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贝多芬

作者: 刘紫祺2016年05月21日心情散文

初识贝多芬,应是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在那节课上讲的大部分内容,我几乎没记住什么。只记得贝多芬画像中透着愤怒的眼神,只记得老师说他“耳聋”。一个失聪的人怎么能成为大音乐家?随便敲击音符也能成为传世名作吗?记得初二的物理课上,老师讲“固体传声”时,是以贝多芬耳聋作为例子的。高中学生物才让我了解到,他不是先天失聪,而是后天因病导致。

然而贝多芬对于我,就只是一个耳聋的音乐家而已。直到那天我听到了后弦作词、作曲的《信条》。直到那天我捧起了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着,中国着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

《信条》是致敬贝多芬的,歌的高潮部分用了《悲怆奏鸣曲》的变调,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我没有办法正常地听《悲怆》的原曲。“神告诉我,是的是的,是上天安排好的磨难别示弱。”“挣扎只是,涅盘之前,灵魂背后纹下诗歌。”只是这安排好的磨难,是否对他太过分?17岁丧母,之后便担负起全家人的生活。父亲用十分简单粗暴的方法,想要让他成为莫扎特一样的神童,给他的,却只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家庭熏陶。之后便是颠沛流离,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26岁贝多芬听力开始下降,这无疑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悲愤地喊道:“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在悲壮和激越的交响曲里,抒发了自己要和残酷的命运搏斗到底、较量到底的信念。“不!命运,我不会服从你的!决不会受你支配的!我要鼓起我的勇气,磨砺我的宝剑,跨上我的战马……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依稀记得高一的音乐课上,老师说《欢乐颂》中,“人声”成了一种特殊的音色,加入了磅礴的交响乐中,便是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不知他晚年指挥乐队演奏时,还能不能感受到来自音乐最单纯的情感,只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能获得些许慰藉。一个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如果说,与不幸的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搏斗,是贝多芬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主旋律”,那么,还有另一些生动的乐章,还有另一些在人生的琴弦上弹奏出的音符,也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启示。“亲王殿下,您之所以成为亲王,是由于您的出身,而我,是靠着自己的才华和艰苦的努力才成为音乐家的。您要知道,世界上的王子会有成百上千个,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贝多芬用这封信,向整个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骨气与尊严。今天,“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切艺术家的尊严和人格的“代名词”。

普通人对于意外的认知大约有四个阶段:否认,愤怒,压抑,接受。接受是否意味着妥协?接受是否意味着向命运低头?然而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其不俗之处也许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吧。他耳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他胜利的标志。正如后弦在《信条》里唱的那样“毁灭之前弹奏着那《悲怆》的节奏,触击连发的Keyborad弹头在Say no。尽管让命运的风浪俯首做我唯一听众,忘掉耳朵 Sorry I gotta go!”这段RAP几乎是“咆哮”着演绎完的,第一次听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然而之后去寻觅了贝多芬的种种,恍惚间觉得,似乎只有这样的方式,才完美地诠释了“扼住命运咽喉”的真谛,也让油画里,那充满戾气的眼神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在这个《小苹果》等一系列神曲泛滥街头的年代,我只想戴着耳机,去寻觅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去感受他与命运抗争的艰辛与最终的胜利,去体会那些来自音乐最单纯的喜怒哀乐,和他作为音乐家的尊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