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艾香

2009年02月26日来源: 互联网原创文章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日志,我很久没有吃过用家乡野艾制作的“薄餐”(煎薄饼)了。今年二月初二民间的阿婆节前夕,知道我对艾情有独钟的岳母给我带来几块地地道道的家乡艾薄餐。蓦地,一股淡雅幽清的艾香给我带来了一个岁久年深的民间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家乡的南香山下有一间小瓦屋。瓦屋里住着一个专门采摘草药的银发婆婆。一年春天,她一早出门,发现路边有一个竹箩筐。竹箩筐里装着一包用破棉袄包裹看的东西。她打开一看,是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女孩。她面青唇白,全身水肿,生命已是奄奄一息。银发婆婆一眼便看出,小女孩是饿病的。她立即把小女孩抱回自己的屋子里,用草药煲粥灌喂小女孩。数天以后,女孩水肿逐渐消了,脸蛋有了血色,而且能自己下床走动了。无奈农历二月,青黄不接,加上上年大旱,粮食失收,银发婆婆仅存的一些谷米也快用光了。幸好南香山下有一种既有驱邪消肿药效,又可食用充饥的野艾,春暖时节正露生机。为了女孩,银发婆婆天天挽着竹篮子去采摘野艾。她把采摘回来的艾绒,用刀剁成艾泥,拌上糯米粉或番薯泥,制成各式各样的食品。春去夏来,银发婆婆看着吃野艾长大的小姑娘不但疾病痊愈,而且长得活泼可爱,便收其为孙女,取名“春艾”,相依为命地生活。消息传开,人们都知道银发婆婆是个善心人。此后,经常都有人把病危的小孩遗弃在银发婆婆居住的小瓦屋附近;而银发婆婆也照样把他们带回小瓦屋。几年以后,连春艾在内,银发婆婆一共救活了三男三女六个小孩。小小的瓦屋,变得热闹起来了。

年复一年,春艾逐渐长大了。她不但跟银发婆婆学会了采药;而且学会采摘野艾,用艾做成各种点心。有一年春天,风调雨顺,野艾长得特别茂盛。银发婆婆带着她的一群孙儿女采到的艾草特别多。农历二月二,银发婆婆一早把灶锅洗干净,然后把春艾叫醒,吩咐春艾用艾泥煎三块甜三块咸共六块艾薄餐。当春艾把煎好的艾薄餐用碟装好端给银发婆婆时,银发婆婆却一个人端端正正地坐在床的下边。无论春艾和她的弟妹怎样呼叫,银发婆婆却再也没有起来了。

银发婆婆无疾而终以后,春艾就在银发婆婆去世的床下设立婆婆的牌位。每年二月初二,都用六块咸甜艾薄餐,到阿婆牌位前供奉。花开花谢,冬去春来,阿婆逐渐成了民间信奉,主管生男育女,教化婴儿啼笑,保佑小孩健康的床神。

这个故事最先是奶奶给我讲述的。我无法考究家乡的南香山下,是否真有一个住在小瓦屋里的银发婆婆。但我童年的见闻,却深深印在脑海之中。元霄过后,家乡四野艾飘香,农家少女采艾忙。二月初二拜阿婆更是家乡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每年元霄节过后,我就会跟着姐姐或小伙伴们去采艾。林园荒野,田边壆下,只要有野艾生长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足迹。大人把我们采摘回来的艾绒用刀剁成艾泥,用瓦钵子盛好,每天煮饭时都放在饭锅里蒸。反复蒸过的艾泥墨绿油亮,除去了天然的草腥味,增添了甘爽的艾草香。每到这个季节,妈妈就用糯米粉泮艾泥,有的加上韮菜盐花、番薯红糖之类的配料,煎成或咸或甜的艾薄餐;有的包上豆蓉花生芝麻、瓜粒虾米肉丁之类的馅料,蒸出或咸或甜的艾团。这种用艾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粉果,别具风味。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年二月初二,母亲都会煎上很多艾薄餐,而且总是最先挑选出咸甜各三块模样最好,色泽最均匀的薄餐,用碟装好,配上米酒,点上香烛,摆到床下阿婆的神位前供奉;然后带着我,把一些艾薄餐分送给村里几个没有儿孙的婆婆吃。这时候,母亲也会像奶奶一样,娓娓不倦地给我讲述阿婆与春艾的故事。

我所以对艾情有独钟,除了受到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潜移默化外,还因为我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

我刚参加工作,就碰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三年。那时,家乡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所有商品也非常奇缺。1960至1961年间,家乡很多人都因缺乏营养而患上水肿病。我的父亲也病列其中。作为儿子的我虽然也经常从乡村里捎些番薯芋头之类的副食回家,但父亲的水肿仍不见消。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刚回到家,妹妹也刚好从野地里采摘春艾回来。她满脸通红,左手挽着一个满满装着艾绒的小篮,右手拉着一个贴在背上的沉沉布袋。饥荒年代,采艾充饥的人很多,一个十岁的小姑娘,竟会有如此丰盛的收获?我疑惑之际,妹妹告诉我,布袋的艾绒是一个不认识的犁田叔叔送的。那个叔叔对她说,你爸水肿很严重,多吃点艾是有好处的。布袋的艾绒怎会这么沉呢?我打开布袋一看,原来艾绒下面是一包糯米。我正为大荒之年竟然也有这样的好人而感叹时,坐在旁边的父亲也自言自语地说,好人是会有好报的。我看见,父亲说话时眼睛是湿润的。

几过星期以后,当我回到家时,父亲的水肿全消了。从此,爱吃野艾制作的粉果,便成了父亲的一种僻好。

1975年正月,父亲病了。记得元霄节过后,父亲对我妻子说,想吃甜的艾薄餐。妻子怕煎炸的食品热气上火,不敢应充。可是,父亲还是喋喋不休。于是妻子便用野艾制成瘦肉馅的咸艾团,让父亲品尝。父亲边吃边说,野艾是一种慈善草。经常吃野艾的人,就会有一颗慈善的心。父亲还说,阿婆是个慈善的床神。她最爱春艾。二月初二那天,你们记得提醒我用艾薄餐供奉阿婆呀!可是,还没有等到二月初二,父亲便永远离开我们。

父亲去世后,我领悟了。一向不大相信神灵的父亲要用艾供奉阿婆床神,就是要我永远要有一颗慈善之心。

社会发展到今天,阿婆的传说离我们越来越远,采艾的风俗也越来越淡。人们可能忘记阿婆的传说,社会可能失去采艾的民俗;但中华民族沉积数千年的慈善文化却永远不能失传。

民间呼唤慈善,社会需要助弱。如果这篇小文能给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读者带来一点启迪;让艾香传承永远。这就是作者永恒的心愿。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