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灯

作者: 湛汝松2010年09月21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中秋节前几天,当五彩缤纷的月饼随着人们送礼的脚步循环旅游的时候,我却收到一个来自山村的小妹子给小孙子送来的一个柚子灯。

“食月饼,点灯笼,一家团圆乐融融”。本来,吃月饼和点灯笼都是中秋节传统的民间习俗。然而,近年中秋节,送月饼的风俗越来越热,但点灯笼的风俗却逐渐被人遗忘。如今,小柚灯突然出现,一缕淡淡的自然清香随之而至,关于中秋灯记忆的闸门便徐徐而开。

家乡有个传统习俗,已婚子女在中秋节要用月饼、水果之类的食品向父母、舅父等长辈送节,而长辈必须给来送节者的未成年孩子回赠灯笼,以表示用灯之光明照亮孩子的前程。

孩提时,中秋灯笼的款式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鲤鱼灯、八角灯、走马灯、伞灯和柚子灯。月亮还是半圆的夜晚,孩子们就开始点着灯笼往街上走,比赛谁的灯笼最好了。举鲤鱼灯的说鲤鱼会摇头摆尾,长大以后就会人跃龙门;提八角灯的说八角平平稳稳,会给家里带来添丁旺财的福气;提走马灯的说时来运转,长大要走马上任,升官发财。我最喜欢用柚子皮自己亲手制作的柚子灯,它既不用花钱,又有一股淡淡的柚香。家乡人称柚子为“菉柚”,“菉”与“禄”同音,所以爷爷说,在柚子皮上刻上“福寿”两个字,只要灯一点亮,就是“福禄寿”大全了。

中秋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用月饼、水果、香烛拜祭月亮。趁大人把酒拜月的时候,我们就会点亮自己最喜欢的灯笼成群结队地穿街过巷游玩。最有兴趣的是挨家挨户向大人们唱灯笼歌:“八月十五点灯笼,祝你一家团圆乐融融……”儿歌唱过以后,大人们就会给我们的灯笼添油。所谓“添油”,就是给我们一两根蜡烛,或给一两分钱添油钱。小叮珰爸爸不幸患病,妈妈没钱给她买灯笼,就用柚子皮给她制作了一个小小的柚子灯。中秋之夜,她不好意思和我们一起去游灯笼。我们知道后,便把她拉出来。小叮珰会唱的儿歌特别多,歌又唱得特别好听,收到的“添油钱”特别多。小伙伴们知道她家有困难,也都一个个偷偷把自己收到的添油钱放到她的袋兜里。

唱累了,玩累了,我们就跑到“古仔公公”那里,一边吃着他自己焙熬的鲤鱼饼,一边听他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折桂”, 还有“玉兔进月宫”、“朱元璋月饼传信的故事”…… 一直听到月亮西斜,我们睡意艨胧时,才提着灯笼各自回家。

村子有一个会制作灯笼的民间老艺人彭伯。每年中秋节前,他都会为邻居的孩子制作一些灯笼。他能书善画,又会剪纸、篆刻,所以灯笼壁的图案特别精美。有的在透明纸上画上如意童子、招财关公的彩画,有的用红纸剪出嫦娥奔月、吴刚送酒的图案,有的用毛笔写上如意吉祥、丁财两旺的字样,有的挥刀刻石,络上花好月圆、前程似锦的印章。那年,当他把各式各样的灯笼制好挂在家里,迎接中秋的到来时,一群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一窝蜂地跑到他家,说他的灯笼宣扬“四旧”,七手八脚把灯笼堆在天井里,一根火柴就把彭伯两三个月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变成灰烬。然而,彭伯对民间工艺痴爱执着的心是烧不掉了。他把中秋节人们吃柚子掉下来的皮收集起来,通过巧手的雕缕,制作成一个精美的小柚灯,挨家挨户地送到向他订做灯笼的人手中。谁料,“破四旧” 勇士们却说中秋灯笼就是“四旧”,连小柚灯也不放过。他们竟然跟着彭伯的脚步一个又一个把柚子灯踩烂。据说,幸好彭伯是代代贫农,否则还要带高帽子游街示众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世纪80年代初,民间艺术受到春风春雨的滋润,彭伯“老树逢春发新枝”,剪纸扎灯、书法篆刻等传统工艺越来越精湛。中秋时节,一个又一个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中秋灯笼又在他的手中诞生了。他的民间工艺成就不但在家乡家喻户晓,而且受到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民间工艺界的赞赏。他的作品还被广州市文化部门选为赠送给外国朋友的礼物。

花开花谢,月圆月缺,随着物质生活越来丰富,作为中秋节习俗之一的月饼制作得越来越高档,包装也越来越堂皇,中秋互送月饼之风更越吹越热。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中秋节另一个习俗的中秋灯却逐渐淡化。小孩子中秋节玩灯笼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只有那些店铺、商场等公共场所,还悬挂着一些灯笼,让能还保留一点中秋灯的记忆。

小孙子回来了。他妈妈把小柚灯点亮。我凝神望灯,只见灯笼里的蜡烛越来越亮;眼前的小柚灯也仿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此刻,我心中蓦然升腾着一种希望:民间节日应该“返璞归真”了,作为民俗和民间工艺的中秋灯,一定会重新放射出璀灿的亮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