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方知松后凋

作者: 张大昌2016年06月27日哲理散文

两千多年以前,有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因为地没有锄好,父亲曾点很生气,操起一根棍子就打,曾参跪在那里一动不动,撅起屁股挨打,或许是棍子粗了点,或许是曾点下手太重,一下就把曾参打趴地上,晕了过去。好大一会,曾参才醒过来,醒过来后,曾参没有埋怨父亲,连委屈的抽泣都没有,还主动上前再次向父亲跪下说:“父亲大人可不要气坏身体啊!”

曾参在鲁国颇有名气,此事传开后,人们都赞扬曾参,把他当榜样。但孔子闻听此事后,以其圣人的超凡脱俗的见识,一下子就看到曾参如此壮举的恶劣影响。孔子交代学生:“以后曾参来见我的时候,不许他进门。”曾参感到很委屈,自己错在哪里呢?孔子拿舜打禹的故事说事,叫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就是说,父亲一时气盛,要责打儿子,儿子看到父亲拿的是枝条等“软”器械,可以让父亲打几下,出一出父亲的气;但看到父亲拿的是棍棒之类的伤害性大的东西时,则马上跑掉,父亲或出了气,或有了台阶下,事就过去了,毕竟父亲不是真的要毒打儿子。

孝是儒家极力提倡的道德准则,但孔子反对愚孝愚忠,决不搞所谓“父为子纲”。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连问三遍,孔子不回答。后来孔子把答案告诉了子贡:“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无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为孝、之为贞也。”孔子最后一句话是中心思想,意思是要视具体情况,正确的听从,错误的拒绝,这才是孝和贞。荀子非常赞同孔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孔子还认为,孝敬老人,关键在“敬”,是个态度问题。他说,对待老人,如果只是有吃有穿地养着,而不恭敬,那么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儒家认为正直、仁义、坦荡磊落是人生的基本准则。“人之生也直”,即做正事,走正道,行不由径,反对旁门左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随波逐流,坚决反对好好先生。死守善道,爱憎分明,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正如孟子阐发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怕牺牲生命也不做坏事、害“仁”之事,“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因为不做亏心事,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正因为这样,孔子说:“仁者寿。”

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又一重要法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是古代(其实在中国广大农村几十年前才不用)牛车马车联接辕与横木之间的活销,是个关键部件。孔子打这样一个比喻,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不知道他会干出什么来,社会成员之间不讲诚信,就好像车没有“輗”或“軏”一样,这个社会是没法运行的。但孔子也不止一次地表达,被迫签订的城下之盟是不可遵守的,正如学生有若阐发的那样,“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人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地活着,不可能只给予不索取,绝对大公无私,因此,人必须取得物质利益。并且,孔子认为,人应该“富”、“贵”地活着,他鲜明地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还贫穷,是可耻的。另一方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不顾法律礼义不择手段致富。谁都想富贵,但现实中,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怎么办,“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小人不甘心于贫穷,偷抢骗贪,违法犯罪,啥事都干得出来。

作为一个文化人,孔子还提出了“勇”的修身要求,是难能可贵的。孔子说:“我崇尚勇武而不嗜杀的人。”有一次,子路问怎样才算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希望弟子们都成为具备以上标准的成人,而勇是其中的必备要素。当然,孔子提倡的是仁者之勇,见义勇为,不是鲁莽、不分是非、不计后果地逞暴。子贡说,孔子就达到了知、仁、勇兼备的境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教学生的六艺中,就有驾车和射箭,孔子的标准像,“衣带上插着一柄剑”(鲁迅语),是孔子会武好勇的真实写照。

有人可能说,孔子的道德观过于高大上,脱离实际,难于实践。其实不然,孔子道德观是很接地气的。当时不知什么原因,鲁国有些人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鲁国政府于是出台了一个文件,凡是将这些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救赎回来,费用由国家报销。子贡这样赎人了,却不屑去报销。还有一个故事说,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送了一头牛感谢他,他毫不犹豫地收了下来。在一般人看来,同样是救人做好事,子贡显然品德高尚一点,自己赔钱做好事,不要公家一分钱,真是一个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好人。相比之下,子路救人事后还收人家的牛,就显得贪财不那么高尚了。毕竟孔子高瞻远瞩:子贡不要公款补偿,成全了自己清高的美名,但从此以后,恐怕就没有人愿意去赎回流落他乡的同胞了;而子路接受被救者的牛,虽然节操有亏,但会鼓励更多人下水救人。这就是孔子做出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判断。

其实,孔子在为人处世上也懂得策略方式。他说,国家政治清明,则直言直行,国家政治黑暗,则“危行言逊”,即说话要注意方式,但任何时候做事都要正直。他还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劝谏国君和朋友,要适可而止,讲清道理,听不听只能由他本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就会招致屈辱和疏远。

儒家注重谦让、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言行一致,既重德又重才,为理想成功锲而不舍地奋斗。先修身做人,提高自身能力,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礼治天下,爱民为民,为政率先垂范,讲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职业道德。儒家道德观启示我们,即使不能做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也要做正人君子,不做干坏事、缺德事的小人。未来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必须延续民族的文化血脉,儒家文化关于修身养德的思想观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烈火见真金,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信仰意志,而一个人高尚的信仰品德只有经过长期的历练积累才能形成,如果设想一朝一夕靠偶尔一两件事就能修炼成功,正如孟子所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