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车辘辘忆打井

作者: 马金江2016年03月16日生活散文

某小区在打一眼100米深的机井,钻机轰鸣,机架高耸,钻杆节节,昼夜不停。连下管算着不到四天就打好了,速度之快,出人意外。由此不禁想起了六十年前村里打砖井的场景。

那是1956年左右,农村由互助组进入合作社阶段,实现了“四入一集体”:即人员、土地、牲口、农具入社,实行集体劳动。这时上级号召,向农业水利化进军!各村都响应号召掀起了打砖井的高潮。我们村也不例外,全村男女总动员,投入到打井活动中。没有砖,扒了不少砖包面房子的墙皮青砖。那时我作为小孩子,目睹并记住了打砖井的全过程。

作为不靠山,不面水的平原地区,打井是吃水、浇园的最佳方法。而“凿井”这个由夏朝伯益发明的技术,已经流传了4000多年,直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期仍在运用。农村打机井是1970年以后的事

打井大体分打前准备、打中施工、打后砌填三个步骤。

先说打前准备。

打前准备很多。一是选址挖井圹。根据经验选择在水脉好和方便使用的地方确定井址。之后在此地挖出一个直径约4米的大井圹,即圆深坑。二是由木匠用湿柳木做一个圆形井盘。井盘直径3.5米,宽25厘米,厚8-10厘米。三是把井盘平放在井圹的底部,在圆井盘上用砖砌一个25厘米厚3米多的高的大砖圆筒。尔后在砖圆筒外边等距离插上6根长3米多的圆木杆,筒内也贴墙插上竹片,再用麻绳把外面的木杆和里面的竹片拉紧绑死,使整个砖井筒成为一个结实的整体。

其次是打井(行盘)过程。

在井圹上面竖起一个由三根粗长木头组成的三角架。在三角架的一面绑上二道横杠子,杠子上绑住一个木头滑车。滑车是由中间一个带凹槽的木辊和两长两短四块木头作边框组成的长方体。一根粗长的大井绳,带挂勾的一头通过滑车垂直到井筒的中央到筒底。参加打井的人员这样分布:井筒底上4名壮劳力,穿雨衣、雨鞋,使用短把铁锹挖土,装进两个圆的荆条筐。上面10余人一字排开拉大绳,俗称“拉滑子”。另有4人负责摘筐倒土。一名经验丰富的壮年任总指挥。他坐在用木杠、木板搭成的井口平台上,眼晴直盯井下,随时呼喊着“走!”、“打住”,井下挖井人按照口令,把井内土装满筐并挂在大井绳上,重上空下。

井一开打就要一气哈成,中间不能停。否则出现涌水或有流沙、歪斜、淤泥井等情况,就会前功尽弃。各个岗位一盘棋,在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随着井下的土一筐筐地上送,整个井盘、即砖井筒不断下沉,老百姓管这个“行盘”。为了保持井筒平衡下沉,避免侧倒,下面挖井人必须在挖土中保持深浅一致。

在“走!”、“打住”的吆喝声中,从井下经滑车提到地面上的土堆也越来越大。土也越来越湿。后来,随着地下水的渗出,就变成了泥。这时便会把土筐换成泥兜子。水太多还用水桶往上提水。为了找到合适的井的深度,懂技术的人会用一根铁锥探下面的沙层水层。当井筒的上沿下沉到井圹原平面并不多时,且正好有出了“泉眼”,地下水涌流就不往下挖了。接着的工作就是割断绑绳,用滑车大绳拔出井筒外的木杆和内壁的竹片,最后提人上井。打井的过程就基本完了。要打好一眼井,几十口人不休息得连续干多半天,或一整天。

第三步就是砌井筒和填土。用砖在原井筒的基础上往上砌井筒,从开始的3.5米的直径随砌随缩,到地面时井口直径剩1.5米左右,并高出地面。最后砌好井台。而后,井筒外填满土,并夯实。这样一眼砖井才算打完了。

当年就是用这种古老的打井法,我们村先后打了4眼这种砖井。这些砖井的深度都在二丈(6-7米)左右。可惜的是十几年后,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这些砖井都废弃了。

看了以上回忆,有的年轻人也许觉得这又老又苯的打井法没有说的必要。可是作为过来人的我要说,这就是那时的现实,这就是那时的生产力水平,这就是那时的历史。历史应当受到尊重,而不能被虚无。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