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甜水

作者: 兰森广2016年06月08日现代散文

“惜衣有衣穿,惜水有水吃。”两句家训虽短,却让我终生受益,常常言犹在耳。

1950年的西安城,还没有自来水。水,尤其是生活饮用水,对当年的西安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那时,从我刚能记事起,母亲就教我:“水有苦水、甜水之分。甜水供吃,苦水供洗,都糟蹋不得!”母亲说的甜水,是指西安解放初期西关大井的水,清亮,淡中回甜,亦是当时多数西安人的生活饮用水。这水也资源有限,用户须按桶交费购买。母亲说的苦水,是指自家院子中的井水,稍浊、苦涩,但不用花钱买,随时用辘轳绞上水来就能用。母亲又说:“苦水甜水各有用场,该用的俭省着用,不该用的就不要用!”

先说甜水吧。当年父亲在北大街做食品生意。院子里曾有三口大瓷缸,也叫海子。一口放在厨房,两口摆在前院廊下。三口缸,每天都有送水工,用人力车把西关大井的甜水送来倒满。前院那两缸甜水,是父亲做糕点的专用水。因为做糕点和面非甜水不可,否则做出的糕点口感发苦,所以无论何时,也无论每桶甜水的售价贵贱,都得坚持使用甜水,这是铁打的规矩。厨房那缸甜水,供烧开水和做饭。说到吃饭,我从小爱吃捞面条,常常是吃一碗捞面,喝一碗面汤。母亲说:“这叫原汤化原食,也省得渴咧再喝水!”噢,说来绕去,说到底还是为了省下一碗水啊!

再说苦水。前院老井边一个用青砖砌起,基座约一平方米多,两米稍高的长方体砖柱,叫井桩。井桩顶朝北伸出的单坡小瓦屋顶,为老井遮风挡雨;一把手柄上已磨出明光明光手印痕迹的老辘轳,镶在井桩半腰,架在井口上方,长长的井绳从辘轳上直垂井底,再绞上一桶桶苦水,经年累月,慷慨地承担着全院几十口人洗洗涮涮的重任。这井水很旺!母亲说那是井离钟楼近,钟楼下就压着一条龙呢!

有趣的是,大街上每家店铺门前人行道边,都摆一口盛满苦水的大瓷缸,缸身用红漆书“太平缸”三字。这便是当年西安街道上的“消火栓”。无火情时缸水便洒水扫街。

1955年,我家搬家。这时,西安本已用上了自来水,可母亲还是请匠人在新院内挖了一口苦水井,坚持她“甜水供吃,苦水供洗”的习惯。1958年苦水井壁垮塌被填。无奈!当母亲用自来水洗涮时,总自言自语“可惜,可惜了啊……”

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虽搬上楼房,可自来水时有停供。现在,西安虽告别水荒,但我国人均水量仅列世界百位左右。因此珍惜每一滴生命之水,用实际行动促进“八水润西安”中国梦美梦成真,让节约用水成为咱每个西安人的良好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

惜衣有衣穿,惜水有水吃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