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与桦皮文化

作者: 王贵宏2018年01月13日来源: 潮州日报原创散文

一直以来,林区人都习惯用桦皮作为点火材料,而鄂伦春人除此之外还用桦皮制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桦皮制品有易于造型、轻便、防水、隔潮和不易破损等特点,曾经深受经常迁徙游猎的鄂伦春人喜爱

每年农历五、六月时,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便长出了缤纷的绿叶,这时的树干饱含充足的水分,桦树皮很容易剥取。鄂伦春人剥桦树皮的技术娴熟,剥下来的树皮完整而且不会伤害到树干,这样便不会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将桦树皮去掉硬皮削得平平整整,用火烤或经过蒸煮,桦皮就会变得较为柔韧,可以裁剪出需要的形状,再用兽筋或马尾鬃缝成需要的生活用品。

过去,桦树皮首先用于春夏时节围在他们的房子——撮罗子四周,还用于建贮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的“奥伦”(即搭在高处的仓房),以及临时在野外搭建的小棚子,都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用未经过加工的桦树皮做屋顶和门,遮风又挡雨。

用桦树皮做的桦皮船一直是鄂伦春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史书上曾记载,桦皮船“以桦皮为之,较‘威乎’(独木舟)尤轻捷,载受两三人,陆行载于马上,遇水用之以渡”。桦皮船船体呈柳叶形,一般以整张桦皮和松木为原料,全船不用一根铁钉,因为铁钉易锈蚀,制作时用几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做好船的骨架,然后把剥下来的整张桦树皮用马鬃绳或兽筋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用木钉钉上,有缝隙及用木钉钉过的地方均用松树油堵塞,用烙铁烙均。

鄂伦春人还在生活中广泛地使用着桦皮用具,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将树皮先围成圆筒,然后上底,上口边缘镶上薄木边。这样的桦皮筒安上提手就是水桶,装上盖子就可以储藏粮食、肉干、野菜、野果。第二种是将方形的桦树皮四角剪开,向上折缝成近似四方形的容器,上口边缘同样用薄木镶边。小的就是碗,大一些的做盆,剪缝成上口小肚子大的形状就成了可以背着采集和贮存野果、野菜的桦皮篓。第三种是制作得比较精细的桦皮盒和桦皮箱,用比较平整的桦树皮裁剪缝制成规则的方形,带盖、镶边。小的桦皮盒用来做针线盒,装些小杂物,大的桦皮箱用来装衣袍。

在长期的山林生活中,桦皮制品被运用到鄂伦春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桦皮制品还成了传递情谊、婚丧嫁娶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这些凝结着鄂伦春人感情的桦皮制品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它的实用性,而更体现和表明了鄂伦春人的审美观点和装饰艺术。

如今,桦皮船漂进了博物馆,许多桦皮制的生活用品都被现代一些东西取代。但仍有一些鄂伦春人用桦皮制成一些用品。特别是利用白桦树的苔藓和自然疤结创作桦树皮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鄂伦春族古朴的生活风貌。桦皮画是利用桦树皮的天然色泽纹理,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抽象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把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诉说一代一代鄂族人繁衍生息的故事,将鄂伦春族桦皮文化展示给了全国乃至世界。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动物、云及神像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