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作文

2015年11月20日作文大全

篇一: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篇二:从众心理分析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篇三:从众心理

动物的从众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出于进化上的需要。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为什么也会有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从众现象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否意味着,为了避免出丑,我们应该彻底抛弃这种心理?

为了应付压力?

大街上有人吵架,别人去围观,自己也会伸长脖子往里看……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受他人的影响。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博士林万贵说,人的这种行为趋同,就是从众行为。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人从众的呢?林万贵通过一个案例,来解释其中的根源。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不过,参与实验的6名大学生中,有5个是“托”,他们与阿希串通好了,故意异口同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另外一名大学生就迷惑了,不知道是该相信自己的眼力,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心里又认为不正确的答案。这个实验找不同的人重复做了很多次,得出的结论是,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林万贵介绍,这个心理学测试说明,人会屈从于很多人的压力,而选择一个错误的答案。在灾难面前,人特别想了解在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这时偏离集体产生的压力会更大,所以一般人从众表现会更突出。于是,就有了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抢购大蒜、日本地震之后上演的抢盐风波等事件,这都是人们应对恐惧心理采取的行为。

为了免遭抛弃?

林万贵说,从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自己脱离了多数人对自己不利。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如果你偏离群体过多,你卓尔不群,就会面临群体强人的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对于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个别离群之马,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显示出厌恶、拒绝,有时甚至要整治一下。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地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陈昌凯认为,从众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相比较而言,陈昌凯认为从众的积极性一面更大。他说,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比较一致的行为方式,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比如遵纪守法、尊老幼,等等。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陈昌凯说,从众也是一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处于社会环境的人,都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情景,而由于知识有限、阅历不足,我们不可能具备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这个时候,理性地选择从众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世界的最有效方式。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比如,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一些地方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女人更爱随大流?

在抢盐风波中,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有人买了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盐,也有人一袋没买。仔细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很容易从众,也有人不太轻易从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会更容易从众?有人会下意识地从性别上来区分,认为女人比较感性,更容易从众。比如,在商场打折促销时,女人会冲动消费,买回一堆衣物,有些甚至是自己并不需要的。陈昌凯表示,其实男人也容易冲动消费,只是在购买的商品类别上,与女人有区别,男人一般青睐高技术、新发明的产品,而女人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陈昌凯介绍,很多心理专家还做过相关试验,早期试验很多都证明女人比男人更容易从众。不过,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过去的试验得出女人更容易从众的结论,是因为试验材料大多数是男人熟悉的,比如政治、球赛等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结论。而换成了有利于女性的试验材料,如烹饪、服装等,男人和女人都会表现出较高的从众倾向,比例差别很小。

知识面窄的人更爱随大流?

陈昌凯认为,一个人是否容易从众与他本人的知识面关系很大。一个人,知识越全面,经验越丰富,就越不容易从众。比如,让一名设计师与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家装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资本都让他充满自信,他会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陈昌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爱随大流?

其实,从众行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放眼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空前的核泄漏危机,加上有关核辐射物质正飘向太平洋的报道层出不穷,美国西海岸的居民们同样坐立不安。于是防毒面具、碘化钾药片等辐射保护产品瞬间脱销,人们的疯狂行为更像是在为一场核战争做准备。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从众程度存在差异。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曾经对法国和挪威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发现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而挪威文化则鼓励忠诚于集体,重视社会责任。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

“东方人喜欢中庸,讲究以和为贵,而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陈昌凯认为,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到行为上的差别是,东方人更容易从众。

领导为什么喜欢捣乱的“鲶鱼”

篇四:从众心理

导读:人的行为会不自觉受到人的影响,我们把人的行为趋同称之为“从众行为”,也称为“羊群行为”,那么人为什么会从众?从众的根源是什么?请看【科学探索】解密人类从众行为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类在决策时也有“羊群行为”,会盲目跟随他人的行动。他们相信这项发现将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灾难管理方面。相关论文发表在2008年2月的爱思唯尔期刊《动物行为》(AnimalBehaviour)上。

由利兹大学JensKrause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做了一系列试验。试验中,大量志愿者被告知在一个大厅里随意行走,不允许互相说话。只有一部分志愿者事先得到具体行走方向的指令。试验结果表明,5%按照指令行走的志愿者就可以影响至少200人的方向选择。其余95%的人都会选择跟随那些按照指令向同一方向走动的人,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Krause教授说:“人的这种行为特征与动物群体行为非常类似。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从众行为,这并不奇怪。该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所有志愿者在没有语言和手势交流的情况下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从众行为。并且,绝大部分的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被其他人引导。”该研究项目由Krause教授、JohnDyer,以及牛津大学和威尔士班戈大学的同事共同完成,

在此研究之前,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的SimonReader教授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喜欢玩一种名叫“学领袖”的游戏,即使那位领路的“领袖”并不知道是要去向何处。让人更感奇怪的是,即使其他人发现了一条捷径,他们依然会选择跟随‘领袖’,并且告诉其他人也跟上来。

