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

作者: 程建权2016年07月15日现代散文

一直以来“距离产生美”成了人们千里迢迢大迁徙的理由。同时,后工业化时代生存的压力也让许多人倍感疲惫,找一个地方静一静,调整一下,被称为“发呆”。这种略有些小资情调的生活方式在都市白领中很有号召力,由此就在微信圈里互晒着自己的“发呆”场景:比如在丽江、泸沽湖、呼伦贝尔大草原、冈仁波齐这类的边陲之地以及阳朔、西塘这类闹中取静的清静之地,一杯清茶,一份心境,看白云在蓝天上游走,听微风在青草间悄悄划过。

安徒生说:旅行就是生活。所以旅行真的不一定要中断原本的节奏,跑到很远的地方买一张门票,去完成一段与你毫不相干的体验。或许这种体验在你家门口就有,关键是看你当下的心境和前期的沉淀。

张家港,冲积沙洲,长江裹挟云贵高原的泥沙,江尾海头的潮汐。于是,水天一色,芦苇摇曳,黄沙漫漫……我们生活的地方其实就是风景。不需要凑公休假,也不需要等待黄金周,当然更不需要丢下工作,下班后的几小时,或者周末的一日半载,开车、骑车或是乘坐公交,甚至是徒步,都可以到长江边,看江心百舸争流,听汽笛低沉悠远,一边是长江里的滚滚波涛,一边是围堤内的道道沙丘,江水涨跌,芦苇起伏,既有沧海桑田宇宙洪荒的感慨,又有来到世界尽头的归宿认同,无论你是舞文弄墨的诗人游子,还是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只要你有情感,就有可以宣泄和应和的对象。

八公里宽的江面足够开阔,大清早看日出尤其震撼。站在大堤上面东而立,吴淞口海平面慢慢升起的太阳总是让人充满期待,有时红得发亮如同电炉里流淌的铁水灿烂夺目,有时红得发紫如同磷脂状的鸭蛋心使人温暖,究竟是何种形状和颜色,取决于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你守望的程度。午后温暖的阳光、夜晚清丽的月色、尘世间少有的安宁和沉静。手中捧着的是奶茶,是龙井,是啤酒,或是一捧有点混黄略带咸味的江水,那一刻,进入口中的液体已经不重要了。黄昏时分,站在七干河口西望,远处水平线射出来的落日余晖勾勒出黑黢黢的地表轮廓,新近围垦的江滩连绵起伏,岸边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跃然而出;近处的一切都被漂染得金黄,水面波光粼粼,之后转成血红,接着幻化成了淡紫色,最后慢慢暗淡下去,一切又变得非常宁静,那一刻有些期待,有些不舍,还有些失落,让你忘却了时空,也忘却了自己。沉寂下来,可以摆脱世间的烦恼;思考清楚,也许能规划未来的路径。

到江边走走,可以是一个人,但最好是一家人。带些饮品,备些食物,最好是原生态的食材,比如土豆、红薯、冷馒头,或者调料浸渍过的五花肉。江滩到处都是柴火,随意捡拾就是一大堆,用明火过后的余烬慢慢烤制自家的美食,那真是香气扑鼻。带小孩的一起等潮落后到滩涂抓蟛蜞、到芦苇丛里捉小鱼,还可以在沙滩上练绘画、学写字、玩沙雕;也可以夫妻对弈、看书,最好是什么都别干,就这么呆呆地看江、看船,看对岸隐隐约约的狼山。累了困了还可以在车里美美地睡上一觉。

发呆是一种体验,要么沉浸在美好的幻想或回忆中,要么思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发呆结束就好比修行出关,气定神闲头脑清晰,清爽舒服地展开下一段旅程。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