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染指流年

作者: 王光正2017年05月08日来源: 邢台日报情感散文

一方墨盘,五寸见方,摆放在我书房里的书桌上,墨盖上打着补丁,四周也没什么装饰,显得极其普通,但说起这方墨盘,是很有来历的,完全可以说是家珍,是父亲遗留下来的,记录着父亲人生中最灿烂的篇章。

我父亲原本是一名中学老师,应该是文人吧,同时他自幼喜欢书法,就与墨盘结下不解之缘。他对有关墨盘知识知道得不少,关于砚台,他告诉我们,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四大名砚,即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泥的洮砚、山西绎州的澄泥砚。我们家的墨盘就是他托人从山西的绎州带来的澄泥墨盘。可是没隔多久,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一位中学教师的收入尽管比县长还要高,但是父亲是位热血青年,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教师的职务,一腔激情,表达抗日决心的诗句一挥而就:“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灭倭奴誓不回,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并请雕刻图章的师傅在墨盘盖上刻下,将墨盘放进行囊,就瞒着父母,迅速地赶到了绵阳集结,加入到川军的队伍。

墨盘跟随我父亲出了剑门关,离故乡越来越远,到了抗日前线。战争是残酷的,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川军弟兄的浴血奋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都留下父亲出生入死的身影,但一有了空歇时间,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父亲总要拿出随身携带的墨盘,慢条斯理地磨墨,写上几笔,一腔热血,父亲书写得最多的还是出川时励志抗日决心的那首七绝。有时刚刚拿出墨盘,有时刚刚把墨磨好,一声紧急集合,父亲赶紧把墨盘收进行囊,冲上战场。

意想不到的是墨盘成了父亲的护身符。经过多次战斗的考验,加上在川军中,父亲又是个有文化的人,当了连长。一次勤务兵老远就喊报告,一向对士兵很亲和的父亲不知是什么缘故,竟然生气了,要惩罚勤务兵对长官的不恭,父亲刚向前移动几步位置,日本的炮弹呼啸飞来,一块弹片飞向父亲身后碰到了墨盘,墨盖成了碎片,父亲却有惊无险,一点小伤也没受。要不是勤务兵老远喊“报告”,要不是背上的墨盘护身,父亲不说阵亡,受伤是肯定的。父亲感谢勤务兵的同时,又将墨盖的碎片包好,和墨盘一同放进行囊。

解放后,父亲看到墨盘,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峥嵘岁月,还兴致盎然地敲打着墨盘,墨盘发出柔和的响声,似一曲天籁筝音,令父亲不停地赞叹:“好墨盘哟!”接着告诉了我们怎样鉴别墨盘: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但从父亲表情丰富的脸庞上我读出了丰富的内容,作为他的后代,我可以有多种假设,要不是十恶不赦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那场战争,我喜欢书法、文学的父亲可能成就为一名书法家、一名作家,还可能成为与他职业有关的教育家。

梦回书香,岁月百转,不再封存。父亲用似红似白的人生尺素,写出了不少抗战史实,交到政协里,成了珍贵史料,还写了读书笔记、诗词,还有一部抄写工整的中篇小说。有时是用钢笔书写,有时是磨墨用毛笔书写。

儿子上了小学,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老父就将他的至宝墨盘送到了我家。闲下来,我们一家老小也磨墨练习书法,其情融融如春光明媚。墨盖上“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灭倭奴誓不回,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慷慨激昂的诗句,虽然是支离破碎模糊的,我们却觉得十分清晰,更是激发出我们的爱国热情。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