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

作者: 浦景东2016年10月04日情感散文

小时候期待过年,就是期待一种幸福春节期间那一粒粒香甜的爆米花,那一盘盘喷香的花生瓜子,那难得见到的一块块黑色的芝麻糖卷,那一双千层底的棉鞋,那一件带着母亲体温的新衣……无一不是我们孩子幸福的守望,它们永远留在了我的美好记忆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大多不富裕。所以,平日里全家都非常节俭。艰苦的日子,花钱是需要克制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维持生计,勤俭不是吝啬,而是持家的唯一办法。大年三十前夕,父亲除了买些许鱼肉外,也只不过买回几个炮仗而已。

春节前夕,每家每户要进行大扫除。家里,所有能藏的东西,都要归整起来。屋里,所有不能搬动的东西,要用布遮盖起来。大人们戴上麦穗芯子编制的草帽,拿着一个绑着长竹子的笤帚,屋顶墙角旮旯,都要依次清扫一遍,“江南”话名曰“掸檐尘”。

临近春节,很多农家都要做爆米团。用几斤细米去换回一点粘糖,再去爆上两三斤爆米。将粘糖放在灶上的大锅里加温,待其软化变稀薄后,将爆米花倒入锅中快速搅拌均匀,有时会加入些许炒熟的花生米,然后用两手搓成一个个爆米团,或者把搅匀的爆米放在案板上,摁成寸把来高的长块儿,等到粘稠适中的时候,再用刀切成小方块晾着。待凝固后,就可以入口了,既香脆又甜蜜。之前,我也会偷偷地抿上一小口糖块,母亲看见了也不说,这时候的父母是最慈祥与宽容的。

除夕,每家都要烧年夜饭。饭是一定要多烧的,余下的备春节用;菜比平时要好,鱼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条鱼大多不吃,或是只吃一点点,留着明年再吃,这些都意味“年年有余”。那时候,一般是全家团聚,家家都要过大年吃年夜饭。大年夜,家家户户都要炒花生与瓜子。一般先炒葵花子、南瓜子,因为所需时间短。花生有自己家种的,也有去街上买的。炒熟的花生自家人还不舍得吃,尝几颗后便入袋封存起来,待春节期间招待亲戚之用。这天晚上最后一个节目是搓团圆,备好大年初一早上吃。

除夕晚上,长辈们会关照小辈几件事:睡觉之前放“关门”炮仗,晚放为佳,放完炮仗就要关门,以防一年的财气流失;明天年初一不要往屋外倒水,不要扫地出垃圾,以保持家里新年的财气;明天要早起床放开门炮仗,越早越好;别忘了明早穿上新衣新鞋,新年的第一天,一定要高高兴兴的,绝对不能哭……夜里零点开始,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大天亮。那时候,大年初一一般不走亲戚,走亲戚从年初二延续到正月十五左右。

忆想儿时的春节,回味久远的童年年味,生活尽管困苦些,但心中却充满了快乐。如今,大家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过春节的菜肴丰盛了,春节的风俗习惯也起了变化。但是,吃年夜饭、春节期间请客吃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酒店宾馆,我认为亲情友情还是最重要的。

印象中的春节,有劳作的美,有寓意的美,有童真的美,以及许许多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无限情韵的美。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