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古城楼

作者: 胡克2017年10月16日来源: 南阳日报现代散文

我走在古城楼上,心里欢喜,这个古城楼没有扒掉,真是反常了。

古建筑对我来说好像小时候喜欢的玩具一样,有点怀旧的味道。毕竟旧的还是连心的。西安城楼便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用它们独特的风格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在时间隧道的穿梭中和我们相约。如今修缮过后的西安城楼,虽然揭瓦晾椽、油漆彩绘,但城楼“修旧如旧”的感觉,甚合我心。

史书记载,西安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八年(1375年)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改建的。

行走在城墙,我想,古人为什么要修建城墙呢?距今6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知道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当时就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要不史册怎会这样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

这里的墙体黢黑,没有一处的夯土裸露,不像别的城楼上有一些暗绿的苔藓,当然更没有见夯土里有虬曲的杂树。城墙依旧,缺失的只是时光。那些美妙的、凄凉的、壮烈的故事都在这城里城外发生过,或许还会发生。

这城楼就是人们在战争时人身前的盾。既然是盾,那它就要担负起这个盾的责任,战时的厮杀和平静的设防,让这城楼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它有时受伤了,人们连忙给它的伤口进行包扎。当然,当遇到大的战争时,那可是元气大损。唐末,黄巢起义,于公元881年攻占长安。后唐政府军很快收复长安。唐城沦为废墟,城墙渐渐失去光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次子朱公式为秦王,镇守长安,并改名为“西安”。洪武三年,宋国公冯胜主持修复西安城,对皇城加以修葺,历时8年之久。明时其南城墙和西城墙在隋唐皇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并分别向东、向北延长四分之一;东城墙和北城墙,则拆除另建。明隆庆年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明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整修城楼,增砌包砖,并完善了排水系统。至此,这座城墙才得以延存下来。

漫步在这城楼上,它似有好多的话要对我说。城楼承载太多心酸故事,就让这人性、良知彻底回归,让这城楼永久成为一处旅游胜地,让它时时提醒人类,警告人类,不要再去犯同样的错误。我想,这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也想安稳地生活吧。

城楼外的秦川厚土目睹了古城多少风华烟云,在这里,我总感慨自身的微茫。我轻轻而去,那醇厚的黄土味、凝重的秦腔味与它苍凉的古都气息却一起深刻脑海。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