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眼中的秋意

作者: 姚遥2016年05月09日现代散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数不清的诗词歌赋演绎了这个主题。那么,在现当代文人的眼中,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

郁达夫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他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以及潭柘寺的钟声。故都院子里的阳光和牵牛花、槐树柔软的落蕊、秋蝉衰弱的叫声、秋雨中休闲的都市闲人以及他们浓重的北方口音,都让他觉得,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江南的秋天呢,“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够,尝不够,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郁达夫认为,“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觉到底。”他甚至宣称愿意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取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北京丰富而浓郁的秋趣,但同时,其字里行间也难掩悲秋的感伤气息,这显然跟当时其所处的黑暗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却用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济南的山色、云彩和水景的描绘,淋漓尽致地赞美了济南诗情画意的秋天。老舍说,济南的秋天“是诗”,他还用他那一贯幽默的口气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艺术赐给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老舍在济南只住了四年半,这里远不是其居住最久的城市,但他却写了最多的文章,给了最美的赞誉,所以才有了那句话——“老舍成就了济南,济南也成就了老舍。”

悲秋也好,喜秋也罢,千年以来文人们大多都摆脱不了以景抒怀的模式。但林语堂却一反常态,他的《秋天的况味》以“秋夜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入手,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氛围中。在他的笔下,秋被比作是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是一只熏黑的陶锅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秋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这就是林语堂所谓秋的意味。整篇文章没有绚烂的色彩,但笔锋过处则浓情四溢,透出林氏生活哲学的醇美与丰厚。“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蕴含着豁达、睿智和潇洒的人生观,有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独特意境。

峻青的《秋色赋》发表于1962年,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胶东半岛令人鼓舞的农业大丰收——“绚丽灿烂的秋色,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峻青说,“我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使人为之心醉的秋色是在我国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人们上下齐心,用坚强的意志和辛劳的双手换来的,这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时代赞歌。

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郁达夫的秋意是“悲”,老舍则是“喜”,林语堂是“怡”,峻青则为“颂”。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