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牡蛎豆腐汤

作者: 王艳芳2016年10月28日生活散文

牡蛎又名生蚝、青蚵、蛎黄、蚝白、牡蛤、蛎蛤、海蛎。在山东威海,人们习惯用海蛎子来称呼。它虽其貌不扬,状如顽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鲜味突出,煮汤后状似牛奶,因此被誉为海中牛奶,但我发现有的海蛎子肉像心的形状,觉得用“海洋之心”来形容更确切。

说起牡蛎,可能很多人的记忆来自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用小刀一下撬开了牡蛎的壳子交给男搭客们,他们接着又交给那两个女搭客。她们用优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了……”

读着小说,我想很多不是海边的人一定无不神往牡蛎这种“高贵典雅”的食物。其实关于牡蛎,确实有很多奇妙的故事。自古希腊黄金时代开始,牡蛎就被食用并被认为是强身健体的神物。当代饮食文学的女掌门费曾着有《写给牡蛎的情书》,她用万千文字变幻出了关于牡蛎的种种美味食谱,有声有色,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无形中享受了一顿奢华的牡蛎宴。牡蛎带着海水的矿物香气和咸鲜的味道,或软糯如一块奶油,或矿质味充足,吃起来韵味绵绵。详尽的文字,加上令人垂涎的描述,给牡蛎的美味涂上种种诱人色彩,让人几乎是流着口水读完。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一年里很少能吃上猪肉。但在三面环海的小村庄,最不缺少的就是海鲜。放学回家,呼朋唤友,拿着小桶和小竹篮到海边捉螃蟹、捡海螺。若妈告诉我们晚上要做面条,我们就知道要去捡点海蛎子了。姐姐是捡牡蛎的高手,她拿着小螺丝刀,看到礁石上的海蛎子,就能眼疾手快地撬下来,连同汁液一起放进罐头瓶里,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我笨手笨脚,只能在海滩上捡点整个的牡蛎。晚上回家,坐在小板凳上,看着妈妈从厚重的硬壳中剥出了海蛎,肥嘟嘟的,抢着放在鼻下一嗅,那晨雾般的鲜味,清沁脑门,更不用说胃口了。用海蛎子肉做出来的面条汤汁鲜美肥嫩,每次我都吃得小肚溜圆。

不过妈妈最拿手的家常菜就是海蛎子豆腐汤。软糯的蛎子肉、白白的豆腐、绿绿的葱花、红红的辣椒……素洁淡雅。出锅时,妈妈喜欢滴上一滴香油,色香味俱全,配上白米饭,那个鲜美,味蕾的舒适妙不可言,现在想起来还垂涎欲滴。

现在,我早已成家立业,也曾很多次做过这道牡蛎豆腐汤,但总也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味道。舌尖上的牡蛎豆腐汤也许更多的是心头上的记忆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