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酷的吉普尼

2018年01月10日来源: 潮州日报原创散文

一踏上菲律宾国土,漫步马尼拉街头,你就能看到一种装饰得花里胡哨的小巴,叫吉普尼,同北京当年的小公共差不多。

吉普尼属私家车,别具一格,外观上耍酷,鼓捣得很漂亮,涂鸦得花花绿绿,每一辆车都那么可爱,光鲜亮丽,做工稍嫌粗糙,有些滑稽可笑,但每一种颜色,每一个装饰,每一个细节,都看得出主人匠心独运。

车主有的在车头焊上两三匹骏马,有的装上只雄鹰,挂上奔驰标宝马标,大红,大绿,大蓝,大紫,什么颜色拉风来什么,个性十足。在喧闹的马尼拉街头,亮丽的吉普尼犹如一条条彩带飘在车海中,给拥挤堵塞的交通添上一抹亮色。

每辆吉普尼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什么“堵车的家伙”、“菲律宾美妞”、“踢人者”、“上帝的礼物”等,全凭车主个人喜好,透出菲人乐观搞笑的天性。

菲国过去长期沦为西班牙、美国的殖民地,也被日本占领过,华人又多,尤其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留下了西班牙、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多国文化色彩,文化架构多元,醉心于色彩,难怪菲人天生乐观幽默。

之所以叫吉普尼,是因为它是从吉普车改造而来的。二战后,美军从菲律宾撤走时,留下了不少军用吉普。后来,菲人便把这些军用吉普改装成小客车,把车斗加长,车斗后部打开,作为乘客上车的入口。车里靠边有两排长椅子,一般有十二个座位。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吉普尼依然是马尼拉乃至菲国各地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了菲律宾一种独特的公交文化。

吉普尼只有司机,没有售票员(偶尔可见个别放假的孩子帮大人收钱)。司机大多来自乡下草根,就跟北京的哥大多来自郊区一样。

他们脚踩人字拖,招客开车收钱找零一人全包,左手按方向盘,右手五指间夹满零钱,边开车边收钱,也不给车票。乘客一般都很自觉,一上车就给钱。车费也便宜,一般都是十几个比索,合人民币一两块钱,很受下层蓝领和学生欢迎。

除了车费便宜外,吉普尼招人喜爱是它的机动灵活。它不像公交车那样规规矩矩按线路走,它说开就开,招手即停,下车只需敲敲铁皮车顶,只要乘客方便,只要能拉到人赚到钱就行。

因此,乘客对吉普尼既爱又怕。爱的是方便快捷,招之即来,来之能上,能很快到达目的地,怕的是不安全,担心出事。你想想,它到处横冲直撞,不顾红绿灯,不到站就停,这样能不出事吗?难怪乘客搭上吉普尼都提心吊胆的。

为了体验体验,我也坐过几回。有一次,我看车上没别的乘客,便同司机聊了起来。他叫博尼,五六十岁的样子,来自菲律宾南部达沃乡下,英文能蹦出一些单词,勉强能沟通,当然有的连蒙带猜。

博尼说,他家世世代代是种田捕鱼的,他妻子和五个孩子都在老家。前两年,他买了这辆二手老爷车来城里讨生活,农忙时再回去干活,平时就以车为家,白天开车上路,夜里住在车里。

博尼告诉我,新车很贵买不起,他这辆车花了两万多比索,合人民币不到一万块钱。他给车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达沃美妞”。车是旧了些,但博尼把车涂鸦得很艳丽,以博人眼球,招揽顾客。

博尼说,开吉普尼的人很多,竞争很激烈,挣钱不容易,每个月也就挣个两三千块(人民币),多少能贴补家用。不过,他把车子当成了在首都临时的“家”,老婆孩子想来都城见见世面也有个过夜的地方。

吉普尼耍酷,西人可逮着了,也用吉普尼来耍酷。西人本性外向,喜好新奇事物。西方老外来菲律宾,见到这么酷的车子,自然不会放过。

在首都外面,比如碧瑶、宿务或达沃的乡间小路上,常可见到西人乘吉普尼兜风。有一次,在宿务郊外,我看到一个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戴着墨镜,端坐在一辆五颜六色的吉普尼车顶上,雄赳赳气昂昂地绝尘而去,车后留下滚滚浓烟和飞扬的尘土。

说老实话,在马尼拉开车,我最憷的就是吉普尼了。这家伙貌似吉普,又硬又结实,不怕碰不怕撞。被它撞了找司机理论也白搭。所以,在马尼拉开车,碰上吉普尼,我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尽量躲远点。

吉普尼司机不少是没有通过严格考试的。这同菲国的国情不无关系。在菲律宾,花钱买驾照或贿赂考官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难怪菲国交通事故多,死人伤人是常有的事。

新加坡有位记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大多数国家里,公共汽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然而在菲律宾却是小小益善。因此,人们宁愿乘坐一种十二座的小型吉普尼而不是公共汽车。学生们不愿乘公共汽车,因为它在出发前要花太长的时间等车子坐满乘客。”

他从吉普尼和其他种种现象中注意到菲律宾的小文化现象,说菲人似乎对小的东西情有独钟。这种小文化现象是菲国特定的国情造成的。菲律宾经济不发达,大多数人生活并不富裕,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不少,因此,对小的东西只好迁就,无法贪大求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