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面

作者: 庞联昌2016年05月25日生活散文

要在襄阳工作三个月,饮食会成为一个困扰我的问题。刚到襄阳小井巷九号住下,小陈经理就给我说:襄阳的牛杂面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我看得出小陈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她的眼神和语气都在努力缓释我对襄阳饮食的担心。

小井巷九号对面是襄阳市农业银行,走出小井巷九号,过一条不宽的马路就能进入襄阳市农行的职工食堂。我的三餐就被安排在那里。像二十年前一样,每天拿着饭票在食堂排队买饭,我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心底突然变得舒坦起来。

在襄阳我要像当地人一样养成早晨吃面的习惯。习惯是从不习惯开始的。就这样,牛杂面注定成了我每天早餐的必需品。毕竟吃职工食堂,那里有秩序,安静,食客们相互熟悉。

“要什么?”卖饭的大嫂显然发现我是新来的,我排队到窗口时,她富态的脸上挂着一丝疑问。我用手指了指里面的面。我在墙角的餐桌坐下来,之所以这样,我是希望能观察到别人的吃法。到底先喝汤还是先吃面?是光吃面不喝汤还是一扫而光?是像我吃陕西臊子面一样哧溜一声吸下去还是要细嚼慢咽?

这种饭注定要成为我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食物,囫囵吞下这碗冒着热气、漂着红油的牛杂面显然有点不大合适。说起来也怪,越想看个究竟,越弄不清名堂。食客们很快一个个擦嘴起身离开,职工食堂的早餐在匆忙之中就散场了。在人们不很从容的餐桌上,我还是不得吃牛杂面的要领。只能像在西安的扯面馆一样,我大口吞咽了在襄阳的第一碗牛杂面。

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定时走进襄樊农行职工食堂,早晨照例吃一碗牛杂面。食堂里的电视每天都固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许是对天下大事的关注早已超过了果腹之需,此后早餐时的牛杂面也就没有过多地引起我的关注。而后来,我还是发现了牛杂面的好处。

每天上班,我出小井巷九号的门右拐再右拐,用不了五分钟就可以走到我工作的地方,出门走几步的拐角处就有一个专门卖牛杂面的小摊子。我发现每天早上有不少学生(不远处是襄阳五中)和行人在这个小馆子吃面,不大的店里挤满了食客,常常还有人得蹲在人行道上低头吃饭。一个雨天的早晨,我偶尔发现单位的几个同事上班前就由这个小馆子出来。当地人在哪儿吃我就在哪儿吃。果然,这家牛杂面的味道更合适,老板给的量也恰到好处。以后,我很少再到襄阳农行的职工食堂吃早餐去了。往往顺道在这一家吃一碗牛杂面,把嘴一抹,就去上班。

大约一个月后的某个周末,我去了一趟宜昌。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穿过宜昌的沿江大道和滨江公园,顺着长江边没走几公里,已经饥肠辘辘。要吃地方特色,小巷子是最好的去处。毕竟人生地不熟,我随便走进江边一个逼仄的巷子里。人们每一天的忙碌大概由早市开始,那里的纷杂熄灭了我突然而来的兴致,胡乱地吃了早餐后我赶紧离开。说实话,我后来想不起来在宜昌的那个早晨我吃了什么,但肯定不是牛杂面。而那天,我总觉得口里没味,周身不得劲。回到襄阳的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跑出小井巷九号,在不远的拐角处要了一碗牛杂面,老板实在,多给我加了半勺牛杂。一碗香喷喷的牛杂面下肚,我想起来买稻种的梁生宝。

我慢慢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牛杂面了。但我还是要离开襄阳回到咸阳去。

我离开襄阳的那天早上,朋友道文兄早早地来到了小井巷,他把电话打到了我的房间,执意邀请我到汉江对岸的左家巷吃一次牛杂面。左家巷牛杂面的名气我早有耳闻,因为要越过汉江,也就没有去过。

过汉江二桥右拐,穿过不宽的巷子,往里越走越热闹。左家巷的早市人头攒动,吃牛杂面的小餐桌摆了一街两行。送别是要有点酒的,道文兄叫来了几大碗黄酒。香辣的牛杂面佐以甘醇的黄酒,让与我同行的女儿惊呼:好吃。道文兄细心,他送别我的早餐实在无意间了却了我的心愿。

那天,我借道河南南阳回陕西,中午坐在内乡县的一个小馆子里,女儿突然问我想吃啥,我随口回答:牛杂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