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花事

作者: 郭华悦2016年06月28日优秀散文

在农村,屋前屋后种些瓜菜,是常有的事儿。

母亲最喜欢种的,是南瓜。南瓜有两种,多数人家种的是在地上爬藤的,而母亲种的,则是吊在架子上的。为了表示区别,乡里人常叫其“吊瓜”。

在我们那个地少人多的村子里,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谁家也不舍得专门辟出空地,来种这些好养活的瓜菜。通常都是在鸡窝或猪圈的四周,插上不少长竹竿,将架子搭在鸡窝或猪圈的上头。等瓜藤沿着竹竿,攀爬直上,结成的瓜就悬在了鸡窝或猪圈的上方。

我家也是如此。吊瓜好照料,不需要特别的照顾,只要将种子播下,不多时便有嫩苗破土而出。吊瓜苗长得很快,也不用特地浇水,就一个劲地往上窜。往往没多久,便沿着竹竿往上攀,将架子占得满满的,滴水不漏的叶片,远远看去就像悬浮在空中的绿毯。

等吊瓜开花后,母亲就开始“挂花”了。

说起“挂花”,那是老家独有的。老人们常说,吊瓜的花,有公有母。公花只开花不结果,只有母花才会结果。这话是否有根据,我也从未考证过。但老家的人深信不疑,才有了“挂花”这事儿。

所谓的“挂花”,就是将“公花”掐下,摁在“母花”上。每到了开花的时节,母亲就天天忙着“挂花”。人站在猪圈的顶上,伸手就能够着吊瓜的架子。小心地将公花掐下,再套在母花上。母亲说,这是老一代的人说的,将公花套在母花上,让两者的花粉结合,就能结出大一点的瓜。

这话,哪怕在现在的外行人听来,都有点不靠谱。但母亲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挂花”可是件麻烦事儿,刚套好,风一吹,又掉了。再捡起来,套上去,也维持不了多久。一地的瓜花,母亲捡了又套,套了又捡。大半天下来,人累得直不起腰来,地上的瓜花却还是一样多,看着就令人沮丧。

但母亲似乎不以为意,乐此不疲。一闲下来,就开始“挂花”。两朵花强摁在一起,怎么可能粘得住?但母亲也不在乎,这花是否挂得住?母亲说,哪怕挂一会儿,也总比没挂的好。所以,一地的花捡了又掉,掉了又捡,母亲也不觉得灰心。

如今想来,“挂花”确实没有科学根据。但真相如何,其实我也并不太关心。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挂花”乐趣无穷,是好玩的事儿。至于能否结出大瓜,可不在孩子们关心的范围内了。

母亲“挂花”的姿势,特别优美。轻轻踮起脚尖,摘下一朵,然后柳腰轻摆,将花摁在另一花上。整个过程,犹如扭秧歌一般。瓜架下的母亲,轻盈灵动,活似从天而降的精灵,有着迷人的风采。

对于手巧的母亲来说,掐下来的花,尽管“挂”不住,但也大有用处。母亲把一地的瓜花,捡起来,洗干净后,可凉拌,可热炒,还可以用来熬汤。而且,母亲还会做花卤,将吊瓜花腌制,味道可口极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