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中秋

作者: 汪金友2018年01月23日来源: 潮州日报情感散文

老家的中秋,叫“八月节”。过节的主要形式,就是吃肉。

到了八月节,无论多难,当家主事的父母们,总要买一点肉。多的三五斤,少的一二斤。八月节的时候,定了亲的青年男女,双方家庭都要互请。一般是男先请女,女再请男。那时候,相互借衣服、借自行车、借小提包,是常有的事。一说谁要去相亲或到对象家过节,大家都会慷慨相助。

我们生产队的一个姑娘,去未来婆家过节回来以后,大家问她吃得怎么样,她说:“我就吃了7块肉。”于是旁边的人都笑她:“7块还少啊?差不多半斤了。”

还有一个小伙,到定了亲的女方家过中秋节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几个月没有吃肉了,所以一见到香喷喷的炖肉,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筷子,一会工夫,就把桌子上的一大碗肉都吃光了。姑娘的父亲嘴上劝他“多吃一点”,而见他这种馋相,心里不太高兴。下午回来的时候,全家人送他到门外,岳丈家的狗,也跟了出来。小伙一看,顺口说到:“看,狗也送了出来!”准岳父的脸,立即阴沉下来。回家一商量,觉得这小伙“缺心眼”、“不懂事”,第二天,就通过媒人宣布退亲。

老家的中秋,圆月常有,而月饼却不常有。在我的记忆中,18岁之前,只吃过三次月饼。一次是父亲自己做的,一次是生产队分的,一次是亲戚送的。但我知道,月饼有“提浆”和“翻毛”之分。因为在供销社的柜台上,我都见到过。“提浆月饼”里边有核桃仁、杏仁、花生仁和青丝玫瑰等。“翻毛月饼”是白色的,包着一层层的皮,手一碰,就脱落。

老月饼,才有老味道。前几天,我到北京的大超市里专门找这两种月饼。“提浆”的还有,学名叫“伍仁”。咬一口,还是50年前的味道。“翻毛”的月饼,我没有找到。但也发现,今年的月饼,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注重华丽的包装,而是回归了传统食品和文化的本色。

老家的中秋,也会赏月。大多是晚饭之后,一群街坊邻居坐在大门外的石阶上,听老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孩子们都一个个瞪大眼睛,看月亮上边哪个是砍不倒的桂,哪个是捣药的玉兔。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