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石林2016年09月19日原创散文

关中人见年轻人跟从品行不端者来往频繁,会警告:你跟某某在一搭儿混,早晚混到糜子地里去!糜谐音“迷”。意思就很清楚了。

糜子,茎叶如稻,颗粒如旱地谷子,耐旱,散穗,色略白,因其产量低,近年很少见到了。糜子磨面,在陕西的吃法,通常有“糜面馍”和“糜面裹屉”——糜子粉和面,散糟不黏,无法成型,所谓的糜面馍,就是团成一个面块,或是加麦面粉再做成馍,蒸熟后却比谷面馍、玉米面馍好吃,有甜味儿。糜面裹屉,现在很多农村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了:发酵麦面擀成一筷子厚的皮,上面铺上一层糜面,卷裹成卷,再切成花卷大小,上锅蒸熟,这东西受小孩子欢迎,因为独特,而糜子面的甜味也好吃。还有一种就是糜面饼,凑合着团成饼形,烙干,味道也不错。糜面馍,蒸熟了极像煮熟的猪肝,所以,关中老式酒席的九个凉菜中间最大的一盘,上面会覆盖几片凉拌猪肝,小孩子管这叫:糜面馍。

但是,糜子这东西,吃多了令人“打匍趔”,即尿不出来又非常想尿。所以,成年男子不宜多吃。从前缺少粮食,有吃的就行,人不挑剔,所以当时没见有人拒绝吃这东西。也可能是,根本吃不多,没那么多吃的。或者是吃多了,背地里“打匍趔”,别人不知道。

有关粮食的习性,都是家人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现在年轻人当家,可能没那么细致。

糜子这种谷物,是中国的古老物种。从前叫黍。周亡以后,王室颓废,从前巍峨富丽的宗庙所在,长满了黍这种植物。故老旧臣路过此地,见而动情,感怀前尘往事,不禁悲从心起,十分惆怅凄迷。于是咏叹出了《诗经》中着名的那首《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离离,是指黍即糜子长得非常茂盛,可见王室倾颓已久,宫殿宗庙沦为野地,耕种者可能都不知道这里曾经的辉煌,欲问其事,而故老尽泯,世异时移,时间不短了。

至此,中国文化中,黍离之悲,专指表达亡国之情。

其实,比黍离之悲更早的,是麦秀之歌——《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与我好兮!’”

箕子于殷商末季,远遁朝鲜半岛,成为那里的人文初祖。周代商,箕子来朝,看到从前的崇峨辉煌的殷商故都,已经毁坏泯平,生长着茂盛的禾黍秀麦,作为殷商嫡裔,不禁悲从心起。但他不能放声痛哭,以免让人猜忌;而暗中落泪又像个妇人,于是自我克制,作麦秀之歌,表达他对故国灭亡的怅恨之情。

黍(糜子和黏糜子),都是产量极低的谷物,现在几乎没有人种了。我这一代人有的现在见到糜子和黏糜子,还能认得出,估计比我们年龄小的,就不一定认得出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