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作者: 兰草ygl2016年01月17日散文随笔

海参崴是一座与吉林省接壤的俄罗斯远东海滨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东西方交融的厚重历史,让我对它充满了神秘的想往。

海参崴真的不是很远,从居住的城市出发,几百公里的高速行程,就到了紧临海参崴的边境城市晖春。走在街上还未出国门,就能明显感受到一种俄罗斯异域风情。随处可见来做生意或者专门购物的俄罗斯人,金发女郎居多,似乎每人手中都拎着很大的口袋,里面大都是档次不同的服装和日用品。

海关的建筑很有特点,空间不是很大,顶部支撑一根根钢架裸露着,像是刚刚拼接安装似的。据说这座双方共用的海关建筑,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快贸易通关建造的,中国政府建造的还有海关建筑前面那条一直伸向俄罗斯国土几十公里的柏油公路。

排队过关,是需要耐心的,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长得高头马大的俄罗斯中年女海关,神情是懒散的,举动是不慌不忙的,护照翻来复去地看,然后与隔着玻璃窗站立的你不断地核对,行李又是一顿仔细检查,终于可以放行通关了,你却激动不起来,隐隐中发现自尊心和出境浏览的兴致被大大打了折扣。

通向海参崴的旅游大巴车,一辆接一辆,看上去已经服役了很多年,驶过中国援建的那段公路,你能明显感到路况的变化,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坐在车上有点摇篮的味道。公路两边是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一派原始风光,有种自然美,透过车窗似乎闻到一丝清新淡香。还有稀稀落落的村庄人家,很多小庭院里,种植着不同的花卉,衬托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生活情调的追求,不时会看见几个美丽的俄罗斯男孩女孩在路边玩耍。

踏上海参崴,就走进了俄罗斯那片广袤的大地,心里有意无意地准备着。海参崴不同于俄罗斯的任何城市,既不同于莫斯科,缺少莫斯科气宇轩昂的大气,也不同于圣彼得堡,没有圣彼得堡雍容华贵的雅致,它以自己独特的历史原状存在着,这或许就是海参崴的魅力所在吧!

海参崴三面环海,仿佛座落于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整个城市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建筑大都三、四层,材质结实,看上去坚固、厚重。建筑的门、窗、墙壁,只要有可利用的空间,都布满雕刻装饰。建筑讲究色彩对比,白色的大理石墙壁,窗户的四周多用红色的砖。反之,红色砖的墙壁上,都是白色的大理石窗户。墙壁,很少是整齐划一的纯平面结构,无论什么材质,都呈现一种凹凸的样式。客观的说,这些建筑的雕刻并不复杂,工艺上也较为粗糙,有些已经斑驳甚至破损,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让人懂得,艺术往往存在于简单之中,简单之中的艺术,往往又是富有生命力的。还有许多人家完全封闭的阳台,让我无形中有种亲切感,我想他们是不是与我们东北人家一样,厌倦冬日的漫长才将阳台封闭得如此严实呢?

一条条蜿蜒起伏的街路,看上去都像一只只巨大的蜈蚣在建筑的缝隙间盘来绕去。性感时尚的俄罗斯女孩,是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修长的身材凹凸有致,白皙的皮肤纤尘不染,精致立体的五官如同雕刻的杰作。与她们这种充盈着青春的气息与活力成鲜明对比的是,街上的建筑,看不到几幢高楼大厦,也几乎看不到新建筑,许多老房老窗老门,都是千疮百孔,透着岁月的沧桑。市场上的服装,有的看样式不用看产地,就知是时过境迁的国货。街上跑来跑去的汽车,很多是日本还有韩国的二手车。由此我在脑子里给自己画了个问号,海参崴人的生活是不是不够富足?

