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作者: 刘兆章2016年11月18日情感散文

望着无边的太阳,一点一点的落下地平线,落霞的红染透了轻轻的浅草,即使一阵凉风吹来,也能感到春的气息。信步走出家门,走在田间路上,回想着我走过的每一条家乡的路。烈日炎炎的夏季,总想找点有遮阳的地方走。我发现了一条有青石砌起的高墙,墙体看起来比较古老,青石有序的堆砌,表面凹凸不平。那天,我骑着车用手放在石墙上,手随着石头凹凸变化而上下起伏,无意间看见门上挂着"高墙街号"的牌子,为之一振。原来,周恩来总理恩师高亦吾的祖宅就在这里。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高家以前住在这里,后遇大火,搬到西关,是古城才育出了一代名师高亦吾。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高亦吾先生宣传革命思想,讲述黄花岗烈士的悲壮事迹,从那时起,他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总理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说:"我少年时代得山东高亦吾老师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亦吾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想不到,家乡的古宅,竟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手摸住墙体,像在触摸历史,为家乡绚丽而深厚的历史而倍感自豪。

放学的路上,会经过一座桥,年代久远了,显得有些窄。桥上限载的路障,早被拆除,较重的车行在上面,都会引起阵阵颤动。桥边还有亭子,与古城墙相映成趣。这座桥走过无数次,每次总会远远地望见路灯的底座刻的"绣江大桥"。偶尔听说,那是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写的,就将信将疑的前去查看,撕下上面的广告,破旧不堪的石头上赫然写着"中石书",这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家乡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让我仔细留心每处遗迹,总有新的发现。

一个无聊的午后,我出来散步。走到绣江河畔,这里有新建的草木相间绿化带和整齐的堤岸。我捡起地上的石子向河面的野鸭子扔去,弯腰的瞬间发觉堤岸的最外层不是混凝土,而是青石砌成,这中间,我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的好像一首诗,蹲下来端详着,石碑的另一半不知哪里去了,诗也就读不完整,不由心生感慨。站身来想看看女郎山,那高高低低的楼房遮住了我的望眼。现代的人们遮掩毁坏了太多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遗迹。记得在齐长城章丘段,以前的长城被拆,修砌成长长的工厂院墙;南部的山区,有古寺的地方被挖空了;没有寺庙的地方,人们用石头堆个屋,充当寺庙;锦屏山的碧霞元君祠下,香炉里充满了垃圾……

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远处的高楼灯光绚丽。章丘自古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而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家乡正在一条宽阔的现代化道路上奔跑,却希望,别忘记时常在幽长寂静,翠柏掩映的故乡的古巷中走走。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