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路

作者: 徐瑞2016年10月19日心情散文

年轻的时候,一首苏联歌曲曾深深地打动过我,歌名叫《小路》。几十年过去了,那歌词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每当我哼起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思绪放飞,想起我上小学时,每天要穿过的那条木参天的小路;想起野营拉练时走过的荆棘丛生的小路。

小路,留给我美好的想象。随着年岁的递增,渐渐明白,《小路》这首歌曾鼓舞激励多少热血青年为保卫国家争上前线;也让我明白,生活的路,也是弯弯曲曲的,不会那么平坦。而让我真正看到小路背后所蕴涵的博大和她背负的重任,却是在10多年前。那次,我随文艺界去井冈山采风,荣幸地走在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小路上。这条小路叫“朱毛挑粮小路”。

那天,五百里井冈笼罩在细雨朦胧中,连绵的竹海摇曳着,发出的涛声似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我们伫立在那条小路上,听导游讲述小路的不平凡来历: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整编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那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加之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围剿堵截,使红四军渐渐处于断粮的境地。为解决生活问题,毛泽东、朱德发起了一场“下山挑粮”的自救运动。毛泽东、朱德亲临一线,带领红军战士们每天往返50多公里,硬是靠肩挑背扛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山,从而粉碎了敌人欲将红军困死在山里的阴谋。

望着眼前弯弯曲曲的小路,我思绪万千,透过蒙蒙的细雨,我仿佛看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们,他们奋力肩挑背扛,一步一个脚印……

几年以后,又一条小路,走进我的心中。她的名字叫“小平小路”,也有人亲切地称为“小平路”。

“小平小路”不宽不长,仅1.5公里,类似农村的小田埂。那是1969年10月,被错误处理的邓小平秘密“下放”到江西,住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座“将军楼”内,并在其不远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

邓小平每天去修配厂劳动,要绕很远的路,那时邓小平已是65岁的老人,工人们考虑到他的年纪和身体以及他特殊的身份,便在他的住地“将军楼”与工厂之间修了一条小路,让他走一条最近的路到厂里上班。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一位老人的关爱和尊敬。后来这条路就被称为“小平小路”。

邓小平在这条小路上行走了3年又4个月,身处逆境的他,不畏厄运,不畏严寒,从容平静,心怀高远,在这1200余天的日子里,他以一个钳工的平常心态与一个伟人的智慧和胸怀,忧虑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思考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振兴,萌发着建设美好中国之路。

我由“小平小路”想到10多年前走过的那条“朱毛挑粮小路”。这两条普通的小路,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见证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历史巨人探索真理之路的巨大勇气。

留在我心中的两条小路,给了我悠远的思考。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