走近海参崴细看,才发现他们的生活其实很悠闲随意,也很自在。海参崴有三个着名海湾:金角湾、阿穆尔湾和乌苏里湾,其中金角湾最小,也最热闹。这是一个集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的“海滩市场”。那天傍晚,来到这里时,海边的小酒吧全部爆满,三五成群的老年人坐在太阳伞下聊着天,一对对情侣旁若无人地热情拥抱、接吻,青年人干脆席地而座,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尽情地享用伏特加的火热。还有那个白嫩的脸庞点缀着褐色的小雀斑鼻尖高翘的小男孩,正帮着大人在一旁数钞票。喝酒是海参崴人也可以说是许多俄罗斯人生活中的一大嗜好,在街上会经常看到拎着酒瓶子的男男女女。眼前,那个喝得有些醉意跌倒又挣扎着爬起来中年男子,将酒瓶仅有的酒倒进嘴后,摇摇晃晃地消失在了那条不知通向哪里的小巷里。

翌日早晨,我们随意地沿着海湾散步,看着朝霞映衬的海上的景色,不经意就走到了一个小码头,码头不远上停满了一只只大大小小的白色游艇,多得不计其数。远远望去,白色游艇像一个个熟睡的婴儿,沐浴着朝阳,静静地躺在温馨海湾的臂膀里。又像一只只的海鸥悄悄地伏在海面,等待一声号令尽情展翅翱翔。这样的联想,让我心生一丝感动,感动之余忽然动摇了自己对海参崴幸福指数的猜想。

在街上走着走着又发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印象很深的现代文明,在海参崴也依稀可见。街头看不到成堆的垃圾,看不到随地吐痰的行人,公共场所室内没有缭绕的烟雾,商场里没有高声喧哗不自觉排队的购物者。让你无法漠视满街的小汽车,没有停车场,都按照同一角度侧停在路边。也不用担心飞速行驶的汽车会伤着你,车是给人让路的,出于习惯如果你止住脚步等车先走,驾车的人就会从车窗探出头来,热情地向你打手势让你先行。据说海参崴养车的成本很低,只需到相关部门缴纳少量的落籍费用,然后就终身再不需要缴费和检车了。也许,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我对海参崴人有点刮目相看了。

也许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百姓生活是不是富足,衡量的标准,应该既有物质上的标准和品味,也有精神的信仰和追求。

我想,海参崴人的信仰和追求,更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为这座城市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的崇敬,还有对这座城市厚重历史的尊重。这种崇敬与尊重,是来自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这种热爱又缘于一种执着的自信,自信本身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美。

海参崴不愧为英雄的城市。高地或海岸沿线留下了200多个历史纪念碑和历史遗址,从日俄战争时期老旧、笨重的炮台,到二次世界大战功勋卓着的英雄潜艇,这些都记录着海参崴历史的光彩。

历史需要尊重,尊重历史就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历史。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矗立在市中心广场,是远东最大的纪念碑,它是为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而建。当年布尔什维克战士为远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碑面的正文刻着“为了远东苏维埃政权的战士”,碑两侧的两组群雕,再现的是苏联工人、农民、士兵为争取苏维埃政权英勇奋战的情景。大理石黑色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刻着阵亡者的名字,从出生是到祭日,生命的年轮告诉我,绝大部分阵亡者都是青年人。他们用自己火热的青春,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于战场,被鲜血染红的名字,留在了英雄的史册上。

海参崴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丘陵环抱,地势十分险要,是远东重要的军事要塞。海岸边不远处的那幢灰色大楼,是举世闻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它之所以在这座城市中如此醒目,说真的,不是它的建筑,建筑看上去并非雄伟和奢华,我想应该是那建筑中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吧!

这里曾有着一支非常强大的海军舰队。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样样俱全,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可以和美国海军抗衡的编队。随着苏维埃大厦的轰然倒塌,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也大大下降了。

在船厂岸边的那座红旗舰队战斗光荣纪念广场,点燃着一束长明火炬,就是为纪念二战期间太平洋舰队,与德国法西斯在海上和陆地进行殊死战斗英勇牺牲的战士而常年燃烧的。走近它,从心底涌动出一种无法用语言诉说的庄重和肃穆。广场主体纪念物是那艘在二战中英勇善战,共击沉战舰十艘,重创四艘,立下汗马功劳的C-56近卫军潜艇。它像一本耐人回味的教科书无声地躺在那里,开放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与几个天真的俄罗斯儿童一起进入了潜艇。她们与中国游客不一样是免费参观的。俄罗斯人从来不会忘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的历史的传统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第一次走进舰艇,陌生中有一种年轻人的好奇。舰艇的门是圆形的,通往舰舱的路窄窄的,里面的管道、线览裸露可见。端详着舰仓里悬挂着的一幅幅英勇将士英俊的照片和留下的遗物,让那颗庄重、肃穆的心难免更加沉重。

