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吃食随想曲

作者: 董行2017年04月14日来源: 邢台日报生活散文

什么叫乡土“吃食”?原想叫“美食”,再一想,有点过分,何况有些东西并不怎么好吃,就是好吃的,也不一定够得上平常我们所说的“美食”。又曾想叫“小吃”,又再一想,有点片面,因为有些东西其实是当正经饭食吃的。于是就叫了个乡土吃食。

乡土吃食里当然有文化。不过究竟是“食文化”,还是“乡土文化”,或者两者都有,我说不好。现在,“文化”这个概念是相当混乱了。

我老家在河北,就单说河北。河北很乡土,也很泥土。但在那个相当混乱了的“文化”一族里,这块地方的“文化”被叫作“燕赵文化”,连这块地方本身也被叫作“燕赵大地”。据说这地方盛产“慷慨悲歌之士”,最酷的代表,就是那个刺秦不成,白搭了自个儿性命的荆轲。剑术不精,谋事不成,搁在一边,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端得惊天地泣鬼神。只是千余年后,到了唐宪宗元和初年,韩愈写《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已经在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且问道:“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又过了一千多年,河北这地界上,早没有了昔时屠狗者,便是爱吃狗肉的人也不多。饭馆里偶有卖狗肉汤的,却标明着“韩国风味”。

论爱吃狗肉,轮不着河北,但冀中一带,爱吃驴肉的却大有人在。着名的吃食,就有驴肉卷火烧。

乡土吃食,其实就是穷人的吃食。乡民们说:“好吃不过饺子。”但这是老话。今天,请朋友吃顿平常饭,到专门的饺子馆,饺子的品种可达十几种,只点饺子,吃饱了饺子喝饺子汤,虽然符合“原汤化原食”的老话,终是已不合时下的待客之道。再不济,一扎啤酒,两样凉菜,总是要的。由此想,饺子的“好吃不过”,其实还是相对于各种的乡土吃食。反过来说,饺子,也就是最“高档”的乡土吃食了。与饺子相比,小驴肉略差些,但也要算相当地奢侈了。

驴肉卷火烧的“卷”,再扩大开来,乡土吃食中的“卷”,其实是大有讲究的。驴肉卷火烧,是把火烧顺着切开,又连着一点儿,然后把切成片的驴肉塞进去。按通常汉文字义,这种“组合”应该叫“夹”。把“胳肢窝底下夹着个公文包”,说成“公文包卷胳肢窝”,那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但是到了乡土吃食里,驴肉卷火烧,人人认可。更有一层,明明是火烧在外,肉在里面,却叫驴肉卷火烧,不叫火烧卷驴肉,那着意突出驴肉的良苦用心,一望即知。推衍开去,外出做工卖苦力,自带干粮,最好也最方便的吃食是烙饼。“就”着吃的,无非是一截咸菜、一根黄瓜、一棵大葱。不一定真裹在里面。一手拿饼,一手拿葱,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也是有的。但叫起来,仍是叫大葱卷烙饼。如果什么“就”着吃的都没有,干啃烙饼,那也有说词,就叫作——饼卷饼。

便是饼卷饼,也决不是赖吃食。按乡民们的说法,是白面就好吃。即使在平原产麦区,乡民们一年当中,吃白面的日子也是有数的。棒子面、高粱面、白薯面,还有山区的荞麦面、莜麦面,那才是“主”食。这些“粗粮”,仍然被“尊”为正经粮食。纯用粮食做的干粮,统称“净面饽饽”,这个“净面”,就很文化地表明了它颇高的地位。再越过一系列的过渡,到最不“净”的底线,有一种吃食,叫作“苦力”,也有叫“苦累”、“傀儡”的,它的主体是野菜。如果是用家种的菜,哪怕是最不值钱的“根大”,就不算正宗的“苦力”了。能用上多少有些营养、嚼着不太累腮帮子、味道不十分苦涩的野菜,再在野菜上洒些“正经粮食”面,吃的时候,能吃出面来,就算是好的。标准的“苦力”,其实只是一根根野菜上沾着星星点点的面末末罢了。许多讲乡土吃食的文字,往往带着怀旧情结。为了让“苦力”这个旧东西也能“怀”,经过一番“描写”,就好像是在面里掺了些野菜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