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听禅

作者: 郑长春2017年08月07日来源: 西安日报原创散文

车还在烟雾飘绕的盘山公路上穿行,我就远远地看到那巍然耸立的北魏嵩岳寺塔了,忍不住尖叫一声,便想起《诗经》中的“嵩高维岳,骏极于天”来。悉心数之,约有十多层,浑圆的塔身在青山绿中定格成一处别致的风景。隐隐间,可窥世事之沉浮,岁月之悠远。

走过几所武术学校及武术馆,就到了少林寺门口。大门上方横悬的是康熙御笔“少林寺”匾额,门前石狮两座,山门东西两边,互相对称有两座石坊,东坊外额书“祖源谛本”,内书“跋陀开创”;西坊外额“嵩少禅林”,内额“大乘胜地”。

据史书记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因此在嵩山少室山建寺;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孝昌三年(527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历经三年,跋山涉水,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封赏而名扬天下。

此后,佛教在中国汉族地区广播法雨,逐渐形成八个主要流派,而禅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禅宗之所以影响最大、流传久远,这与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密切相关。

我循着潺潺流水快步向前,嗒嗒木鱼声由远而近。穿过苍茂树林,前面红墙飞檐一角,是千佛殿。令人惊疑的是,殿内地面上分布着密而有序的脚坑。我粗略数了一下,总共四十八个。一僧人旁边告知,脚坑系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时站桩所遗,因清代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隐蔽在此习武。

少林功夫是汉族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其要旨是禅武合一。武功套路虽多达七百种以上,但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将禅宗的深奥教义归向一种理性的普及和实用,最终“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因此,在佛门眼中,参禅就是正道,正如少林功夫传人延芫法师所言: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实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之效果。

我想着走着,走着想着,眼前澄明处,一庄严庙宇:松柏环绕,石阶铺门,红漆斑驳的大门铁锁横贯。隔门细望,见殿内神龛中供达摩铜像,上挂“印心珠”四字。相传,此处是“立雪亭”,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地方。

亭面三间,通高近9米,始建于明代,1980年翻修。当年,有个高僧叫神光,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之学,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造诣颇深。四十岁时追随达摩到少林寺,虔诚求法被拒。但神光并不灰心,仍然不离达摩左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照料达摩。直到公元536年冬的一个夜晚,达摩坐禅入定,神光侍立亭外,双手合十纹丝不动,大雪埋没双膝也全然不顾。第二天早上,达摩开门后便问神光:“你久立雪中,所为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只求师傅慈悲,传授真法。”

达摩暗示天机道:“要想我传法于你,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即抽出戒刀,自断左臂,滴滴鲜血,染红了地上白雪。

达摩深受感动,便将佛学真谛和法器尽数传给神光,并取法名为慧可,自此,佛教禅宗在中国有了自己的传法体系。现在,立雪亭已作为少林寺着名景点对外开放。

我们知道,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开宗立派,却在少林寺成为中国特色的名流宗派,这固然跟达摩的创新有关,但也跟中国几千年来热闹而鲜活的世俗社会有着深刻牵连。在传教过程中,菩提达摩摒弃了印度佛教惯常的阶梯修行方式,主张人人都具有“本性”即佛性,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智慧即“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而成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但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这就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与芸芸众生十分亲近。禅宗“衣钵”相传,又经历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时,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了。这一套创新理论,一旦与中国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习气结合起来,再放到中国世俗社会一交融,于是佛法便少了宗教的庄严感,而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把佛变成了世俗社会的平常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修行,这何尝不是禅宗的“普度众生”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