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明珠满洲里

作者: 兰草ygl2016年02月04日原创散文

乘车北行上千公里去满洲里,路经世界三大着名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对于给我应该说既陌生又熟悉。文革时期,正值青春年华成千上万的上海知青们,千里迢迢来这里插队,谱写了一曲曲草原的青春赞歌;还有那首《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歌曲,多少年来让我对这片广袤的草原,插上了无尽想象的翅膀。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诞生的大草原,一定是一片绿草翻滚,野花遍地,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动人景象。

遗憾的是,可能是前一段天气干旱的缘故,旅游风景区大片的牧草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绿得宜人可爱,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周围是一拨拨兴致勃勃围着敖包默许心愿的游人,尽管远眺满眼的绿色,可脚下的一片片牧草叶尖都泛着枯黄,裸露着稀稀落落的黄色沙土。只有那狭长蜿蜒辽远无际的河流,象缠绕在草原上一条银色的飘带,将两旁一棵棵并不高大的木,滋润得格外浓绿。大大小小的白色蒙古包依次错落,像花朵般绽放,点缀着空旷的绿色草原。因为旅游区远离牧民,悠扬的马头琴和蒙古长调只能在心中自吟自唱。

满洲里是草原深处的城市。走出草原旅游景区,向满洲里继续北行,一路上,除了视野所及一幢幢一片片的红砖蓝顶的民宅,还有一座座供游人观赏的蒙古包外,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牧草,就像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偶尔能看到成片的正在变黄的麦子,倾斜地沿着起伏的丘陵向天边铺去。绿色的尽头是浑然一体的蓝天白云,似乎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呼伦贝尔草原得天独厚辽阔广袤的无穷魅力。忍不住停下车来驻足观赏,发现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点像一副北方夺目灿烂的绿色油画,将独具魅力的草原自然生态与现代人文景观、雄浑厚重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热情奔放的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在一起,让人兴奋不已。

当车子把“满洲里”的里程路牌一步步推近的时候,一片片五彩缤纷崭新鲜亮的欧式建筑替代了一路上平展舒缓的满眼绿色。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满洲里是我党与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国门不远的满洲里纪念馆,一幅幅反映当时历史的照片和一件件实物,勾起了人们许许多多红色的历史的回忆。40年代,苏联红军从这里打响了欧洲战场支援太平洋战场的第一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批苏联军援物资经满洲里口岸运往前线;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满洲里作为共和国的主要外贸通道,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满洲里大酒店不远的街路上,矗立着一座周恩来总理披着大衣面带笑容的人物雕像,看见座基的碑文才知道,50年代初,为了保证苏联抗美援朝战争的物质安全从满洲里通过,由苏联专家设计、周总理亲自批准,在火车站建起了钢架人行天桥。周总理的雕像与步行天桥几步之遥,给满洲里这座城市留下了难忘的历史情意。周总理雕像身后就是满洲里繁忙的火车站。一条条钢轨记录了满洲里百年历史。当时,沙俄将西伯利亚铁路延伸至中国境内的东清铁路,大批的俄国人就是沿着这条铁路涌到这座城市,随之满洲里铁路开始运行,“满洲里”也出现在地图上。

满洲里充满异国建筑情调。满洲里以火车站为中心,铁道南和铁道北组成一个整体,中间隔着霍尔津河,整个市区的布局至今仍沿用20世纪初俄国设计师的规划,东西、南北走向的井字形街道,方方正正如棋盘,从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看,既有俄罗斯式、哥特式,也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式,虽然风格各异,但整体形象看上去却很和谐。那条充满历史传统,保留着20世纪初俄罗斯建筑风格的街路上,百年历史的木克楞房以及各种石材建成的俄式建筑随处可见,极具西伯利亚的生活气息。保存完好一些的木克楞房,大都改成咖啡馆、餐厅。虽然原先的屋主人早已离去,但是这些小巧而敦实的木克楞房里,留下的令人回味时光,会让人有种情不自禁浮想联翩的感受

