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购得砂锅归

作者: 赵宽宏2016年07月14日情感散文

织金有一条砂锅街,一走进去,一排排既码放整齐又错落有致的砂锅、砂罐、砂鼎、烙锅……生动着我们的眼球。

隔不远见一70多岁的老人正在制作锅坯,于是好奇地走了过去。老人用右手腕转动胚盘,左手轻压砂泥,熟练地在胚盘上铺出“年轮”般的圆。这时我才发现,老人的右手指残疾,制胚的时候他就用左手转动胚盘,改用右手腕压在砂胚上。老人见我对砂锅制作表现出兴趣,就主动介绍道,织金砂锅制作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得有72道工序。其第一步就是舂砂,以前舂一晚上的砂,只能做一口大砂锅,现在有机器磨砂,不用那么辛苦了。砂舂好了,然后用细筛子筛,再将细砂粉和优质白泥加水混合成砂泥后,就可以做胚了。

说话间,一口砂锅成型了,老人说,待晾干后就可上炉烧制了。“呶,”老人站起身,拍了拍手,指了指街的斜对面,“那里正在烧制呢,走,过去看看。”

来到街的斜对面,两个年轻人正在火红的地炉前忙着。所谓地炉,就是炉膛在地下,有鼓风机在下面呼呼地吹,地面那火,就通红地旺。忽然想起一个科教片说过,煤实际上是积蓄了亿万年前阳光的植物变成的,可见这火能不通红地旺?这地炉就是烧制砂锅的“窑”了,然而跟我们平常见到的窑的形象一点也不拾界,它完全是开放式的。晾干的锅坯放到地炉上,然后用一大盖子罩住,通体接受着亿万年前的阳光的炙烤。织金砂锅的主要原料为白色黏土、无烟煤粉。这些原本松散得不堪一击的物质,就这样在亿万年前的阳光的煅烧下发生了质的奇妙的硬化。十来分钟后,盖子揭开,那锅坯被烧得通红,用铁钩子钩起,放到另一个地炉上,撒上一些锯末,极快地把盖子盖上,三两分钟后盖子揭开,一口熏得黑亮、古朴沧桑、略带金属光泽的砂锅就这样有些神奇地问世,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橱间的宠儿。

不经意间我目睹了一口砂锅的诞生。其间老人一直站在我的身边,告诉我,据文字记载织金是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砂锅制作的,但也有人说,其实从宋代开始织金人就已经掌握制陶工艺了。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用“手拉风箱声不断,夜晚烧锅红满天”的顺口溜来形容织金砂锅制作的盛景。老人说:“那时候,砂锅街上的家家户户,可都是烧锅匠出身呢!”随着时代的变迁,织金砂锅曾一度式微,不过在人们日益重视自身的健康之后,这种古老的传统炊具又在织金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已成为全国砂锅制品的主要制作基地。其砂锅家族中还派生出了鼎罐、瓢锅、凸底烙锅、平底烙锅、茶壶等等新的成员,受到人们的青睐。我曾指着一只茶壶问价,竟答低于千元不卖!可见如今织金的砂陶产业,实实在在地给从业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先前就知道织金的无烟煤品质较好,可却见眼前地炉中的煤并没完全烧透就被扒出来了,觉得如此浪费有些可惜。老人见说,呵呵一笑后说道:“你有所不知,这样才能够‘吃干榨尽’。”原来,这烧过七八分透的煤灰就是织金砂锅不可或缺的制作原料,要是完全烧透,就真的是无用的废料了。“煤渣也是制作砂锅的原料啊?”“一点都不会浪费掉的。”真不由人不感叹,在环保压力成为话题的今天,织金砂锅制作,真正做到了“零”排放!早就想拥有一只上好的砂锅了。据说在所有炊具中它能最大取限度地保存食物的本真原味;因为材料的环保,对人的健康亦大有好处。特别是那副朴实的形象,一如贵州大山深处无意粉饰的山民一样打动人心。如今的世界五彩缤纷,不想织金砂锅仍然保持着一股自然的纯粹,给人以质朴和宁静的向往。在对织金砂锅有了一些了解后,我和几位作家朋友每人花80元买了一口,不想省散文学会会长秦连渝先生竟想着法子为其他几位作家代付了钱,这又让人好不感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