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里亦爱“鸡”

作者: 钟芳2018年02月03日来源: 潮州日报现代散文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凝练的口头文化,又是十分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语言艺术。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生肖是鸡年。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在我国民间流传了很多脍炙人口有关鸡的谚语,念起来既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又充满了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性情温和、勤勉,每日清晨打鸣报晓。《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鸡都守信报晓,从未有丝毫的懈怠。“犬守夜,鸡司晨”。我们的先辈就是借助于鸡鸣来掌握时间的,于是有了所谓“鸡鸣而起”、“鸡栖而息”、“鸡鸣盥漱”、“鸡鸣而食”、“鸡鸣而驾(乘车)”、“鸡鸣思贤”、“鸡鸣结带正衣裳”等说法,而老百姓则习惯于以“鸡叫头遍”,“鸡叫三遍”来判断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雄鸡报晓,不怠不误”这诸多谚语的由来,就是因为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

同时,鸡还是人类最佳的营养食物。北方一些地方至今仍有“民以食为天,食以鸡为先”之说,在广东也有“无鸡不成宴,无鸡不成欢”的说法,充分说明中国人对鸡这一食物的喜爱。鸡的药用价值很大,有“济世良药”的美称。据《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记载,鸡肉性温味甘,有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及活血调经的功用。最适宜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产后及月经不调的孕妇食用。民间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冬至数九,鸡不离口”、“一九一只老母鸡,九九补个好身体”的养生谚语,意思是说冬季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较多,要经常吃鸡进行滋补,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而且可以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年前夕的腊月二十七,民谚称“二十七,宰公鸡”、“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除了要宰鸡为年夜饭做准备外,人们还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是因为谐音,“鸡”同“吉”、“七”,公鸡为大鸡,有大吉大利的意思,所以家家户户要宰杀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在日常用语中有不少关于鸡的谚语、俗语都是贬义。比如假鸡头、鸡婆都是爱管闲事的意思。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鸡毛蒜皮、鸡零狗碎是说东西很零碎,事情很小,看不上眼。鸡屎下土有三寸烟,讲的是鸡身虽小,五脏俱全,仅有一点本事。偷鸡摸狗指不正经的勾当。偷鸡不着蚀把米、鸡烂嘴巴硬,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另外,在民间流行的有关鸡的天气谚语也有很多。如“鸡搭脚,有雨落”,其意思是鸡飞到板凳、椅子上或飞到树枝上蹲着,天就快要下雨了。还有“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鸡回笼早,天气晴好;鸡回笼晚,大雨将至”、“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等等。这些农家谚语都短小精练、实用具体。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