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及人说曹操

作者: 陈泽楷2018年01月22日来源: 潮州日报原创散文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关他的评论卷帙浩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宋朝以来,“倒曹者”有如苏轼、朱熹、陆游、乾隆等,特别是罗贯中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更剑指曹操为“一代奸雄”。在戏剧脸谱上,曹操也多以“白面奸臣”的形象现诸舞台。当然,古今挺曹者也不乏其人,王安石、毛泽东、章太炎、鲁迅、胡适、郭沫若、翦伯赞等曾为曹“正名”。

各种评说见仁见智,难作寻绎。不过,“倒曹者”的种种陈词,多少都有“丑化”其人之嫌。俗道“文如其人”,窃以为,从曹操所书的诗文入手,倒不失为探赜其人的一种方法。诗文作为作者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之作,应当最能真实体现曹操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世界,故在此聊陈一二。

曹操在战乱中所写的《薤露行》与《蒿里行》两首五言乐诗,格调皆悲凉慷慨,体现了胸怀宏谟大略的他的悲悯情怀。

他在《薤露行》中写:“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诗中描述了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同时以“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表达了他对汉末战乱给黔首黎庶带来苦难生活的同情。

他在另一首《蒿里行》中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题“蒿里”即死人所处之地,且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充满真情实感的写实描述,对罹难百姓寄予深切同情。

曹操的惟才是举,从其诗文中也可窥见一斑。他在《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曹操把自己对人才牵挂惦念的殷切之情展露无遗。而事实上,从他对关羽、张辽、陈琳等人的“以德报怨”,也佐证了他对人才的爱怜与宽容

另外,作为汉魏文坛“三曹”之一的曹操,还有《观沧海》《龟虽寿》等多篇诗词留世,诗中或壮志凌云,或达观知命,展现了曹操的精神气质。而他在《内诫令》与《遗令》中,则分别对全家人在饮食起居厉行节约以及对自己身后薄葬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与借鉴作用。

当然人无完人,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曹操诗文的“读者”,笔者对曹操的评说权当一隅之见,以求方家赐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