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书法的文章

2023/04/06好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书法的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练成书法

文/孟祥海

有许多书法家,并非从小立志练字当书家,而是因了某种机缘,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方向,从而以书法闻名于世,如着名书法家沈尹默。

沈尹默25岁时,写了一首《题季平黄叶楼》的诗,送给朋友刘三,刘三读后很喜欢,就请沈用宣纸书写后,贴在墙上,恰好被陈独秀看到了。后来,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后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听后,犹如当头一棒。于是,他开始发愤钻研书法,历经多年浸淫,遍临历代碑帖,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再如书画大师启功。十七八岁时,一位长亲看上了他的画,命他画一幅,说是要裱起来挂在墙上,他感到这是很光荣的事,不料这位长亲却说:"你画完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写款。"这时,启功感到不会写字真是"奇耻大辱",从此下定决心要把字写好。自此之后,先生就把习字临帖作为功课,60年不辍,终成一代大家。

还有朱东润先生。早年,他在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任教时,听说原南洋公学老师去世,悲痛至深,撰挽联致悼,却以自己不善大字而托人代笔,由此大憾,遂立志学书,并自谦资质有限,自定目标,欲以20年学篆书,20年学隶书;复各20年学行草,以期晚年有所成就,后终成一位功力深厚,卓尔不群、风格独特的书法家。

或许,没有陈独秀的棒喝,沈尹默未必书法成就如此大;没有那位长亲,启功先生未必以书法名世;没有那次尴尬,朱东润未必为书法而发愤。是特殊的机缘,促成了他们成为书法家,今日读来也是颇有趣味的一件事!

爱上书法的理由

文/凤仙苗

我之所以郑重地向中老年朋友推荐学习书法,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潜心练书法,可以享受书写的乐趣。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平时的书写大都被键盘取代。很多时候,毛笔和钢笔已经成了搁置起来的书写工具。练习毛笔书法,可以让人重新体会书写的乐趣,享受阵阵墨香带来的温馨雅致,享受缓慢书写带来的优雅淡定的生活。

潜心练书法,可以树立自信。人到中年,特别是人到老年,由于精力、体力、学识等的限制,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比,常常感到有一种大江东去的失落感。这个时候,就要找一个自己喜欢做的还能出点小成就的事情来做,自己感到很充实,也可以让周围的亲戚朋友感到您是老骥伏枥、活到老学到老、有所作为。练习毛笔书法,可以让自己有事情干,还可以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于笔端。可以从临习古人的笔墨中,从一笔一划中,领悟前人智慧,也可看到自己的进步,日积月累,收获常伴,也因此显得有精神,有朝气,有活力,更加自信。

潜心练书法,可以锻炼毅力、耐力。长期写毛笔字练书法,需要坚持,更需要毅力,耐心。人到中年特别是老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由于受身体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一些事情上,有时却缺乏耐心。这时候,练练书法,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修身养性,调节心情,使自己更有耐心,更有毅力,也能为子孙后代做榜样。

潜心练书法,能让人心有牵挂,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喜欢书法的人,心里想的、嘴里讲的,满脑子里都是书法。可以让人不扯闲事,不生闲气。长期练书法,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进行重新组合和利用。

潜心练书法,让身心更加健康。身体有毛病,除了基因之外,大都来自平时的不良习惯。但很多习惯无法改变,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可以通过写毛笔字练习书法,让自己心静下来。心静,就会气顺、血脉畅通。特别是在练习毛笔书法的时候,多为站立书写,这样就避免了久坐带来的颈椎、腰椎等疾病。爱上毛笔字,爱上练书法,就等于选择了健康。

潜心练书法,可以获得艺术的熏陶。长期写毛笔字练书法,这其实是一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是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衣食足而礼仪兴。广义的礼仪,应该包括书法艺术。练习书法,从内容、工具到创作创新,还有自我鉴赏与朋友们分享,这些都是体验和享受的过程。可以发朋友圈,还可以发到百度百家号,当作资料留存,也可以推荐给要好的亲戚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与亲戚朋友互动,并能得到各种反馈信息,这样还有利于自我提升。

书法与修养

文/牛洁

中国书法是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它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的运动来表现一定的情感、意蕴的艺术。

同时,中国书法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的学科有文学、历史、美学、哲学、文字学、心理学等等。

书法作品是书法创作者借助于笔墨这种工具,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而书法创作者的学养、品性、审美、阅历,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好的书法老师,在他教授学生的时候,会首先要求学生先学做人,也就是先立品——即所谓的人品。

卫夫人带着年幼的王羲之去感受"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意亦在此。

而一个人的人品,是由他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这种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如果一个书法创作者没有深厚的修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悟,那么,他的笔墨技巧再高,他所创作的作品也是苍白无力的,是缺少精神内涵的。

所以,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那么,你就一定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首先,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其学问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学问,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中国文字的意思,那样的话,文字的运用就会不准确,而文字运用得不准确,就会直接导致你无法去表达你想要的意境。

有修养的人都有着丰厚的人生阅历,他们能够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感知人情的冷暖厚薄、体察人间的美丑善恶。

这就像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因为王羲之感受到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环境,以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觚曲水"以及"一觚一咏"的欢娱。颜真卿之所以能够写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因为他遭遇了兄侄为国而被叛贼杀害,甚至身首异处那种痛彻心肺的感受。

有修养的人,必有永恒之心和包容心。

永恒就是持之以恒,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有修养的人懂得坚持的重要性,他们懂得,有时你离顶峰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坚持下来就是成功,放弃,将意味着一事无成,意味着前功尽弃!

