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粮细作

作者: 尧山壁2017年04月17日来源: 邢台日报生活散文

中国传统粮食为麦、稻、黍、豆、稷,俗称五谷。五谷没有包括玉米。玉米的故乡是拉丁美洲,16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它后来居上,早已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与麦、稻一起三分天下。玉米生性皮实,耐寒耐旱,不论沙荒薄地,山坡瘠壤,甚至石头缝里都能扎地生根,且易高产,所以深受农民喜爱,只是不似麦稻精细,口感稍差,习称粗粮。

玉米身价低,与下里巴人门当户对,越是旱涝灾年,越是困难时期,越是时兴。我是吃玉米面长大的,少年时就写诗赞颂它:“金皇后怀抱胖娃娃,笑开了一地白马牙”。金皇后与白马牙,曾是玉米的优良品种。

1956年实行统购统销,粗细粮搭配供应,七三开,八二开,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深入发展,大米白面越来越少,几乎在北方餐桌上销声匿迹,逢年过节才出现于粮店的黑板上。一露面,人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告,手擎粮本,排起长队,让人想起杨白劳“集上称回二斤面,带回家去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

我与老伴谈恋爱时,正是玉米面年代,我们相约回到保定北部的一个县城。岳父一家盼星星月亮一样迎我们进家中,人来了却犯了大难。家中全是粗粮,大米白面无处借也无处买。想不到我没过门的媳妇露了一手,粗粮细作,一连几天饭不重样,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李笠翁喜欢吃螃蟹,自称“蟹奴”。我出生在冀南,吃饭不讲究,这一次在保定可吃出了门道,做了玉米面的俘虏。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主要吃法如下:

贴饼子。柴灶,旺火开锅备用。粗玉米面,温水和面。水适量(玉米面不大吃水)和到偏软程度,团在手中,两手折成五六分厚圆饼,贴至水面以上锅沿,然后将水舀出一些,防止水沸煮饼。盖锅,文火烧一刻钟,香味随蒸汽溢出。掀锅,将饼子一个个铲下,贴锅一面一层焦黄锅巴,趁热吃,香脆可口。

蒸傀儡。以叶野菜为主,春天的榆钱儿、榆叶、扫帚苗儿,夏天的山药叶,秋天还可用菜豆角。将树叶野菜洗净切成七八厘米长,放在盆里,边撒玉米面边搅拌,面不可多。旺火烧锅,架箅子,铺屉布,将拌匀的菜面撒在上面,蒸20分钟即熟。蔬菜上裹一层薄薄面皮,而不掩其本色。吃起来松软筋道,菜味面香兼而有之。不忌口者,佐以醋蒜更佳。文人称为傀儡,意为代食品;农民叫作苦累,指受苦人吃的。

摇格格。用细箩筛玉米面,箩上粗面留作生面用,箩下细面用沸水烫,边浇边搅成碎疙瘩状。手沾凉水边揉边团,擀成薄饼,纵横切割成指甲盖大小的菱形小块,放在辅有生面的簸箕里,两手摇动,使之互不粘连。下在滚开的锅里,用勺子轻轻推转,五分钟即熟,捞在碗里,状似碎金。打卤炸酱均可,清香爽口,胜似老北京炸酱面。

打烀饼。将白菜、大葱、山药叶等剁碎,放进粗玉米面内,用温水和匀,糊在锅底上约一厘米厚,用手将表面拍平光滑。盖上锅,文火烧10分钟,闻到香味用铲子轻轻转动,避免粘锅,熟后起出,状似锅盖,下面一层焦黄锅巴,掰而食之,香酥可口。

打缸炉。开水烫玉米面,包以各种菜馅,然后沾凉水,边团边包,最后拍成巴掌大半寸厚馅饼。火炉上架一个没底的破脸盆,火口上盖一个多孔铁片,防止炉火太旺。脸盆上架饼铛,倒油,放上做好的馅饼,加盖。注意要不时用铲子转动,待七八成熟时铲起,靠在脸盆壁上烤,铛上放第二批。三两分钟翻过烤好背面,即食。

把儿条。细玉米面加少许山药面,为了增加粘连性,再加些榆皮面,开水烫面,揉透和匀,擀成薄片,切成三寸宽,再叠起来,中间撒生面,切成一把长的面条。煮熟,打卤炸酱即可。

雨果说,上帝用最柔和的泥土和最纯洁的色彩制成了女人的手指,我深信不疑。困难时期的保定几日,我的牙齿和舌头、心灵都获得了一次高级享受,为后来无数次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所无法比拟。吃饭时,好像每一根面条都是她的手指,传递着聪慧,每一块干粮都是她的红唇,轻透着温情。

小人谋食,君子谋道。她每做一顿饭,好像在讲一个道理:我每吃一顿饭都好像在读一篇文章。几天饭吃下去我们的婚姻就拍定了。当时我想,我选择的道路必然是终生的穷困,永远的玉米面,正需要一个女人来粗粮细作,制造出生活的味道,创造出一个好丈夫,创造出好儿女。后来事实证明,果然。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