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乡愁

作者: 张恒2016年01月31日情感日记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邮票。如今,于我而言,乡愁是一张地图……

生命的血脉里,最浓厚的一抹色彩莫过于故乡亲情。尤其是对于远离老家而又不能经常回去的人来说,故乡情结会在时光中凝成乡愁。

城郊有座冶父山,我时常在周末陪远来的客人登山览胜。置身峰巅,视野开阔,便会下意识地遥望老家的方向。我知道,老家很远,目光不可穷极,但情感早已随着远伸的视线触摸心灵深处那片圣土,并且多有慰藉。

渐成习惯以后外出旅游的时候,每逢置身于一座高山之巅,都会情不自禁地面向故乡的方向,竭尽目光。可是,“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苏轼说的没错,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我只能在意念上完成一次和故乡的亲密接触。我在想,苏轼的诗句足以表明他和我一样,即便身在风光秀美的奇峰异岭,也不忘远离的故土,也会嗔怪那众多的山峦遮挡自己触摸故乡的视线。

古人以乐抒情:“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毕竟身居斗室的时间居多,门窗和围墙高似绵绵山峦,视线被屏蔽,情感也被屏蔽。终有一日,我的视线定格在了地图上。

办公室墙壁上有一张中国地图,可惜,故乡太小,地图上根本找不到。于是,我又买来一张安徽省地图和一张合肥市地图。终于,我在地图上寻找到了两个字:白山。尽管字很小,但在我的眼里它的位置盖过北京上海。

老家白山位于巢湖岸边不远的地方。地图上,一条蜿蜒的细线把白石天河从巢湖南岸由东向西连接至白石山下。顺着这条河线,我在七弯八拐里寻找同大圩、石大圩,寻找口门、南坝,寻找南河闸、白山大桥……似乎找到了,又确实没找到。它们的位置我能感觉在哪里,它们的名字地图里却没标上。欣慰之中有些许遗憾

一个黑色的三角标识清晰地标明白石山的位置,这是最贴近我心坎的地方。山不高,但在巢湖南岸却一山独尊,方圆几十里唯此一峰。山色苍翠,南缓北陡,犹如从巢湖里爬上来的一颗青螺。尽管地图上简单三个字、区区一标识反映不出这座山的崎岖秀美,但足以让我的情感思维从地图上发散,穿越时空,融进那山间浸透古韵的小路、山坡摇曳风情的竹林、仙人洞里元代摩崖石刻、晴寺中晨钟暮鼓……地图的功效在一个特定思维走向中,演绎一幕色彩分明、情感厚重的蒙太奇。

遗憾的是,平面地图不能真实再现故乡的真情山水,不能清晰看见白石山东麓老家那三间石墙瓦屋。即使我把地图望穿,也瞅不见老屋在哪里?

卫星地图的出现让我惊喜不已。打开电脑,故乡不再是以文字和图标形式进入眼帘,而是以真实的图像传递给我真实的信息。

把地图放大到极致,白石天河出现了,白石山出现了,村庄出现了,老屋出现了……它们在视线扫描中亲切地展现在眼前。我能感觉到老屋的高度,能目测到门前小道的长度,能想象出屋后老井的深度,能辨别出屋山头那排梧桐的间距,甚至能听到隔壁牛二爷家大黄狗“汪汪”的叫声。故乡变大了,地图上能找到;故乡变近了,远隔千百里亦能看到老家的一草一木。

在卫星地图上走进故乡,放飞记忆,抒发情感,成为新的习惯。尽管静态下的地图不能给我故乡的动感信息,不能传递故乡跳动的时代脉搏,但故乡始终在我的视线之末,始终在与我同呼吸,共奋进。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邮票。如今,于我而言,乡愁是一张地图。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