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作者: 王茂平2016年03月01日情感散文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的路,与先祖有关,与故乡有关。据我所知,故乡的地不灵,人也不很杰。故乡与名山大川、海滨湖畔无涉,故乡与繁华喧闹、攘来熙往无缘:它与闭塞偏僻拈亲,与贫穷落后带故。她坐落在粤西北部的一个山坳里。两位十三世祖,上屋的太寿公,下屋的台田公,兴许他们就看上这里的偏僻闭塞,远离争斗、远离战乱,看好这个地方,看好这“世外桃源”,于是携妻带子,带着简单的家什及农具来这里安营扎寨,来这里垒墙筑屋,来这里垦荒耕种,来这里繁衍生息。于是乎橘州大地就平添了这么一个村子——水雍根村,还有它的羊肠小道。

从我更事开始,家乡的路就如此的瘦小,如此的蜿蜒曲折,如此的坑坑洼洼,如此的崎岖嶙峋。看来先祖对此并不介意,因为当时囿于刀耕火种,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肩挑手提的。

据族谱记载,我们这一辈已是故乡开基祖的第五代子孙了。经过几代人的一百多年的践踏,在我的记忆中,它已成为纵横交错的像模像样的小道了。尽管故乡路如此小道羊肠,但父老乡亲还是固守那自然的馈赠,并不嫌其娇其小。故乡的路关注着太阳的朝起暮落,记载着人畜早出晚归的蹄印,珍藏婚男嫁女以及建屋垒舍的欢庆,也见证老人归老的哀伤……

随着祖国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故乡的路也在不断演变:由原始的羊肠小道到正经八儿的小道,由正经八儿的小道到机耕道,由机耕泥道再到水泥公路。如此这般的演变,演绎着了父老乡亲的生活的辛劳与愿景,也流淌着兄弟姐妹的甜酸苦辣……

听前一辈的人说,村子曾有免费为之开公路的机遇,因遭到老一辈的抗衡,以致使到嘴的一块肥肉而落入他人之口了。原来,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营新时代农场,要从场部开一条公路通往茶根九队,恰好从我们村子经过,这不是天赐良机吗?可当时村民因开公路要占用一定的耕地而坚决反对。农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作罢另觅他径,最后改道涌表、大塘嘴了。这一失之交臂,造成一搁就是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的交通闭塞,造成村民赶集、运输的艰辛以及多大的经济损失啊!那阵子,村中的小伙子与姑娘相亲,因村子闭塞、不通公路而遭嫌弃以致婚事泡汤的不乏其人呢。父老乡亲们后悔了,可后悔有用吗?只引来他村村民的嘲笑和鄙夷的目光。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代初,面对出行的不便和肩挑的艰辛,看到外面的人们享受交通运输的便利,村民们祈盼开公路的愿望与日俱增,尤其是我们年轻人。于是乎,记不得那一年了,我们青年人自发行动了。在王平年的带动下,我们不计任何报酬,挥锄掀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这一壮举,终于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正是全村的男女老少。村民也不惜那黄金般的土地了,争相无偿献地了。生产队长王积吕及其他队委,也真确立了路通财通的观念,于是乎全村动员,全民出动开路的号角吹响了。锄头、铁锹、畚箕、扁担齐齐出动,黄发与垂髫咸咸参与,挖掘机、推土机、汽车也加入了战斗的行列。经过多年陆陆续续的苦干,全长3.7公里的故乡公路终于全线贯通了,它往西接通了茶根九队,往东(与山珠涌的)接通了坡塘十三队。何止是通往九队、十三队呢?那是通往圩镇、通往县城,通往省城,通往京城,甚至通往五大洲四大洋啊!村民们无不为之欢呼雀跃,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于是乎,晴天,手扶拖拉机进出自如了,运肥和拉粮等粗重活儿,自行车、双轮车可发挥作用了。渐渐的随着公路的日益扩大,东风汽车、大型拖拉机也可来村里“串门”了;可惜要看老天的脸色行事,—遇到雨天可就惨了,面对满道粥样的泥泞,它们一旦陷了进去,平时威风凛凛的老虎就变成了气息奄奄的病猫。尽管道不很窄,可那些司机大佬听说要去水雍根,往往十二分不情愿,除非没有其他任何工招揽。