战争期间,商业船队承担着从盟国运送物资的任务,不时与敌船和敌机相遇,船员们不得不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先后有共有25艘商船被击沉。为纪念这些海员,商业船队纪念碑前也同样有长明火炬常年燃烧着。它时时告诫海参崴人,不能忘记那支英勇善战的船队,更不能忘记那些为此死去的船员们。

海参崴人还不能忘记俄罗斯声名显赫的舰队统帅马卡罗夫将军,他曾经多次来海参崴巡视,这里的一军一舰他都是那样的熟悉。可惜在俄日海战中,他因乘坐的铁甲舰爆炸而过早不幸阵亡了,海参崴人为纪念他,在海滨路边建起了纪念碑。沿纪念碑的台阶拾级而上,放眼望去的,不仅是可以尽收眼底的海湾美景,还有将军当年巡视时留下的隐约身影。

说到军舰、商业船队,不能不提到与之相伴的强大的军事工事,它是扞卫军事要塞的基石所在。海参崴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就是在那一年,沙俄开始在此修建军事工事,后反复加固扩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坚不可摧之势,成功地抵御了敌人从海上和陆上的多次攻击,破灭了攻占海参崴的种种传言。

有人说,如果把海下和地下迷宫般深不可测的军事工程连起来,几乎能占海参崴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人说,这些军事工程,整整花去了几代工程兵70余年的心血。如今它们都已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价值,都已褪去了当年神秘的军事色彩,无情的历史遗弃了它们,有心的海参崴人却将它们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真实见证,供游人观光浏览。这样一来,今天的游人可以从一个视角,了解和认识海参崴过去作为远东“心脏”的地位和作用,无形中加深了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的尊重。海参崴人喜欢活在自己带着昔时气息的历史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历史的一种自豪和依赖。

苏联解体后,海参崴从军事要塞转向远东贸易商港。它是俄罗斯唯一的一个不冻港,集军港、商港和渔港于一身,恐怕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

在这座城市里,和当年不可一世的军事要塞一同,渐渐失去历史光环的还有那座古老典雅中透着一丝忧伤的火车站。

俄罗斯真可谓是一个不屈的强悍的民族。海参崴火车站也是一部城市历史,建于1912年,具有浓郁的俄罗斯17世纪的建筑风格,是苏联人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顺着铁道向前漫步,看见一座西伯利亚大铁路纪念碑。碑呈方尖形,不是很高,碑顶蹲着一只双头鹰,碑身镌刻着一个数字:9288,标志着这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站,自此从到莫斯科的里程。方尖碑旁边的废弃铁轨上,停放着一辆老式的蒸汽机车。这辆蒸汽机车是二战期间,由苏联工程师设计,美国制造,从海上运到苏联的。1963年前,这种蒸汽机车一直不停息地奔驰在西伯利亚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大铁路上。如今火车和火车站建筑一样,光荣退役了。

与火车站遥遥相对的小广场上,有一尊列宁铜像,两层楼高的基座用花岗石砌成,铜像大概有3米高。列宁内穿马夹,外披风衣,昂首挺胸,右腿前迈,右手指向右前方。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电影《列宁在1918》,记得当年他站在工人中间演讲就是这样一副姿态和神情。此时几只洁白的鸽子正围着列宁雕像,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低回盘旋。我知道苏联解体后,许多领袖的各种雕像都被推倒。海参崴这尊列宁铜像能幸免于难,我想应该是纯朴的海参崴人,依然保留着对俄罗斯历史某些情感元素所致吧!列宁这位俄罗斯的伟人,和那些为这座城市英勇献身的英雄们一样,以各自历史凝固的表情和看似冰冷的形态,带着一种犹然昔日的历史气息,倍受尊崇地活在人们的心里。

乘船离开海参崴,耳边是海涛拍击的雄壮吼声,眼前是渐渐远去的城市背影,还有海面上成群结队尽情飞翔的海鸥。我想,如果说海参崴作为一个军事要塞,曾经的战绩和辉煌让人记忆是深刻的,但联想到海参崴曾是中国的一片领土,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给俄国的不争历史事实,又让此行留下了刀割般的伤痛。如今祖国强大了,受人宰割令人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期盼着总有那么一天,海参崴会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