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灌掌

作者: 王尔顺2017年04月25日来源: 邢台日报生活散文

一生中去过好多地方,各地特色的小吃数不胜数,品来品去,还是感觉沙河家乡特色小吃——驴油煎荞麦面灌掌最有滋味。

驴油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荞麦是北方农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红杆、绿叶、开白花,每到初秋,家乡的层层梯田上荞麦在微微秋风的吹拂下,杆似蜡烛,花似白,绿叶展挺,红绿白衬托出迷人的风景。小时候听说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位大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暑假回家父亲带他到田里干活,走到荞麦地,有意识地问他父亲:“这红杆、绿叶、开白花的作物是什么新品种啊?”他父亲看他刚离农村几天,连荞麦都不认识了,火从心起,抡起锄头就要打,大学生连忙改口说:“别打别打,我知道这玩意儿是荞麦。”于是被人们流传下来成了一则笑话。

荞麦生长期短,家乡有句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后种荞麦。”过了三伏,由于季节原因,其它农作物都种不上了,唯有荞麦能赶上最后播种的季节。别看它生长期短,但它营养价值较高。荞麦的成分主要是淀粉,因为颗粒较细小,所以和其他谷类相比,具有容易煮熟、容易消化、容易加工的特点。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日本、朝鲜、俄罗斯都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它可制成面条、烙饼、面包、糕点、荞酥、凉粉、血粑和灌掌等民间风味食品。

驴油煎灌掌是我们沙河家乡很有特色的小吃。在家乡集市上或乡村路口,常常会看到挑扁担煎灌掌的摊主,一头箩筐里放着蒸熟的灌掌,一头是风箱、木炭和煎灌掌的铁锅,走进集市大老远就能闻见驴油煎灌掌特有的香味。每天煎灌掌的摊位前座无虚席。尤其前来赶集看会的妇女和孩子们,购办好东西,说啥也要挤到煎灌掌摊前吃上几块外焦里嫩的驴油煎灌掌解解馋不可。

挤进煎灌掌人群去看,只见铁锅中的驴油咝咝作响,摊主将灰褐色的荞麦面灌掌削成又长又薄的带棱斜片,放进油锅里,煎灌掌的摊主不时翻动,不大功夫入锅的灌掌煎得是两面焦黄,香味扑鼻。煎好的灌掌被盛出来,整齐地排在小铁丝架上稍稍控油,转眼就被摊主麻利儿地装进小碟子里,浇上用蒜泥和水搅拌匀的调汁,还未入口,那特殊的诱人味道就已经搅动得人口水直冒了!看她(他)们吃灌掌的样子,一屁股歪在木凳子上,手持一支竹片削成的小叉子,送一块煎灌掌入口,那被驴油煎过的外皮焦焦酥酥,而荞麦面的口感则是香香软软,再加上蒜汁的刺激与香辣,那滋味,勾引来食者食欲大增,端起盘碟,急忙往口里拨拉,来不及品味,就送到了肚子里,等吃了几块后,速度逐渐慢了下来,这时再看食者仔细品起驴油煎灌掌的味道来,打着饱嗝,伸个懒腰,用手抹抹嘴上的油。临走时还要给家里老人、孩子带上几块。吃一顿驴油煎灌掌那简直犹如一顿豪华的节日美味大餐!

驴油煎灌掌不但味美,说起来还是一种极具营养保健价值的食品。《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更是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食品。而常吃驴油加工的食品,可治耳鸣、耳朵发沉的症状,还可理气顺肠,对心理郁闷、睡眠不佳、神经衰弱有特殊疗效。如此看来,家乡人早就深谙美食与养生结合之道,实在很有智慧。追根沙河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灌掌”的得名,很有可能是来自于“灌肠”的发音,不过是被当地口音化的结果。

灌掌的制作工艺其实不难。先用荞麦面和面,和成稀糊状,笼屉铺上布,将和好的荞麦面放在笼屉里蒸,蒸好后放凉,再切片,经驴油煎过,别有一番风味,最是开胃爽口。

在沙河,人们喜食驴油煎灌掌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尤其在生活困苦的年月里,驴油煎灌掌实在是最适合老百姓解馋的美味。我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季家里从生产队分几十斤荞麦,平时家里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母亲用花籽油为我们全家煎一次灌掌,一人两块,吃到口里真解馋。如今,集市上到处都有卖驴油灌掌的,每次上集赶会都要买一份驴油煎灌掌来解馋。特别是到了夏季,在赶集吃驴油煎灌掌的同时,必定要配上一碗酸酸凉凉的凉粉。吃一块煎灌掌,再吸溜一口解暑的绿豆凉粉,那滋味香到了嘴里,醉到了心里,隔一段时间不吃上一顿,想起来嘴里直流口水。

驴油煎灌掌已成为沙河一带着名的特色小吃。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