随着政府“三农政策”的实施,我市加快了乡村公路硬底化的步伐。近几年来,不少村子争得上级的拨款,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唯独咱村子不独未能硬底化,反而变得日趋瘦小了。邻村大银涌、新路垌、禾仓角、山口、庙山嘴等都以各种方式方法圆了公路硬底化的“梦”。与之相比,我们村子又明显落后了。怎么办呢?单靠村民集资,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村子小,全村仅三百多人,捣公路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用人民币堆起来的啊!咱村子本来就有这么一个优势,可以争得时代农场的支持,因为咱村子就处在九队和十三队之间。人家庙山嘴的路段本来与农场无涉,也能争得农场的支持,借鸡生了蛋。我们咋就不能呢?别指望村委会和镇政府了,也没指望本村的大老板和外出做官的人了。其实,咱村子没有什么热心公益事业的大老板,也没有什么位高权重的官员。据说有这么一个坐宝马的所谓“大老板”,办集体的公益事业,曾有过一回连人口钱他也不肯交的事,如今要他们大出血而硬底化,实在是乞丐想公主!

说起公路硬底化这件事,我倒有一件惹人发笑的事。记得那是某年农历五月初五,我和妻子例行回老家待神。其时正是霪雨之后,我沿涂历尽艰辛,满身泥水,十分狈。在赴待神的途中,而我们又见到一辆面包车在垌尾土地公前的泥路上“搁浅”了。面包车一而再、再而三地咆哮着,始终无济于事,司机大佬满头大汗,束手无策……待神时,我们几个人都在土地公公面前许愿祈福——添丁发财,心想事成云云。当时我在众人面前“信誓旦旦”的说,如果当年我买福利彩票中五百万大奖,我一定要拿出三百万来为家乡做善事,第一件事就是搞好家乡的公路硬底化……这当即引来众人的发笑。可土地公公哪里相信我王某人有这样的善心呢?怪不得我买彩票始终没有“好过彩”……我有一个文友当时虽是个一般的公务员,但却凭他那支锋利的笔赢得了公路局长的菩萨心肠,圆了家乡人公路硬化的梦;而我外出摸爬滚打三十多年,亦偶有豆腐块“上市”,对此却无半点能耐,每每想起这些而潸然泪下……

时间的年轮转到了公元2011年,80岁高龄的村长王积吕与热心青年王永飞,又先后几次到九队,到时代场场部向队长,向场长、书记等恳求。最后,在涌表王昌龙的帮助下征得了他们的同意,把自十三队至九队这段路的硬底化工程列入了场党委的议事日程。据说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复,决定在年内完成。消息传来,乡亲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硬底化工程仍如孔明借箭般不见动静。回复是:上级拨款尚未到位,看来要待到明年了。那时,村民的心落到了低谷:难道了公路硬底化就这样泡汤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日历又翻到了第二年,村民派代表再次与农场领导协商,最后达成共识:拓宽原有的公路以及平整夯实路坯等一系列的工程由我方负责,水泥硬底化全由农场负责。为了解决资金,村里决定按人口集资,每人(包括外出工作的)集200元。于是乎农历四月初五正式破土动工了,经过近三个月的苦战,一条全长3.7公里的硬底化化水泥道全部峻工,并交付使用,终于结束了水雍根村与山珠涌村出行难的历史。

这个让村民们世代不能忘怀的日子,那是公元农历2012年6月20日。

不出一年,故乡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原来破旧低矮的泥砖房,如今变成了一栋栋的钢筋水泥小洋楼。这是故乡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也是故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决定着故乡的发展与未来。“路通财通”,此言当真。

后来,老村长王积吕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做啥事,抓住机遇至关重要啊!”

我对故乡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谨以此文聊表我对故乡的一点心意,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