有修养的人懂得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规律。他们明白"善用物者,天下无遗物。夫尚无遗物则凡非走动息之类,接受耳目者,悠然会乎心,皆足以助我天机,孰非可用者乎".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通向艺术的巅峰。

有修养的人有良好的心态,他们自信而不自负。自信则会有自己的风格,而自负则会使人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会使人浮躁,浮躁会蒙蔽人的双眼,浮躁会使人不冷静,浮躁会使人不能客观去看待事物,从而扭曲了审美的意识,致使最后的创作发生错位。

有修养的人会遵循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以及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修养的人不但懂得思考,还善于进行反向思考,他们识得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是,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也敢于对前人提出来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摒弃。

有修养的人通常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打动每一位观者,并与其发生共鸣。

有修养的人必有大胸怀、大胆识,有修养的人光明磊落,铁骨铮铮。所以,有修养的人其作品自然可以至广大而群妙毕现,直达最后的"天人合一".

我的书法情缘

文/李瑞华

春节期间,在家赋闲,写了几幅字,有应朋友之托,完成承诺任务的,有写给自己的,送去书画装裱店装裱了。今天,装裱店打来电话说,字已裱好,让我去取。取回来挂在了客厅。瞬间,整个小家就散发着清清的墨香,弥漫着雅淡的书卷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清爽。欣赏着墙上的书法作品,不禁想起自己这些年与书法结下的情缘。

其实,我与书法结缘,是缘于自己在春节写对联。记得当时我也就有十多岁,村里能拿起毛笔写字的就有一个人,按辈分我得叫他瑞恒哥。但是瑞恒哥上了年纪,除了谁家有定亲的需要写婚书的,结婚需要写请帖的,他才会出马,因身体不好,一般春节也都不写春联了。弄得乡亲们还得去外村求人写春联。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鼓励我说,"咱自己写吧,好孬都行,只要红纸黑字,贴上新鲜地就行。"那时候我是一次毛笔都没摸过,更别说写了。第一次写,也想写好,于是就去瑞恒哥那里去取经,他给我说了怎么握笔,怎么折纸,又给我了几副春联的内容,我兴冲冲地回家了,开始一笔一划地写春联。写好的春联第一次张贴,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父亲还是大大地将我夸了一通,说,写哩不孬写哩不孬,以后,咱就不用求人家写了。我知道,父亲是鼓励我,我写的不好是因为我没有练过,小小的虚荣心促使我练好毛笔字的决心。打那,我就开始拜瑞恒哥为师,开始了毛笔字的练习。

一晃30多年过去了,瑞恒哥也早已不在人世。但是我对书法的那种爱好一直没改。这么些年一直笔耕不辍。我1988年在乡镇政府参加了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后,眼界更加开阔,认识了乡教办的一位王主任,他的毛笔字非常漂亮,我又拜他为师,进行了隶书的练习。乡政府写毛笔字的机会多,报纸也多,我就在报纸上练,后来,教办的王主任调走了,我就成了乡政府的"一支笔"了。乡里有什么大的宣传活动,我就自然而然成了书写的主角。办公室给我买来毛笔、墨汁、红纸,整天写条幅,写标语,每逢开会还得写会标。渐渐地,我的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后来,又加入了梁山县书法协会、水浒书画院、济宁市书法协会。才真正让自己的毛笔字变成书法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认识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谷向阳老师,现在是全国楹联协会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谷老师是嘉祥人,和我们是老乡,经朋友介绍,我去了北京,拜访了他老人家,谷老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指点,给了我很多书法章法上很多很好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临行之际,还应邀给我题了八个大字"珠光剑气,琴韵书声".回来后我装裱珍藏了。

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日子应当是在水浒书画院。受梁山书画名家董云辉、万兆英、张庆建、徐书钧、腾宝善和信在熏等前辈的影响,自己在创作上得到了又一提升。作品屡屡参加国庆书画展、老年大学书画展、水浒书画院、县文联举办的书画展,逐渐为同行所称许。2015年又被大路口乡教办聘请,做了该乡的书法顾问,成为小学部书法课教师。巡回在七处小学为学生们授课,指导孩子们学习硬笔书法。

