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助人

作者: 熊元惠2016年12月19日来源: 襄阳日报情感散文

说起父母,最叫人难以忘怀的是二老“以爱助人”的那些故事。

我们生产队是大河地,人多地少。每年只种一季小麦,秋季除了种一点芝麻外,全部按国家计划种棉花。那个年代,产量低,收入少,年年又缺粮又缺钱。每年一到度春荒,国家就下拨救济粮救济款。

我家八口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而且父亲身体也不太好,按政策属救济对象。可每年救济下来以后,父母主动找到队干部,把救济让给别的社员。记得1962年春天,救济下来以后,父母又像往年一样,找到队干部不要救济。可是,这一年队干部没听父母的,他们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用救济款买了80斤救济粮送到我们家里。队干部走后,父母商量商量,把80斤救济粮送给了社员熊开全。队长知道后,找到父母,说熊开全有救济。父亲说,熊开全一家10口人,6个孩子还小,他爹成天病恹恹的,常年卧床不起,妻子身体也不好,比我们家还困难,虽然有救济,但度春荒还是紧紧巴巴。队长问父母,把救济粮给了别人,自己咋度春荒?母亲说我家春荒不愁粮。队长听了摇摇头,不相信有粮。母亲把队长拉到家里,叫父亲搬出两个木桶给队长看,队长一看,很惊讶,一个木桶装的是米,一个木桶装的是面粉。父亲说,昨天称了称,45斤米,40斤面粉。队长问这米面从哪儿买的?父亲说,不是买的,是平时积攒的。母亲告诉队长,自己常年在灶台上放一个白罐子,一个黄罐子,还起名叫“备荒罐”。平时做饭时,如果吃面食就撮一勺面粉放在白罐子里,如果吃米饭就抓一把米放到黄罐子里,就这样一勺一把地攒,攒满一罐就倒进木桶里,然后再攒。常年累月攒,到度春荒时,就不怕没粮了。队长听了,伸出大拇指头称赞。专门召开社员大会,表扬父母“关爱人,帮助人”的好思想,要大家学习父母用“备荒罐”节约备粮度春荒的好做法。会后,家家户户都在灶台上放了“备荒罐”。大队俱乐部还编了两段快板在各个生产队宣传,一段是《以爱助人好思想》,一段是《备荒罐做法好》。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五保老人,名叫熊天七,眼睛不好,腿脚不便,60多岁,人们叫他“七爷”。父母对七爷十分关心,七爷的衣服、被子脏了,给他洗,破了,给他补,每年还自己掏钱给他做新鞋、缝新衣。父亲常年为他挑水劈柴,买米买面,买油买盐。我家自留地种的瓜菜,七爷喜欢吃啥随便拔随便摘。每年除夕,就把七爷接到家里一起吃团年饭。七爷病了,给他请医买药,有时需要吃中药,父亲就帮他抓药煎药,煎好后,一勺一勺地喂他。记得1964年腊月三十下午,母亲发现七爷发烧,赶忙叫父亲用板车拉他到竹条卫生所打吊针,父亲守着他一直到晚上十点钟。打完吊针,把七爷拉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年饭。队长看父母天天照顾七爷怪辛苦的,要给父母每天多记2个工分,父母坚决不要。有人跟父母开玩笑说:“不要工分,图个啥?”父母高兴地说:“啥也不图,只图七爷长命百岁。”

父母“以爱助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家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