这项研究发现可能会在建筑物或船只灾难发生时的疏散工作中挽救生命,可以利用人们的从众行为引导快速疏散。

篇五:从众心理

客户在消费时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常具有从众心理,所以销售员千万不要让客户做“出头鸟”,要让客户知道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买过。

说到从众心理就不能不提到广为人知的“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它们在平时会盲目地左冲右撞,但是一旦有一只头羊发现草场而行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考虑旁边有狼的可能性或不远处是否有更好的草。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羊群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也可以称之为“羊群心态”,也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其实,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人性的特点,在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人们要是看到别人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抢购某种产品,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加入抢购者的行列。这些顾客并非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这种产品也未必物美价廉,主要就是由于人们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别人购买,就会盲目地认为这么多人的选择一定不会错,所以也对产品产生了信赖感。

在销售中,销售员也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来促成交易。比如,销售员可以对客户说“大家都买了这个东西”,或“隔壁和对面的太太都各买了一打”。事实上,“大家”是否真的都买了,是不可验证的,也是不重要的,对客户来说,我们只要讲“大家”这两个字,就可以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日本“尿布大王”多川博就是利用从众心理来打开销售市场的。

在多川博创业之初,他创办的是一个生产销售衣、游泳帽、防雨斗篷、卫生带、尿布等日用橡胶制品的综合性企业。但是由于公司泛泛经营,没有特色,销量很不稳定,曾一度面临倒闭的困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多川博从一份人口普查表中发现,日本每年出生约250万婴儿,如果每个婴儿用两条尿布,一年就需要500万条。于是,他们决定放弃尿布以外的产品,实行尿布专业化生产。

尿布生产出来了,而且是采用新科技、新材料,质量上乘;公司了大量的精力去宣传产品的优点,希望引起市场的轰动,但是在试卖之初,基本上无人问津,生意十分冷清,几乎到了无法继续经营的地步。多川博万分焦急,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自己的员工假扮成客户,排成长队来购买尿布。一时间,公司店面门庭若市,几排长长的队伍引起了行人的好奇:“这里在卖什么?”“什么产品这么畅销,吸引这么多人?”如此,也就营造了一种尿布旺销的热闹氛围,于是吸引了很多“从众型”的买主。随着产品不断销售,人们逐步认可了这种尿布,买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多川博公司生产的尿布在世界各地都畅销开来。

在销售过程中,利用客户的从众心理来促成交易可以减轻客户对风险的担心,尤其是新客户,大家都买了,我也买,可以增强客户的信心。销售人员利用此法促成订单,往往较为容易。但是,销售人员在利用客户的从众心理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六: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分析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

3、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让我们的社会创新丢掉了不少。

从众不是一无是处,在很多榜样的树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也起到过很多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当今时提倡创新的时代、鼓励个性飞扬的年代、要求讲究文明礼仪的社会,对待从众的心理却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或纠正、或杜绝、或减少、或引导。

“从众”,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其总是无所顾忌的随大流,不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的活一次。我们谴责大众的不文明,我们也提倡个性的发挥,我们更鼓励持续不断的创新。

“你是否也有从众心理?”,有待我们所有人的重新思考!

篇七: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分析

奥运纪念钞在第一天就炒到上千元,而一张用过的开幕式门票则要到了近万元高价,随着奥运会的完美落幕,中国的“收藏热”达到了巅峰。天价门票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心理动因,是要“留住美好时光”、还是纯粹的投机行为?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收藏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对此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

全国收藏者超过7000万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各类收藏爱好者的总数达到了5亿之多。而据《南方日报》报道称,继北宋、晚明、清代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年四次“收藏热”之后,我国第五次“收藏热”席卷了大江南北,目前,我国收藏者人数已递增至7000万以上。“现在全国的收藏媒体已经有50家之多,古玩市场也达到了60余个。”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副会长高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在时下的收藏市场上,最火爆的当属北京奥运会收藏品。除人们常见的邮品、金银纪念币等品种外,奥运奖牌、火炬、宣传画、运动员签名的衣物等都有众多的收藏“粉丝”。奥运没有开幕时,很多人天不亮守在银行门口准备购买纪念钞;而在开幕式开始时,鸟巢周围摩肩接踵的不仅是观众,还有一些等待散场后索要或购买门票的收藏者;即使在奥运闭幕之后,网上求购祥云丝巾、缶的帖子仍然遍地开花。

“收藏热”暗藏隐忧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其实,爱收藏并不是什么坏事。”高肃对记者说,收藏的初衷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文明传统。“对个人来说,收藏能怡情养生、满足人的求知和审美等精神需要,像奥运纪念品,还满足人们参与或怀念奥运的情感需要。作为一种合理的投资方式,收藏还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周莹说。但是,由于许多人物平或精神追求并未达到一定高度,以至于让收藏热开始变味,甚至成为少数人附庸风雅和一夜暴富的工具。

附庸风雅者是盲目收藏的主流。“比如玩古董吧,真正的玩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鉴别能力,于是古董成了显示风雅的工具。收藏者也通过满足文化占有欲来提升了自信。”周莹说,这种人的自我评价体系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容易受从众心理主导。

