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攀强的乡土情结——读《留住乡愁》有感

作者: 巴远君2016年03月04日情感日记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在旬阳,随着村庄的消失,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故乡“沦陷”的更加彻底。

而赵攀强的新书《留住乡愁》为每一个生活在农村又漂泊在外的而且热爱故乡的人寻找到一个出口,才不至于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爱乡情结无处安放。

《留住乡愁》这本书是赵攀强继《旬河浪花》、《汉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极城絮语》之后公开出版的第五本个人散文专辑。这本书是用每个人的鲜活记忆铸就的,而不只是用笔写成的。

《留住乡愁》满卷乡土气息,泥土中夹杂着一股朴实生活之气迎面扑来。老家菜园子里的蚯蚓,故乡吕河的变迁,卧牛山上老牛的回眸,水磨房边吱扭吱扭的声响,黄桥村里亲手接生的小牛崽子……构成了一部乡土散文的经典片段。

读完此书,我放佛看到,一位满身书卷气的智慧文人,在《故乡的老屋》前《又闻水笑声》,走在《老屋门前的竹园》,嬉戏在《故乡的小河》,游走在《故乡的吕河》,在《童年的水磨房》里回忆着《来家垭往事》,《老宅古》下,看着那些《陌生的家乡地名》,作者感叹道《乡亲啊,我拿什么还你》,作者一遍遍《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故乡变了》,作为一个文人,黯然泪下,感叹道《乡愁,是一杯千年的陈酿》。《清明故乡行》之后,发现越来越《冷清的故乡》,于是《今夜秋雨愁难眠》。在城市和故乡徘徊的久了,他《常忆乡村岁月》,《想起家乡的夜夜甜》,《想起缺粮的日子》,想起《那个山村》,想起《黄桥往事》,想起《害怕下雨的日子》,想起了《母亲的茶饭》,想起了《父亲的故事》,刹那间,泪如雨下,发誓要《守住家园》《留住乡愁》。《人生难得几回醉》的赵攀强醉了。

整本书,饱含着对家乡无限热爱的赤子情怀,文风朴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思想性强,往往以小视角揭示大主题,充分体现了“文人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精神。

2

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出来的这批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性别,不分阶层,都在爱故乡,感动天地,给这个严重雾霾的世界带来一点希望。爱故乡是通天地的,也是通古今中外的。

赵攀强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校毕业后又长期工作在农村,自然对农村和农民有种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写乡土散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

近些年来,赵攀强集中在乡土散文写作的领域积极探索,并逐渐过渡到新乡土散文的写作,取得了点滴成绩。2011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安排赵攀强作了题为《乡愁,一杯千年的陈酿》的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作家的肯定。2014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安排赵攀强作了题为《乡村依然美丽——新乡土散文浅谈》的专题发言,得到与会作家的共鸣。之后,多家媒体推介他的乡土散文作品。2014年6月赵攀强乡土散文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彬认为他能保持散文创作的真实性难能可贵,《人民日报》以《乡土散文的真实性》为题对研讨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2015年5月赵攀强应邀参加第五届中国中西部散文家论坛,作了题为《新乡土散文的三性》的交流发言,受到论坛组委会的肯定和专家的好评。

一个人的田园梦,是为了一群人的田园梦!一个人的乡土,是为了一群人的乡土!评论家把赵攀强的散文归为新乡土散文,那就是对乡土家乡的热爱,没有热爱写不出来,没有真情实感产生不了共鸣,只有对土地的热爱才能写出新乡土散文的内核。

3

在今天以竞争为主流的动力下,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在远离初衷,乡土情结,让我们看到还有一批人保持着清醒,开始回归、开始回到初衷的原始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未来。《留住乡愁》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中国的乡村是一本书,是人类文明和地球上最充满魅力和神秘的一本书,我们需要读懂乡村。我们共同的任务,不仅仅是爱故乡,还要读懂故乡。而《留住乡愁》正在承载着旬阳人的一个重任。

乡愁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作为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它在今日每个人的心性里蔓延,也在这个国家的当代民族心性里蔓延,当更多的人在大地上唱故乡之歌的时候,《留住乡愁》或许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爱故乡行动,我们需要当代的爱故乡的歌曲。

若给赵攀强的乡土散文进行分类,前期的部分作品属于传统乡土散文,后期的大多数作品则属于新乡土散文,从传统乡土散文到新乡土散文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和写作突破的过程,这种大胆突破是出于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责任和对乡村的赤子之情,他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新乡土散文,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乡村,建设乡村,保护乡村,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

在旬阳,乃至更大的舞台,赵攀强的新乡土散文都有一席之地,成为一个符号,他坚守着乡村的地方性文化和传统性智慧,坚守着乡村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