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盎然的颠倒诗

作者: 李学开2016年02月29日现代散文

颠倒诗,也称倒字诗,是指作者为求押韵,或因嘲讽的需要,而故意将某些词语或语句的前后顺序颠倒入诗。颠倒诗是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唐代黎映的朋友崔某因得罪皇帝的近侍,被贬到漳州,远离家乡。黎映写了一首颠倒诗送给崔某:“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诗中各句末尾二字,是“杨柳”“漳州”“押衙”“乡饮”的倒置,全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殷切思念和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宋代有个人靠行贿中了解元,得意忘形。有一次,他读书时见书中有“蔡中郎”一词,大骂古人粗心大意,连“郎中”都不懂。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献帝时做左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知情者作诗讽刺他:“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诗中有意颠倒“中郎”“招牌”“解元”“陶潜”的顺序,辛辣讽刺这位解元的不学无术。

明英宗有一次外出打猎,每有收获,随行群臣均赋诗祝贺。有位祭酒(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作诗时,竟将“雕弓”误作“弓雕”,闹出笑话。一位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写诗讥讽道:“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若使是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诗句故意把“雕弓”“标致”“祭酒”“朝廷”四个词语的顺序颠倒,嘲讽这位祭酒胸无点墨、阿谀逢迎的丑态。

秦将阮翁仲身长丈二,骁勇善战,镇守边关临洮,匈奴不敢来犯。他去世后,秦始皇铸造了翁仲十二金人,安放在咸阳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就把塚墓前的石像称为“翁仲”。明代宗景泰年间,苏州有一个通判(地方官职),将坟墓前的石人翁仲称作“仲翁”,一时成为笑柄。当时有人作诗予以嘲讽:“翁仲来将作仲翁,皆因书读少夫工。马金堂玉如何入?只好州苏作判通。”诗句有意颠倒“将来”“翁仲”“读书”“工夫”“金马”“玉堂”“苏州”“通判”八个词语的顺序,嘲笑这位通判“腹内原来草莽”。

无独有偶,康熙皇帝有一次郊游,当他走过秦朝名将阮翁仲的陵园时,想了解一下随从文臣们的学识水平,便手指陵园里那尊石像问一个翰林学士:“这石人是谁?”那个翰林学士答道:“是仲翁。”康熙皇帝回宫后,让太监给那个翰林学士送去一首诗:“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而今不许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此诗把每句最后一个词的顺序颠倒,对这位翰林的粗鲁无知作了无情的讥讽。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这样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能,得不到重用;身体多病,来往的朋友也少了。清代有一个庸医,由于医术低劣,很少有病人登门求诊。为了装点门面,他去央求纪晓岚为他写一些颂扬的话,以便吸引病人前来就诊。纪晓岚很讨厌这个医生,但终因被纠缠不过,便改动孟浩然的诗句“搪塞”一下:“不才明主弃,多故病人疏。”虽然只把孟诗颠倒二字,却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