满洲里人口四、五万,可每年的游人300万之多。即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也没有阻挡住游人的脚步,满洲里的旅游仍旧持续升温。十余载巨变铸就旅游辉煌,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凝聚人气、激活商气、集聚财气、鼓舞士气的催化剂。

走在满洲里的街路上,你会看到,数不清的店铺、餐厅、银行、宾馆、饭店,招牌一律是中俄文对照。挂着俄罗斯牌照的小轿车街路边随处可见。仨仨俩俩男男女女的俄罗斯、蒙古的商人、游客,穿梭往来,擦肩而过,成为了美景中一道别样风景。来满洲里的俄罗斯和蒙古游人似乎以采购商品为主,标准的汉语发音和友好、真诚的眼神让人惊叹。他们从大大小小的店铺出来,几乎手里都提着装满来自中国各地商品的口袋、包裹,服装鞋帽、生活小商品是俄罗斯商人之钟爱。

会做生意的浙江义乌商人在五道街的尽头,建起一座规模宏大、外观如欧洲城堡一样的小商品的交易中心。占地约50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套娃广场,集旅游观光和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生动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风情交融的特点,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和十年开放磨砺,满洲里背靠中国东北和华北经济区,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成了地处亚欧第一大陆桥的交通要冲,是中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陆路60%以上的运输任务。今日的满洲里以中国改革的缩影、向北开放的窗口、亚欧陆桥的枢纽的崭新形象,屹立于祖国北疆。

在满洲里,最兴奋的时刻,就是目送着一列列装满整齐的原木材和拖着长长的原油灌的火车,从俄罗斯驶入中国国境满洲里。我看见在场许多人都兴奋地举起了相机为火车拍照,一种强烈的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满洲里作证,几十年风雨沧桑,祖国强大了富强了,任人欺侮掠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国门是国家主权威严而神圣的象征,满洲里最着名的景点是国门。到满洲里的游人第一念头就是去国门,几易其改几经变迁的国门,其中文化内涵是最具吸引力的奥秘所在。

建于1727年的第一代国门,是在铁路路基两侧分别竖立两根木桩,起到中俄界标的作用而已。那时的“国门”记录的是贫弱和屈辱的岁月

第二代国门呈木门拱型,建于1920年,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建立,因此在中苏两侧门楣上,分别用中俄两种文字书写了“中苏门”几个大字。而40年后,苏联也曾一夜间解体,就像该门一样从此不复存在。

第三代国门由中苏合建,当时正值于1968年文革期间,国门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红色大字,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紧邻苏联的满洲里来说显得更合时宜。

第四代国门建于1988年。用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紧邻边境线,与邻邦国门相对矗立。横跨我国和俄罗斯宽轨之上,门楣中间挂有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庄严而雄伟。

第五代国门建于2008年。5000平方米的建筑,巍峨耸立,庄严肃穆,是我国边境线上的最大的国门。游人们顺楼梯登上高高的国门,是一个宽敞明亮的了望大厅,墙上的一组组画片,揭示了满洲里的沧桑巨变。操着天南地北兴致勃勃的游人们,透过玻璃窗将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市的风貌和满洲里市的全景尽收眼底。对比之后,无疑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光阴荏苒。满洲里五代国门走过了近300年的沧桑岁月,把几个时代的印记镌刻在了“门楣”之上,国门的更替,实则是中华民族的变迁,引人思索,令人慨叹。

国门不远处矗立着花岗岩材质的41号界碑。这里原是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混用通道,随着贸易的发展,过货量的不断增加,1993年新建了公路口岸。满洲里国门与俄罗斯国门之间就有了第41号界碑。界碑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庄严神圣,不可侵犯。游客们来争相站在这里与界碑拍照,作为的纪念。

满洲里是十分宜人居住的城市。中西文化咫尺交流,水乳交融,景区和街上虽然行人很多,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给人一种远离闹市的喧嚣,“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意境。满洲里的美,美得自然,可以洗尘,亦可以洗心,回味无穷。我想,这里适合游客游玩,也十分宜人居住。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勤劳而睿智的满洲里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开拓旅游带动型的腾飞之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