投机者则是引领“收藏盲流”的推手。“和其他行业的投机者一样,单靠炒作收藏品来赢利的人一般野心勃勃,具有冒险型人格特征。”周莹告诉记者。这种人更相信运气、机遇这样的外在因素,经常认为自己抓到了别人疏忽的商机和漏洞,然后全力一搏,却容易忽视人心和商机里的一些客观规律。

盲目收藏没好处

“盲目的收藏害人害己。”高肃这样评价不理性的收藏行为。周莹也认为,盲目收藏不仅可能带来财产损失,还可能损害自己和周围人的身心。“冒险型人格的人可能对风险结果的认识不足,即高估自己对恶性结果的承受力,真到面对败局时却崩溃了。这时,人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身心问题。”周莹解释说,“不幸的是,这种人也常用外归因方法来分析结果。对投资失利,他们可能不在自身上找问题问题,而把责任推给与收藏有关的事物,比如,拿藏品的推荐者开刀。”

所以,如果真是因为喜欢而收藏,那千金买来百年乐也无可厚非;如果有经济实力来跟风,那么建议深入其中体味乐趣;对投机性收藏者,“投机有风险,买入请谨慎”一语则非常适用,兼容并蓄、把前前后后思考清楚了再投资也不迟。

篇八:从众

第一章说的是社会心理学最知名的理论:从众;从众是有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我额外加一句,我认为在这个定义里,变化有两个方面的,一是由一个行为或观点变成另一个行为或观点,二是由没有行为或观点变成有行为或观点。

从众的动机不同,一种是在想获得奖励、免受惩罚,这可能是社交或者物质意义上的,比如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傻,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骂XX网站,你要是不骂会不会显得不合群啊、无知啊?(这事情总发生,一般这时候我就闭嘴)另一种是想获得恰当行动的信息,比如说你不知道什么数码相机好,就看别人怎么说;在这里,我觉得,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从众可以有三类:

依从,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惩罚;其基本特点是,从众者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不会发生变化,如果离开了奖惩的环境,就会恢复自己的认知。

认同,重要组成部门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成为施加影响者一样,但如果施加影响者不再吸引自己,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内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信程度,动机是想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

举个例子说说以上三点,因为地皮是我老板,所以地皮说的就是对的,这是依从,但是背地里,可能就完全不当一回事;我深深的被地皮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以地皮说的就是对的,这是认同,但是后来我移情别恋,喜欢上了骆驼,骆驼和地皮说的不一样,那我就觉得骆驼对而地皮不对(在一些非自己专业的领域,我确实会认同那些专家,如果有更牛的专家出来,说那不对,我就觉得真不对,大家想想自己怎么看待那些经济学家的忽悠就明白了);地皮凭他三寸不乱之舌彻底把我说服了,我也理解了,内心里觉得这个真对,天下万事道理二字,这个事情有道理啊,然后地皮说的就真正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骆驼怎么说但我就是毫不动摇,这是内化。

当然从以上例子也可见,依从、认同和内化是可能会发生交叉的。

从众也有强度和持久性的不同,专家能够增加强度,而内化会比依从更加的持久。关于强度,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大致是相当于“2×3=几”这样的,具体记不得了,全班同学都说“6”,我说“5”,全班同学又说“6”,我又“5”,“6、5、6、5、6、5……”如此好几个回合,我一个人硬抗一个班,现今想起来真自豪啊,但是,后来教师单独跟我说“2×3怎样怎样的”,那个意思是说你错啦,然后教师问我,你觉得等于几呢?我答“6”,其实我还是觉得应该是“5”,但它是教师啊,一个教师的强度比全班都厉害。其实我后来一直觉得那个老师说的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工作中下意识的使用过从众的理论,比如说在网站改版的时候,大家知道,网民通常会反对的,这时候,如果我直接发一个公告,后面肯定一堆人骂;所以我后来再发此类的公告,都会先找几个人在下面说点好话,但是我发现,即便如此,后面的人还是照骂,我就奇怪了,你们咋不从众呢?后来想想,是因为在网络上,人们之间互不认识,也对不上脸,所以就不担心其他的人觉得自己怎么那么蠢?也就不介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所以,如果我现在来做这个事情的话,可能就会稍微改变一些,首先,我会让意见领袖在公告下面支持我,这样,很多人就会想,那谁谁谁都说好,那就一定好,之所以我觉得不好,是因为我根本就没发现其中的美好吧?此外,我还会争取用事实说明改版到底为什么好,再加上我本身的公信力,把“好”内化到会员心里。

购物网站里面的销售排行榜,也都是基于从众理论的,所以他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我基本上想买的时候,都会去新书排行榜看看,当然了,我经常也会觉得,看这些是为了不落后;但是,和别人看的书都一样,那怎么才能比别人更niubility呢?所以还总是希望自己能在边角旮旯找到只有自己能找到好书,但是不容易,这时候就得碰运气或者他人推荐了。我还真碰过几次运气,我最喜欢的几本书都是那种不怎么火的,其实我真不想告诉你们这些书——我还是太厚道了,还好今天推荐这本书各大网站都缺货了,哈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