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赞歌

作者: 李东华2017年07月13日来源: 贵州民族报抒情散文

红军标语

“红军与劳苦大众是一家”

“红军是干人的队伍”

……

红色的标语,红色的宣传。

在红军经过的地方,随处可见。

这是蘸着红军血液写成的标语,80年过去了,依然殷红耀眼;

这是让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的标语,哪里有这标语出现,哪里就是他们的坟场;

这是播下革命火种的标语,哪里有这标语,哪里就有斗争和反抗;

这是结下军民鱼水情的标语,哪里有这标语,哪里就有红军和干人团结奋战的感人故事……

红军标语,永不褪色的红。

从井岗山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八年抗战,到解放战争……红色的标语,无不象一面旗,激励人,鼓舞人。

红军标语,镌刻在古寨,镌刻在场坝,镌刻在渡口……象一道道红色的闪电,烁亮穹苍……

红军路碑

一块简单的石碑,碑上一行简单的文字:“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月3日到达此地,受到当地人民大力支持,突破敌军长侯之担乌江南部防线”。

字虽只有短短两行,却字字千斤。

它记录了一支队伍的行程,一支队伍的战斗,一支队伍的胜利,一段军民鱼水情结……

在这里,我触摸到一段艰难的行旅。从江西瑞金出发,赤脚的红军,也跋涉两千余公里。

在这里,我看到一种奋勇向前的精神,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红军没有被吓倒,而是处处抢关夺隘。

红军路碑,红军足迹的再现。

红军一路向前,将路碑一路留下。留给后人,成为指路的明灯。

红军路碑,红军的血与汗铸成。

它无论立在哪里,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一段镌刻于心的故事,一段永远磨不去的诗行……

雄关古道

横亘于大山高高的山梁。

曾经是“黔蜀古分疆”。曾经是渡江咽喉。

斗折蛇行。

一千多级石级,一千多步天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军据此叫嚣:“天险,天险……”

一支脚穿草鞋,头戴八角帽的部队,他们不信邪,他们偏要打破这一神话。

1935年1月4日。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们凭借着夜色,凭借着勇敢和智慧探路,凭借着机枪与手榴弹与敌人劲舞。

从未见过如此强大进攻阵势的守军,很快就溃不成军,弃险而逃。

红军夺关,顺利渡江。

茶山关天险被突破。一千多级石级被红军踩在脚下。

茶山关大捷,被写进共和国军事史,永远载入史册。

岁月悠悠。80年,弹指一挥间。

重登雄关古道。凭吊先烈。

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名姓。但是,他们智勇双全抢关夺隘的大无畏精神,却象一座丰碑,

高高塑在——

雄关,以及我心的深处……

古渡,永不止息的枪炮声

古渡很古老。

古渡的故事,却很新鲜。

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红军从古渡强渡。激战乐旺河的故事,至今还在古渡上空回旋。

缺齿的船絮叨着,敌人凭借暗堡、陡岸、早已构筑好的壕沟工事,企图挡住红军的脚步。

一时间,古渡口。枪炮声大作,火光冲天,喊杀声、哭嚎声、马嘶声,被惊飞夜鸟的“哇哇”声……混杂一起,其战事的惨烈,可想而知。

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沉着、冷静观察着地形,寻找薄弱环节,并派遣小分队趁着夜色泅渡过带冰凝的河……终于,通过前后夹攻,一排排炮扫过去,一排手榴弹掷过去……敌人的枪炮哑了,“双枪兵”不是死伤,就是逃跑。

渡口,被红军抢占。

激战乐旺河。红军神兵从天降,一排手榴弹打坍了一营敌人的故事,从此在古渡口流传。

历史,记住了这个故事;人民,记住了这段历史。

古渡,从此裴声中外。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

古渡,也静静沉入开州湖底。

但古渡悲壮的故事不会沉没。它将象史诗,永远载入史册;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将如洪钟大吕,永远袅绕古渡上空,袅绕人民心中……

桃子台,流不走的卧牛石与浮桥故事

一条大江奔涌不息流过桃子台。

流来多少醉人的故事和迷人的诗情?

涛涛江水,打着漩涡,仿佛仍在日夜不停述说着:红军架设浮桥横渡乌江的故事。

红军架设浮桥依托的是独卧江心的卧牛石。

卧牛石,一块很灵性的磐石。沉默寡言,卧江千年。早有许多传说故事,为他披上神秘色彩。

关键一刻,能挺身而出。卧牛石,为自己的形象作了一个诠释。

红军就是凭借卧牛石作中流砥柱搭乘浮桥,搭起了甩开敌人追兵的坦途?

卧牛石,承载着浮桥,承载着千军万马过江,承载着万千粮草辎重过江,成为当地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卧牛石,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红军的故事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重走长征路时津津乐道的典故,就象桃子台村的人民,当年帮助红军架设浮桥,伐来了自家都舍不得使用的上好木料,卸下堂屋的门板……成为今天最受人尊敬的人。

浮桥,一头连接着红军命运;一头连着老百姓期盼?

红军踩着坚实的浮桥,渡过波涛汹涌的乌江,渡过一段历史之重,渡来红军长征的春天……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