很勤劳,能吃苦,懂得发家致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圈舍隔壁还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鱼池。这个鱼池的饲料,就是圈舍里的羊群和牛的粪便。他聪慧能干,合理利用,变废为宝,真让我佩服。不用说,他成了王湾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从他的身上,我也粗略感受到了村子里人们生活条件的优越和富裕。这次所见,让我不敢轻易小瞧在大山里生活的农民了。

的确,看似不起眼的村委会,在农村引导群众谋求幸福,不仅充当了指明方向的灯塔,而且还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有了这颗心脏的引领,在贫困线上徘徊、挣扎的村人,才能顺利采撷到生活的幸福之花。在王湾村,我感受到了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群众,在追寻幸福生活时流露出的不胆怯、不放弃。这不仅是他们的信念,也是他们骨子里特有的气质。此时,我突然明白了:在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农村,如果拥哪里有一颗节律铿锵有力的心脏,在那里居住的群众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寻求到打开小康生活之门的金钥匙!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