回望自己三十年来跌跌撞撞的书法历程,有苦也有乐。书法带给我的除了写技的长进,还有品德的修为。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厉练自己的过程,不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自己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这种背景下,我早年爱好的文字,也初见成效。业余时间,我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市县报刊发表,并将自己发表了的作品结集成册,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文字与书法都是一种艺术,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文字留给人的印象是:有许多心情渲染、层层画面、深深意境和一个个故事情节,一花一草都会在文字里栩栩如生、多愁善感,而人的一生多是用文字与心灵对话,多是用文字来诠释人生。

书法只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只有那些经过岁月历练而积淀有很多书法细胞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才能懂得欣赏哪些是好作品。从书法作品本身来看,一是独特的风格,二是炉火纯青的程度,三是潇洒、飘逸、遒劲等等的至高境界。有些人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酣畅淋漓,有些人的书法作品展示给人的就像一个少女婀娜的舞姿。

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字,余下的人生我都会用它们来取暖,让它们活色生香,给心路风雨无阻。

老师教我写书法

文/许双福

说到中国的书法,是上小学三年级时听到的名词。1973年的3月份,随着我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从北京的通信兵部搬家到了湖北的房县,房县深处大山里,教育基础很差。此时,我8岁,上小学三年级。因经济落后,学校买不起教科书,每个班只有老师有一本教科书,而且,就这么一本宝贵的教科书每页的纸张颜色还不一样,有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每当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抄。那个年代,学校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修梯田、砸石子、抬粪、割麦子、割稻子、掰玉米什么农活都干。

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是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的,来自武汉,他看到学生们学不到什么,心里无比着急,大环境下,他又不得不按照学校的安排去做,还得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的任务。

他跟我们讲:"这样下去将你们就荒废了,这样吧!咱们班在下午劳动休息时,我教你们学写书法,每个人随身携带毛笔,休息时,蘸着水在地上写。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了,你们的字要拿得出手,字是人的脸面,一定要写得好看。"后来,每在劳动休息时,我们就跟着老师在地上练毛笔字,时不时老师给我们讲王羲之练毛笔字的故事,一家人都是大书法家,以此鼓励我们坚持写下去。跟着王老师这样的写直到我初中毕业,离开这里上高中。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人一生受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1979年11月我入伍从军到了西北边陲,这里是戈壁深处,荒无人烟,文化生活单一,所处环境又极其恶劣,几乎是与外界隔离,一个班两张报纸,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读物可看可学的。我想起了王老师教我写毛笔字的情景,每天闲暇时,我就看着《新华字典》,写着字。正如老师所言:"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练了钢笔字,又认识了许多字,部队三年里,我用了30多本笔记本。每在训练休息时,我就拿着木棍在戈壁滩上练字,模仿其他战友的字体。时间长了,战友们慢慢地也一块跟着写,大家相互交流,就这样的在地上乱画一气。虽然,没什么目标,或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使单调的军营生活多了几分色彩。

老师给予我的营养始终润泽着我,虽然我不是书法家,但,每当听到有人夸奖我的字写得挺不错时,心里是美滋滋的,便会想起学生时代,想起我们的王老师。

父亲的书法人生

文/杨丛

回乡下老家,见村里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到家后也不见父亲。我知道,他一定是给人家帮忙去了。

父亲10年前退休。退休前,父亲是市工会宣传干部,因为工作需要,他对书法颇为看重,一有空便临摹名家字帖,用心钻研。一年年下来,父亲的书法大有长进,软硬笔字都写得苍劲自如、质朴方正,还在市里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

有一次,一户人家办喜事,到集市没买到喜联,邻居急得团团转。刚退休的父亲听说后,主动揽起写喜联的活计。没想到,喜联一贴出,大家赞不绝口。从此,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就找父亲写对联。

一到春节,邻居们都带着大红纸找上门来,请父亲给写春联,父亲也来者不拒。碰上有村民需要"私人定制",他就即兴创作。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废寝忘食。母亲心疼地劝他歇歇,可父亲很有成就感地说:"书法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要人家看得起,就不能愧对人家呀!"

后来,父亲迷上书法装帧,在家里悬挂。串门的村人见了,毫不客气地讨要,父亲爽快地取下送人。一来二去,要字的亲朋多了起来,父亲尽力满足,还不收分文。见父亲出力又出钱,母亲颇有意见:"你收点成本费吧。"父亲不以为然:"他们要的是信任,我送的是情义。一收钱,都变味了!"

这几年,村里很多孩子也学书法,邻居找上门来,请父亲辅导孩子书法,他也笑呵呵地答应。于是一到周末,我家小院又成了书法课课堂,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练习基本部首,学习间架结构,临摹颜体字帖,个个写得有模有样。邻居感激地送来了辅导费,父亲一口拒绝:"乡里乡亲,这么点事还讲钱,就当我和孩子们一道找点乐趣吧!"

当然,父亲无私慷慨,乡邻也情深义重。每逢家里有事,邻居不请自来尽心尽力。父亲没种地,一有新菜上市,邻居便给他送来;村里老人多,我家常有人来访,屋里欢笑声不断。

父亲的书法特长写出了乡邻关系的和谐,也写出了晚年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