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何招安

作者: 葛文婷2017年03月28日来源: 云南网短篇散文

在《水浒传》中,人们对宋江的评价一直都是贬褒不一的,宋江虽出身小吏,却一心想做朝廷中的一名贤能之臣,他确实具备这种素质,但遗憾的是,既不忠又不贤又不才的高俅、童贯等人占据着高位,而像宋江这样的有心报国的人却久不得志。因此,他在落草梁山之后仍不忘实现他的理想,念念不忘招安,为招安费尽心机。

要知道,宋江是受封建文化影响很深的人,虽然不曾考取进士,获取功名,但他清楚地知道,史书上什么样的人能百世留芳,什么样的人只能遗臭万年。符合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君主利益的事,就一定被大加宣扬,而历朝正史也明明白白体现着这一点。宋江要想留芳青史,就必然要照这一套办事,否则,梁山泊再兴旺,也只能被列入“流寇”一类的传记中去,为后来君子所不齿。所以宋江不仅认为招安是自己的前途,而且也是水泊兄弟们的前途。他为了这个理想,确实付出了很多,最后搭上了他所有弟兄们的鲜血与不情愿,终于换来了朝廷的褒奖。

有人说宋江招安,源自于骨子里改不掉的奴性,以及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强烈向往。但招安对于梁山108人及手下几万人,都是一条死亡之路。可是站在宋江的角度看,这就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曾经浔阳楼醉酒题反诗,酒后吐真言,由此可见,宋江并不是生性媚骨。所以,单单通过招安就说宋江是奴才意识,那真是曲解宋江了,宋江早看出梁山的前景了,无所谓正确与否,当时的梁山只有招安这一条路可走,别无他路,起码留得一身清名。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实历史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很多,例如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表现出了兴复汉室之壮志,但这是表面,诸葛亮早料到结局如何了。再比如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早料到自己会牺牲,但还是奋勇向前;清朝末年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早料到自己会掉脑袋,但还是力拼到底,他们和一般的愤青不一样,愤青只知道傻冲锋,可能最后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而他们早知道终究一死,但他们死得明白。现实生活中这样让人无奈的事情其实是很多的,就看你怎样去选择和理解。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