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

作者: 唐岱霞2016年01月22日情感散文

傍晚,广利河边的灯齐刷刷地亮起来,水波微粼处,间或有不怕寒冷的人们三三两两散步轻语。不开灯的屋子里,也能看得清窗外。

小时候,家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一起上学的孩子就我一个丫头,三个小子跑得飞快,放学铃声响起时,已不见人影。随着人流涌出学校,在这条漆黑的胡同前,我总是怯怯地四处张望,盼着能遇到一个同行的人,哪怕不认识也好,甚至于盼望有一只狗儿冲我汪汪大叫,我也会惊叫着高兴地跑回家。说不清为什么,小时候总是恐惧黑暗,害怕孤单。漆黑的胡同里,一片安静,连狗猫鸡鸭都睡了,只听见我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在无限放大,还有砰砰的心跳声伴着我。走过半条胡同,看到爸爸安在木门上的灯亮着,我立时就感觉到了安全,我的家到了。用力推开半掩的木门,喊一声:爸、妈,我回来了。两个像是随时准备迎接宾客的人儿就会温暖地答应:哎!

无论多晚多累,父母总会在我回家的那一刻备好饭菜。有段时间村子里供电紧张,只好点上一种嘎斯灯,蓝色的灯光很弱还怕风,父母就会在我要放学的时间站在门口等着。听到有脚步声就轻轻地问一句,放学了么,是我的闺女么?记得一次贪玩迟归,没有星星的夜黑得像墨,看着模糊的胡同我好像进了迷宫。急得要哭的时候,闻听母亲一句急切地问,是我的闺女回来了么。我委屈地大哭起来,迈进大门的脚步却是从未有过的踏实。

小时候,父母用心用爱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是小鱼儿的安乐窝。可一天天长大的小鱼儿,总想挣脱那网,想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那些青春的岁月里,开始了约会,开始了迟归。

有一千个迟归的理由,只是无论多晚,夜灯下,两鬓微白的父母总会披件衣服默默地等待着乐不思蜀的孩子。在那些年轻的只有自己眼里没有别人的日子里,就这么漠视他们的黑发转为花白,腰板渐渐弯曲,眼角也慢慢爬上了皱纹。

披上婚纱的那刻,老公一句“爸妈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她的!”叫父母红了双眼,小鱼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海洋,也不用在寒冷的冬夜里担心她是否穿了棉衣是否带了棉手套了,眼里的不舍在我心底变成永远的牵挂。

每晚七时,手机准时响起。一声“喂”,父母抢着说话,一般是父亲那沉稳的声音在问,母亲在边上提醒这提醒那,其实总共说不了十句话就挂了,他们却说,有了这个电话才会睡得安稳。

有句话说,孩子小时踩在父母脚尖上,长大了踩在心尖上。现在,我用爱来编织我的网,网里是我的小鱼儿,让他在网里安心长大。我的鱼儿慢慢长大了,开始张望外边的世界。

那次他去同学家玩,无非是前楼后楼的距离。眼看着华灯初上,屋里愈发冷清,还是不见他调皮的身影,我开始坐立不安。几次在楼道里张望,想寻到他从电梯里跑出来的声音,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好不容易听到他用“妈妈”两字开启声控灯,我飞快地打开防盗门,倒是把他吓了一跳,大喊一声:“你吓死我了,妈妈。”

他哼着歌儿去洗手了,我心里有些委屈,擦擦眼,为他端上热好的晚饭。望着他狼吞虎咽地吃饭,眉飞色舞地讲话,脸上还有不曾褪去的兴奋。我的心,早已望向窗外那盏灯。

七点,给父母打电话,说:“我想吃水饺了,明天回家给我包吧。”他们笑着说好啊,说多大了都是孩子,想吃什么就说,我们来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