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连的女兵班

作者: 垂柳轻轻2013年10月14日情感文章

新兵连的女兵班

穿上绿军装,经过新兵训练,佩戴了领章、帽徽,这才会成为一名"真"军人。

1972年冬天,一辆"解放"卡车把我们,来自济南和上海的女新兵,载到新兵连的集训地--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白眉村。

在新兵连部,班长董小玲接应了我们。她自我介绍:1969年北京入伍,3年军龄,从通信站电话连抽调来新兵连,担任班长,带训我们这些女新兵。

第一眼看她,圆圆的脸盘,一双大眼睛,个头不很高,显胖。她没有刘海,头发由前向后梳成短辫,不留一丝乱发,全部掖在军帽里,整洁的军装再扎上武装带,彰显一副干练利索的样子,看上去很够"飒爽英姿"的。

董小玲带领来自济南6名高中学生张华、郭景秀、张冬青、姜威力、吴蔚、高春燕、赵春利和5名来自上海崇明岛农场的林燕飞、洪大云、朱慧萍、陈根兄、张美林,组成了新兵连12人的女兵班。

女兵班的住处,安排在白眉村生产队部的仓库房。库房为两层砖木结构,一楼放农具,二楼女兵宿舍。这是里外两间房,里间住上海兵,班长和济南兵住外间。

每天早上6点,起床的哨音准时响起。6点10分,全班集合,董小玲班长打头,副班长张树华队尾,12人列队跑步奔向操场。出操回来,我们端着盛放白毛巾、牙具、肥皂的黄脸盆,穿过一片沾满霜露的蚕豆地,来到一条小河沟,在那洗漱,冬日的河水可真凉啊。

整理内务时,我们把一条条白毛巾整齐划一地挂在铁丝上,把一个个黄脸盆整齐划一地摆在墙壁下面,把一个个绿挎包和军用水壶整齐划一地挂在墙上。可要把被子叠成方方正正的,还得费一番功夫。因为我们睡地铺,铺的稻草很软,在上面叠被子,很容易把褥子扯来扯去,顾此失彼。不管怎样,被子和褥子在我们的摆弄下,很快,一床床绿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整齐划一地摆放在床头。一床床白色床单的褥铺也整齐划一地铺平在地面。

新兵连训练场地在白眉村的打谷场,全连新兵队列训练在这里进行。

全体新兵精神饱满,一丝不苟的训练。以班为单位的队列动作-立正、稍息、停止间转法、齐步、跑步、立定、敬礼、纵队、横队、集合、解散、整齐、报数等十几项训练科目在不停重复进行。

女新兵们训练得很认真。

你看,那停止间转法把有的同志转得搞不清左右之分,"向左转"转成"向右转",相近的两人转成个对脸,想笑又不敢笑。共同课目时,大家的心情比较放松,单兵教练时,如果动作不是很熟练的话,大家的心情就紧张起来,暗想:可别第一个叫我啊!

记得一次,班长董小玲一声:"陈根兄,出列"的口令下达后,只见陈根兄亮出一个个"侧转、跑步、立定、转法、立正"标准漂亮的动作。董小玲又一声:"齐步走"的口令下达后,陈根兄刚开始的步伐还不错,可一会她左胳膊和左脚就一起出去了,那顺拐的样子,别提多滑稽了。

你听,"一、二、三、四、五、六……"的报数声短促、洪亮,"立正、稍息、立定、敬礼、向右看齐、正步走"的口令声此起彼伏,跑步声、正步走的踢步声相互交织,汇成一首特有的"练兵曲".演兵场上充满严肃认真的气氛。

新兵们最怕那既刺激又兴奋的夜间紧急集合,当探来"今晚可能会有紧急集合"的小道消息时,女新兵们有的不敢睡觉,有的不脱衣服。但往往这天夜里没有紧急集合。得,白忙活一回。

紧急集合科目的最初练习,我们女兵班有过这样的节目:

一天夜里,一阵紧急集合的哨音响起,随着董小玲"紧急集合,快,打好背包出去"的声音落下,大家翻身而起。一时,整装好的女兵们跑步奔向集合地。路上,有人被包散了架,有人跑起来物品随跑随丢。到达集合地,"检查一下"的口令下达后,看看吧,那洋相出的:抱着被子的,鞋子左鞋穿在右脚上的,没有穿袜子也没有系鞋带的,带不全携带物品的,裤子穿倒了……

