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小记

作者: 李万军2017年07月10日来源: 贵州民族报原创散文

拿到脱贫攻坚包户名单,一个晴朗的春日,我下村回访。

我的回访对象户主叫胡文亮,是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新桥5组村民,对于新桥,我还是第一次去,一路打听,总算在一个小寨的路旁打听到了胡文亮的家。

随着大的手指方向,抬眼望去,胡文亮家住在比寨子稍高的斜坡上,住房十分显眼:一栋两层的钢筋水泥平房,外墙贴着耀眼的墙砖。

在村人的指点下,经过一个小巷,就听到了收音机里播放着欢快的歌声,寻声望去,一位上了年纪的大爷坐在门口,怀里抱着一个收音机在专注地听着,周围围着一群小孩在相互追逐戏闹。

“这是胡文亮家吗?”

见有人来访,大爷便把收音机关了,示意身边的孩子抬凳子给我们坐。

放收音机的大爷一脸笑意:“我就是胡文亮。”

我拿着名单开始核对:“你家5口人?”

胡文亮仍带着微笑:“我家祖孙三代共有10多口。”

我放眼四周,一群孩子在院子里好奇地张望。

我观察了下,胡文亮家大小四间房,看去条件不错,但随着进一步的了解,让我对胡文亮一家开始从不以为然到忧心,特别是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孩子让我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新桥5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10多年前,这里交通闭塞,当地群众过着人背马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通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小山村里通水通电已通路,去年还把通组公路硬化成了水泥路。

在蔚蓝的天空下,村里空气清新,鸡犬相闻,一派秀丽的风光跃入眼帘。

胡文亮家和村里人的生产生活相似,一家人过得忙碌而幸福

胡文亮有三个儿子,相继成家立业,不幸的是胡文亮1999年10月的一次中风,彻底让他一家生活步入了低谷。

中风后的胡文亮在床上躺了段时间,经过慢慢的锻炼,能用木凳一步一步的支着走到用拐杖一步步的撑着走,渐渐地,可以在家做些轻巧的家务。

胡文亮大儿子叫胡杨林,结婚后生育二女二男,大女儿叫胡英、二儿子叫胡星、三女儿叫胡甜、小儿子叫胡川,在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里,虽然一天劳作,但晚上儿女绕膝打闹,其乐融融。

胡文亮告诉笔者,胡英从小成绩很好,家里的墙上到处贴满奖状。

在胡文亮家坎下,我们看到胡杨林家平房显得十分破旧。

胡文亮说,胡杨林在的时候,准备修第二层,自从胡杨林死后,家里就这样慢慢衰落。

回忆起胡杨林的死,胡文亮开朗的心境仿佛一下变得忧伤

他说,胡杨林是在外地打工突发疾病死在回住处的路上,是当地公安部门打来电话通知才知情。

胡杨林的死对四个孩子的打击非常致命,10多年了,孩子们一路的艰辛走来实属不易,让人心里十分酸楚。

胡杨林死后,其妻悄然外出,是打工?还是改嫁?家人无从得知,只是有时四姐妹收到万余不等的汇款,对于艰难中读书和生活的四姐妹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经济资助。

2016年8月,是胡英和胡甜高兴的日子,也是难过的日子。

高兴的是胡英考入厦门家根学院,就读广告专业,胡甜考入水城民族职业学院,就读幼师。

难过的是胡英每年高达19800元的入学费用不知如何筹措,临入学越来越近,胡英彷徨不安。

胡文亮说,为了筹借学费,胡英跑了多次,终于在教育局贷了每年8000元的助学贷款。

好不容易凑足了学费,路费又成了难题,胡英几度表示放弃学习,临近开学,胡英老师在外工作的一个学生闻讯后,立即从贵阳开车赶来六枝接送胡英到厦门家根学院报到。

胡英入学解决了,胡甜的入学就简单多了。

回访时正好遇到胡甜在家,她告诉笔者,她读书没有交钱,吃住都在一个亲戚家。

看到胡甜会心的笑,笔者沉重的心才开始亮堂起来。

听说了胡英一家的经历,心情莫明的惆怅。

“胡英今年回家吗?”

旁边的胡甜回答道“她说不回了,路费贵,她想利用假期打工筹点学费。”

听到这里,忽然觉得这么聪明上进的女孩,我从心底里祝愿她学业一帆风顺。

此情此景,怎么帮助胡文亮家脱贫变成了一个揪心的问题。

因为胡文亮身体原因,发展产业是个难题。

我问胡文亮能喂牛吗?他说:“能喂”。看到他在院子里蹒跚的步履,就能感受到他放牛的艰难。

胡文亮说:“我放牛就是把牛拴在腰上,一路慢慢走让牛慢慢吃,到了山上,再把牛拴在上或捆在石头上,在旁边照看着即可。”

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在思索着。协调一下,依托村里的养牛场入股养牛?亦或发展养猪养鸡?针对他家的脱贫,准备邀请草原村的领导和草原村养牛场的负责人开个座谈会,再提出具体的帮扶方案。

随后我给远在厦门读书的胡英打了个电话,稚嫩的声音里听出胡英求学的信心,她说她利用周末打点零工,每天能挣百把来元,假期在这边多找点事做,可以贴补学费……

离开胡文亮家后,天色渐晚,山村的灯光开始明亮起来,一颗接着一颗,这些灯光,似乎是党的脱贫致富的好政策,在照亮着山村人家脱贫致富之路,也照亮着胡文亮家奔向未来美好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