女兵班夜间急行军的成绩,让连长大大表扬一番。

那天夜里,月亮悬挂在繁繁点点的星空中,一阵阵风儿吹得桉树枝叶哗哗作响,新兵连一队官兵全副武装,左臂扎着白毛巾,顺着山路朝着目的地疾行。指导员从队前到队尾,边行进边检查着装。时不时地在在行进中调整队形,排头与队尾对调,掌控好行军速度。行进中传递的"加快速度"、"跟上"、"别出声"口令,要从排头第一个人传到队尾最后一个人,新兵来自多个地方,说话的口音不一样,有个口令是"注意观察",传到最后就成了"小心路滑"了。

凌晨2点多鈡, 我们走出10公里,达到目的地,一路的急行军,大家几乎都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面对困意、饥饿、劳累的一起涌现,往回返的路程可以说是耐力、体力、毅力的考验。返回的路程让人觉得是那么遥远,双腿是那么沉重,真的不想再走了。洪大云体力好,看到张冬青走不动了,就帮她背背包。天快亮了,我们终于返回白眉村。 .

这次急行军,我们女兵班没有一人掉队,和全连男兵一起走完这段艰辛的路程。

新兵连的政治学习,有时事政治、革命传统、军队三大条例、政工条例等内容,有"为谁扛枪、为谁当兵",端正入伍动机的专题讨论。

那饭前和全连大会必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的歌,唱了不知多少遍,熟得不能再熟了。

休息的时间,我们女兵有的写家信,有的去供销社买日用品,有的洗衣服,有的去帮厨,有的结伴去"五保户"家里做好事。

我们这些女孩子,当兵离家这么远,从内地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边疆偏远的彝族村寨,别离父母亲人,离开熟悉舒适的环境,开始艰苦紧张的生活,再加上这封闭式的训练,难免思亲想家。记得一天,高春燕坐在床铺上,翻看着一本影集,仔细端详家人的照片,悄悄抹去眼里流出的泪水

可就是新兵连,让我们这些女孩子进入部队的大学校、大熔炉,来到这遥远陌生的彝族山寨,接触、了解、认识了善良、淳朴、勤劳的彝族同胞。

新的环境让我们这些女孩子,开始了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的淬火锤炼,开始了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新的学习,汲取着新的知识和做新的功课。

白眉村是个彝族山村,一次,去"五保户"家做好事,老大娘的家用"家徒四壁"形容挺贴切。"床"--铺着树枝稻草的地铺,炉灶--几块砖支起,瓦罐里光有点米饭,没有见到熟菜。当我们把洗净的衣服,拆洗过的被褥送给老大娘时,老大娘真诚笑容," 谢谢大军,你们真好。"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彝族老妇人的质朴和善良。

白眉村家家户户堆有一垛垛柴木,门前撒着青绿的松毛枝。常见一些妇女用额头背柴,在田地里劳作,非常勤劳。在这里,我们的目光也常被头戴"鸡冠帽",身穿花边衣裳的姑娘所吸引。"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面布上绣上各种花卉,讲究的还用无数个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银光闪闪,五彩缤纷,十分漂亮。好奇的心理,让我们对"鸡冠帽"产生浓厚的兴趣,探寻一番,晓得了"鸡冠帽"美丽的传说,晓得了"鸡冠帽"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新兵连让我们结缘白眉村,感受到了彝族同胞的勤劳、善良、美丽。

最后的训练是军事技能--射击。射击的道理很好懂,靶心、准星和标尺三点一线就行。但要使枪打得准,最重要的是击发时要稳,枪口不能晃动,这一点就必须经过认真地练习才能做到。那些日子,我们每天趴在地上练习瞄准,练习空枪击发,有时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我们把一块小石子放在圆圆的枪管上,要求击发时,石子稳稳地待在枪管上,不能被震掉。

终于有一天,进行实弹射击了。我们按照要领,子弹压进弹仓,把一发发子弹推进枪膛,对准了靶子,屏住呼吸,控制好枪的晃动,抓住时机,稳稳地扣下扳机,开始打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兵班的射击成绩平均良好。

新兵训练即将结束时, 盼望已久的红领章、红帽徽发下来了,我们每个新兵都迫不及待佩戴起来,那高兴的样子别提多美了。第二天,连里特地安排全体新兵,下山去昆明春城照相馆拍照留念。

2个月的新兵集训,让我们如期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成功地实现了从社会普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

新兵连,让我们这些女新兵在这里经受磨练、感悟成长

新兵连,让我们这些女新兵在这里迈上军旅之路,奔赴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岗位。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